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沙化土地治理成效及对策

2024-09-24 00:00:00贾毅立姜子夏孙景梅
林草政策研究 2024年1期

收稿日期:2023-11-27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院科技创新发展与研究项目“我国沙尘暴策源地治理措施研究”(xby-kjcx-2023-01)

第一作者:贾毅立(1974- ),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林业调查规划、林草资源监测。E-mail:664300285@qq.com

摘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周边区域,是我国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文中在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概况、沙化土地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兵团团场多年来防沙治沙成效,剖析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兵团实际的治沙思路:1)在绿洲内部,以绿洲为核心,改造和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设高效经济型林草业;2)在绿洲与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带,以保护现有植被为前提,以生物措施为主,配套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3)在绿洲外围沙漠及戈壁,以减少人为破坏、维持生态现状为主;4)采取营造林、封禁保护、非生物工程治理、草地治理、节水灌溉等措施修复沙区植被,防止土地沙化,确保兵团防沙治沙取得实效,促进兵团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沙化土地;防沙治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中图分类号:S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9546(2024)01-0014-06

DOI: 10.12344/lczcyj.2023.11.27.0006

贾毅立,姜子夏,孙景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沙化土地治理成效及对策[J].林草政策研究,2024,4(1):14-19.

Effec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andified Land Restoration at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Jia Yili1,2 Jiang Zixia3 Sun Jingmei1,2

(1.Northwest Surveying and Planning Institute, 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Xi’an 710048, Shaanxi, 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on Ecological Hydrology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in Arid Regions, Xi’an 710048, Shaanxi, China;

3.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Policy and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XPCC) is located around the Taklimakan Desert and Gurbantünggüt Desert, which suffers the most serious sandification in China. After analyzing the local natur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sandification the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ong-standing effects of sandification control in the region,analyzes the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andification control programs, and proposes the sandification control principles in alignmen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XPCC. They include: 1) Within the oasis, actions should be taken to transform and improve the farm shelterbelts while to promote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ology, so at to establish an efficient and economical forest/grassland industry with a focus on oasis; 2) In the areas where oases intersect with deserts and Gobi, biological measures will be taken in combination with sandification programs for integrated sandification control, with the protection of existing vegetation as the precondition; 3)In the desert and Gobi surrounding oases, less human inventions should be adopted to maintain the ecological status; and 4)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afforestation, enclosed protection, abiotic engineering treatment, grassland treatment, and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iques should be taken to restore vegetation in sandified areas and prevent sandification, so as to ensure the effect of sandification control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XPCC.

Keywords: desertified land; desertific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Xi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貌总轮廓为“三山夹两盆”,南面是昆仑山,北面是阿尔泰山,天山山脉横亘中间;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天山以东的哈密和吐鲁番地区为东疆[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组建于1954年,共14个师,包括13个农业师、1个建工师。175个农牧团场中,包括农业团场164个、牧业团场11个[2]。

兵团多数团场地处沙漠、戈壁边缘,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沙化土地治理难度大、任务重。团场内广泛分布的沙化土地,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兵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兵团沙化土地现状,总结兵团团场治沙成效,剖析沙化土地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沙化土地治理对策,以期为兵团和周边地区沙化土地治理提供参考。

1 兵团沙化土地现状

1.1 沙化土地面积及分布

兵团各垦区处于干旱荒漠气候区,冬冷夏热,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蒸发强烈、空气干燥,灾害性气候多。兵团沙化土地(包括沙漠、戈壁)总面积184.87万hm2,占兵团总土地面积的26.14%。其中,流动沙丘16.69万hm2,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03%;半固定沙丘39.46万hm2,占21.34%;固定沙丘40.37万hm2,占21.84%;沙化耕地7.01万hm2,占3.79%;戈壁80.42万hm2,占43.50%;风蚀残丘和风蚀劣地0.92万hm2,占0.50%。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91.06万hm2,占兵团土地总面积的12.88%。

1.2 沙化土地特点

1.2.1 分布范围广,自然和生态类型多

兵团团场分布范围涉及全疆13个地州,与74个县市呈镶嵌之势。兵团近70%的团场有沙化土地分布,大地域跨南疆塔里木盆地、北疆准噶尔盆地、东疆吐哈盆地,且多分布在边缘地带。兵团沙化土地区域地貌、自然、气候、河流、土壤、动植物分布有较大的差异,沙化土地上的植被类型、沙丘形态、成因演变、土壤理化成分、资源种类和条件等均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生态类型多样,保护整治手段和开发利用潜力不尽相同。

1.2.2 垦区土地沙化活跃,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

兵团建设初期,团场在当地居民区外围的风口区或水尾区驻扎,并逐步向沙漠推进,利用当地水土资源建设人工绿洲生态系统。但随着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人口、牲畜数量极度增长,垦荒、放牧、樵柴、城建等过度消耗水土资源,天然植被、农田林网、防护林带因缺水而衰退,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团场内部原本固定的沙化土地在部分区域有活化现象,绿洲周边因人类活动加剧而流沙蔓延,区域内脆弱的生态系统抵御外来干扰的能力降低。

1.2.3 沙化土地沙源丰富,易受沙漠吞噬

兵团团场多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地带垦荒,团场边界外连接着浩瀚无垠、沙垄纵横的大沙漠。由于区域内大风频繁,大多数团场随时面临着风沙流的侵袭和干扰,周边的沙漠随时都会吞噬团场绿洲。

1.2.4 沙丘相对低矮,流动速度快

兵团沙化土地大多位于大盆地与大沙漠边缘,这种区域由于地形的影响,风力强劲、风向多变、风力侵蚀强烈。在沙漠边缘,沙丘一般比较低矮,在强风的作用下,沙丘移动速度比高大的沙山、沙丘要快,成灾面比较广。

1.2.5 沙生植被生境脆弱,一旦破坏难以自然修复

由于气候干旱,地表水分布少,沙质土壤持水能力差,兵团沙化土地上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耐旱、耐寒、耐盐碱的品种,其生物学特性表现为植株矮小、根系发达、叶小、多刺、多毛、生长缓慢、生物量小等旱生和超旱生生活型。沙地植被一旦破坏,便流沙泛起、表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损失,植物失去了生长的基础,在干旱的自然状态下难以自我修复。

2 兵团沙化土地治理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2.1 防沙治沙工作成效

50多年来,兵团职工在开垦荒沙、兴修水利、修建道路、建设工厂的同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各农牧团场采用乔、灌、草结合,网、带、片相贯联的“三线”式造林,逐渐将绿色向沙漠推进[3],在茫茫戈壁和沙漠周边建成了路渠纵横、林带成网、粮蔬茂盛、瓜果飘香的干旱区绿洲生态经济体系[3],建起了适合人类居住的绿色家园和生态城市,逐步实现人与沙漠和谐相处。

2.1.1 林业建设成绩显著

在国家实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一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的基础上,兵团根据自身实际,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启动了西部边境造林、准噶尔盆地南缘防风固沙基干林建设、塔里木盆地东部绿色走廊建设等一批生态建设工程,分期分批对荒漠植被采取封沙育林育草措施[3]。截至2020年底,10.27万hm2天然林、11.73万hm2荒漠林得到有效保护,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5.32万hm2、封山(沙)育林7.02万hm2、低产低效林改造3.98万hm2、中幼龄林抚育72.89万hm2、义务植树45 924.57万株,80%以上的团场实现了林网化。

2.1.2 构建了兵团四级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在与大自然的顽强抗争中,兵团人逐渐认识到要生存发展,要履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树立生态立团理念。各团场在防沙治沙工作中,从“被动防护”到“主动防护”,从“先内后外”到“先外后内”,重点解决了农田外围沙漠林草植被稀疏、流沙扩展的问题[3]。采取对荒漠植被封禁保护、在农田与沙漠交错地带进行人工造林种草、在农田内部营造防护林网、在连队外围栽植人居绿化防护林等措施,阻止流沙迁移,减轻沙化危害,实现标本兼治。同时,在团场周边形成了以防风固沙林、防风阻沙基干林、农田防护林、人居绿化防护林为主的四级生态防护体系[3]。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局部环境和小气候,团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促进了兵团经济和社会发展。

2.1.3 减缓了沙化土地扩张速度,改善了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

兵团175个团场中,分布在沙漠边缘的团场就有88个[1,3],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环境改善,在沙漠边缘建起了数千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沙化土地的扩张。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实现“双缩减”,结束了全国唯一沙化土地扩张省区的历史[4-6],实现了“绿进沙退”。

2.2 防沙治沙工作存在的问题

兵团防沙治沙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2.2.1 导致土地沙化的各种人为因素依然存在

首先,超载放牧、偷牧现象依然存在。兵团牧业区虽然推行了休牧、禁牧和轮牧等保护性政策措施,但由于牧业团场和牧业连队地处边远地区,养殖技术落后,为提高职工的收入而增加养殖规模,造成超载放牧,甚至偷牧。同时,盲目垦荒现象有所抬头。近年来,随着棉花价格的上升和税收减免,棉花生产为团场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团场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地垦荒现象。由于兵团与地方在一些地区存在边界不清的现象,经常产生因兵团与地方土地权属矛盾、林地纠纷等引起的滥牧与开垦等现象。此外,挖药材等破坏植被的活动没有得到完全遏制。近年来,每年都有大量人群涌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挖药材,使脆弱的固定、半固定沙丘被破坏。

2.2.2 抵御沙害的立体防护林体系依然脆弱

目前,早期营造的大面积防护基干林带已经成熟或过熟,急需更新改造。后期栽植的片林和林网虽正值生长旺盛期,但树种过于单一、防护功能和生态效益不强,部分区域存在缺苗断带的情况,需要改造、补植、提高。大部分新垦耕地没有配置林网,风沙灾害严重,急需配置合适的防护林网。部分城镇和连队驻地的防护林带规模较小,没有形成有效的立体防护体系。部分已治理区域,植被刚开始恢复,稳定性差,如果得不到有效巩固,极易导致土地沙化再次发生。一些地方的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后,在国家停止补贴而后续产业没有发展起来时,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团场职工的长远生计问题,就会导致新的毁林开荒、毁草种粮,造成土地再次沙化。

2.2.3 缺少防沙治沙专项工程,投入不足

国家针对沙化土地防治先后启动了一系列建设工程,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兵团的防沙治沙缺少专项工程,现有的与防沙治沙相关的工程多是补助形式,而不是全额投资。由于建设标准低,兵团又无过多财力投入到生态建设中,致使工程建设标准不高,一些先进技术得不到推广应用,工程建设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管护力量薄弱,防沙治沙成果难以巩固。

2.2.4 尚未建立兵团沙化土地监测网络体系与沙化预警机制

国家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网络已经建成,并从1994年开始运行,但是兵团的监测网络尚未建设,监测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决策部门,沙尘暴预警和灾害评估系统、沙化预警机制还没有形成,在全国已处于落后状态。沙化监测体系不健全,使得兵团缺乏科学制定防沙治沙政策措施的可靠依据。

3 沙化土地治理对策

3.1 建设思路

兵团分布在沙漠周边的各团场依水而建,以场部为核心形成生活区、生产区、沙漠区,为防止风沙侵袭,在生活区和生产区建立了防风固沙林带和林网,形成了绿洲内部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绿洲与沙漠交错带,因农田退水和林带林网灌溉用水侧渗,适生植物逐渐生存并扩展,形成了绿洲与沙漠和戈壁交错分布且有植被生存的地带,外围则是原生沙漠或戈壁。根据兵团沙化土地分布特点,结合水资源分布规律以及生态用水的可能性和可及性,兵团的防沙治沙应采取以绿洲为中心、内治外防的防沙治沙战略,构建绿洲内部、绿洲与沙漠和戈壁交错分布地带、绿洲外围沙漠及戈壁3个圈层的防治格局,因地施策。

3.1.1 绿洲内部

以绿洲为核心,改造和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设高效经济型林业,推动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和沙产业开发。

在绿洲内部营造以“窄林带、小网格”为特征的护田林网,林网内实行林、粮、草混作[7-8];在村旁、路旁、渠旁、宅旁开展多方式、多树种、多草种的造林种草绿化;在绿洲内部的小片夹荒地、盐碱地、下潮地和河滩地,建立小片经济林和饲料林[7-8]发展特色沙产业;开展草场改良和人工种草,发展舍饲畜牧业。最终在绿洲内部构建乔灌草、网片带结合的绿色林草防护体系,使绿洲处于人工创造的庇护环境下[7-8]。

合理分配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在保证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的同时,解决好生态用水问题。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管道灌、膜孔灌等现代节水技术,改进农业灌溉制度,达到既节约水资源,又避免大水漫灌引起地下水位升高、诱发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问题。

3.1.2 绿洲与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带

在绿洲与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带,以保护现有植被为前提,以生物措施为主,配套工程措施,注重防风与固沙,重视抗旱、低耗水植被配置和节水技术应用,农林牧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

绿洲与半固定、固定沙丘接壤的交错带,应以封沙育林、围栏封育为主,保护原生植被,辅以适当的人工促进措施,增加植被种类、植被盖度;在人工绿洲外营造乔灌草为主的防护林体系,通过扩展、增厚、补空、连接、完善,提高和扩大防风固沙林带的功能、范围,维持或有限度地扩大绿洲范围,阻止沙漠对绿洲的侵蚀,减少周边风沙危害。结合防护林体系建设,配套修建水源及节水灌溉设施,以保证防护林带用水需要。

绿洲与流动沙丘、戈壁接壤的突变型交错带因流动沙丘或戈壁属于目前难以治理的区域。应以阻止流动沙丘吞食绿洲,保护戈壁砾幕免遭破坏为主要目的。在交错带建立非生物工程治理区和防护林带,一般情况下对该林带不实行经济利用。

3.1.3 绿洲外围沙漠及戈壁

把大沙漠、大戈壁和难以治理以及需要特别保护的地区作为生态维护区域,采取保护措施、减少人为破坏、维持生态现状。

绿洲外围无论是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还是戈壁和其他类型的沙化土地,在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都很难进行治理,目前也无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治理。对这些区域应以保持、维护区域现有状态为主,在暂时不易开发利用或地表现有植被及砾幕破坏后无法恢复的沙漠、戈壁地区建立封禁保护区,严格禁止一切人为活动,保护沙漠和戈壁原始生态系统。

同时对兵团团场区域内风沙危害严重的道路、水渠、工矿周围,采用多种技术构建机械、化学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在周边一定范围内,严格禁止一切造成土地沙化的人为活动,确需开展道路维修、水渠保护、矿产开采等活动的,应及时对破坏的地表、植被进行人工修复。

3.2 治理措施

在切实加强区域内现有林草植被保护和管理的基础上,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建设内容包括营造林工程、封禁保护区建设、非生物治理工程、沙化草地治理、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小流域治理、沙产业发展及沙区特色旅游等建设内容。

3.2.1 林业治理措施

1) 营造林工程。根据兵团不同类型的沙化土地,采用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封沙育林和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防护林带、农田防护林网和防风固沙林,防止土地沙化,遏制沙化土地蔓延。

2)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兵团部分团场的沙化土地位于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戈壁及周边区域,自然条件严酷,植被盖度很低,人为活动较少或基本没有人为活动,应对这些区域实行全面封禁[9]。同时,将沙漠、戈壁与绿洲交错地带,及人为破坏严重、急需进行治理、沙化土地扩展明显,而目前施行的常规治理措施难以奏效的沙化土地,划定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3) 非生物工程治理。在重点风沙口、道路、河流、水渠等这类流沙入侵或风沙危害严重,需要重点保护,而单纯的造林种草措施效果不明显,或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暂时无法实施生物治理的区域,可采用柴、草、树枝、粘土、卵石等材料,在沙面上设置多种形式的障碍物,阻止沙丘移动,改变风蚀状况,达到防风固沙的目的。同时,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沙化土地进行治理[9]。

3.2.2 草地治理措施

兵团沙化草场主要集中在山地草原和平原天然绿洲区域内。天然草地不仅是兵团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保护兵团脆弱生态环境的一道天然屏障。在沙化草地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草地,采取退牧还草、以草定畜、轮封轮牧、舍饲圈养等方式,改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和生产经营模式,实行草畜平衡,保护和恢复沙化草地植被。可在农区推行牲畜圈养,开发建设人工草场,利用农区丰富的农副产品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农田养畜,减轻草场压力。

3.2.3 水利治理措施

在团场的水力侵蚀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带,除实施生物措施外,还应实行以基本农田改造、人工造林种草和农田灌溉退水、排盐排水、综合利用等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在绿洲内部和工程建设地区搞好水源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改善灌溉条件,促进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节约使用,为工程建设创造水分保障条件。

综上所述,通过对兵团自然概况、沙化土地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兵团防沙治沙成效,剖析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兵团实际的沙化土地治理对策,可对今后兵团防止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及促进兵团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热帕提·乌斯满,阿布力孜·玉苏普.新疆生态文明型产业结构建设的区域特色[J].中外企业家,2013(8):22-23.

[2]王丽君,马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天然林保护工程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2,31(2):10-12.

[3]滕晓宁.绿色,沙漠扩张的“刹车片”[N].中国绿色时报,2015-12-17(1).

[4]刘东莱.绿色“长城”现新疆[N].新疆日报(汉),2023-07-31(8).

[5]唐俊煜,冉丽.建设现代林草业 推动新疆碳汇工作发展[J].新疆林业,2022(6):4-6.

[6]符超.“双逆转”中国的荒漠化和沙化防治更有底气[J].绿色中国,2023(2):66-69.

[7]贾宝全,任一萍,杨洁泉.绿洲景观生态建设的理论思考[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1(1):56-63.

[8]虎陈霞.绿洲景观空间格局的研究初探:以武威绿洲为例[J].兰州:西北示范大学,2003.

[9]孙剑.准噶尔盆地南缘土地沙化的林业治理措施[J].新疆林业,2017(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