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研发贷审计思路探寻与案例解析

2024-09-24 00:00:00徐润艳
中国内部审计 2024年9期

[摘要]当前,银行研发贷作为一种有效的、广受企业欢迎的贷款产品,因其特殊性而具有较高风险。本文以A银行研发贷专项审计为例,介绍审计过程,深入分析审计成效,并就如何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查问题、强内控、防风险、促发展”职能提出工作思路和行之有效的做法。

[关键词]内部审计 风险防范 银行研发贷

一、引言

银行研发贷是银行面向有研发需求的企业或机构提供的一种特定的贷款类型,用于支持企业研发相关的支出,包括与企业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设备建设、购置安装、材料采购、人员薪酬等。这种贷款产品的推出旨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增强竞争力、加速产品升级,助力企业探索拓展新的业务方向和增长点,提升整体价值,促进企业不断创新进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许多银行都推出了各种形式的研发贷产品,同时,当下新产业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使银行研发贷风险管控难度不断增加。银行内部审计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参与者,要坚持底线思维,拓宽审计视野,探索和更新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二、银行研发贷的特点和主要风险

(一)银行研发贷的特点

1.针对性强。银行研发贷专门用于支持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资金需求,包括购买研发设备、材料,支付研发人员薪酬,开展研发实验等。

2.形式灵活。既可以是流动资金贷款形式,又可以是固定资产贷款形式;既可用于单个研发项目,也可用于多个研发项目。

3.风险较高。研发活动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研发成果的市场前景一般难以预测,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这对银行的风险评估和管控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4.贷前调查难度大。相较于一般贷款项目,银行对研发贷款项目需要进行更详尽的调查和评估,包括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市场前景、研发团队实力等方面。

(二)银行研发贷的主要风险

1.内部风险。一是技术风险,源于研发活动自身的不确定性和技术难题等,导致研发项目失败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二是管理风险,与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决策机制等相关,如项目进度失控、资源分配不合理、成本超支等,导致研发项目进展缓慢或失败。三是财务风险,主要涉及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和资金运作方面,如投资过大、成本过高、收入不足等原因,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2.外部风险。一是市场风险,由于市场变化、需求波动等外部市场因素,导致研发产品及服务无法销售或销售收入不足以偿还贷款。二是法律风险,因外部法律法规环境变化或企业自身产生法律合规问题,如知识产权侵权、合同违约、法律诉讼等原因,导致企业遭受损失,影响贷款偿还。

3.综合风险。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经营风险,如经营状况恶化,或者出现财务造假、贷款资金挪用等问题,导致企业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三、银行研发贷审计案例

(一)审计背景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需要大量且持续的资金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融资方式难以满足企业研发项目的特殊需求,如高风险、长周期、成果不确定等,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需要创新贷款产品填补这一空白。为切实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聚焦支持企业研发活动,银行与政府、监管部门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支持路径。

近年来,A银行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部署,创新推出了适应企业研发特点的“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专项贷款”与“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贷款”(以下统称“研发贷”)。为进一步检验研发贷支持效果,推动其高质量发展,A银行派出审计组开展了专项审计。

(二)组织实施审计工作

基于前期梳理的银行研发贷主要风险,审计组坚持“数据先行”“分析先行”,采用专家+专业的“两专”审计模式,将法律、项目管理、税务等专业骨干人才纳入审计组,发挥专业优势,拓展审计深度和广度。

1.审前准备阶段。

一是积极开展审前研究,准确把握审计方向。聚焦业务背景(政策背景、预期目标、市场判断)和业务开展情况(制度制定、推动进度、支持成效),审计组组长带队先后对A银行4家分支机构开展现场调研,逐一对A银行总行各相关部门进行走访,摸清政策出台的背景,关注各部委的发力点及外部监管的要求。

二是构建“三维”分析框架(见图1),合理确定审计重点。从政策维度,摸清政策红线、业务操作难点、项目建设重点。从数据维度,利用业务、报表等系统筛查A银行相关业务数据,利用企业类型、研发模式、项目类型、贷款投向、资产质量等要素综合分析业务结构和变化趋势,总体上把握审计事项特点,形成整体判断。利用非现场审计模型系统,筛查疑点线索,校验判断结论。从问题维度,梳理以往审计发现,关注重点监管问题。结合非现场审计疑点分析结果,统筹评估,确定审计策略、审计重点(见表1)和审计样本。审计组选取了研发贷业务起步快、项目多、余额大,且企业客户数、累计发放额均列系统第一的A银行S分支机构开展审计。

2.审计实施阶段。

除常规信贷业务审计内容、要点、程序外,审计组还明确提出:一是关注企业是否建立成熟的研发管理体系,核查研发贷在企业内部研究开发支出中的资金性质,是否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对研发支出进行会计处理(见图2)。

二是借助企业采购与付款业务流程(见图3),调取企业内部请购单、订购单、审批表等资料,判断企业用研发贷资金采购的材料、购置的设备是否与研发活动相关。

三是厘清研发贷“三查”流程内在逻辑。聚焦三个关键要点,贷前调查企业研发投入情况,贷中验证研发支出与研发贷的匹配情况,贷后核实研发贷加计扣除报税材料,从而监控研发贷资金使用效果,分析判断研发项目进度及转化成效。

核查企业在贷款不同阶段研发支出的真实性、研发支出费用的合理性是研发贷审计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审计程序如下:一是审阅企业研发部门相关的采购计划、请购单、年度财务预算表及年度财务会计报表等,并核实同期研发支出是否低于研发贷到位总额。二是查阅研发贷对应的大额单项支出相应的发票、合同、付款凭证等原始资料,核实研发支出的真实性。三是通过前述研发支出相关资料,判断识别是否存在按合同总金额计入研发费用,但实际合同约定按进度支付款项多计费用的问题,或已形成无形资产但仍费用化处理的问题。四是走访调查企业技术研发部门,实地查看研发场所,检查企业研发技术力量,研发设备使用情况,了解企业取得科研成果认证和奖项的情况,获取企业取得的专利技术等资料。五是向相关主管部门调查核实企业产品取得的专利技术情况等。

3.审计报告阶段。

一是组织多次专题业务研讨,集中研究审计发现问题。针对审计问题定性,反复推敲,做到标准一致,归类准确;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建议,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二是向审计对象充分征求意见并“原汁原味”反映其意见建议,与其充分交流审计发现的问题和风险,达成共识。

(三)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为切实提升研发贷支持科技创新服务质效,让研发贷“好用”“管用”,审计组深入项目现场调查,对企业相关人员开展访谈,做到把问题查准、查实、查透,提出多项制度类和执行类问题,揭示多项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对于不同企业研发模式、不同项目类型的企业客户未配套差异化项目准入及授信评审政策,造成执行偏差。二是对于实施不同企业研发模式及资金管理路径的企业客户未配套差异化贷款管理标准,造成贷款用途存在合规性风险。三是贷款发放与支付审批控制不到位,未在发放前控制贷款资金用途。四是存在贷款资金用于与企业研发无直接相关的生产性材料采购和设备购置现象。五是贷后管理不到位,对研发进展和效果评估分析不足,也未对自主支付类贷款资金的使用进行跟踪和监督。六是资产质量分类管理不准确,未定期监测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未真实体现借款人风险状况。

(四)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只有“追本溯源”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注重发挥内部审计以审促改、以审促管职能,协同总行业务牵头部门组织专题研究,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一是政策制度更新不够及时。随着外部环境、业务vrSG9j70nzAYMHXBxeJ0S0BjHYTGiaQ9WPeaOz2vpRM=发展等发生变化,原有研发贷制度和执行标准不再完全适用,执行层面未将变化情况以及不适用的细节及时、全面地反映给制度制定部门,制度制定部门无法及时发现标准的不足之处,导致在贷前、贷中和贷后等业务环节存在管理漏洞。

二是审核力度不到位。基于研发贷审核流程、标准存在的管理漏洞,执行人员对现有标准的理解程度和执行能力不同,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很可能出现为争取业务而在某些情况下放松对贷款用途审核把控的问题。此外,相关审查审核人员未能严格履职,从而形成合规风险。

三是风险意识不足。银行部分部门和执行人员对研发项目所属行业或领域的复杂性、特殊性认识不深刻、不全面,存在经验主义,对产研一体类企业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贷款风险影响未作出合理有效研判,同时对研发企业所在相关国内外市场变动因素也未予以重点跟踪关注。

(五)审计整改落实

1.配套差异化制度,完善规章标准。

一是持续优化统一授信限额核定方法和管控机制,创新银企合作模式和业务开发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研发项目配套制订差异化授信要求,对于已建立成熟研发管理体系企业的基础研究类项目,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合理确定贷款用途和贷款需求;对于产研一体类企业,根据其信用风险特征、历史研发费用支出、无形资产转化率、税表加计扣除等资料确定贷款用途和需求,规避资金使用风险。二是针对不同企业模式及其资金管理路径,完善贷款发放与支付及其流向监控制度,特别是对产研一体类企业明确贷款发放与控制用途的支付标准,确保研发贷款专款专用。

2.严格制度执行,加强合规指导。

一是开展制度解读和操作指导类学习培训,编制并发布优秀典型案例,分享经验,介绍方法,纠正偏差。二是加大对分支机构具体操作的不定期现场指导和合规性考核,设立专岗专职审查等。三是搭建联动机制,及时沟通研发贷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3. 强化风险意识,推动风险管控建设。

一是总行发布新规,进一步明确贷后监控重点,从技术进步、商业前景等多维度衡量企业客户价值,如建立企业客户风险评价机制、关注其成长性和后续融资进度、统筹考虑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二是加强风险文化建设,建立合理怀疑制度,避免对企业客户的盲目信任,并在制度和流程上细化授信评审内容,补充贷款发放与支付审核标准,强调重视贷后风险监测指标,压实主体责任,完善追责机制,打通定期反馈渠道。

4. 提高信贷基础工作质量,持续完善内部控制。

聚焦重点环节,加强评审管理,严格落实授信条件,审慎预测偿债能力;加强贷款发放、支付审核和资金使用监控;加强担保管理,做实风险缓释措施,及时办理抵押物保险;规范信贷资产质量分类工作等。

四、启示

作为“第三道防线”监督力量,内部审计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风险导向、结果导向,以研究型审计为必由之路,以深挖细查为基本技能,以科技强审为重要支撑,推动内审工作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一)做实研究型审计,强化审计工作主动性和前瞻性

研究型审计是将研究的思维和方法贯穿于审计项目全过程的一种工作模式。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创新审计理念、探索审计思路、改进审计方法的重要途径,应不断深化对研究型审计的认识。做深做实研究型审计,既是新时代对审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和更严标准,也是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A银行坚持研究与审计实践深度融合,以研究为导向推进各项审计工作实践。A银行研发贷专项审计组,在审前阶段对国家政策、内外部制度、业务模式及风险等方面深入研究,以研促学,确保审计方向不偏离;在实施阶段对不同模式研发资金使用路径和研发支出进行研究,以研促用,确保审计质量切实提升;在报告阶段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及对策进行研究,以研促改,确保审计有价值。

(二)一体推进审计整改和问题揭示,做好整改“下半篇文章”

一体推进审计揭示问题“上半篇文章”与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是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明确要求,是树立审计权威的重要保障,决定着审计质量和成效。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的意见》,为审计整改工作提出了根本遵循。A银行深刻领会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精准施策,全面优化内部审计工作机制。A银行实施的研发贷专项审计,通过深入分析问题成因、挖掘问题产生根源,从问题源头入手,督促被审计单位以整改为契机,总结经验、落实机制、纠正偏差、补齐短板,确保审计发现的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同时推进业务牵头部门将整改关口前移,推动被审计单位举一反三,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建立切实有效的整改落实机制。

(三)加大科技强审力度,助力审计提质增效

实施科技强审战略是推进审计技术现代化、提升审计工作质效的重要支撑。实施科技强审的手段主要包括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强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等。A银行坚持科技强审,逐步构建大数据审计分析、应用和成果展示平台,创新现场与非现场审计双轮驱动,高效运用大数据审计平台,提升发现问题和风险的效能。A银行研发贷专项审计,充分利用非现场审计手段,通过已建立的审计监督系统平台,获取审计数据,摸清业务风险轮廓,在相关审计模型进行筛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挖掘问题线索;利用“天眼查”等内外部系统多渠道抓取信息,了解外部披露的风险隐患;最后经数据处理后,选取重点项目、重点领域、重要环节,进一步深入挖掘疑点问题,经确认后形成审计证据。

(作者单位:国家开发银行广州审计分部,邮政编码:510627,电子邮件:84700424@qq.com)

主要参考文献

[1] 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审计分部青年理论研究小组.内部审计视角下的研发类贷款风险管理建议[J].审计观察, 2023(8):12-16

[2] 侯黎明.浅谈研发支出审计[J].魅力中国, 2020(24):446

[3] 刘雷,李玲焰,冉洪川.开展商业银行研究型内部审计的若干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 2022(5):25-28

[4]秦荣生.研究型审计的现实使命与实现路径研究[J] .会计之友, 2024(4):2-5

[5] 杨英杰.新常态下关于做好银行业审计工作的思考[J].现代金融, 2018(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