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意识矩阵 创造力 毕业设计
“意识矩阵”是一个涉及意识和信息等多个方面的概念,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处理系统。它不仅包括意识的不同状态,如觉醒、睡眠和梦境……还包括意识的各种功能,如感知、思辨与情感等。“意识矩阵”体现出人类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意识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多元变化。
“意识矩阵”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阐述,它主要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工具,用于组织和表达意识内容。“意识:形而上学、第一人称方法和当代理论”,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是个体对于自身的存在和外部世界的认知反馈,包括对外部环境和自身的感知,以及对思维和情绪的反思。“矩阵”是一个由行和列组成的矩形阵列,其中包含数字或其他数据。在设计中,“矩阵”往往被视为一种视觉图形化的序列性表现。“意识矩阵”呈现意识的不同层次和序列组成,具有意识的多层次性和动态性特征。
“意识矩阵”作为2024年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毕业设计的主题,引领设计专业的学子们探索人类意识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于2018年6月成立,2021年9月在中华文明发源地和数字时代最前线的良渚办学。它是中国美术学院“立时代之基,领时代之变”,锚定新文科语境下艺科融合的设计学再出发的核心引擎,也是面向新的未来社会发展而建立的创新设计教学实验区,力图培养兼具批判思维能力、跨界整合能力、未来构想能力的创新设计人才。“意识矩阵”的毕业设计主题,一方面是回应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科和专业拓展,着力打造大数据、智媒体时代的“新包豪斯”和“呼捷玛斯”的集成创新目标,探索科学与艺术的跨界融合和在高等教育领域交叉、融合、发展的新契机;另一方面,旨在调动创新学子们设计思维的奇妙织构,引发创新意识的火花闪耀与交织,汇聚成创新设计的智慧之海。在这个矩阵中,鼓励创新学子们以超越个体的时间与空间维度,超越日常生活的平凡现实,创造新新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的集结。
一、“意识矩阵”的多维解读
“意识矩阵”并非神秘或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人类意识对概念和规则的表达,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工具,它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含义:
其一,意识理论中的“意识矩阵”。在哲学和心理学语境中,“意识矩阵”是人类意识的一种高级形式,它超越了传统的二维意识网络,形成了三维的意识矩阵结构。这种三维的意识矩阵结构是感知和认知能力的一种非线性感知和觉醒,允许个体以更为高效的方式理解和处理信息,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和顺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其二,数学和物理学中的“意识矩阵”。在数学和物理学语境中,“意识矩阵”主要是基于“矩阵理论”的应用,尤其在光学、电路学、力学和量子物理等领域应用广泛。“矩阵”是一个按照长方阵列排序的复数或实数集合,被广泛用于描述和分析复杂的系统、转换和运算等。“矩阵理论”应用于人们以数学方式进行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例如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内积空间与等距变换等,从而深入理解和探索物理世界的规律和特性。研究“矩阵”的性质和运算规则,有利于更加准确地预测和解释实验结果,同时为技术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路径与方法。然而,这里的“矩阵”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数学概念被引用,与意识形态和思维矩阵等没有直接的关联。
其三,社会科学中的“意识矩阵”。在社会科学语境中,“意识矩阵”指向一种意识形态结构,它构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历史传统的背景。这种意识形态的矩阵是由历史传统、社会权威、制度秩序等因素构成的,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张力,从而影响和指导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主流的意识形态也正是通过意识形态矩阵建构和维持社会正常的日常生活秩序,使意识形态得到社会认同”。对“意识矩阵”的理解和分析对理解个体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变革具有启示性。
其四,虚拟现实和科幻作品中的“意识矩阵”。在虚拟现实技术和科幻作品中,“意识矩阵”是一种模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的设备或系统,让观者能够在其中感受到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新奇体验。例如,电影《黑客帝国》中就有一个模拟现实的系统,用户在这个系统中与机器进行战斗,并逐渐认识到现实世界的真实面貌。
由此得知,理解“意识矩阵”的含义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意识矩阵”将个体意识融入整体,打破了人们对孤立个体的认知边界;“意识矩阵”能够帮助个体理解和处理复杂的社会现象,例如,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冲突、社会意识形态的演变等。通过矩阵思维,个体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一些社会现象,发现其中的深层结构和规律。传统的线性逻辑往往容易限制人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而矩阵思维则能够激发创新潜能。因此,“意识矩阵”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
二、“意识矩阵”对设计创造力的启示
“意识矩阵”作为一种认知模型,与个人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自己的意识。尤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以通过“意识矩阵”将自己的意识转化为可见形态,并在设计活动中发挥其作用。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个体对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的敏感力和认知能力。创新能力是个体或组织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是实现创新的关键。创新意识包含创意动机、创新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等,这些都是推动个人创新活动的动力因素。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意识矩阵”的作用,通过阅读、思考、交流等方式,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使个体或组织能够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成果。
因此,2024年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毕业季将“意识矩阵”作为设计主题,意在以一种精神态势引导创新行为。它代表一定的创新目标和价值指向,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学生潜在创新意识的精神力量。其中,“唤醒”是激发学生内在的热情、好奇心和追索意识,引导学生个体意识更积极地发挥。同时,可以通过教师启发性的指导等方式来实现“唤醒”,此过程可以帮助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能力、动力和精神状态。“激励”意在促使学生个体投入创新设计中,激发学生设计思维创造力,催生新设计方向。总之,设定“意识矩阵”主题是以体察感知的人文之学为核心,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具备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和批判已有观念,激发创新思维方式和提出解决方案。
“意识矩阵”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它涉及记忆、思维和意识等多个层面的运用与表达。而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设计师将复杂的心理过程转化为具体的视觉语言。这种转化过程被视为一种“以图释文”的过程,即将无形的意识通过有形的设计元素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矩阵”的几何元素运用。通过对几何、光、信息等元素的整合与创新,可在各个设计领域中展现出意识表达的独特魅力。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几何元素,可以构建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设计作品,如在视觉设计中采用切割式的拼接手法,可以形成既分散又联结的独特的几何美感。
“意识矩阵”的信息可视化。运用图表、数据等可视化形式,将抽象的信息具象化,能够帮助观者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此外,还可以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的体验空间。设计作品《寂鲸语》以乐谱为叙事内容,通过对乐谱的调研和分析,选择鲸鱼的叫声和船舶的噪声污染为声音蓝本,对乐符、乐律等音乐符号进行系统设计。设计中融合了温柔悠扬的“座头鲸之歌”与刺耳嘈杂的船舶噪声,通过声音与图形的碰撞和交错融合,采用声音可视化的艺术表现进行图形转译及创意编排,最终使视觉节奏与音乐节奏共鸣,以表达海洋生态污染与生命共振的交织逻辑。转译后的图形可以以动态的形式与声音互动,从而组成全新的乐谱系统,同时还可以制作交互影像,展示海洋生态系统中噪声与生命共振的复杂交织。总体而言,该设计作品兼具符号设计、音乐设计和数字设计内核,体现了一定的实验性与探索性。
“意识矩阵”的光与色彩融合。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光与色彩的相互作用,创造出富有表现力的设计作品。例如利用光学原理和材料反射,呈现独特的光影效果;运用色彩搭配和渐变技巧,或运用色彩变化效果,表达出意识流动的意象。设计作品《菌乐园》针对生物富集现象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微塑料和重金属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通过微生物菌群定植提出一种预防性探索。首先,开发一种可变色的食用级硅胶材料,该材料能够根据温度变化改变颜色,尤其在婴儿接触时能够通过色变反馈一定信息。其次,通过互动行为装置探讨微生物作为生物技术手段来预防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展望一个更健康的未来人类婴幼儿生活方式与环境,呼吁人们积极应对环境挑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该作品探讨在人类面对多重污染的未来,将微生物菌群置入设计中,推演出全新婴幼儿免疫方式与生活用具,即拟将微生物菌群置入产品装置中,通过婴幼儿的吮吸与触摸,菌群植入身体,形成身体保护。之后通过互动行为装置,艺术化地展现婴幼儿健康生活方式变化的可能性。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让设计作品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是一次大胆有趣且充满未来预见性的设计探索。“意识矩阵”的情感的表达和观念传送,就是透过意识寻求设计突破点,让观众感受设计师对人类意识、宇宙、爱等主题的思考。
三、以“意识矩阵”的全新视角审视自身和世界
将“意识矩阵”作为毕业设计的主题,希望在“意识矩阵”的构建中,每个学生个体都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同时也是整体智慧的一部分。同时,希望通过毕业设计的指导与创作,让教师们的思想、意识与学生们的思想、意识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共生共创的关系,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
通过“意识矩阵”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保持敏锐的观察与开放的思想,质疑和批判现有的知识和观念;激发学生开放性和批判性的创新思维,提出新颖独特的想法和解决方案。设计作品《凝岛》针对海洋微塑料污染日益严峻的问题,探索微塑料与海洋生物共存之道。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不断加剧,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日趋严重,但海洋微塑料的处理和清除面临一定的困难,即微塑料难以收集降解,处理成本大。在处理塑料颗粒技术进步前,人类必须面对海洋生物与海洋微塑料污染共存的局面。在此基础上,一些学生提出了吸附固定游离于海水环境中的微塑料的方案,设计出一种浮岛装置,旨在通过一系列生态工程手段,降低海水环境中的微塑料浓度。该装置的原理是以安全电流吸附和固定微塑料颗粒,并利用光热分解、藻类及其共生细菌的生长切割微塑料分子,以电解矿物凝结固定,达到降低海水环境中的微塑料浓度、固定悬浮微塑料颗粒的目的,最终形成漂浮于海面的新岛屿与生物栖息地。这样的设计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设计人文意识、探索研究精神,推动学生挑战跨学科知识和技术的融合,为实现绿色设计而努力。
以“意识矩阵”的涌动和演化,诠释人类意识的蜕变和进化,是通向更高层次的觉醒和认知的钥匙,它能够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让我们超越传统观念的束缚,勇敢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这个“意识矩阵”中,揭示意识的力量,并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自身及所处的世界的奥秘。以突破常规的思维,创造前所未有的思想和创意,是一种激发创新和启迪灵感的源泉,让师生们超越现实的限制,创造出新的可能性。设计作品《冰川解剖学》基于冰川生态变化与人类病理变化相映射的可视化探索,以思辨视角将国内六座典型冰川生命化、拟人化,以山脉为骨、冰层为肉、径流为血液,算法转译为冰川数字生命体,虚构了一场对冰川的医疗诊断。每座拟人化的冰川都有专属档案,并通过“冰川心电”“记忆失序”“生命倒计时”等多层面的视觉叙事,将冰川科学数据变化与人类的病理变化相映射,推测其未来的生长与生态;将人类活动与冰川健康连接,展现冰川和人体多维度的对应关系。作品以微观寓宏观,带动观者联觉体验,旨在引导观者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以自然生态平衡为关注点,通过交互的方式呈现人类的自然关怀。作品运用虚拟交互的方式引导观者参与其中,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地将艺术的感性与科技的智性有机融合,体现出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化视野的探索精神。
“意识矩阵”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涉及个体大脑中思维模式和记忆模式的整合组构。这个过程在新颖的主客观事物情境下发生,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和内化过程,可以帮助个体在复杂的信息网络中快速找到相关信息,建立丰富的相关性,将新信息或新逻辑纳入意识系统中。以感知性和体验性的统合设计为基础,对未来新兴数媒科技介入人类生活的问题、追索和意义进行开放性地思辨,催生对现实世界的艺术设计和对未来世界的提案与畅想。设计作品《天歌》通过艺科融合的方法重塑视觉元件与宇宙场景,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宇宙时空图景重新表达。《天歌》以宇宙为舞台,将中国古代二十八星宿观与现代航天科技相融合进行视觉设计。以星宿重译、星座剧场、天文叙事作为创意点,使天理、物理、事理、艺理交融于一个新的剧场中,构建未来天文景观的语言、语法和语境,通过视觉叙事的方式进行古今对话,致敬古代智慧和当下科技,让我们看到诗性与智性的未来中华宇宙文化新景观。这涉及“意识矩阵”的不同维度、层次和元素的视觉化表达,以及对意识流动和变化的动态描绘。此作品体现出学生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层出不穷之时,依然保持清晰的思维和独立的判断,兼具表现力和思想性。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2024年的毕业设计主题“意识矩阵”将师生们与思维矩阵连接起来,创造新的设计世界,探索新的预见与未知,开启一条通向无限可能的设计道路。希望此次以“意识矩阵”为主题的毕业设计提供一种全面而综合的视角,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描绘意识的整体结构和运作方式。在“数实共生”的“意识矩阵”的浩渺海洋之中,师生们是观察者,也是创造者,共同探索创意,分享知识、智慧和梦想,希冀超越语言和形式的存在,追寻真理和智慧,展现思维的狂舞和意识的交流。同时,面对新的社会关系、价值伦理和数字文明,将设计的意识融入宇宙的脉络,成为一个无边界的智慧共同体,一起谋求创新、拥抱变革,追索人与人、人与技术的共生和谐,将思想和情感能量交织成一幅迈入全新境界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