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中的巴蜀人物

2024-09-22 00:00庞惊涛
书屋 2024年9期

吴学昭整理、翻译和注释的《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由三联书店出版,可视为钱、杨生平及其文学研究的最新材料。据初步统计,该书涉及的钱、杨亲友和中外名流、学者计九十一人,和他们往来书札最多者为德国学者莫芝宜佳,计三十八通。在这些有名的学者中,三个巴蜀人物和他们的交往为首次公开,其中又尤以王岷源最具研究价值。

王岷源致钱、杨书札总计为十七通,起于1982年10月24日,终于1998年7月31日,时间跨度近十六年,足见王岷源与他们的深厚交情。

然王岷源其人生平,今天已少有人知晓。按吴学昭的注释,王岷源生于1912年,去世于2000年,和钱锺书一样,得享八十八岁生命。王岷源为四川巴县人,今属重庆巴南区。重庆直辖前,巴县归四川,因此有王岷源为“四川巴县人”的说法。

王岷源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钱锺书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人同校同系三年,钱是王的学长,所以,王岷源写给钱锺书的书札,多以“默存学长”相称。王岷源于清华研究院肄业后,1936年考取清华公费留美,在北京大学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实习一年。1938年赴美,入耶鲁大学语言学系及英文系研习,1942年获英文系硕士学位。1946年,经胡适牵线,进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授,直到1986年退休。

王岷源和钱、杨的十七通书札,所谈多为对一些学术问题的看法以及两家交往琐事,尤其是王岷源退休后随儿子在美国游居的见闻、感受等,偶尔也谈及时事。有几通信皆写于钱锺书和杨绛二先生诞辰日,颇能折射出这一辈学人对传统礼数的重视。其中颇有文献价值者,是提及温德教授、田德望教授及杨周翰教授的生平事迹,可为掌故索隐者考订之用。

别可留意者,是王岷源于1989年4月14日写给钱锺书的书札中,提及当日为“中国十一亿人口日”,并忧虑若按“每年增长人口1500万至2000万”,将来“愈生愈穷,愈穷愈生”。殊不知三十余年过去,中国人口状况已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这通书札可留意之处的另一点,是王岷源首次在书札末尾联署了其妻子张祥保的名字,“嘱候”与钱锺书书札多以“杨绛同候”的联署风格,实在可以称得上雅人同致。

张祥保也是一位低调杰出的高校英语教育者,是近现代杰出出版家、商务印书馆前董事长张元济的侄孙女。张祥保生于1917年,2020年去世,享寿一百零三岁。按吴学昭在书札中的注释,张祥保194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1946年任北京大学西语系高级讲师、教授,至1986年退休,主讲专业基础英语三十多年,其参与主编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在北大从1981年一直沿用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重要资源。1948年,经胡适牵线,她和王岷源结为伉俪。

王岷源和张祥保夫妇除英语教育著作、翻译类著作外,少有文学类著作存世,他们甚少被外界知晓和关注。夫妻俩在有意无意间学习和保持了钱锺书、杨绛夫妇远离名利、落索身名的品格。据王岷源的儿子王汝烨回忆,王岷源“在重庆上过私塾,后来又到成都上过大学预科”。1930年,王岷源同时报考了北大和清华,因为没有系统地学过数学,入学考试的数学成绩只有几分,但另外两个科目中文和英文成绩几乎都是满分。要求三个科目成绩都及格的北大没有录取他,但只看三科总成绩的清华却录取了他。“清华这一不拘一格培养年轻人的做法还成全了其他一些没有数学天分的人,比如他的学长钱锺书。”同病相怜复惺惺相惜,王岷源和钱锺书保持终生友谊,这段清华数学考试都为超低分的历史,或许就是他们之间最奇妙的缘分。

“书札”涉及的第二位巴蜀人物是原籍四川彭县(今成都彭州)的李一氓。李一氓1982年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其牵头整理的《中华大藏经》于1984年开始陆续出版,其写给钱锺书的书札大抵写于此书出版前后。因其书札用典雅的文言文写就,字数不多,不妨转录如下:

锺书同志左右:

侧闻治学辛劬,博闻强识,复兼攻内典,钦服殊深。

现中华《大藏经》几经经营,幸得以向老特检陈前五百卷,余徐续出。

左右自别有镜鉴,何论顿渐,则更无当于芎卷杳灯(笔者注:疑为黄卷青灯之误)也。呵呵。

一氓手启

二月九日

书札所谈《中华大藏经》出版历史,是李一氓出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后主抓的一个重大项目。1982年,时任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的任继愈先生,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会议中建议整理出版《中华大藏经》,分为汉文、藏文等不同部分,统一采用《中华大藏经》这一名称。同年8月,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正式决定,委托任继愈先生负责,开始了《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编辑出版工作。

李一氓为《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整理出版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从列入国家规划到出书,他不仅对该书的整理在总体思想上作了明确指示,对该书的编校、装帧、设计、题签,甚至用纸等也作了具体指导。《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历经十三年,动员了约一百六十人参与,最终于1997年由中华书局全部出齐一百零六册。李一氓生前只看到《中华大藏经》的三十七册,没有看到全书出齐,此为生前未了之憾。其在书札中希望钱锺书镜鉴的“前五百卷”,即是由中华书局于1984年出版的前五百卷。

书札中“老特”云云,或为武汉方言,表示老道、老成厚重之意,亦有代指特别安静、不张扬的稳重型人物的意思。李一氓以“老特”呼钱锺书,颇见其对钱锺书的知赏以及幽默态度。“顿渐”则指向佛教南、北二宗关于悟道的区别。

书札提及的第三位巴蜀人物为四川泸州籍的媒体人周毅女士。周毅1993年自上海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便进入《文汇报》工作,2002年担任《文汇报》副刊《笔会》副主编,2014年任主编。其与杨绛先生的书札共两通,分别写于2012年12月12日和2013年9月24日。其中第一通由周毅的儿子所提的“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判死刑?”这一问题说起。周毅去杨绛先生的《斐多》中寻找答案,并由此谈到了自己对杨绛先生著作和译作的理解。第二通谈及对杨绛先生新作《洗澡之后》中人物及其命运的体会,并建议“单单写一写这个杜丽琳”。

信的最后,周毅讲到一个生活细节,颇具哲理:她问儿子,愿不愿意暑假一起去看望杨先生。儿子抬头指着月亮说:“有时候看着月光就很好了,不一定非要到月亮上去。”她为此感叹说:“我觉得臭小子说得还真不错,要知道我也是非常享受这月光的呀!”可见,杨绛先生既是周毅的“白月光”,也是周毅这下一代人的“白月光”。

周毅在《文汇报》工作多年,采访了很多学者,如德里达、李欧梵、毛毛、钱刚、周国平、江晓原等,她还和黄永玉成了忘年交。2011年7月8日,她因采写《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一文而与杨绛先生结缘,由是开始了书札往来。可惜天妒英才,2019年10月22日,周毅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