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开展研究型审计的逻辑框架及工作机制研究

2024-09-24 00:00:00鄢璐
中国内部审计 2024年9期

[摘要]本文立足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从研究型审计的宏观性、本质性、多维性、创新性特征分析入手,阐述了研究型审计在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论证了研究型审计从审计技术发展理念、审计工作主线、审计作业模式等维度与内部审计工作逻辑具有高度契合性;建立了作用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环境,通过审计管理、审计项目等实现对审计工作的全面覆盖的金融机构研究型审计逻辑框架和工作机制,并结合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实际探索了可以开展的实务路径。

[关键词]金融机构 内部审计 研究型审计 逻辑框架 工作机制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要求“做实研究型审计”为审计工作发展指明方向。当前,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大环境,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如何提高政治站位,提升专业能力,发挥风险识别和预警作用,守住金融风险底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极其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型审计为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需要着力开展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基本的逻辑框架和工作模式。

一、研究背景

(一)关于研究型审计的理论内涵研究

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对于研究型审计理论内涵的研究成果表明,研究型审计注重审计情况及审计发现问题的总结提炼,能够切实发挥信息共享、项目统筹的作用;注重运用系统整体思维,将审计纳入整个经济监督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系统思考和把握,提出富有价值的审计建议;注重从本质层面揭示问题成因,找出根源性问题,对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从体制机制层面剖析原因,揭示制度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精准解决问题的方案。研究型审计是增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整体效能的客观需要,也是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晏维龙、庄尚文,2023)。在理念上要系统深入研究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重大经济决策部署的出台背景、战略意图、改革目标等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政治性和前瞻性(王家华、丁文彬,2022);在实践上要超越传统的、机械的审计工作模式,要贯穿于审计全过程,从立项阶段、到审计实施、落于审计报告,既要研究如何揭示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更要研究如何解决问题,研究型审计需要体现在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郑石桥、刘星锐,2022)。

(二)研究型审计的实践探索及发展现状

国家审计对于研究型审计的实践探索起步较早,并在众多大型审计项目中进行了全流程的运用,取得较为丰富的实践成果。审计署在公共投资审计实践中,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各项要求,系统研究投资审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业态,聚焦公共投资审计应该做什么、发挥什么作用,确定了投资审计的发展方向(许亚,2022);对社会保障审计工作,则从研究审计对象出发,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路径,将研究型审计理念和思维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在计划立项、组织管理、项目实施、报告整改等各环节得到全面体现(文华宜、庄作钦,2022)。

研究型审计理念提出以来,广大内部审计机构也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在各级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下进行了案例总结。从目前已有的经验做法来看,不少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项目中开展研究型审计,并在不同环节有所侧重,从不同角度提升项目质量:审前阶段着力于做好调查研究,包括有关法规政策、行业背景、监管要求,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审计工作方案等;审中阶段以研究促进审计质量和效率提升,深入研究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办法,并结合审计组织模式、工作模式和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创新,将审计思路转化为具体审计实践成果;审后阶段以研究提升审计整改和审计结果运用成效。同时,也有一些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加强审计人员学习培训和业务交流,培养研究式思维,探索建立更为科学的人才体系,打造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指导审计人员边研究、边审计、边总结、边提升,着力提升审计人员研究能力与综合素质(鲍国明,2023)。

从研究型审计在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工作中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情况来看,研究型审计有力推动了审计工作更多立足国家宏观政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升审计政治站位和服务功能;通过将研究型思路与方法贯穿于审计项目全流程,明显提升了项目质量,拓展了项目深度,从而促使审计人员从揭示问题向解决问题拓展审计功能,实现审计目标向更高层次升华。但在现阶段,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实践经验多集中于项目层面,虽与现有审计工作方式和逻辑更为契合,更易将研究型审计嵌入审计工作并取得实质性成果,但在发挥研究型审计作用全面指导审计工作方面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二、研究型审计与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发展的契合性分析

(一)基于内部审计需求的研究型审计特征分析

基于上述理论研究,本文将研究型审计的特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型审计的宏观性特征。无论从理论内涵或实践经验分析,研究型审计的起点都要求从传统的审计微观思路中摆脱出来,将审计工作纳入经济监督和国家治理体系,不仅研究被审计机构的内部控制、审计发现问题的实体风险、点状问题的解决方法,还要把国家宏观政策、经济金融发展要求、行业政策作为首要的研究对象,研究政策、制度出台的背景、目的和真实意义,从宏观层面把握审计方向、明确审计目标,将具体的审计项目融入金融行业发展和金融风险控制的大目标中。以此为基础,将宏观性特征贯穿于审计工作全流程,分析问题本身与国家经济金融政策方向是否偏离,从局部问题中关注普遍性风险、系统性风险,从全局出发提出解决普遍性问题、防范重大风险和助力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审计建议。

二是研究型审计的本质性特征。研究型审计要求透过问题表象从本质层面挖掘问题成因,反映问题背后的制度漏洞、体制缺陷和机制障碍,从制度健全、内控完善、流程建设等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思路,不仅达到从揭示问题向解决问题的转变,更要求实现“治已病、防未病”的目标。研究型审计的本质性特征不仅体现出对于问题深度上更高层次的要求,也对问题成因和审计建议的精准性提出更高要求,审计人员需要有针对性地挖掘体制机制问题并提出能够真正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审计建议,体现出对审计质量的更高标准。

三是研究型审计的多维性特征。研究型审计不仅是一种工作模式,更是以研究的思维方式开展审计工作,因此研究型审计体现出覆盖审计工作的多维性特征。从研究对象维度分析,研究型审计涵盖了审计对象和审计工作本身。对审计对象的研究包括政策、制度法规、内部控制、管理流程、主要风险等;对审计工作本身的研究包括审计管理机制、审计项目组织方式、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技术等方面。从审计项目维度分析及目前的实践来看,研究型审计的工作模式可以贯穿于审计项目全流程,覆盖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实施至审计报告、审计结果运用等环节,以研究型审计融入审计作业流程提升项目质量。从研究型审计成果分析,以研究型审计提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审计手册或指南,以课题研究嵌入审计实务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审计实务中创新的审计技术方法等,以及从审计项目、审计管理、审计技术、审计理论等各维度取得的成果,丰富了审计成果的表现形式。

四是研究型审计的创新性特征。研究型审计本身即具有创新性的审计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顺应新时代对审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同时,研究型审计的宏观性、本质性、多维性特征共同支撑了其在推动审计工作创新中的独特作用,表现于审计组织管理、审计作业模式、审计技术方法等多方面,并通过引导审计人员树立主动思考、主动研究、主动创新意识,提升组织内全员创新能力,迎合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

(二)研究型审计对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是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提高政治站位。作为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的政治性要求日益加强,需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更深层次认识和发挥政治属性,做到心怀国之大者,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的要求。研究型审计的宏观性特征能够引导内部审计更加关注国家政策及政策的出台背景,更加深入领会国家经济金融发展导向,使内部审计主动聚焦国家政策、行业导向、监管要求,并在审计工作和项目实施中融会贯通、贯彻落实,满足内部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治需求。

二是促进新时期内部审计目标有效实现。随着审计功能的不断拓展,内部审计已从传统的合规审计逐渐发展为风险导向审计,直至近年来提出的增值服务型审计。这就要求内部审计立足于服务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经营方向,深入研究吃透组织发展导向和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充分发挥咨询服务功能,以审计视角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推动组织内部治理完善和内部控制健全,最终助力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研究型审计的本质性特征要求内部审计在揭示问题的同时,要更加关注组织的体制机制问题,从本质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管理角度研究提出更具针对性、可行性和宏观性的审计建议,从而契合内部审计功能目标的发展要求。

三是有助于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能。研究型审计贯穿于审计工作和审计项目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既要研究审计组织管理的方法,包括审计工作机制、审计质量控制等,提高审计管理的科学性,从顶层设计层面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效果;要求内部审计对历年审计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国家政策、监管要求的变化进行研究,建立项目库、制度库、案例库等,对全年审计工作计划和项目计划进行更为有效的梳理,从年度审计工作层面提升统筹效果,准确把握年度工作方向。研究型审计的多维性特征,能够从多层面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能,满足内部审计发展需要。

四是引领内部审计加快专业能力建设。审计专业能力是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履行工作职责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内部审计职能的深化与高质量发展均对内部审计专业能力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对金融机构而言,在多元化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其推动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与进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延展了金融风险的系统性边界,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边界不断被打破,原有的金融专业知识结构需要重构,向大金融专业领域发展;同时,数字化建设也对内部审计专业能力带来新要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数字化技术应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数字化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成为近年来内部审计机构着力开展的重要工作,也是内部审计专业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型审计有助于在内部审计机构推进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研究型思维,提升研究能力,深化和拓展审计成果。同时,内部审计机构也能够通过研究数字化技术和创新审计技术,推进审计实务技术快速发展,带动审计专业队伍建设,使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能够适应企业业务、数字化技术发展速度。

(三)研究型审计与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契合性分析

一是契合“一般—特殊—一般”的审计技术发展理念。审计技术与方法是内部审计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成果一般通过审计准则、手册及成熟技术方法体现。内部审计要对审计技术与方法应用于审计项目特定环境中的这一过程进行研究,尤其要关注金融机构新产品、新事项中的审计技术探索,并在传统产品与事项中进行新技术创新,分析总结探索创新成果的一般性规律,完善原有或建立新的审计准则、手册及审计技术方法。研究型审计理念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已形成成熟的逻辑,在内部审计中的广泛应用将加快审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契合“政治—政策—项目—资金”的审计工作主线。研究型审计要求在开展审计工作时秉承“政治—政策—项目—资金”的主线,这在国家审计中贯彻执行较为成熟,内部审计工作同样适用。通过紧扣这一主线,内部审计能够明确在各层次各阶段的工作目标,拓展工作深度,提升工作质效。政治层面,金融机构需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握现阶段政治导向,将促进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并有效履行社会资本配置功能、服务实体经济、守住金融风险底线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主体方向;在政策层面,要密切关注国家经济金融宏观政策,深入研究国家主要政策的出台背景及内容,将其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聚焦重点,以保障国家金融政策有效落实为根本目标,在不同审计项目中重点检查金融机构贯彻落实情况;在项目层面,要加强对金融机构职责、各类主要业务的研究分析,围绕政治、政策目标,揭示普遍性、典型性问题,结合战略目标和经营主线,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实现推动金融机构稳定发展的内部审计价值;在资金层面,要从信贷资金、金融机构内部大额资金入手,跟进资金流向,通过资金链形成审计证据链,实现问题查证的具体目标,支撑内部审计工作主线落地。

三是契合“方案—实施—报告—成果”的审计作业模式。研究型审计要求贯穿于内部审计项目全流程、各环节,并在实务应用中有较多实践探索。这主要是基于原有审计实务的作业模式与研究型审计有高度契合。近年来,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研究思维并持续推进应用:对组织战略、业务及内外部制度体系进行研究分析,以风险为导向聚焦重点、难点领域,强化审计方案对项目的指导作用;在审计取证、审计底稿质量方面,注重深挖内控成因,揭示内控缺陷,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更具针对性、可行性的审计建议,提升审计报告质量,重视审计咨询服务功能的落地;在国家审计的指导下,更加重视审计整改的有效性,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整改工作机制,探索并建立行之有效的整改监督工作体系,提升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审计整改理念。因此,研究型审计与原有审计作业模式发展方向的契合性,使研究型审计在审计实务中的实践应用更易入手并快速推进。

三、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开展研究型审计的逻辑框架与工作机制

(一)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开展研究型审计的逻辑框架

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应将研究型审计作用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环境,通过审计管理、审计项目等实现对审计工作的全面覆盖。各研究对象间互相作用影响,形成研究型审计的传导机制,实现内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内部审计开展研究型审计的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审计主体包括审计组织管理与审计技术方法两个维度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队伍管理、人才结构和管理机制等方面,按照能够实现研究型审计的目标要求配置资源,强化审计组织管理;审计技术方法及审计手册、审计准则等依照“一般—特殊—一般”的发展逻辑运用研究型审计。审计客体方面的研究型审计包括审计事项、审计对象及内部审计所在的组织机构,作用于审计项目,按照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成果的审计作业模式贯穿于全流程,审计项目同时也作为审计主体中技术方法研究的特殊研究载体。审计环境方面的研究型审计包括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实施环境和审计政策环境,审计制度环境的研究作用于审计主体中的审计组织管理;审计实施环境通过审计计划、审计目标、审计内容的研究作用于审计作业模式,影响审计项目流程;审计政策环境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主线与审计客体及审计项目有序传导。

(二)逻辑框架下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工作机制

1.研究型审计作用于审计主体的工作机制。

审计主体是构成审计行为的重要因素,内部审计的审计主体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关系着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能否有效发挥。研究型审计作用于内部审计主体可从审计组织管理和审计技术方法两个方面实施。

从审计组织管理角度来看,金融机构尤其是上市公司均已建立较为健全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有较为充足且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资源管理、审计质量管理、审计成果管理等方面具备规范的工作机制,因此,研究型审计在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组织管理方面的应用基础较为健全。研究型审计要求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部门需要更加深入研究国家金融政策的宏观导向,与时俱进制订和调整审计计划,将有限的内部审计资源投入重点审计领域,关注和揭示重要金融风险;结合审计资源与审计重点的分析调配,将审计计划向中长期延伸,有效覆盖重点审计领域和审计对象,并形成合理频率,还要提升年度审计计划的科学性,平衡审计资源、控制审计风险。同时,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部门还要从传统的金融审计向管理审计、战略审计等方向拓展,以进一步提高审计资源的效能;不断改进完善审计项目的组织方式,有效发挥各类审计项目的特点和优势,分类实现审计目标。

从审计技术方法角度来看,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已为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部门提供了普遍适用的一般性技术规范,各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部门基于所在组织的金融产品和业务经营特点,建立了内部适用的审计手册或技术指导等针对性技术规范。基于近年来金融产品创新增速、金融市场发展较快、国内外金融风险加大等背景,研究型审计在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技术方法上的应用应更加关注对新产品、新业务的研究,关注其中存在的新风险,尤其是在现有金融市场发展边界拓展的基础上更需研究风险的传导机制,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在当前经济金融环境复杂多变形势下,要更加关注对传统金融产品新风险特征的研究,更新完善审计技术方法;更加关注在“双碳”目标下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需求及战略规划,研究内部审计目标的调整与咨询服务功能的发挥;更加关注大数据发展态势下金融机构数字化建设情况,分析研究数据安全、信息科技外包、云转型等新风险、新问题,以及内部审计数字化建设方向、速度与所在组织数字化发展的契合情况,加快创新研究数字化审计技术方法,提升内部审计效率效果。在审计技术方法及审计手册、审计准则应用研究型审计的推进过程中,按照一般规律到项目特殊性应用提升再回归一般性规律总结的研究机制推进,审计主体的研究也在这一机制中与审计项目实现交叉影响,研究型审计通过审计项目实现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的效果传导。

2.研究型审计作用于审计客体的工作机制。

按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组织经济活动的审查评价实现为组织服务的目的,而内部审计客体是审计主体作用的对象,因此,内部审计客体应包括组织内部的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及其内部控制、经营管理活动等,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审计客体取决于审计委托人或审计授权人要求及审计职能影响下的审计目的,但其核心均为被审计机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根据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现有实务发展情况,研究型审计作用于审计客体时主要以所服务组织机构、审计对象、审计事项为研究对象。

对组织机构的研究包括组织内部的战略规划是否契合国家经济金融导向及经济转型需求,是否能够符合科学调配社会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等金融行业政策要求,战略规划是否科学合理、能够推进组织高质量发展,并作为内部审计重点予以关注检查;对审计对象的研究主要针对组织内各级经营机构,既包括其经营主线、制度建设、内部控制、管理流程、系统健全及考核导向等制定及变化情况,亦包括通过内外部检查反映的其实际操作和经营管理中合法合规情况;对审计事项的研究则反映出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检查实施的要素单元,需基于对审计重点领域的把握,并加入对组织经营重点、痛点、难点问题的分析。

针对审计客体开展研究型审计成效主要通过审计项目实现。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将研究成果纳入具体审计项目,实现对审计项目非现场和现场审计工作效率效果的提升。同时,基于目前研究型审计在审计项目中较多的实践经验,在项目全流程中,通过对方案、实施、报告、成果应用等各阶段研究型思维和工作方式的落实,以试审、审前培训、业务交流等方式做实审计方案,加强方案指导性;实施过程中更为关注对问题成因及反映的体制机制缺陷的挖掘,并以研究的态度提高审计建议可行性,提升审计建议的高度以体现审计咨询服务功能,通过加强审计成果运用、提高审计整改成效等方面的研究,使审计成果真正落地,通过上述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实现研究型审计对审计项目质量的提升作用。

3.研究型审计作用于审计环境的工作机制。

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各类与审计相关的外部因素构成了审计环境,与审计行为互相作用,提升或制约审计效果。审计环境通常指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及文化环境等,而对于研究型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运用,考虑到内部审计的范围、目标等要素,更为关注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实施环境、审计政策环境等。

对于审计制度环境的研究,内部审计要聚焦于国家审计制度体系建设及变化,加强内部审计对审计制度发展的响应。中央审计委员会设立以来,审计的重要地位日益加强,审计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需积极跟进这一发展变化,提高审计政治站位,以研究型审计嵌入内部审计组织管理体系深入落实。同时,因审计制度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管理的导向,因此,研究型审计在审计环境中的应用可传导至审计主体。

审计实施环境的研究,包括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内部的构架和地位、内部审计的发展状况及内外部环境对内部审计实施的影响等。审计实施环境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内容的设定,上述要素在审计项目中得以直接体现,影响审计项目的实施要求和重点方向等。审计实施环境的研究通过审计项目及作业模式传导至审计客体。

此外,研究型审计高度重视对于国家宏观政策及目的、背景的研究,这正与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对于审计政策环境的研究相吻合,同时,也涵盖了对金融机构内外部政策制度的研究。这一研究路线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主线传导至审计项目。

上述可见,研究型审计在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中按照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环境为对象的逻辑框架开展,并以审计项目为核心在不同研究对象间传导,形成研究型审计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覆盖,推动内部审计工作质效提升。

(三)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实务路径

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实务路径应从审计环境、审计管理、审计实务、审计目标等方面构建,如图2所示。

1.审计环境:应更为关注对外部环境的研究分析与应用传导。

在前述逻辑框架中,研究型审计对于审计环境的研究涵盖审计制度环境、政策环境与实施环境。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审计制度环境与政策环境更倾向于外部环境,而实施环境则倾向于组织内部。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之一即为组织发展服务,基于其职能特点,与所服务组织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内部审计对于审计实施环境的研究较为便利与深入,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组织战略方向,能够在与组织的沟通中获知并调整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与组织就内部审计职责履行情况进行沟通并反馈至内部审计工作。此外,针对审计政策环境与审计制度环境的研究,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对于金融监管的要求相对跟进得较为及时,关注和研究也更为主动积极;但较国家审计而言,对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尤其是对政策制定背景、目的的研究尚存在欠缺,及时性和深度均存在不足;对于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研究的成效也受到内部审计部门自身意愿或能力影响。

因此,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在对审计环境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实施过程中,应更为重视对国家宏观政策、金融行业发展导向以及国家审计体系、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的研究,加强与审计机关、主管部门及各级内部审计协会等机构的沟通交流,必要时建立制度环境的跟进研究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模式,及时了解并深入研究内外部环境变化,根据跟进研究情况及时调整优化内部审计制度、流程等内部审计管理机制。

2.审计管理:优化审计工作机制以提升审计基础管理科学性。

在审计管理方面,研究型审计的开展可分为审计体制优化和审计基础管理两个层面。

审计体制优化属于审计管理的较高层面,内部审计机构在优化审计体制过程中能够形成内部审计的组织架构和内部管理机制,并通过审计资源、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果等维度穿透至审计实务中。同时,对审计环境的研究也主要通过审计体制优化传导至审计管理层面。通过对审计环境的研究,内部审计需要更加关注国家审计管理模式,尤其是审计实务管理架构的优势和特点,在内部审计管理中借鉴参考;要关注内外部环境给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发展带来的变化,并结合内部审计工作实际,尤其是现有职能定位及审计工作流程的优势、不足,分析研究内部审计体制的优化方向。

审计体制优化用于提升审计基础管理成效时,才能使研究型审计在审计管理层面真正落地。具体来说,就是从审计资源、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果的研究,传导至审计基础管理,表现为对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内容的研究。审计目标方面,内部审计机构要明确在现有审计环境和审计体制下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需要契合内外部政治政策环境、集团发展战略及内部审计现有审计资源、审计专业能力、审计重点,从而最大化内部审计价值并使其具备可实现性,这体现的是长期性与短期性目标。审计计划方面,要研究制订更为科学的年度审计计划,突出审计重点和全行难点痛点问题,发挥不同审计项目特点,平衡审计资源、控制审计风险。审计内容方面,要研究细化针对审计重点领域的审计内容,将其作为审计实务维度单一项目内容的基础,并结合审计计划科学分配至不同类型审计项目。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审计内容的研究是审计管理维度向审计项目维度的传导,需要在具体审计项目中细化落实。

3.审计实务:形成富有内部审计特色的研究型审计实务模式。

在审计实务方面,研究型审计的开展可以通过对基础层面的研究及贯穿审计项目的应用研究实现。

对基础层面的研究包括实务基础和技术基础。实务基础包括对与审计项目直接相关的组织机构、审计对象及审计事项等审计客体的研究。在内部审计实务中,审计项目和持续监控均可涉及,通过发挥持续监控的日常跟进和审计项目的定向检查两轮互动,实现对组织机构、审计对象的深入、覆盖性研究分析,并以风险为导向研究形成审计事项。同时,根据前述对审计环境和审计管理方面的研究形成的审计目标、审计重点等动态调整审计事项及相关检查要素,根据年度审计计划明确重点审计事项。技术基础包括审计技术方法及汇总形成的审计手册、审计准则等技术规范性标准,同时,在审计数字化发展要求下,亦包含数据模型、数据扫描分析方法等数字化技术成果。对技术基础方面的研究通常是在日常推进,更重要的是在审计项目中摸索总结形成。

将研究型审计应用于审计项目是内部审计机构目前的工作重点之一,也是本文搭建的研究型审计逻辑框架中的核心,是研究型审计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和成效的直接显现。审前阶段,采取座谈研讨、流程图、问卷调查等方式,与被审计机构趋前对接、强化沟通,主动探索开展研究型审计;审中阶段,可通过挖掘体制机制缺陷、内控不足及流程问题,推进审计评价“精准画像”、管理建议咨询服务,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创造;审后阶段,要从源头提升整改工作有效性,在提升审计整改完成率的同时,更加关注长效机制建设情况。

4.审计目标:推进多层级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实现。

研究型审计的最终目标需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而最终达成,研究型审计也赋予内部审计更丰富的工作目标,包括宏观目标、组织目标与内部审计本身的目标。

内部目标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目标,基于内部审计监督检查、风险防范和咨询服务的职能,其内部目标即在不断提升审计质量的基础上有效防范审计风险,以实现受托责任和自身稳定、高效运行。作为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基于其自身职能的拓展,在原有揭示问题、防范风险的传统目标上,被赋予保障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更高目标,这一目标将内部审计与组织内各级经营机构及风险防控一二道防线统一于集团发展战略下,研究型审计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思路和途径。内部审计对审计客体中组织机构的研究使其更加关注组织目标和痛点难点问题,在审计工作中予以聚焦。同时,作为国家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内部审计也能够通过开展研究型审计使自身更主动地提高政治站位;通过对审计环境中审计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的研究,更为及时和深入地研究掌握国家经济金融宏观政策变化和国家审计职能发展,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指导内部审计工作上来,最终实现内部审计防范金融风险、推动组织服务实体经济并保障金融稳定运行的宏观目标。

四、结语

本文立足于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从研究型审计的特征和与内部审计的契合性分析入手,探索构建了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研究型审计工作机制及实务路径,为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开展研究型审计提供思路参考。

1.研究型审计具有宏观性、本质性、多维性、创新性特征,能够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提高政治站位,促进新时期内部审计目标有效实现,有助于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能,引领内部审计加快专业能力建设。

2.从“一般—特殊—一般”的审计技术发展理念,“政治—政策—项目—资金”的审计工作主线,“方案—实施—报告—成果”的审计作业模式等方面,研究型审计与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逻辑具有高度契合性。

3.研究型审计应作用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环境,通过审计管理、审计项目等实现对审计工作的全面覆盖;各研究对象间互相作用影响、形成研究型审计的传导机制,达到对内部审计工作效能和质量的提升,实现内部审计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审计部,邮政编码:210000,电子邮箱:yanlu2948@163.com)

主要参考文献

[1]鲍国明.以二十大精神为引领 以研究型审计为抓手 奋力谱写新时代内部审计发展新篇章[J].中国内部审计, 2023(1):4-12

[2]王家华,丁文彬.研究型金融审计推进国家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思考[J].财会月刊, 2022(13):113-116

[3]文华宜,庄作钦,等.研究型审计的探索与实践:以社会保险基金审计为例[J].审计研究, 2022(1):25-31

[4]许亚.研究型审计必须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公共投资审计近年来的探索与思考[J].审计研究, 2022,(1):20-24

[5]晏维龙,庄尚文.试论研究型审计的国家治理效能[J].审计研究, 2022(1):13-19

[6]郑石桥,刘星锐.研究型审计:内涵、类型及运用条件[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2022,19(1):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