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2021年,某农商银行在原有制度规定的基础上,对贷款客户属地管理进行了调整,经营性贷款只要有营业执照的,可不受支行管辖区域限制。该项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客户经理营销积极性,促进了贷款业务的发展,但数据显示,近两年新增不良贷款中“跨区域”贷款占比高达40%。在这样的背景下,某农商银行审计部门于2023年8月对辖内支行跨区域贷款进行了专项审计。
审计过程与方法
(一)厘清思路定样本
审计组接到任务后,通过经管系统导出至2023年7月末贷款明细仍有余额的客户共27,502家,面对数量巨大的贷款数据,如何精准进行审计抽样至关重要,样本质量直接影响审计项目质量及效率。
首先,根据审计项目“跨区域”的特征,按以下两个思路进行数据筛选取数:一是截取贷款客户身份证号码第15位和16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代码),通过该代码与贷款支行管辖区域代码进行比对;二是通过贷款客户的住宅地址、身份证(户籍)地址与贷款支行管辖区域地址进行比对。经过上述比对后,初步筛选出3529户异常数据。
其次,按支行、放款客户经理的集中度对异常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确定将东城支行客户经理朱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新发放的25户贷款数据作为试点样本,根据该样本的审计情况再调整全行贷款抽样。
(二)异常现象引警觉
在对试点样本分析时,审计发现贷款客户婚姻状况、年龄、贷ukFubADyj7F9/NA5HCrz/w==款发放日期、金额集中度比较突出,25户中12户为23岁以下的单身青年或45岁以上的离异人士,贷款额度均为30万元,且在2023年5至7月期间发放,30万元是客户经理权限内的最高额度,无需支行行长审批。为何这批客户群体如此特殊?这批客户为何要舍近求远选择非住宅地、非经营地的贷款网点?凭着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审计组认为这12户贷款可能藏有“猫腻”。
(三)盘根错节觅线索
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审计组对12户贷款资金流向进行分析发现:有9户的资金全额或部分转入李某他行账户,另3户的资金通过柜面取现。查看取现监控发现,该3户取现时均有人陪同并刻意保持距离,离开银行时乘坐同一辆车。在上述账户中,其中1户在2023年2至7月均有“保安公司工资”项目转入资金的情况,与其经营超市的事实明显不符。
通过核查信贷资料发现:一是其中10户为保证贷款,且互为担保,形成担保圈;二是12位借款人均有营业执照,但营业执照注册日期均为办理贷款前3天内;三是其中6户在城区有170至230平方米不等的单独所有房产,均为二手房,且交易时间在办理贷款前一周内,经查征信发现该6户同期在建行办理房屋按揭或抵押贷款。
从贷款资金集中转给李某这一行为来看,疑似“垒大户”借户贷款。李某是谁?陪同取现的人是谁?他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从营业执照注册时间、二手房购买时间来看,疑似是为了贷款而“量身定做”的,客户是否有真实经营等行为?从6户有房产的借款人均同期在建行办理按揭或抵押贷款来看,更像是有计划有预谋的行为。以上疑点都需要审计组进一步核实。
(四)多维发力明真相
为解开疑问,寻求真相,在梳理疑点线索后,审计组决定兵分三路,进一步查找证据线索。
第一组:通过外围信息了解到李某系下洋底村人,其父是农商银行呆账核销不良客户,在村里口碑不是很好,李某无正当职业,赌博、做“资金”生意。该组成员同时通过审计模型排查本行其他贷款客户是否与李某有资金往来。
第二组:赴东城支行对经办客户经理朱某进行审计谈话。以12位借款客户基本情况、经营情况(保安公司工资转入与经营超市不符)、资金流向、获客来源等为切入点,采取“政策攻心”策略方法对朱某进行询问。谈话中朱某承认对借款客户情况并不了解,不知道贷款资金都转给李某,也不认识李某,这些客户都是朋友介绍的,该朋友经常帮忙完成丰收互联、ETC等任务指标,朱某对其比较信任。调查认为,客户经理贷前无调查,贷后无跟踪,存在严重失职行为。
第三组:通过实地走访及向小区物业、经营地周边居民、客户户籍所在村村民了解,发现12位客户均无实际经营,其中3位分别在工艺品厂上班、幼儿园当保安、某镇当临时消防员,其余9位均存在无业游民、好吃懒做、长期赌博等评价;前述6套房屋所有权存疑,物业对房产变更的信息不了解,且村民或亲戚对借款人购房能力表示怀疑。
审计组进一步了解到:2023年5月26日,东城支行客户经理朱某向客户应某发放保证贷款30万元,用途为超市进货。留存资料显示借款人经营大重九超市(营业执照显示成立日期为2023年5月24日),名下有单独所有位于锦绣明珠小区170平方米套房。经实地走访发现,营业执照注册地址实为“士足超市”,已经开业五年多,其经营者并不认识应某及李某;房屋所在小区物业处登记业主信息仍为前房主,且不知房屋已转卖。审计组同时向村干部及亲戚了解到:应某,49岁,田市镇云溪村人,单身,家里房屋已倒塌多年,没有其他房产,也没有经营过超市,正在某幼儿园当保安。
为了查清房产情况,审计人员通过“房管联动”系统查询到该套房2023年5月19日办理产权变更,同月29日在建行办理抵押贷款180万元,经过多方辗转联系上的前房主徐某表示,房屋确实通过Y房产中介卖给了应某,说好成交价170万元,当时只付了100万元,约定等过户贷款办理后再付清余款,这两个月多次联系Y房产中介和应某催讨未果,7月末已向法院申请起诉。应某则表示,房屋实际不是他买的,当时Y房产中介和李某承诺房子挂在他名下,由他向各银行贷款,贷款后一次性给予好处费30万元,但实际只收到18万元,感觉自己被骗了,曾到公安局报案,但未立案。审计组了解到同样反映因事后好处费未到位的还有王某、滕某。
综上,整个情况已十分明朗了,Y房产中介与资金中介李某受利益驱使,利用各自优势联合包装“高资产”客户向银行套取信贷资金,该12位客户信用观念及法律意识淡薄,受到利益诱惑,实为“职业背债人”。
(五)以点带面揭风险
审计组根据试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炼问题特征,如客户年龄、婚姻状况、营业执照注册时间、跨区域、贷款额度、房产情况等,结合平时审计发现的贷款用途不实或无实际经营情况相对较高行业如奶茶店、二手车、科技公司等,多维度分析各特征的风险系数,根据风险系数对各特征进行赋分,按总分值大小对全行贷款数据进行抽样,实施精准审计。除上述12户360万元外,审计组还发现向无实际经营客户发放贷款38户1080万元,向无还款能力客户发放贷款19户550万元、借名贷款5户105万元。
审计分析
本次审计充分揭示了跨区域贷款的问题,也暴露出贷款管理中的潜在风险和不足。
一是风险意识薄弱,贷款“三查”失职。部分客户经理专业能力不强或缺乏责任心,主观上未尽职开展贷前调查,依赖熟人获客,甚至主动与客户合作,逆向让客户提供所需资料,为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办理贷款业务,合规意识淡薄,对违规行为危害认识不足,存在一定的侥幸和从众心理。
二是监督力度不大,审核形同虚设。职能部门及支行对风险管理缺失,放松了对客户经理道德及操作风险的教育和把控,检查手段单一,监督不深入,或者是发现苗头后没有引起警觉,内部监督效果不理想;加上同业竞争激烈,职能部门重业务考核,轻过程管理,支行为鼓励客户经理多放贷、快放贷,部分制度执行形式化,审核审批岗形同虚设。
审计成效
一是审计组在审计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行领导进行汇报,汇报当天总行暂停客户经理朱某信贷权限,当晚召开支行行长、副行长、分理处主任及客户经理警示教育,次日修订完善《贷款属地管理办法》,对于营业执照注册时间少于6个月的个体工商户及企业主,其属地根据户籍所在地、常住地(房屋产权证明)认定,不得跨区域办理,对注册时间在6个月以上跨区域办理的贷款,要求审批权限上收至总行信贷管理部。
二是审计报告得到了行领导高度重视,对审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审计组提前介入,对信贷风险的揭露起到了很大作用,审计分析一针见血,建议中肯切实可行。行领导进一步要求管理部门加强对贷款“三查”的管理,加强对单身、离异等客户贷款的审查;同时落实各支行针对单身、离异、二手房新购买、营业执照新注册的跨区域贷款进行全量排查,并将排查结果移交至信贷管理部,管理部门要实时跟进落实。
审计启示
一是提高站位,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以警示教育为抓手,强化合规意识和底线思维,注重事前防范;提升科技赋能水平,依托大数据,构建贷款资金来源与去向等预警模型,提高风险动态分析和监测能力,加强业务检查频率和深度,建立客户回访制度,实现全流程管理监督机制;提高违规成本,强化责任追究,做到“硬约束,零容忍”。
二是在信息化、科技化、数据化的全新时代,违规形式越来越隐蔽,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如何发现“玄机”,对审计人员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审计人员要紧跟信息科技发展步伐,转变审计视角,创新审计方法,时刻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和职业怀疑,保持主动寻觅线索、锲而不舍、一查到底的审计精神。
(作者单位:仙居农商银行,邮政编码:317300,电子邮箱:1139887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