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古出新 以启蓝缕

2024-09-21 00:00王立奎
美与时代·下 2024年8期

摘 要:邓石如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毅然扛起了复古碑学的大旗,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引领着时代的潮流。本文结合其生平及游历,对他的书法、篆刻做简要分析,揭示其艺术成就与独特魅力。在书法领域,他是以篆隶为基,四体兼擅;篆刻方面则是以书入印,因其特殊的经历,形成了其特有的庶民逸风。邓石如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在于他对书刻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为后世学习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邓石如;书法;篆刻;出新

在中国书法史上,清代中叶可以说是一个巨变期。众多书法家纷纷从传统的帖学转向碑学的研究,这一变革使得书坛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多样,各种书风奇姿逸态,交相辉映。然而,在这众多崇尚碑学的书法家中,真正将碑学推向高峰并付诸实践的,唯有完白山人邓石如。邓石如,于书法实践,直师秦汉、北魏碑刻,并无意掀起一场“碑学”革新运动,而其艺术成就被当时书坛承认和后人推崇、追求,受其影响而成书坛名家者不乏其人;加上包世臣撰文《艺舟双楫》和康有为撰文《广艺舟双楫》的大力颂扬,终于确立了这位布衣之士为碑学先驱的历史地位[1]103。

邓石如郊游式的学术经历致使其自己并没有留存颇丰的自传或理论资料[2],在目前的研究中,有的是从间接性的文史资料对其人、其书进行研究,有的是对其书法、篆刻进行单项剖析,也有的是从其书学思想方面入手,总体上感觉都略显单一。可以这样说,把邓石如的书法和篆刻一起研究并总结其艺术思想的则在少数。邓石如的书刻艺术之所以值得深入研究,不仅在于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在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他不慕功名荣利,一心专注于书法篆刻,以布衣之身开宗立派,后世书家很多都学习和借鉴邓石如的创作风格[3]64。邓石如的碑学实践不仅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标杆和榜样。他以庶民之身在书法、篆刻上的两大实践,以书入印和篆隶融合,在清中叶是一次伟大的创举,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揣摩,感受其中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篆隶融合,四体兼擅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因避清帝讳,以字行,后改字顽伯,别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等,安徽怀宁人。他的书法及篆刻影响至深,迄今不衰,并远及朝鲜、日本,成为海内外学习的圭臬。家虽清贫,但他的祖、父辈均喜爱书画[4]125。年幼的他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对书法、篆刻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因为他的用功和勤奋,17岁时便在当地名噪一时,这也算是他艺术生涯的重要开端。后来,因被人赏识推荐给当时的大收藏家梅镠,邓石如在他家学习金石善本长达八年之久,为他以后碑学书法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790年,与友人一起进京,创作的作品被当时的名流刘文清和陆锡熊高度赞扬。之后因他人排挤,邓石如离开京都返回故里,过上了庶民的生活。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反而更加专注于书法、篆刻的创作。

邓石如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始终以“碑”为基础,他对各种碑帖广泛涉猎,最后以碑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成为清代书法碑学大家。我们知道,他的书法以篆隶为基础,不过若以成就排名,当首推篆书。邓石如的篆书是以习“二李”(李斯、李阳冰)为主,并掺以《石鼓文》的笔意,又借鉴隶书书写法,突破古法,自成一家[3]66。

用毛笔书写时,人们往往选择硬毫笔,这样比较好掌握,得心应手。而邓石如却不走寻常路,经过几十年的勤学苦练,融入了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在工具上有了新突破,随着书写工具的改变,他的用笔方法也发生了变化[4]127。他掌握了一种长毫作字的方法,再以隶书笔意写篆书,这样的话,篆书更加通俗,书写更为方便。另外,他通过引隶意入篆,篆书线条中就多了方圆顿挫和提按的变化,表现力更加丰富。此外,把篆书的字形整体拉长,不再一味地追求笔画、结构对称,从而增加了篆书的起伏变化。引隶入篆,不仅在笔法上,在章法上也有借鉴。我们知道在隶书书写时多是字距大于行距,他此次把隶书章法的引入,使篆书的章法布局看起来更加灵活生动。他的篆书不仅巧妙融合了秦、汉两代的精髓,更在其中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受他影响的后世书法大家,如赵之谦、吴熙载、吴昌硕等,无不在其作品中感受到那份深邃与启迪。可以说,正是他的出现,让沉寂千年的篆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面貌。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邓石如的书法有“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之意,这一评价深刻揭示了邓石如在书法创作中对于“奇趣”的自觉追求,这与传统书法,特别是清中前期的书法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种更为纯粹的艺术化倾向。邓石如的“奇趣”之精髓绝非无中生有,而是牢牢扎根于他对于线条与块面在作品之中的巧妙安排。他游刃有余地把控着疏密和黑白的关联,让作品在呈现出疏朗格调的同时,亦不失紧凑韵味,进而塑造出一种既有秩序又饱含动感的艺术境界。“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以及“计白当黑”的理论,恰是邓石如书法美学观念的要义所在。在这些理论的指引下,他勇于向传统发起挑战,对字形结构实施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变革。他冲破了传统书法里常见的均匀、对称、方正、圆润的束缚,尤其是篆书,运用了拉长字形、上紧下松、左右不对称等果敢的手法。他用奇险取代了平和,以矛盾打破了均衡,使原本规整的篆隶书法产生全新的生命力,弥漫着强烈的艺术魅力,有如沐春风之感。

邓石如在隶书方面,影响甚大。所书体势笔圆,刚劲柔润。他在隶书创作中习惯借用篆书中的中锋用笔,以汉碑为体,魏碑为用。邓石如广泛吸收汉碑中的金石味,所以他写的字线条具有厚重之感和自然朴实之气[5]。邓石如的书法成就虽主要集中在篆隶上,但在其他书体上的成就亦不容忽视。古人学习楷书,多从唐楷入手,邓石如独辟蹊径,是直追本源,直达汉魏,取法常见的碑刻如《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方笔居多,在转折以及钩挑处多有隶意,结体也多有变化,平稳工整、舒朗率真,看似有欧阳询、褚遂良的趣处,有静穆典雅之感,却与时下大兴的馆阁体是不统一的,所以当时未受重视。现在看来,他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写出如此创造性的字体具有很强的探索精神。相比较而言,他的行草关注度没有篆隶关注度高,很多人说他的功力尚浅。不过他的行草仔细看来也是融篆隶笔意,自然流畅,变幻莫测,其功力和格调也绝非在当时以行草见称的翁方纲、刘墉等名家之下[1]101。在他所处的时代,这种艺术审美是独立于“二王”书体之外,又自出新意的。这正符合后来之人如包世臣和康有为所提倡的,即融碑入帖的创作路径,是具有开创之功的。

二、以书入印,庶民逸风

前文已经讲到,邓石如作为一介庶民,初承家学,其父便擅刻石,由于家庭窘穷,所以以篆刻来糊口[6]41,经过不断磨炼技艺,终有所成。在清代乾嘉之际,篆刻形成了三大流派:一是徽派,一是浙派,第三则是以邓石如为代表的邓派,亦称皖派。三派交相辉映,各自绽放出独特而绚丽的光彩。由于地域的原因,邓石如早年多受徽派的影响,属徽派一路。后来他游历各方,盛极一时的浙派肯定也对其产生影响,通过同时期的许多作品便可以看出他的取法。

凭借在金石考据学和篆隶领域的深厚造诣,邓石如将前人印章的精髓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篆刻,不仅继承传统,更勇于探索与创新。可以说,他将篆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字法上,他运用刀具如同运笔,将书法的笔触融入篆刻,形成了独特的“以书入印”的风格。在章法上,他深谙“计白当黑”的奥妙,巧妙布局,疏密有致,展现出别样的趣味。这种具有创造性的篆刻风格对清末民国时期的偏写意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邓石如深深沉浸于先秦书法的精髓之中,汲取其养分,将书法的书写性文字巧妙地应用到篆刻领域,使印章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充满艺术内涵。同时,他也为篆刻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一般而言,篆刻者多是根据篆刻内容书写篆书,而邓石如却通过篆书的功底来拓展篆刻的创作,这种独特的邓派路线,无疑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卓越创新。

邓石如在白文印上则是用隶法作篆,所以我们现在来看他的白文印很高古,透露着典雅而绝无媚俗之气。除此之外,他还将小篆直接用于白文印的创作,主要强调方笔与圆笔的结合,突出其中的中和之美。不同于前代文彭等人将隶化后的缪篆趋于方正,作品给人一种朴素和俊逸之感。在朱文方面,邓石如承袭了宋元文人印的精髓,然而他圆朱文作品中展现出的疏密对比与张弛有度的形式美,主要归功于他深厚的篆书功底。他将篆书笔力的刚健俊逸与字形的婉转之美,运用刻刀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陶醉于那独特的艺术魅力之中。

邓石如,一位独具个性且充满开拓精神的艺术家,学习前人而不拘泥,勇于突破传统的桎梏,最终形成了自己在篆刻艺术上的独特风格和风貌。有的书友说,邓石如的篆刻从书法入,书法从篆刻出,很是恰当。“入”“出”二字,可以看出书法与篆刻的相互输出,而相得益彰。欣赏邓石如的篆刻作品,可以清晰感受到他对刀法和笔法的完美糅合,他的篆隶作品既可以欣赏篆刻之美,又能感受到书法的精妙。笔者认为,篆刻应该把笔法、刀法、写意等方面进行完美融合,从而产生上乘的作品,邓派在这一方面确实做到了。

邓石如的篆刻艺术思想别具一格,其精髓主要呈现在两大核心层面。第一,就创作形式而言,他大胆地挑战传统,果敢地突破陈规陋习,将自身独特的书法笔意精妙地融入篆刻,展现出了非同凡响的艺术魅力。他摒弃了前人仅以汉代缪篆为入印文字的固有模式,开启了篆刻艺术的新篇章。邓石如不仅深入钻研了古人的笔法精髓,更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将古人的智慧灵活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第二,在篆刻技巧上,邓石如展现出超凡脱俗的造诣。他刀、笔相融,使刀如笔,随心所欲地挥洒出自然生动的艺术效果。在篆刻艺术中,刀法不仅是作品的呈现形式,更是艺术家情感与思想的载体。邓石如在用笔和用刀上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和艺术创作的需求,灵活调整自己的表现方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邓石如的生平际遇也深刻影响了他的艺术思想。他出身寒微,却不受世俗纷扰的牵绊,更加专注于艺术创作。他性格不羁、不慕名利,倾心于山水田园。这种恬淡超脱的性情使他的篆刻艺术更加具有浪漫色彩和学术性。他徜徉于山水之间,汲取自然的精髓,形成了豪爽豁达的个性。他是真正的林泉高士,他的篆刻艺术也体现出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邓石如一生游历四方,饱览名山大川,心存浩然之气。他敢于自我创新,不做作、不媚俗,这种精神使得他的艺术能够跨越时空,影响至今。我们研究邓派篆刻,不仅是为了模仿其外在形式,更是为了深入体会其内在精神,从中汲取养分,启发我们的艺术创作。他是一位出身庶民的书法家,在审美取向上深刻体现了庶民的质朴与真挚。邓石如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的技艺高超,更在于他独特的艺术思想和创新精神。

三、结语

石如的一生,可以说是在书法与篆刻的革新道路上不断前行。他在书法篆刻艺术上的成就首先来源于生活经历:贫寒的出身、客游的经历、朋友的资助,这都使邓石如养成了独立的人格,也决定了邓石如人生艺术的高品位。更重要的是他对艺术的不断追求,他通过师法百家,刻苦钻研的实践创新,“以书入印”,将书法篆刻融会贯通,使他取得了前人少见的艺术成就,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6]43。

身为庶民书法家,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广泛的游历,在清代中期崭露头角,这不仅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更是他个人才华与努力的结晶。他勇敢地扛起了碑学复兴的大旗,不仅敢于突破传统古法的束缚,更是以职业艺术家的独到视角和创作理念,构筑了全新的艺术形式。这种无畏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使得邓石如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国朝第一人”。邓石如的书法与篆刻作品,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蕴含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后来的一大批书法家,如包世臣、康有为、何绍基、赵之谦、沈曾植、吴熙载、杨守敬、吴昌硕等人均承其衣钵,开创了书法艺术的全新局面,邓石如书法、篆刻作品的影响直至今日[7]。

参考文献:

[1]傅爱国.邓石如书法艺术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及贡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97-112.

[2]卢有欢.探析邓石如书法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D].天津:天津大学,2021.

[3]杜安然.邓石如篆刻艺术风格探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64-70.

[4]徐翠华,王立民.庶民书法家与庶民书法——邓石如及其书法艺术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1):125-128.

[5]王立奎.邓石如书法艺术探析[J].美与时代(下),2015(1):118-119.

[6]曹亚彬.浅谈邓石如的篆刻艺术[J].青少年书法,2008(4):41-43.

[7]王立民.邓石如书法风格形成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5-36,39.

作者简介:王立奎,硕士,河南美术出版社编辑、郑州市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甲骨文、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