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奋笔谱多稼”

2024-09-22 00:00康美权
书屋 2024年9期

曾安止生于公元1048年,字移忠,号屠龙翁。其父曾肃壮年时,曾以“乡举试礼部,一不中第,拂衣去,不复有仕进意,杜门教子而已”。熙宁六年(1073),曾安止登第,赐以“同学究出身”。熙宁九年(1076)再次应试,取得进士出身。初任丰城县主簿,后知彭泽县。

在任期间,曾安止重视发展农业,关心民间疾苦,为官清廉勤勉,遇事果断,常以孝道教导县民。其墓志铭称“故政誉蔼然,而荐者交彰矣”,《彭泽县志》亦赞“留心蒒阎,务先稼穑”。退居后的曾安止摆脱了繁杂公务,有较多的时间从事调查和著述。彼时的他不顾年老体衰目残,不辞劳苦,奔走于泰和县及周边县区的田间地头,实地考察,潜心研究水稻品种、名称、特点、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又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归纳综合,终于在绍圣元年(1094)四十六岁时,写成我国第一部水稻专著《禾谱》。这部专著共分五卷,包括稻名篇、稻品篇、种植篇、耘稻篇、粪壤篇、祈报篇等内容,详细记载了北宋时期吉泰盆地五十多个水稻品种的名称、特征、来源,以及播种、插秧、收割的时间和栽培技术、管理方法等。书中还指出,人们要敬畏上天、遵循自然规律,要“有爱童之心”“爱惜耕牛”等。

《禾谱》一书篇幅不长,约四千字,全书由“序”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在“序”中,曾安止道出了写作《禾谱》的初衷:“近时士大夫之好事者,尝集牡丹、荔枝与茶之品,为经及谱,以夸于市肆。予以为农者,政之所先,而稻之品亦不一,惜其未有能集之者。”他说,在市面上,经常可以看到牡丹、荔枝、茶等书籍,而作为以农为本的国度,却没有一本介绍水稻的书,所以他要开一个先河。

一百多年后,曾安止的侄孙曾之谨担任耒阳知县,从《苏轼诗集》中得知当年苏东坡拜访曾安止的故事,下决心撰写《禾谱》的姊妹篇《农器谱》,继承祖辈的志愿。耒水流域一带的稻作农业起源早,发展快。汉晋时期,当地稻农已经掌握了温泉种稻技术,实现了一岁三熟。这样一块具有悠久农耕文化传统的热土,自然为曾之谨创作《农器谱》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他任职耒阳知县期间,深入乡间走访调研,村庄、田野、山坡、菜园、池塘、溪岸,随处可见他忙碌的身影。《农器谱》完成后,曾之谨请名人周必大为其书题词,周必大赞叹不已:“皆考之经传,参合古今,制无不备,是可补伯视之书,成苏公之美。”诗人陆游在看完《禾谱》与《农器谱》两书后,感叹农艺、农事不为世人所重,遂作《耒阳令曾君寄〈禾谱〉〈农器谱〉二书求诗》:“欧阳公谱西都花,蔡公亦记北苑茶。农功最大置不录,如弃六艺崇百家。曾侯奋笔谱多稼,儋州读罢深咨嗟。一篇《秧马》传海内,农器名数方萌芽……”

元代王祯的《农书》、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清代《钦定授时通考》等农书均多次引用《禾谱》的内容。历代一些目录书籍,如宋代尤袤的《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都有著录此书,说明该书在当时流传甚广、影响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