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12-06
基金项目:全国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项目“中国林学会促进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途径研究”(LYJZW-YJ202202)
第一作者:陈幸良(1964- ),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森林资源与环境、森林生态经济、林下经济等。E-mail:chen62889299@126.com
摘要:科技社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在推动科技进步、培育高素质人才、促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是培养社会各行各业特定职业高层次人才的有效举措。科技社团在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条件。文中以中国林学会为例,分析了科技社团促进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途径:首先,针对当前我国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层次不完善、校外导师作用不明显和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备等问题,基于中国林学会的优势条件,提出了打造“学校+导师+学会”联合体,共同促进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构想;其次,从整合专家资源、优化校外导师库,开展学术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建立实践基地、提升专业素养,组建服务团队、增强专业能力等方面提出中国林学会促进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融合培养;研究生教育;“学校+导师+学会”;中国林学会
中图分类号:G6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9546(2024)01-0054-07
DOI: 10.12344/lczcyj.2023.12.06.0008
陈幸良,李莉,吴海龙,等.科技社团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途径:以中国林学会为例[J].林草政策研究,2024,4(1):54-60.
Pathway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eties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Master with Professional Studies: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of Forestry
Chen Xingliang1,2 Li Li2 Wu Hailong1 Dou Yaquan3
(1.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
2.Chinese Societ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
3.Institute of Forestry Policy and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eti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also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build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wer. They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and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 governance. The mater of professional studies is the key direc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cultivate high-level talents of specific professions in all walks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eties have unique advantages in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masters of professional studies. Taking the Chinese Society of Forestr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athways to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the masters of professional studies on forestry. First of all,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forestry graduate education, such as unclear objectives, unclear cultivation levels, failure to bring full play of the role of off-campus supervisors and shortage of cultivation bas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building a consortium of “School + Supervisor + Society” to jointly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forestry master of professional studies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Chinese Forestry Society. Secondly, the specific pathways that the Chinese Society of Forestry can adopt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are proposed, i.e., integrating expert resources, optimizing the bank of external supervisors, carrying out academic activities, building exchange platforms, establishing internship bases, improv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building service teams and enhancing professional capacities.
Keywords: master of professional studies on forestry; fusion cultiva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chool + Supervisor + Society”; Chinese Society of Forestry (CSF)
2023年11月2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种类型同等地位,规划到“十四五”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2020年9月2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发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简称《方案》),明确要大幅增招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且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存在着公众对专业学位认识度不足、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性不够、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不大、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对专业学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需要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自2010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以来,林业专业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社会影响力稳步增强,培养了一批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但当前我国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仍存在着培养目标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课程设置与行业或企业需求不匹配、实践基地建设流于形式化等问题vg0TGuEqmNklxYq+MJJOCQ==。随着林业产业的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需求的变化,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培养一批适应新形势林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当前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工作。
科技社团是由不同工作性质、不同教育背景的同一学科、同一专业或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基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自愿形成的制度化社会化组织[2],对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独特优势。中国林学会作为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林业科技社团(以下简称学会),成立于1917年2月,先后经历了中国森林会、中华林学会和中国林学会等时期,迄今已有106年的历史,是我国林业界历史最悠久、学科最齐全、专家最广泛、组织体系最完备、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望和影响的学术团体[3]。截至2023年,学会下设10个工作委员会、51个二级分会(专业委员会),基本涵盖了林业相关的所有学科。学会可以提供专家人才、实践基地、科研项目、学术活动等多种资源,发挥学会专家优势、组织优势、平台优势等,通过完善课程设置、优化导师队伍、组织学术活动和建设实践基地等方式全程参与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推动林业应用型、实践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分析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中国林学会为例,阐述了科技社团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优势,并提出中国林学会促进专业学位的创新路径,以期为林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支撑,从而有效推动建构中国“三农”学派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
1 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林业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并于2011年9月开始招生。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42个培养单位[4]。林业专业硕士教育起步至今,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培养了一批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推动了林业行业发展,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培养单位在研究生融合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创新课程体系为例,其校外教师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授课,提高课程的专业化和多元化;定期邀请校外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实践授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育质量[5]。西南林业大学不断优化导师队伍,坚持“双导师”制,不局限于学历和职称,聘请长期工作在林业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为校外导师。目前,全校林业专业硕士导师83人,其中校外导师41人,约占50%[6]。校外导师不仅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专业实习,还参与课程教学工作,最大程度地发挥校外导师在专业实践经验方面的作用。东北林业大学注重专业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培训,采取典型案例分析、实践现场研究等方法,重点培养研究生运用课程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要求林业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总时长不少于6个月,且学位论文选题全部来源于林业生产实践[7]。山东农业大学积极完善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以药乡林场联合基地为例,优化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将联合培养基地与国家科研平台深度融合,促进深层次的产学研结合,真正实现了“校—地—生”多目标共赢[8]。甘肃农业大学根据林业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适时调整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9]。
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质量提升、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第十五届世界林业大会通过了《首尔森林宣言》,强调加快林业发展,打造绿色、健康和有韧性的未来。《“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明确指出,我国进入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新阶段,要加强学科专业、规划教材、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推动林草院校突出特色,主动对接林草新智能新定位,服务行业人才需求,培养大规模高质量多层次优秀人才。但作为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林业人才的重要模式,我国林业专业学位研究培养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1)人才培养层次不完善。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硕士、博士层次不同,当前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只有硕士层次,缺乏培养以林业行业创新领军人才为目标的博士研究生,难以满足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制约着林业高端技术的研发创新和应用技术的发展进步。2)培养目标认识不足。学术型研究是以培养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人才为目标,强调理论性和研究性;而专业型研究生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更强调实用性和操作性[10]。但高校和导师并没有将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严格区别开来,存在同质化的问题。同时,研究生自身对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识存在误解,不能准确认识专业型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的区别,错误地认为专业型学位的含金量不如学术型学位。3)校外导师作用不明显。近些年大多数硕士培养单位采用“双导师”培养模式[11],即由负责理论知识传授、培养方案制定、论文撰写指导等校内导师和负责论文选题、专业实践等校外导师组成林业专业硕士的培养团队。但硕士培养单位在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完全依赖校内导师,并没有与校外导师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未能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提升研究生专业实践方面的作用。由于校外导师多是兼职工作,硕士培养单位缺乏对校外导师发挥作用的机制,一些培养单位的校外导师设置流于形式化。4)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备。联合培养基地是提高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的重要实践平台,也是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12]。一直以来,研究生培养单位只注重培养结果,而忽略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更缺乏对专业实践基地运行的考核监督,这就导致部分实践基地基础设施老旧、交通条件不便、科研器械落后等问题,无法满足研究生专业实践需求。
2 科技社团促进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优势
科技社团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广泛联结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服务中介等,很好地吸纳各类科技力量,建设各类新型协同创新组织[13],在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一是校外庞大的导师队伍。截至2021年底,两级学会个人会员总数为1 260.6万人,团体会员36.9万人,其中全国学会中博士学位人数占比为26.51%,且以30~40岁的中青年为主[14]。这些学会会员汇聚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行业市场和生产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专业人才,可以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实践需求。二是高端专业的行业平台。科技社团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科技社团的各类项目和活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结识领域内的专家,充分了解专业前沿和行业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三是类型多样的实习基地。2022年,中国科协认定首批194个“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其中包括依托学会、企业专家认定的132个产学研协作类创新基地,涵盖医学、农学、工学、理学等学科,基地类型丰富、学科齐全,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需求。四是层次丰富的学习机会。科技社团每年组织的各类学术会议参与人数众多、影响广泛,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提供重要的学习机会。2021年,全年各级科协和两级学会共举办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18 740场(次),参加人数4.0亿人次,交流论文80.8万篇[14]。
以中国林学会为例,该学会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组织最完备、学科最齐全、专家最广泛的林业科技社团,现有会员10万余名,拥有两院院士在内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员、企业家及乡土专家队伍,可以为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丰富的校外导师资源。中国林学会牵头组建的中国林业智库,发挥了领域内专家人才智力的优势和咨询服务的作用,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通过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形式多样的林业专业技术服务,强化专家与相关企业和地方的合作,促进了产学研结合,推进了林业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林学会自成立以来,连续3次入选中国科协一流学会建设项目,在学术活动、平台建设、人才举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为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学习交流机会,以及为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提供重要载体。在学术平台方面,现已成功组织了8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15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20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等综合性、专业性高端学术交流活动。2018—2022年,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高层论坛和咨询活动200余次,参会人员达到30 000余人,交流学术论文10 000余篇。打造了一批如林下经济、森林生态、森林旅游、林产化工、珍贵树种、木材科学与技术、银杏、杉木、杨树、松树等知名专题学术交流活动,受到行业和专家高度认可。通过搭建“森林科学论坛”“两岸林业论坛”等交流平台,提升了我国林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15]。在实践平台方面,中国林学会先后成立了山西临县红枣院士工作站、河北任丘院士(专家)工作站、宁波服务站、浙江德清服务站、金华服务站、大兴安岭服务站、吉林服务站等,以及中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林下经济精准扶贫创新示范基地、“科创中国”重盐碱地生态治理创新基地等,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支撑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在人才成长平台方面,学会现已成功评选13届梁希科学技术奖、13届梁希优秀学子奖等林业行业专业奖项。自2005年以来,林草业获得21个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有19个曾获梁希科学技术奖。同时,学会持续开展两院院士候选人和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推选活动,其中27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为林草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极大地推动了林草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16]。
3 科技社团促进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途径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各环节的有效管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现阶段,以高校为主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着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研究生同质化、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就业需求、导师指导不足、专业实践环节缺乏等问题[17]。为适应新时代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要求,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一批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亟须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学会是一种以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科技社团组织,覆盖面较广,在专业学位教育的政产学研全方位合作中发挥着协调、指导和服务功能。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当以培养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充分发挥学会的辅助、中介和载体功能,加强与学会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从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中国林学会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林业专业性学术团体,具有良好的专家优势、组织优势和平台优势,可以为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重要的专家资源和平台优势。因此,以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培养对象,应以高校、科研院所等为培养主体,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发挥中国林学会的聚合、服务、中介等功能,打造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人才共育的“学校+导师+学会”联合培养体系,共同促进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融合培养。其中,学校作为研究生的招生单位和培养单位,是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阵地,主要负责制定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开展思想教育等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分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指导、毕业论文答辩等与专业学位相关的理论工作;校外导师主要负责专业实习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协助校内导师参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工作。中国林学会具有学术交流主渠道、科普教育主力军、科学决策智囊团的作用,可以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丰富的专家资源和平台优势,主要负责优化指导教师队伍、完善实践基地建设、提供学习交流平台等辅助工作,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载体。
3.1 有效整合专家资源,优化校外导师库
中国林学会团体会员涵盖了全国各涉林高校,汇集了林业各学科以及行业领域内的科研专家、知名企业家、基层工作人员等人才资源,应有效整合专家资源,建立完善的校外导师管理机制,优化校外导师库建设。校外专家与校内导师相互配合,保证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校外导师可以联合校内导师,坚持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共同参与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共同参与生产实践,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同时,中国林学会可以定期对校外导师进行考核,动态调整校外导师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校外导师库。中国林学会还可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校外导师积极性。例如,针对基层型林业专业人才,评选“乡土专家”时向校外导师倾斜;针对企业型林业专业人才,评选“示范基地”时向校外导师倾斜;针对科研型林业专业人才,评选“梁希科学技术奖”时向校外导师倾斜。
3.2 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提高专业知识素养
中国林学会可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向,以增强交流协作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组织开展学术报告、学术沙龙、学术研讨等多种类型的交流活动,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教育搭建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交流渠道和氛围,帮助研究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拓宽专业视野。如以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大会等学术会议为主体,以高层论坛、专题研讨等各类活动为补充,鼓励研究生和校外导师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为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重要的交流学习平台。同时,也可以借助学会在地方或企业的产业科技园、创新园、示范基地等平台优势,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2种模式,帮助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中国林学会邀请行业内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走进校园课堂,开展实践式学术交流活动;另一方面,让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走出课堂,进入企业、基地开展访学交流,亲身体验林业生产实践工作,从而锻炼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3 发挥产学研优势,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中国林学会可以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地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缓解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两者之间的矛盾,实现校地互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在实践平台上实现专业学位CHRRVHBtsuaGqqbh4fnHcQ==研究生教育与企业、地方发展的共赢,把多维度合作推向更高的层次。一方面,可以利用现有的科技示范园、示范基地等平台,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建立专业实践基地,提高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结合学会在地方、企业等建立的高科技示范园、产业研究院、示范基地等,以学会为载体和中介,加强基地与高校的合作交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途径,培养面向市场的创新型、实用性人才。
3.4 组建科技服务团队,增强专业服务能力
中国林学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参加现场考察、座谈、实地调研等活动,从技术应用角度入手,全面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及企业、地方等科技需求。学会为高校、地方和企业之间搭建沟通平台,探索组建研究生科技服务团。服务团队以相关专业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组成,在高校强大的导师团队指导下,能够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产学研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科技服务团可根据调研结果,共同整理出技术需求报告,从立项论证、开题、中期攻坚、结题、成果输出等全程参与,真正培养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束语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全球越来越重视林业发展。这为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面对我国当前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科技创新水平能力差、林业生产建设一线教育工作滞后以及基层林业工作人员缺乏等问题,如何培养一批能够从事现代林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工作的服务于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林业应用型人才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关键所在。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是这种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最为重要和有效的途径。中国林学会专家资源丰富、组织体系完备、学科范围齐全、平台建设完善,在促进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融合培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充分利用中国林学会的专家优势、组织和人才优势、平台优势等,加强与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合作交流,对于提升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推动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有效提升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融合培养效果,充分发挥中国林学会在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赋予中国林学会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遴选职能,建立校外导师激励机制,通过项目倾斜、人才支持、资金奖励等方式,提高校外导师积极性,加强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交流合作,真正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二是发挥中国林学会的专业平台优势,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加强考核,并依据考核评价结果,坚持优胜劣汰原则,加强专业实践基地的管理,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三是构建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制定实施《中国林学会促进林业专业研究生融合培养管理办法》等规范制度,建立从招生到培养再到就业全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晓丽.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3):34-40.
[2]申金升,刘晓芳.基于“科创中国”实践对于科技社团推动产学协同组织建设的初步思考[J].今日科苑,2022(1):1-7,32.
[3]中国林学会.峥嵘岁月无愧担当 百年奋斗铸就辉煌:中国林学会104年发展历程[J].科技导报,2021,39(24):138-140.
[4]曹小玉,李际平,吕勇.全日制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8(1):99-103.
[5]赛江涛,崔一梅,赵文鹤,等.林业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经验及展望: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3):41-51.
[6]何承忠,段玉宝,刘霞,等.西南林业大学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改革思路[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2(1):40-43.
[7]张国财,赵博,张杰.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2):38-40.
[8]王旭,于晓艳,李壮.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探讨与实践: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23,41(1):50-54.
[9]赵锦梅,李广,谢燕飞,等.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0(22):20-22.
[10]王兰珍,张志强,赛江涛,等.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基于8所高校林业硕士问卷调查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4):66-70.
[11]吴俊文,张大才,王昌命.非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培养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林业教育,2022,40(2):43-46.
[12]刘苑秋,王宗德,张林平,等.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供需平衡与长效维持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0):5-9
[1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2021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2-08-22)[2024-01-12].https://www.cast.org.cn/sj/ZGKXNDSYFZTJGB/art/2022/art_f2daa2bc2feb4e51af3553125d0f7f08.html.
[14]王枫,陈幸良,沈瑾兰,等.中国林学会 打造高水平新型立体智库平台[J].学会,2023(4):14-17.
[15]杨云轲,刘玉琪,李双斌,等.中国林学会:瞄准行业前沿助力生态文明建设[J].学会,2021(5):23.
[16]刘海生,潘建红.科技社团在生态治理共同体构建中的作用与实现[J].学会,2023(10):26-31.
[17]于桐,尚新生,王静静.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困境与优化路径[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