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美育思想的落实与策略

2024-09-24 00:00黎月巧
新教育·综合 2024年9期

【摘要】紧扣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体现音乐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呈现方式,体现小学音乐教学中内含的自然界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作品美。体现教学中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及爱好、情感的过程,促进审美主体的发展,探索音乐教学中实施音乐美育的有效途径及策略。

【关键词】智慧课堂;小学音乐;美育价值;途径与策略

小学音乐美育指的是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音乐艺术内容按照音乐美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音乐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自由、和谐发展这一目的教育活动。音乐教育是培养人对于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及爱好、情感的教育,所以叫做音乐美育。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的特征

1.情感性

小学音乐教材富含全面的社会情感,音乐教育旨在建构人的审美心理、完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回顾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旨在强调传授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操作固化练习,要求学生了解、掌握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的规律、程序和方法,而音乐美育主要是涉及人的情感,在音乐审美中获得精神享受。

2.欢愉性

传统音乐教育注重对音乐理论的系统讲授,而现代音乐教学淡化知识性,着重审美,追求舒展、愉快、自由、和谐,旨在使学生从音乐审美中获得精神愉悦及满足、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音乐教学不是狭义的“技艺性”教育,不局限于培养训练学生的音乐才能和技巧,在音乐教育中孩子的欢愉感受是一个显著特征。

3.精神性

小学音乐美育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小学生成为具有完善和谐个性的人,使孩子加强音乐审美修养,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和高尚的音乐审美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和整体判断能力。

二、构建小学音乐美育教学的途径及案例解析

1.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过往的音乐教育中,所用的教育方式具有文学性与说教性,学生喜欢音乐课,但并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形式及学习的过程。如何打破学生只有“被接受”“被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呢?在教学“动物说话”这一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出郊外旅游的情境,进行如下设计:

请学生站立围着教室模拟坐着小汽车前进。师:同学们听一听、看一看,猜一猜我们这是要去哪里,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或一首歌描述一下我们这趟旅行的心情。课件出示动画配乐情境,学生畅所欲言,反馈旅途心情,教师附和式评价。自然随和地进入课堂,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课堂开始的紧张感,利用“听”的方式利用内容的共同元素创设情境事件,凸显“小鸭”“小鸡”“说话”等歌曲元素,同时把歌曲赋予事件性,带动学生学习。

2.抽象知识简单化

审美感知力和审美直觉力的培养是以听觉体验的积累为基础的,在听的过程中,应该按音乐的构成要素:节奏、拍子、旋律、音程、和弦、调式、色彩等,引导学生侧重感知。以欣赏课“邮递马车”为例。乐曲初起一辆邮递马车扬起沙尘、车铃叮咚,一路上坡、下坡、平途策马,让人仿佛感受到生活在远方的人们盼望邮递马车给他们带来信函时的喜悦心情。

(1)课件播放完整音乐,对照旋律进程图,对照复听。师:你觉得邮递员这一路走得平坦吗?他在路途中经历了哪些路况?结合旋律线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不平坦”“感觉他一会上坡、一会下坡、时快时慢”教师适时追问“是不是这一路都是这样?有没有相同的路况?你是怎么感受出来的?”

(2)节奏训练与音乐表现。课件出示乐曲三段综合节奏谱,播放乐曲。师生一起聆听,教师根据节奏,击拍带动学生感受节奏。

教学中教师一边聆听、一边做动作、一边解说动作,把情景与动作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练习2~3次,组织学生从声势动作、律动、情景表现等多方面综合赏析,巧妙利用曲式图谱,全面了解乐曲、感受乐曲。

3.教师语言生动化

小学音乐教学强调习惯和能力的同步发展,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辨别音乐的意识,在我们的工作中规范使用客观术语描述音乐,减少主观的词语,在描述学生不了解的音乐载体时,我们要通过灵活的、直白的语言及图示加以引导,如在教学《阿细跳月》的时候,可以课件出示背景画面,然后结合背景画面简介什么是跳月。师: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在皎洁的月光下阿细人围着篝火跳舞,所以叫做“阿细跳月”,欢乐的舞蹈当然少不了特色的乐器。

课件出示三弦(月琴)和笛子。师:你们知道这两种乐器叫什么名字吗?这是笛子,也叫作竹笛,这种乐器很常见,他的音色清脆响亮,而这种像琵琶一样的乐器你们还知道吗?它是彝族特有的乐器叫三弦,我们一起完整地听一听这首乐曲,你听出这两种乐器的声音了吗?随后课件播放阿细跳月配乐视频及旋律进程图,学生赏析及聆听。通过直观的互动突破乐曲的难点,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转化,兼顾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教师没有用任何主导性的语言去暗示学生,而是任其自由的想象与发挥,使学生在一种完全自然的状态下,轻松愉悦地感受音乐,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欣赏辨别能力,达到音乐美育的目的。

三、小学音乐教育落实美育的原则与策略

1.以美塑形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律动音乐,会关注律动音乐的音高、音色、力度和节奏变化,指导学生律动的时候动作与音乐律动产生协调一致的美感。在教学《打花巴掌》这一内容时,课件出示:三个标有“跳、唱、跑”三个文字及对应颜色的气球,分别代表不同游戏。跳:跳皮筋、跳格子;唱:翻花绳、拍花巴掌;跑:滚铁环、捉迷藏,学习不一样的童年游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营造出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2.以美扬善

音乐美育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学习中道德情操随之升华,用美的形式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同样是《打花巴掌》这一内容,貌似是一个欢乐的游戏课,但是如何做到“扬善”呢?

师:我们今天学了这首快乐的歌曲,同学们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老师想给你们介绍一群和你们差不多大小的伙伴,他们是不是也能像我们一样享受童年的快乐呢?接着课件展示贫困、战争、饥饿下同龄孩子的童年生活,学生观看自悟。师:和他们相比,你们的童年五彩缤纷,父母、亲人、老师给你们创造很好的环境和条件,你们可以像快乐的小鸟,自由飞翔。展翅高飞的时候别忘了是谁为你编织了温暖的鸟巢。教育教学新理念提倡学生自主收获音乐情感,利用歌曲欢快的特点设计一个反差环节,给学生以情感对比及落差,独立的自悟及思索,注重深度的把控,培养感恩之心,同时为他们的成长做积极的展望和鼓励。

3.以美正形

音乐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工具,也是实现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隐性的德育教育因素潜移默化相互渗透。在课外合唱、器乐合奏排练中,相互间协同配合很重要,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合作与团结教育。教学《蜗牛与黄鹂鸟》这一内容时,做如下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分析了这首歌曲,可以看出歌曲有几个角色?

播放伴奏音乐,请同学们分角色演唱全曲。指名几个学生,带头饰表演歌曲。根据乐器数量或种类选拔几名学生伴奏,其它学生分角色演唱。

表演唱讲究的是一个整体的合作,只有相互倾听互相配合,才能保证合唱的成功。同时合唱时的音准务求准确,这样才能在大家的努力下,共同创造出优美动听的和声。合作意识在合唱、合奏音乐活动中得到表现,这种显性意识正是我们学校德育教育中重要的内容。

教师应高瞻远瞩地指导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路该怎么走,不该怎么走,在反反复复中强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朝着正确的人生目标健康地成长。这样的预见性教育对学生的人生前程来说,犹如广漠中的路标,黑夜中的明灯,海上航船的指南,这也是“美育”传达给我们每一个老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汪怡帆.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伴奏的特点[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