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研究结果将对改变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全育人”;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课 题:本文为2024年度广西技工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项目“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三全育人”理念是通过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育人理念。
“三全育人”理念为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指导,有助于构建系统化、全面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心理健康的人才。
(一)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及表现
技工院校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这些问题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社交障碍等,对学生个人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研究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利于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焦虑和抑郁
焦虑和抑郁是技工院校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2.人际关系敏感
学生可能因为对自己的外表、性格、能力等方面不满意而产生自卑感,导致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紧张、拘束、不自在等情绪。这种情绪问题可能会影响学生与同学、老师和家人之间的交往,从而影响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家庭环境、教育模式、社会期待和个体差异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充满冲突、冷漠的家庭环境则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教育模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教育模式过于严格、苛刻,容易让孩子感到压力过大,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如果教育模式过于宽松、放任,则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自信、自我价值感低。社会期待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会面临各种期望和压力,如果无法满足社会和家人的期望,纾解学业、就业等压力,学生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此外,每个学生的性格、经历和能力都不同,因此,对同样的教育模式和社会期待会有不同的反应。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技工院校学生应对生活压力、实现人生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关乎学生人格健全、健康成长以及从“学校人”到“职场人”有效衔接的系统工程。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来自工作、学习、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应对生活压力,而且有助于他们实现人生价值。
(一)课程体系建设
“三全育人”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根本,旨在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扎实知识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构建一个涵盖心理学、道德修养、职业规划等领域的课程体系至关重要。
1.设置心理学课程,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心理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提高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技巧,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此外,心理学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设置道德修养课程,培养道德观念和品质
道德修养课程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通过道德修养课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道德判断力,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修养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设置职业规划课程,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职业规划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明确职业发展方向。通过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营销能力。职业规划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为其选择合适的职业提供参考。
4.设置跨学科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设置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如心理学与道德修养、心理学与职业规划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自我认知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逐渐减弱。因此,引入心理辅导、小组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1.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提高自我认知。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心理测试工具,如MBTI、DISC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上的困难。心理辅导的引入,有助于营造一个关爱、尊重学生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被关爱和被肯定。
2.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组员共同探讨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小组讨论的过程,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讨论。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是被广泛关注,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业、人际关系和未来的发展。因此,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善心理咨询、测评和干预服务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
1.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学生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交流,提出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困惑,并得到相应的帮助和建议。
2.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服务
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问题,为后续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3.实施心理干预服务
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如心理治疗、心理辅导、心理训练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心理素质。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和开展学术交流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随着人们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社会对于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如何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心理健康教师,并保证他们的专业水平得到持续提升,成为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明确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和职责
心理健康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师要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2.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体系
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心理学知识培训、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心理测量技能培训等。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场景和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3.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学术交流
定期的学术交流是提升心理健康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术交流,心理健康教师可以了解最新的心理学研究动态,掌握最新的心理咨询技术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学术交流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互助成长,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五)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载体
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作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有责任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一是利用校园网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校园网是学校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具有广泛覆盖、信息快速传播的特点。可以通过校园网发布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章、视频,开设在线心理咨询等服务。
二是利用宣传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是校园内常见的宣传载体,通过海报、宣传册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其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六)营造校园文化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各类心理健康活动,如邀请专家开办讲座、举办心理节、组建心理社团等,同时面向特殊学生提供矫正性与补救性的心理辅导。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
1.心理健康讲座
可以邀请专业的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开办心理健康讲座。讲座内容可以包括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预防方法、心理健康的维护技巧等。通过讲座,学生能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心理问题的存在,学会一些基本的心理调适技巧。
2.心理沙龙
学生可以在心理沙龙分享自己的经历,与其他同学交流心得,学习一些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心理沙龙可以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主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指导。
除了以上活动形式,学校还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会应对压力和困难的方法,促进其健康成长。
[1]龙凤明,尧勇.“三全育人”背景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构[J].中小学班主任,2023(1).
[2]南旭光,李志利.职业院校何以完善“三全育人”新格局——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逻辑、框架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9).
[3]俞初晴,姚雨佳.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教育建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12).
(作者:廖家年,广西贺州高级技工学校学生科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