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设计教育 毕业设计 跨学科
一、设计学院本科专业方向建设特色:“破壁”与“开环”
设计学院自2015年起,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科结构和教学方法改革,建立起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跨越学科、打破设计专业壁垒的新型设计教育模式。通过“破壁”与“开环”策略,在传统本科学科结构上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优化整合,打通专业壁垒,实行开环机制,强调专业间的融合发展。设计学院将视觉传达、产品设计、服装设计、首饰设计、数字媒体、摄影等传统学科教学设置在“宽基础”教育阶段,通过专业升维整合、创新创造等方式,大量融入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课程,开设通识基础和开源编程课程等。同时,打造危机与生态设计、社会设计、出行创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治疗、系统设计、服务设计、设计批评、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型专业方向。设计学院本科15个专业方向形成立足生态意识,以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为研究与实践场景,建立为人类未来存续的时代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教育矩阵格局。
设计学院的15个专业方向涵盖广泛的学科背景和研究领域,且每个方向都具有独特的教学特色和培养目标。视觉传达设计方向注重理论基础、多学科知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社会服务的设计师;数字媒体艺术方向关注数字科技对艺术的影响,涵盖数字影像、动画、沉浸式体验与游戏设计,强调独立的审美价值和批判性思维:产品设计方向注重社会、艺术和科技的结合,强调系统性服务和价值创造,倡导社会问题推动型、商业需求推动型、新技术驱动型和未来预测型设计;摄影方向意在培养具备艺术审美和影像理论知识的跨界摄影人才;首饰设计方向将首饰作为流动的阐释结构,强调批判性思维和独特设计理念;时装设计方向探索时尚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科技与生态的关系,旨在培养关注人类生活和文化的创作者;出行创新设计方向关注智能出行和智慧城市,培养具有逻辑分析能力和技术敏感度的设计人才:艺术与科技方向引导学生探索艺术与科技的创新结合,培养兼具创意和技术能力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社会设计方向关注城乡社区设计和社会治理,强调共情力、设计创造力和资源重新配置;创新设计方向结合设计、人文、科学与商业的多种思维方法,探索可持续的创新解决方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领域设计能力的人才;危机与生态设计方向以自然和生命为本,通过设计研究,为社会提供长期主义的、弹性的解决方案;系统设计方向以系统学视角研究复杂的设计议题,倡导研究和实验驱动的设计,培养具有系统性思维的设计人才;服务设计方向基于新商业、经济和社会组织的需求,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战略视野的设计人才;艺术治疗方向融合艺术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提供精神心理问题的评估与干预策略,促进人们的身心发展和增进社会福祉;策展与空间叙事方向采用主题讨论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策展的多元模式,拓展策展设计的潜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策展人才。
综上所述,设计学院各个专业方向展示了设计学科对艺术、设计与科技的深刻理解和持续探索,致力于培养在各领域中具有独特视角和创新能力的设计师和研究者。
二、设计学院毕业设计环节解析:塑造学生广阔和综合的“设计”认知
本科四年级作为专业学习考察的结果和出口,是学生本科生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年。在跨学科、打破设计专业壁垒的学科发展趋势下,为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开拓视野、深化对学科的理解,设计学院特别强调学生“人文关怀”、自主意识的建立,拓展学生对更为广阔和综合的“设计”概念的认知。在设计学院,综合性实验室或研究院等深度切入社会与时代的研究方向取代了传统的设计专业教学,学生自由、主动地选择专业与技能学习,在全面的基础架构上就某一知识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设计创作。
除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并行的传统模式与毕业设计相关的系列讲座课程外,本科四年级课程中还增加了导师开放日这一项,设计学院所有专业教师皆为导师。导师开放日的设置有利于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初对导师的不同专业、学术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选择更适合个人毕业设计方向的导师对其毕业设计进行指导。此外,设计学院还增设了毕业设计研究方法系列课程、小组创作、论文写作等相关课程,学生对论文指导老师的选择也是自主的。其中,小组毕业设计完成于本科四年级第一学期,个人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一般从第一学期持续至毕业季展览之前。
/iDsRe1sOTz/XyRdrU4lsztFFNFp/mhSJ/yl7fRZVYI=增设小组创作的目的是测试学生协作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在不同的专业语境下,如何找到合适的行为职业规范,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学生在复杂的、不可预期的情境下,如何与小组成员协同制定出周全的决策,并能专业地参与合作或独立工作;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既能展示出方向感和独创性,又能显示出自主性和个人责任感;学生在解决相关任务过程中,是否能一贯坚持计划并高效执行;学生在一个多样化的团队中,能否适应各种角色,为团队做出贡献。
毕业生可自主选择3名导师组成导师组指导其个人毕业设计,并执行第一导师负责制。该制度以毕业生在本科一至三年级所选各个专业方向课程的比例为依据,第一导师所属专业研究方向需与毕业生主要的专业课程方向相符。同时,导师需要从专业属性界定毕业设计媒介,综合评判并确定学生的毕业专业出口。
为达到建设国家“双一流”学科,成为世界一流艺术学院的长期目标,设计学院对人才的选拔和审核一贯强调严进严出。自教学改革以来,设计学院对毕业生毕业环节的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严格执行一定的审核标准。在个人毕业设计审核中,制定了末位淘汰规则及淘汰率5%左右的汰选机制。在首轮个人毕业设计评审中,10%左右进入末位淘汰环节的毕业设计经由二次评审集体复审后,会产生5%左右的未通过者,将对其暂缓授予学位。
三、2024届毕业设计展览及优秀毕业设计解析
自2017年开始,设计学院为本科毕业环节的小组毕设和个人毕设设定了年度主题。设计学院希望学生在这个变化成为常态的时代,拥有独立的意志、完整的世界观,并懂得不断重塑自己,培育、锻炼学生改变人类世界的魄力、洞察问题本质的判断力、为理想付诸实践的行动力、面对挑战与困境的定力。基于此,每年的毕设主题都会融入国际前沿视角,引导学生了解时代全貌,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生态问题、社会治理、创新工程、健康关怀等领域的知识,并将这些融入毕设中。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能通过设计思维与社会语境对接,学会面对复杂性、认知复杂性、处理复杂性。
设计学院2024届毕业设计主题为“爱的阐释——以爱为中心的设计”。以爱为中心的设计旨在创造能够唤起、传达和加强爱的产品、服务和体验,不仅能够对个人产生积极影响,在社会和文化层面,更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共鸣和凝聚力。面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严峻的社会问题,设计学院提出“以爱为中心的设计”这一主题,其目的不是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全人类和全物种的和谐、平衡、永续发展,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024年,215位毕业生以跨越文化、跨越语言、跨越地域与民族的“爱”作为创作对象,把“以爱为中心的设计”作为方法,将爱的思维融入面向未来的设计实践中。他们不仅注重设计的原理性、实用性和美学价值,更深刻关注设计对人类情感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爱”的多样性。在人与社会生活、人与城市共处的情感系统、人与产业生产、人与心理转化认知、人与生态关联、人与可持续发展、人与虚拟社交、人与人工智能等议题中,他们依托视觉、产品、服务和体验设计,让设计本体研究、视觉转译、行为认知转化、技术伦理、隐私与文化表达、自我探索与反思、文化认同与数字化、人机共存的普世情感等得以体现,传递出设计师的人文关怀与情感共鸣。这种以“爱”为核心的设计方法,一方面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更希望通过设计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论是面对环境挑战还是社会困境,作为设计师都应力求用创新和爱心推动与增进全人类的进步与福祉。
(一)探讨社会性问题的艺术与科技融合创作
艺术与科技专业方向毕业生卢方舟的作品《焦点》分为交互游戏和沙盘装置两个部分。在交互游戏部分,卢方舟搜集了在远程技术视角下近百个不同媒体中的影像,通过虚拟引擎将其拼接成一个虚拟世界,使观者能够以无人机的视角进行漫游体验。该作品试图提醒观众一个道理:当现实的景观通过远程技术转化为屏幕前的图像,会使得我们的选择变得轻易,情感变得麻木。沙盘装置部分由人造景观、自然景观、合成景观三部分构成,卢方舟向观众展示了在全局视角看到的不同类型的实况事件,试图重启观众对于“存在”与“实况”的反思。回溯观测技术进步的历史,我们仿佛始终都被困在技术进步与人性的矛盾中,从棋盘的想象到沙盘的模拟,从竞技场的俯瞰到电子屏幕的纵深,人类终于掌握了观测超出个人视域范围的技术。因此,我们更需要在技术进步中不断自省,让真实情感回归决策的主体。
艺术与科技专业方向的另一位毕业生啸宇的作品《云楼影语》通过具有较强压迫感的沙盘建筑投影与观众产生脑波可视化互动,打造出一个沉浸式的光影体验与梦境空间。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中,街道是每一个现代人无法绕开的必经之地,它不仅赋予城市独特的视觉印象,也成为城市文化的名片。该作品旨在讨论如果我们无法通过拆迁、大范围改造等一般建筑手段改变城市面貌,是否可以通过虚拟艺术的手段来调整人的空间感受,缓解密集楼宇街道给人带来的压迫感。该作品不仅探讨了虚拟影像作为公共艺术在实践中的可能性、效果与意义,更揭示了这些影像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生活。该装置的外部是啸宇在调研中的真实采访记录及棚户区和城中村的建筑地图,内部是西安的著名城中村——吉祥村的街道场景。借助美国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的城市印象理论,该作品深入探讨了当地居民和参与者在研究场地中构建心灵地图的过程。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意识到这个场域的存在?观众可以带上脑波仪,等待识别完成后,将注意力放在装置内部,装置会把体验者的脑波状态、注意力状态通过内部的光线映射在空间中。同时,啸宇使用真菌算法驱动粒子的轨迹,形成城市变迁的剪影,通过粒子的诞生、生长和消亡,营造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空间体验场地。
(二)开放路径与多元媒介的视觉传达设计探索
在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的毕业设计项目能真实有力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开放路径与多元媒介的复杂探索。同时,教师希望学生的毕业设计项目能指向设计的基本性问题、根本性问题,也就是元问题——触及原理性的设计方法论与世界观。教师在帮助学生推进毕业设计项目时,让学生不断发现自己的内在架构,推动毕业设计项目成为每一个超级成长个体(学生)坚定有力的设计宣言。
王恺的作品《前进》通过对“前进”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和视觉转译,表达了其希望观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接纳自己、安顿自己的愿望。在追求功绩的当下社会,人们被迫不断向前冲,频繁地进入繁忙和自我剥削的恶性循环中,时常感到焦虑。实际上,停滞、后退、徘徊也可以是一次前进,正是这些看似停摆的阵痛帮助我们抵达了彼岸,这种倦怠不仅没有撕裂我们的伤口,反而帮助伤口愈合。接受各种状态下的“前进”或将成为应对这个浮躁社会的良策。该作品通过视觉实验的方式,通过“停止”“后退”“循环”的表象呈现前进的本质。王恺运用时间永不停止、不断前进的原则,在视觉语言的转译中完成了“前进”与诸多“非前进”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该作品试图为当代社会中的停滞与内耗现象提供全新的视角,以图像、书籍、海报为载体,探索形式语言在视觉传达中的多重可能。
王继璇的作品《混乱的秩序:容器的语言》源于其对绝对理性的质疑。王继璇希望通过该作品重新审视一切事物的价值,在貌似混乱的、非理性的认知中发现潜在的意义。该作品以“语言作为容器”为核心主题,探索了语言在传达和建构意义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比如,“杯子”在词汇、图像、语义传达之间的互文关系使得杯子不仅是一个日常用品,而且是一个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承载和传达复杂概念和情感的符号。杯子的抽象形状通过Glyphs(字体编辑软件)制作成字体文件,使用类似手势、表情的表意形式构建新的“语言容器”。作品中杯子的符号可以有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动态变化,使得物体的意义不再固定,而是在每次互动中重新发现其新的意义。这种表意的、抽象的、混乱的视觉语言形式使语言不再是单一的、中心化的表达方式,反而充满了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王继璇的态度贯穿了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悖论的准则”反映了在创作过程中对理性与非理性、有序与混乱之间动态平衡的探索,在肯定与否定之间寻找模糊、流动的第三种选择。
(三)策展的多元模式
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方向毕业生匡慧的作品《H-H'-H”:第1001颗星球》以行星思维为视角,以词一图一影像一声音为工作流,基于AI视角生成了1000个地球形态,形成以AI算力和策展人思想深度耦合的人机协同策展模式。世界、地球、泰拉、盖亚、第三行星、C-137、孤独星球、恒星之子、自转体、引力场、宇宙观察站、本体论基础、复杂巨系统、遗忘之地、异时线圈、黑暗中的苍白蓝点、碳基球体、牛顿力学尺度、10年的生命……在这1000个对地球的重新命名中,每个名词都试图探究地球的本质。而匡慧不满足于复刻自然界的既有模式,而是继续质问:“这个世界还可以是什么?”再创造1000个地球的定义,这是Al在短短半小时内便可完成的工作,却是一个设计师难以突破的极限,但Al在数量激增的同时不会自动产生K=(H,H',H”)的智慧模型,只有人才能对其下达指令。因此,匡慧尝试让Al的算力和人类的智慧深度耦合,基于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的先导思想,匡慧以行星思维为视角,以词一图一视频一声音的工作流生成了1000个地球形态。这一策展方案的内容产出全部由AI在“K=(H,H’,H”)”的指令下基于AI对地球的理解完成。
(四)关注人类生活和文化的时装设计
时装设计方向学生杨宇飞的作品《84-68·91》是对身体审美标准的深刻思考:女性服装制作遵循一定的尺码标准,但这些标准是否就是完美的?是否能够代表所有个体的审美?杨宇飞通过探讨和反思这种标准化的审美观念,质疑“完美身体”这一概念的真实性。杨宇飞深入研究了18、19世纪欧洲经典服装,选取了巴斯尔裙、领巾和束身衣元素,并对其进行现代设计手法的重新诠释,着重展现服装的结构形态。蕾丝面料和拼花工艺的运用使作品内部构造显而易见,突出了制作工艺和身体构造的美感。这些元素不仅再现了历史上经典服装的审美特点,更重要的是,它们具象化了独特个体对身体的抽象理解,质疑了所谓的统一审美标准的合理性。杨宇飞意在传达一个重要的理念,即理想的身体与时尚并没有唯一的标准,每一个身体都是独特的,值得尊重的。
(五)人居空间的创新解决方案
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方向留学生郑旻燮的作品《Pavilion-造景庭院》从东方园林和古人生活方式获取灵感,将汽车和亭子的外形有机结合,将自然风景转化为个人移动花园,旨在为当前社会人居空间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仿佛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从古希腊的哲学和美学中汲取灵感一样,该作品从古代东亚的美学和哲学中寻找未来创新空间所需的价值观。通过研究古代东方园林美学以及先民的生活哲学,郑旻燮发掘出了人工智能时代可能需要的价值观,并通过可移动的、有助于人类创造性发展的空间设计来实现。理想的空间往往来自自然本身,古代东方园林美学追求的正是不规则的自然之美,这是因为人类天生渴望与自然接触。在现代高密度城市生活中,人类与自然亲近的机会越来越少,正是面对这样的时代问题,该作品通过创新性空间设计试图为重新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解决方案。
(六)艺术审美和影像结合的跨界摄影
摄影方向学生李梦圆的作品《回家》用动物在人类制造的消费空间中的冲突与失序传达了城市消费生产更迭下逐步边缘化的群体的迁徙与漂泊、迷失与寻找。《回家》中的“家”并不是具体意义上的家,而是一个抽象化的落脚点或暂时的栖息地,“回”则是一种寻找的动作。该作品以中小城市动物园中的边缘动物为切入点,间接呈现中国城市化进程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影响,同时更引起我们对人类在社会生产与消费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的思考。设计者选取动物在非自然环境下的刻板行为或姿态作为影像主体,并将其置于人工制造的处于迭代状态下的室内空间。李梦圆采用实拍、人工智能与图像后期处理的方式完成创作,人工智能对现在正在使用的空间进行老化与做旧处理,并对拍摄的动物形态进行合成处理,以呈现城市消费生产更迭下被逐步边缘化的群体的处境。人们对边缘群体的关注往往短暂停留在手机屏幕上,忽视了生命之间本应有的本真对话。因此,该作品采用竖屏形式,将照片作为手机屏幕的延伸与放大,视觉上的冲击传达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直接对视产生的情绪波动,打破人们对边缘群体的冷漠与忽视。
四、结语
设计学院的师生们带着宝贵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设计学、生态学、伦理学、物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哲学等大跨度学科视角,经由“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跨主体思维,提出了200多个令人费解却又回味无穷的话题,酝酿出“爱的阐释”。
随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设计正转化为一种无边际的社会实践。未来的设计教育不再只是单纯的造型设计教育,应该形成多学科、跨领域、无边界的教育形态。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也将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备研究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的设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面向未来、学习一切、适应一切的一流人才,培养更多行业的领导者及行业规范的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