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4-01-21
第一作者:杨凯雯(1983- ),女,硕士,研究方向为档案开发利用。E-mail:814284280@qq.com
摘要:陕西省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省份。1949年以来,全省大力开展防风治沙、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取得明显成效,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提供了实践支撑。文中通过档案等相关材料的梳理,总结1949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陕西防沙治沙、绿化造林对全国的影响及其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提出、规划和实施中的重要贡献,对于全面认识总结“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价值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工程;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绿色长城;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F32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9546(2024)01-0026-06
DOI: 10.12344/lczcyj.2024.01.21.0006
杨凯雯,庞胜利.陕西“三北”防护林建设历史论析[J].林草政策研究,2024,4(1):26-31.
History of “Three North” Shelterbelt Forest Establish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Yang Kaiwen1 Pang Shengli2
(1.Shaanxi Provincial Archives, Xi’an 710100, Shaanxi, China;
2.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121, Shaanxi, China)
Abstract: Shaanxi Province is a key province where the “Three-North” Shelterbelt Program has been implemented. Since 1949, the provincefWsW3zThyPvEmPKZwEADGA== has vigorously carried out actions on sand control and afforestation, which has accomplished significantly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ncy. These actions provide support for developing the plan of the “Three-North” Shelterbelt Program.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influence of Shaanxi’s sand control and afforestation actions on the whole country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49 to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rough the review of archives and other related literature, and concludes its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posal,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ree-North” Shelterbelt Program. This is important for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conclusion of the historical values of the “Three-North” Shelterbelt Program.
Keywords: “Three-North” Shelterbelt Program; afforestation; wind breaking and sand fixation; green great wall; Shaanxi Province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工程)是我国1978年启动建设的第1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陕西省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省份,1949年以来便大力开展防风治沙、植树造林等相关工作,部分学者也对相关经验进行了总结。例如,杨田[1]对陕西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状况、实效、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康华[2]总结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并对指导新时期“三北”防护林建设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和新对策;姚巍等[3]回顾了“三北”工程陕西建设区取得的成就,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余志宏[4]站在亲历者的角度回顾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的全过程,包括林业部相关领导干部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座谈会上的讲话及调研过程等。此外,国家林业局编制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发展报告(1978—2008)》一文中也梳理了在1964年周恩来总理对林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后至1966年期间,相关领导干部深入沙区、山区调研,初步形成了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部万里干旱、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地带搞大型防护林工程的构想。但总体来说,上述文献都缺少从1949年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形成前这段时期在陕西开展的防沙造林历史过程的论述,尤其是在榆林地区营造的“绿长城”,以及林业部以陕西为样板进行调研、考察,最后形成“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等一系列做法,目前研究较少;而这段历史和经验的梳理对于全面认识总结“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价值有重要意义。档案是历史最直接、最真实的凭证,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功效。本文将梳理陕西省档案馆馆藏1949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关于林业建设的相关档案、资料,在防护林建设期间亲历者的一些回忆录,以及国家林业管理部门出版的相关资料汇编,总结这一历史时期陕西防沙造林对全国的影响,以及陕西作为“三北”之一的西北地区重要省份和地理单元,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项伟大工程的提出、规划和实施中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和作出的重要贡献。
1 西北绿色屏障构建初现雏形
1949年,陕西省森林覆盖率仅为13%,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榆林地区森林覆盖率仅有0.9%。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习仲勋立足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5],倡导建设“森林长城”,提出实施绿化西北的伟大工程,为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简称西北农林部)部长的惠中权重抓榆林防沙林的建设,组织安排人员赴榆林沙漠边缘各县实地考察和营造防护林带,努力推动西北农林事业的发展。陕西省也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和西北军政委员会的指示要求,结合实际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干部群众积极开展防风治沙和植树造林。
1.1 加强植树造林工作指导
1950 年1 月,西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并在会议中指出“注意森林和草原的保护与培植,防治灾害”。按照会议要求,习仲勋同志高度重视绿化工作,大力倡导植树造林、防风治沙、涵养水源,促进西北地区的生态建设。1950年5月6日,设在西安的西北军政委员会发出《护林通令》,严格划定不得砍伐、滥伐及可以采伐的区域。遵照《护林通令》的指示,西北农林部及各省人民政府进行普遍宣传教育,开展群众性的护林运动,开创了西北森林从任由滥伐走向积极护育的新纪元。1951年2月,按照习仲勋同志的要求,西北军政委员会又发出《展开大规模春季植树造林运动的指示》,不仅要求西北林业“应以培植防护风沙、涵养水源的保安林为主”,还强调广泛发动组织群众和机关、学校、部队人员进行植树,推出“按照自愿两利原则,有苗出苗,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地出地,等价算股,按股分红等条件共同造林”的新政策。该政策与群众利益密切结合,林权划分清楚,栽树效率高且容易保护,极大地激发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出现了国家与群众“合作造林”的新局面。1951年4月17日,西北军政委员会第41次行政会议讨论通过《西北区森林管理暂行办法》的同时,又要求积极贯彻林业部提出的“全面护林、重点造林、合理利用”方针,使西北地区率先开展了植树造林运动。
同时,习仲勋同志也是建设“森林长城”的首倡者。1952年1月2日,习仲勋同志在西北首届农林、水利、畜牧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作了题为“为争取今年农业生产战线上的伟大胜利而斗争”的报告,号召1952年继续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认为西北地区山多地广,最适合植树造林,“提倡每人一年一株树运动,一年三千万株,经过十年二十年之后,就可以使我们西北所有铁道旁、公路旁、河畔、秃山逐渐绿化起来。并要责成各级人民政府,严格实行保护森林办法。” 在1952年8月25—9月3日召开的西北地区首届林业工作会议上,习仲勋同志又作了题为“为绿化西北而努力”的报告,指出“今后林业工作的具体任务就是绿化西北”,并饱含深情地提出“要在数千里的流沙线上,建造森林长城,要在滚滚河流的两岸和红土山上,到处种起树来”[6]。
1.2 林业管理部门重视陕西造林规划工作
1950年9月22日,在西北农业技术会议上,时任林垦部(1951年11月改为林业部)部长梁希指出榆林市受风沙危害严重的现状的同时,认为陕西“有山、有黄土高原,具备着很好的造林条件”[7]。在林业部的指导下,1952年6月西北农林部即形成《陕北防护林带勘察报告》,10月形成《陕北防护林带造林计划(草案)》,提出重点营造东起府谷黄太沟掌,西越神木、榆林、横山、靖边直到定边孟沙窝,全长515 km、宽1.5 km的基干林带,并将此作为未来进一步绿化沙漠的基点。1953年3月30日—4月14日,梁希和苏联专家聂纳洛阔莫夫在陕北考察后指出,陕北的防沙造林不应局限于沙窝中,应向沙丘的坡上发展,在沙丘的坡上造林必须首先搭障蔽阻挡风沙。陕北防沙造林局遂根据苏联专家的指导,创造出“先固沙、后造林”“先沙弯、后沙丘”“先下坡、后上坡”“前高档、后短拉”等防护方法。到1953年底,陕西便完成了榆林190.80万hm2(2 862万亩)风沙区综合考察,并设计出3条大型基干林带:第1条沿陕蒙边界,东起神木县大柳塔三不拉村,西至靖边张家畔,全长561 km,称北绿林带;第2条东起府谷大昌汉,西至定边盐场堡,全长650 km,称长城林带;第3条东起靖边张家畔,西至定边红柳沟,全长349 km,称环山林带[8]。
1.3 陕西各地普遍植树造林、突出营造陕北防护林
20世纪50年代,陕西省制定造林政策、开展群众性造林运动,取得了良好成效。《陕西省护林造林暂行办法》《陕西省森林管理保护暂行办法》《陕西省森林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的陆续颁布,有力指导了全省林业的发展。以农业互助组、合作社为基础组织造林小组和造林队开展合作造林,既调动了群众的造林积极性,又保证了造林质量。在1956年春延安召开的西北5省(区)青年造林大会上,特别提出要在榆林地区营造“绿长城”。到1957年底,全省共营造防护林25.99万hm2(389.79万亩),其中榆林地区营造农田防护林、固沙林8.91万 hm2,使长城沿线风沙区的面貌开始有所改变。
2 大型防护林工程的构想初步形成
1964年,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第三次水土保持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提出了组织水土保持建设兵团,采用大兵团作战的方法,在水土流失严重、风沙灾害频发的地区进行植树造林。时任林业部副部长、西北林业建设兵团司令员的惠中权组织力量反复论证,初步形成了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部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的构想。
2.1 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的组建
196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从林业部所属造林队伍和安置下乡的城市知识青年中调派10万劳动大军,参加造林种草等水土保持建设;同年8月29日—9月10日,在西安召开的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第三次水土保持会议上,提出了在黄河中游建立水土保持建设兵团的办法。1965年2月,陕西省水土保持建设师正式成立(1966年8月改名为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第一师),任务就是在榆林水土流失严重、人烟稀少的地区造林种草,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到1965年底,这一区域共造林819.27 hm2,为西北水土保持建设兵团的成立打下了基础。
1965年8月,西北局决定建立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建设兵团(又称西北水土保持建设兵团)。1966年1月4日,时任西北局书记王林在西安主持召开有陕西、甘肃、宁夏3省(区)负责同志和水土保持建设兵团有关同志参加的座谈会,研究了西北水土保持建设兵团的筹建工作,提出水土保持建设兵团在“三五”期间的总任务是“依托陕、甘、宁宜林山区,大力植树种草,改造和抚育现有次生林,并积极在严重干旱风沙地区进行造林试点和全面勘察,摸清情况,取得经验,为以后的大发展打下基础”。1966年2月19日,王林、惠中权向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谭震林呈报《关于西北水土保持建设兵团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建立水土保持专业化部队,植树种草,大兵团作战”的策略。
1966年2月23日,周恩来总理出席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在与西北各省(区)林业厅(局)长、林业部负责同志座谈时,肯定了陕西防风固沙林带种树的成绩,并对兵团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兵团不要放在城里,兵团要搞试点,要深入林区,面向林子,才能建设林区”。他特别强调要抓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造林,并说:“黄土高原是我们祖宗的摇篮地,是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但是这个地方的森林被破坏了。我们不仅要恢复森林面貌,而且要发展得更好。”[9]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兵团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1966年4月8日,中央军委批准林业部副部长惠中权兼任西北林业建设兵团司令员。1969年,西北林业建设兵团撤销,其在护林、育林、营林、采种育苗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2.2 形成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的构想
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结束后,王林、惠中权与西北林业建设兵团和相关地区林业厅(局)长展开座谈,并于1966年2月28日形成了《关于西北林业建设兵团问题写给周恩来总理、谭震林副总理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出:“三五”期间“改造和抚育次生林300余万亩;在宜林地区植树造林500余万亩,以期早日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0万亩,保护农田,促进农业稳产高产;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种草70万亩,搞好试验,取得经验,避免打消耗战,少走弯路;建立种子基地,大力采种育苗,为植树造林奠定物质基础。”[10]长期重点关注陕西造林工作并兼任西北林业建设兵团司令员的林业部副部长惠中权,在其任内多次来陕西研究黄河中游水土保持重点县工作,到榆林地区沙区各县考察林业建设情况,与华北局领导座谈,推动山西、内蒙古建立水保兵团。《报告》的提出标志着当时林业部领导层已经基本形成了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部万里干旱、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地带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的构想,可惜由于“文革”动乱,这一构想被搁置了若干年[11]。
此外,20世纪60年代,陕西省还先后发布一系列有关纠正政策偏向的办法、意见和指示,明确了私有林木和集体林木权属,激发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各地在“国家和集体造林并举,以集体造林为主”方针指导下,依靠社队集体力量加快造林步伐,出现了社员个人、社队集体、社队合作、国社合作等多种造林形式,呈现出造林年年递增的可喜局面。
3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明确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三北”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1978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建设“三北”工程的战略决策。陕西在防护林建设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效,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提供了“陕西经验”。
3.1 陕西的植树造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提供实践支撑
陕西造林典型全国闻名。1972年,靖边县杨桥畔引水拉沙工程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表彰奖励。1973年,神木县窝兔采当大队植树造林先进事迹受到中央《红旗》杂志的专题报道;定边县小滩子村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守林创造出造网框林模式,被评为全国林业生产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1974年,榆林县补浪河公社由54名女青年组成的长城姑娘治沙连在茫茫的沙梁碱滩上植树造林、治沙造地,成为巾帼传奇。1975年,杨桥畔、小滩子、窝兔采当3个大队的典型事例曾在非洲马里共和国进行图文展览,使陕西治沙壮举第一次走出国门。1977年秋冬,时任农林部副部长梁昌武组织社教工作组到西北调研。工作组深入榆林沙区蹲点1年,总结出榆林“带、网、片结合”“乔、灌、草结合”的防护林建设经验,为制定“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规划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调研过程中,工作组惊喜地发现榆林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0.9%提高到12.5%,造林保存面积53.33万hm2(800万亩),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有力增强了建设防护林的信心。
1978年5月16—26日,国家林业总局在西安召开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长会议,研究制定风沙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造林的规划和措施;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1978年6月,梁昌武带领国家林业总局有关司局的同志及专家,从西安出发一路实地踏查,调研了水土流失重点县社队水土保持造林、风沙区的国有林场、社队林场的固沙造林和防沙林带等情况;6月下旬调研人员修订了规划初稿,定稿为《关于风沙危害和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防护林建设规划》[4];同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1979年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地址设在银川市;同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从此,正式拉开了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
3.2 陕西“三北”工程概况
陕西是全国“三北”工程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40多年来,陕西的“三北”工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林业部门的指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交出了一份卓有成效的答卷。陕西的“三北”工程共实施了5期工程,地跨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延安、榆林、杨凌、韩城等9市(示范区)的68个县(市、区);到2023年,工程建设区累计完成造林364.53万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3%。全省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km。陕西的“三北”工程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风沙危害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林业产业稳步发展、生态富民成效显著,成功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1) 风沙危害持续减轻,榆林方案创造奇迹。陕西不断寻求荒漠化治理的最佳方案,在黄河“几字弯”中心、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已治理93.24%的沙化土地,榆林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被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目前,陕西已呈现出沙化土地总面积大幅减少、危害程度极大减轻、沙化扩展趋势全面得到有效控制的三大变化,成为首个“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沙化土地治理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固”的历史性转变[12]。
2) 建立长久生态战略,水土流失有效控制。陕西“三北”工程相继启动实施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建设、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项目。陕西省委、省政府实施了“关中大地园林化、陕北高原大绿化、陕南山地森林化”生态战略,启动实施了晋陕峡谷造林绿化、渭河堤岸造林绿化、千里绿色长廊建设等省级项目。陕西省“三北”工程区水土流失实现了由过去“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的改变,入黄泥沙逐年减少。特别是近年来持续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更让陕西“三北”工程区生态环境焕然一新。
3) 林业产业发展壮大,促进百姓增收创收。“三北”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快了林业产业建设步伐。近年来,各地依托“三北”工程大力发展花椒、柿子、核桃、红枣等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其中花椒、核桃、红枣面积和产量及产值位居全国前列,特色经济林产业已成为建设区广大林农增收的重要来源。除此之外,陕西根据区域特色,在北部长城沿线搞活沙漠生态旅游,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发展复合林下经济,在关中平原区打造特色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区,推动品牌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4 结束语
纵观这段历史的发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的出台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重大生态战略决策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站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车轮上,结合地区实际,遵循客观规律精准施策,坚持调查研究逐步推进而来的。在这个过程中,陕西各级党委、政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在不同时期的决策部署,勇担使命,在同自然灾害作斗争中不断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勾勒出一片片绿色的陕西风貌,形成全国独树一帜的陕西样板,为防护林工程的实施不断贡献陕西力量。以陕西治沙模范为代表的人民群众在长期艰苦的实践中所锤炼出来的“三北精神”是三秦大地生态兴的动力源。“三北”工程建设已进入新时代,尤其是到了攻坚克难关键期。为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还需要一代代的“三北”人不断锐意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区域特色发展,建立长久生态战略,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上来续写“三北”工程的精彩篇章。
参考文献
[1]
杨田.陕西三北nAJYm4FFBlGGE9+dPRztgqjJILyYCUy8rw56FSbhtgo=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04.
[2]康华.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分析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3]姚巍,俞靓,康华.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及展望[J].防护林科技,2020(9):70-71.
[4]余志宏.为了一方基石:三北防护林建设规划出台的前前后后[J].中国林业,2009(14):24.
[5]袁武振,梁月兰.习仲勋与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北地区的生态建设[J].百年潮,2020(7):5-11.
[6]《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7]梁希.我们要用森林做武器和西北的沙斗争[J].中国林业,1950,1(5):2-4.
[8]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第二卷:1949-1978[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周恩来论林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0]《惠中权纪念文集》编委会.惠中权纪念文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11]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发展报告:1978~2008[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1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绿色丰碑: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治理典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