“两全双核”教学模式的学理澄明、路向探索与成效分析

2024-09-24 00:00邵明星 郑天竺 邓虹婵 沙鑫冲
新教育·综合 2024年9期

【摘要】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以及顺应教育数字化浪潮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势在必行。以“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为例,当前该课程教学在价值取向、教育资源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基于“两全双核”理念的教学模式研究在树立“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的观、开发全要素课程资源、探索“探究式教学”和“做中学”教学方法、开发“N+2+1”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园环境创设;“两全双核”;教学改革

教师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性支撑力量,《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要求“根据培育时代新人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完善师范生课程体系,强化师范生综合素质和全面育人能力培养”,在新时代背景下,幼儿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必须以“高质量”为发展核心。而在提高幼儿职前教师培养质量过程中,教学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实现师范生素质能力提升、专业化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由此,基于高质量发展价值标准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势在必行。

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幼儿园环境创设”(以下简称“环创”)为例,通过厘清教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难题,尝试对基于“两全双核”理念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及育人成效加以系统阐释。

一、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环创”教学面临的现实阻碍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年)(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和《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2021年)中要求幼儿园职前、职后教师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然而,当前“环创”的教学在价值取向、教育资源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阻碍其高质量发展的不利因素。

1.价值取向忽略“育人”初心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学则是实现“育人”初心的重要途径。“环创”的课堂教学长期受工具理性“实用”至上理念支配,呈现出偏重美术、手工技能,过度强调实操技术和技能等倾向,而忽略了价值理性立足“育人”的理念和目标。工具理性着重考虑的是“已确定目标的实现形式和工具体系,关注实践程序和操作技术”,具有鲜明的功利导向;而价值理性则关注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强调促进人的生命发展,致力于塑造人的完整人格。长此以往,重“技能”轻“育人”的倾向容易导致工具理性对教学活动核心价值的侵蚀和实用主义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左右,造成教学畸形发展,进而背离育人的初心。

2.教育资源存在“碎片化”壁垒

学科内的各类教育资源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不同类型的资源由于这些关联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因而,教师只有着眼于整体的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整体性理解,进而建构起学科有关知识的体系框架,并使之系统化。

“环创”的课堂教学资源长期存在理论与实践“两张皮”、校内与校外“相隔离”的“碎片化”壁垒。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即受“放弃理论”教学实践观的支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割裂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以及对理论的漠视、排斥甚至抛弃等现象;校内与校外“相隔离”是指由于双师型教师的匮乏以及任课教师缺乏幼儿园环境创设工作的实际经验,而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纸上谈兵和脱离学前教育实际的空谈、泛谈现象。长久如此,必然会制约学生对环境创设知识的系统掌握和对环境创设能力的训练。

3.教学方式陷入“单一化”困境

受传统教育体系的社会文化特征影响,许多教师在“环创”教学过程中长期采用单一的直接教学方法,而采用直接教学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肤浅、学习动机偏低以及缺乏个性等问题。同时,现实的教学场景中由于主体主观能动、要素丰富多样、过程复杂多变,因而教学过程也应该是预设和生成共生、共存、共享的过程。而单一化的直接教学过程中伴随的弱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强调行为主义范式、重预设轻生成、忽视学生在环境创设能力发展方面的多元化发展需求等问题,容易导致学生“从教育中所得到的一切既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意识、思维模式乃至科学技术等都可能成为‘束缚人的框架’”,进而凸显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不足,使其创造性思维无法彰显。

二、“两全双核”教学模式的学理澄明与阐释

“教育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由此,“环创”课程在教学改革全程秉持教育教学的“育人”初心,立足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全面发展,关注教育“培养人”这一本体性功能。基于此,“两全双核”教学模式以施瓦布的“探究学习”、杜威的“做中学”以及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两全”即“全方位育人”“全要素资源”;“双核”是指“核心问题”“核心能力”。

“两全双核”教学模式以“全方位育人”为教学目的观,整合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要素课程资源,强调通过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围绕课程的核心问题、“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核心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再发现积极思考、实践体会,在“做”中探究性学习,最终实现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和至高追求。

三、“两全双核”理念下“环创”教学改革的路向探索

1.树立“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的观,提高教育教学的人文性

基于传统教学重“技能”轻“育人”和幼儿园实际工作“重技能轻理论”的裂痕,“环创”的教学改革树立“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的观。“全方位育人”基于教育“育人”的本体价值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根本目标,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与教育情怀养成有机融合,加强师范生培养的可持续性和系统性。在具体教学目标方面坚持“素质、知识、能力”相融合,“素质”目标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原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知识、能力”目标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及知识传授等方面入手,围绕如何落实《专业标准》中的“环境创设”核心能力培养要求,尝试建立“应知应会、情意与能力并重、研究与创新并举”多级目标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环境创设能力和应用能力。

2.开发全要素课程资源,实现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双融合”

针对校内与校外资源“相隔离”、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等教育资源“碎片化”的困境,课程团队推进理实结合的全要素资源整合改革。通过深入幼儿园沟通座谈了解其实际需要,邀请优秀园长参与课程内容选编和做主题讲座,着力构建“问题导向”的“分主题、模块化、递进式”的立体化课程内容体系;为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学院配套建设了种类齐全的特色实训室;大力开展园校合作,积极联系各级示范幼儿园,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开展环创实训提供多元途径;同时,通过从幼儿园遴选优秀一线教师,加入课程教学与实践指导团队,推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入园实训同步进行。此外,顺应教育数字化浪潮,“环创”借助超星等平台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与信息化资源库,让学生及时掌握幼儿园最新的环境创设信息;另外,通过自主开发“幼儿园环创3D仿真实训”软件实现课程实训线上虚拟空间与线下物理空间相结合。

3.融入“探究式教学”和“做中学”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开放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为应对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化、重预设轻生成、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等困境,课程团队充分考虑到教学主体能动性的存在和教学场景中丰富多样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和“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围绕课程的核心问题、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核心能力,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再发现,通过积极思考、实操体验,在“做中学”,强调真实幼儿园环境创设情境的问题解决与环境创设核心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过程与幼儿园实际问题相联系。同时,改变封闭预设的教学认知,尊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灵活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场景化教学与互动式学习相融汇,关注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间的多向互动和对话交流,让教学具备动态生成性,最终实现教学预设与生成、开放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4.开发“N+2+1”评价体系,实现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融通

为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年)提出的“四个评价”和“强化过程评价”的精神,“环创”课程的评价变革为主体多元、实操为主、方式多样的“N+2+1”考核模式,即包含“N+2”的平时考核和“1”次期末试卷考核。其中“N”主要指考勤、课堂表现、模块实训、讨论、作业、线上任务完成度等,该部分组成学生平时成绩中的个人成绩;“2”指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2次小组活动,包含1次项目实训、1次汇报演示,该部分组成学生平时成绩中的小组成绩;“1”指学期末的考试,一般为闭卷考试,通常包含选择、简答、设计等多种题型,是对整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考察。

与传统课程评价相比,“N+2+1”考核模式突显考核结果反馈的及时指导性、考核内容的阶段性、考核方法的多样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全面性。

四、“两全双核”教学模式的育人成效分析

1.课程思政效果明显提升,“全方位育人”成效显著

“两全双核”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原则,强化课堂的人文性,课程团队于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采用准实验设计,使用“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收集前、后测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前教育专业2020级公费师范生1、2班,且两班该学期所有开设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致)的职业认同水平进行分析,以探讨“两全双核”教学模式对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结果(如表1、表2)表明,“两全双核”教学模式可显著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的总体职业认同及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职业价值及职业效能,这意味着“两全双核”教学模式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通教育情怀与“全方位育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核心能力培养硕果累累,学生“素质知识能力”全面发展

“两全双核”教学模式中围绕课程的核心问题,聚焦培养学生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核心能力。近年来课程团队在“教-学-做-赛-评”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环创能力的培养不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更融入学生教育见习、实习以及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类评比和展演活动中。

例如在教育见习、实习中,发挥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积极参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活动;学院通过举办“大自然里的童真”儿童环境设计大赛,深化学生对幼儿园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环创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罗生全,卞含嫣.模式化教学和教学模式化反思:观念形态、问题表征及创新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2021(12).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许道祯.从工具走向价值:成人教育研究的理性回归[J].成人教育,2022(3).

[4]邹小婷.基于全程实践与反思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6(2).

[5]王鑫强,曾丽红,张大均,等.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的初步编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基金项目:本文由海南省“南海新星”教育平台项目,项目编号:JYNHXX2023-24T;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Hnjgzc2022-67;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HNSK(ZC)22-157;琼台师范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qtqn202103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