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同形词“ 感激 ” 与「感激」的异同考察

2024-09-20 00:00:00尹沫陈昌柏
今古文创 2024年35期

【摘要】汉语和日语中存在大量同形词汇,其中“感激”与「感激」均为常用词,但语义与用法不同。本文根据中日辞典和中日语料库实例,从语义、搭配、互译等方面分析二者异同,并试探究其中差异产生的原因。考察得出,二者除现代含义不同之外,动作对象、褒贬倾向亦有不同。汉语“感激”的古义通过限定对象而发展成为现代语义,而日语「感激」的现代语义或由汉语“感激”的古义继承发展而来。

【关键词】中日同形词;语义;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5-0117-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5.035

中日两国语言中存在大量同形词,其字形相同或相近,但中日同形词在各自的文化环境中发展出的意义与用法不尽相同,使得学习者在使用中容易出现误用。本文试以中日同形异义词“感激”与「感激」为对象,使用中日词典与中日现代、历史、对译语料库,考察其在语义差异之外亦需留意的词性、搭配等异同,并试探究其产生原因,为日语学习者提供参考。

一、先行研究

中日两国对于中日同形词已有许多研究。日本文化厅(1978)调查了日语学习初级、中级阶段中常见的汉字音读同形词与其在汉语中的释义异同,将其分为same、nothing、different、 overlap四类,即词义基本相同、汉语中无对应词、词义不同、词义交叉,并将各词分类与汉日语义总结为《中国語と対応する漢語》一书。这一分类虽然在其后许多研究中被指出不够严谨和全面,但其框架为大多数研究所沿用。大河内康宪(1992)考察了日语中的二字形容动词同形语,并提出中日同形语在日语中的含义意义领域更窄,且更偏向于抽象义使用,这与日语中将整个汉字词而非单个汉字作为意义单位,用和语词表达日常、具体意义,汉语词表达抽象、比喻意义的分工有关。曲维(1995)提出中日同形词可分为中日词义基本相同、局部相同、完全不同的三大类,词义基本相同的中日同形词中又有许多同形近义词,其在中日文中的语感、色彩和用法有细微差别,容易误用。潘钧(1995)认为同形词的判断条件为汉字表记相同、具有共同出处和历史关联、现在中日两国语言中都在使用,并提出词义差异原因包含词义本身变化和词义变化以外的因素。翟东娜(2000)考察了几组中日同形词的褒贬色彩异同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提出日语注重直接与间接、自我与他人的界限而褒贬色彩并不鲜明,汉语则正相反。何宝年(2012)在潘钧的研究之上列举了中日同形词语义不同的原因,即意识侧面不同、社会环境不同、翻译或借用时对文脉中意义的限定和特化,并提出同形词语义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汉字意义的多样性和汉字的造语能力。施建军(2014)利用语料库进行中日同形词实例考察研究,补充了中日同形词分类原则,并提出了利用语料库的中日同形词的对比研究方法及中日同形词意义用法距离的计量研究。

亦有很多研究针对特定的中日同形词开展。其中,小林英树(2019)使用《每日新闻》的报道数据集调查了「感動」、「感激」等一系列词的意义用法研究,其中「感激」一词的动作对象为事时可用に格或名词节,对象为物或人时可用に格。同时,可使用「大感激」的表达。但尚未有研究探讨该词在汉日语言中除语义之外的区别。本文试在整理“感激”与「感激」的语义区别之上,也从语义之外的词性、搭配、互译角度探讨“感激”与「感激」的区别,并试探究语义变化产生的原因。

二、“感激”与「感激」的语义

《汉语大词典》中对“感激”的释义有二:

①感奋激发;②衷心感谢。

其中“感奋激发”的词典例句分布于汉代、唐代、清代等,而无现代例句。且《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对“感激”的释义仅有“衷心感谢”一项,可知“感奋激发”为古义,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查询日语释义时,笔者检索的8部日语词典中,《广辞苑》《大辞林》《大辞泉》《新辞林》《日本国语大辞典》《学研国语大辞典》《明镜国语辞典》7部词典仅收录一条现代义项。笔者总结了其中释义,综合为「人の言動や物事に心を打たれ、感情が高まり、奮い立つこと」。

而《新明解》辞典中收录了两个义项:

(一)〔古〕破格の厚遇(恩典)に浴し、自分としてもそれに応(コタ)えるべく行動しなければいけないと自らを奮いたたせること。〔他人のりっぱな行いを見聞して、人の鑑カガミである、と心から受け取る意にも用いられる〕

(二)温情あふれる言動に思いがけず接した(千載一遇の好機に巡り合わせた)ことを、身の幸として喜ぶこと。

其中义项(一)为古义,与汉语古义“感奋激发”相似。义项(二)则为现代义,与《广辞苑》等辞典中的释义类似。而《新明解》中的释义进一步限定了动作对象为“温情あふれる言動に思いがけず接した(千載一遇の好機に巡り合わせた)こと”。

笔者也查阅了日本文化厅编撰的《中国語と対応する漢語》与王永全等编著的《日汉同形异义语词典》。《中国語と対応する漢語》中未收录「感激」一词。《日汉同形异义语词典》中对两者的释义如下:

「感激」:[同]ある事に強く心を動かされ、気持ちが奮い立つこと。

“感激”:1[异]心から感謝すること。2[同]日本語と同じ(古い使い方)。

可见,数部词典中均将现代使用的“感激”与「感激」视为同形异义词,与日语现代义相同的汉语义项为不再使用的古义,《新明解》中亦显示两者古义也近似。

检索国家语委古籍语料库发现,“感激”的用例最早出现在汉代《汉书》中,意为《汉语大词典》中义项1“感奋激发”;而其义项2“衷心感谢”最早出现于魏晋六朝《宋书》中,并一直沿用至今。检索中纳言日语历史语料库可得,「感激」最早出现在明治时期,1872年曲肱轩主人所作『開化のはなし』中。因此可以认为,日文中的「感激」源于中国传入的同形词,传入时取其古义“感奋激发”,使用至今。值得注意的是,《新明解》中义项(一),即日语古义的动作对象为“破格の厚遇(恩典)”,与汉语的现代义“衷心感谢”的对象有相通之处,可见汉语现代义是在保留动作对象的前提下发展而来。

日语词典中仅有《新明解》一本词典在现代释义中详细描述「感激」的动作对象,词性标注为名词或サ变动词。其他辞典与先行研究中也指出「感激」的对象不仅可以为事,也可以为物或人的言行。汉语词典中未对“感激”标注词性。本文将尝试通过词性、搭配词等,进一步探讨“感激”与「感激」的异同。

三、“感激”与「感激」的搭配

笔者使用中日语料库调查了“感激”与「感激」的常见搭配。在日语调查中使用了『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BCCWJ)』,库容1亿430万词,并经过解析分词处理。在汉语调查中使用了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库容1284万词,语料经过分词和词性标注。因在线语料库仅有检索功能,也使用了语料分析工具Antconc以二次分析语料。

(一)汉语“感激”

以“感激”为关键词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在线搜索,可得206条结果,其中“感激”一词实际出现209次(因语料库搜索处理不同,有些语料库在一条结果中出现复数次关键词时只将第一次计入结果,或搜索结果显示的前后文脉中仍出现关键词,因此搜索结果条数与关键词频数可能不同)。统计其词性可得,209条用例中仅有3条用例作为形容词,其余206例均作为动词使用。统计其中常见搭配如下:

①感激+人称代词/人名(46例),其中指人33例,后接表示言行的表达13例。

②感激地+动词(45例)。

③感激的(29例),其中后接名词者18例,以“是+程度副词+感激的”表达结句者4例,错别字应为“地”或“得”者7例。

④感激之情(10例)。

由上可以看出,“感激”绝大部分作为动词使用,其动作对象多为人或人的言行,且均为褒义。同时,虽然绝大部分作动词+名词使用,但也有不少用例中用以修饰动词或名词。修饰动词时,后接的动词多为表达说、看的动词,如“说”“望”等。修饰名词时,后接的名词多为表达情感的事物,如“心情”“眼光”“话”等。此外,其中有7例为错别字,应归入修饰动词的用例,因此“感激”用以修饰名词的比例实际更低。在修饰“感激”的词中,多数为形容程度较高的程度副词,如“非常”“十分”等。

(二)日语「感激」

以「感激」为关键词在BCCWJ中检索,可得971条结果,其中「感激」一词实际出现1075次。调查词性可得,「感激」后接「する」及其变形,即作サ变动词使用的结果有556例,约为半数,其余用例作名词使用,可知两者在日语中均为常见用法。其常见的实义搭配词总结如下:

①感謝(44例),其中35例为左侧出现。

②涙(43例)。

③感動(27例)。

④忘れる(12例),均为忘れることはできない及其类似表达等否定形式。

分析结果中,「感謝」「感動」与「感激」多有一同出现的情况,如:

(1)彼は自分の家族に対するのと同じようなことを私の家族にもしてくれるんで、私の両親はもう感謝感激ですよ。

(2) このことに非常に感動し、感激していたのです。

(3) そのことへの心からの感謝·感動·感激が「数魂」へと結晶する。

可见,三者在具有“对某种事物有所感动”的相通之处的同时,各自强调了对事物“感动”的不同侧面,因而同时使用以使表述更充分全面。其中「感激」侧重于强调「気持ちが高ぶる」的一面。搭配词中「忘れる」的表达均为否定形式,与「涙」均表达「感激」的程度之高,这一点与汉语“感激”相似。在动作对象方面,「感激」的动作对象多为具体的言行,而较少为人。此外,与汉语中“感激”极少出现否定表达不同,日语中有一些用例使用了「感激」的否定形式。如:

(4)先方はちっとも感激していないから、力を入れない。

四、“感激”与「感激」的互译情况

通过分析中日同形词的对译情况,可以明确两者的语义交叉与差异,避免翻译时出现混淆而直接以同形词替换。因此,本文也通过《中日对译语料库》考察了“感激”与「感激」的互译情况。

汉译日中,检索“感激”一词共有119条结果,关键词实际出现频次为121次。因有些篇目存在多篇译文,关键词对应的译文实际有122例。其中,有49例译为「感激」如例句(5);38例译为「感謝」及其类似表达如「ありがたい」等如例句(6),19例省译如例句(7),7例译为「感動」及其类似表达如例句(8),7例译为「うれしい」及其类似表达如例句(9),1例改译为「少し笑って」,1例无效样本(原文为“越感激动”)。

(5)原文:我感激地看着这位满头白发的老委员。感激他心地善良。然而,他总是说不到点子上。(《人啊,人》)

译文:私は感激して、この白髪の老委員を見ていた。この人の善良さには感激させられる。けれど。いつもピントがずれている。『ああ、人間よ』

(6)原文:则我们那文化素养很高的后人,一定会无限感激我们这一代北京人的。(《钟鼓楼》)

译文:教養度の高い後世の人たちは、大いに感謝してくれることだろう。『鐘鼓楼』

(7)原文:拾来却抬起了脸,眼睛里流露出欣喜的光芒,他感激涕零地叫了声:“二婶!”(《小鲍庄》)

译文:拾来は顔をあげた。目に喜びの輝きが浮かんだ。彼は涙ながらに声をかけた。『小鮑荘』

(8)原文:我回望这一群可爱的影子,心中忽然感激,难过。(《关于女人》)

译文:可愛らしい彼らの姿を振り返り、心の中は感動でいっぱいで、つらかった。『女の人について』

(9)原文:琴妹,我很感激你的好意。(《家》)

译文:琴妹、わたくしご好意はほんとうに嬉しいのよ。『家』

译为「感激」的例句中,有46例笔者认为原文中包含了应该明确译出的“感谢”义,如上文例句(5)。有1例原文作者为鲁迅,其行文受到了一些日语的影响,因此汉语原文的“感激”亦偏向日语「感激」,即「感情が高まり、奮い立つこと」的含义。

省译的19例中,有12例为整句汉语原文没有对应日语译文的情况。其中11例出自《轮椅上的梦》,应是因为该版本译文经过较大程度的编译。其余例句为结合上下文灵活意译或省译。

由上可得,汉语“感激”在实际使用中绝大多数为“衷心感谢”及其类似含义,不应直接替换。这也印证了上文所述古义“感奋激发”不再使用。同时,也有部分情况下可以译为「感動」及「うれしい」等。在这一方向上,“感激”与「感激」强调「感動」侧面之一的语义部分有所交叉。

日译汉中,检索「感激」一词共有17条结果,关键词实际出现频次为17次。其中,6例译为“激动”及类似表达如例句(10),4例译为“感激”如例句(11),3例译为“感慨”如例句(12),此外各有1例译为“感动”“感佩”“感谢”,并有1例省译。

(10)原文:こういう父の臨終の物語は、言うに言われぬ感激を丑松の心に与えたのである。『破戒』

译文:丑松听了父亲临终前说的这些话,心里无比激动。(《破戒》)

(11)原文:課長になったとき、すごく感激したんです。『心の危機管理術』

译文:当我被任命为科长时,内心充满着感激之情。(《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

(12)原文:それをしみじみ眺めていると、宗教的な感激さえが湧いて来るようになるのでした。『痴人の愛』

译文:我深情地望着它们,心中甚至涌出一种虔诚的感慨之情。(《痴人之爱》)

译为“感激”的例句中,两例笔者认为更偏向“激动”义,如例句(11)。一例原文中同时使用了「感激」与「感謝」,且「感謝」没有对应译文,因此该例译文应为两者结合的意译。此外,在极少情况下「感激」可以译为“感谢”,或因受到常共现的「感謝」与汉语“感激”的语义影响。

通过以上考察,可得“感激”与「感激」的互译情况:大部分情况下,两者不应直接替换为同形词。“感激”绝大多数译为「感謝」及其类似表达,「感激」绝大多数译为“激动”“感慨”及其类似表达。但在少数语境中,两者在强调「感動」侧面之一的含义上有部分语义交叉。另外,受到汉语“感激”和高频共现词「感謝」影响,「感激」在特定情况下也能表达“感谢”含义。

五、“感激”与「感激」的比较及溯源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总结出“感激”与「感激」在词义之外的一些异同之处。

词性方面,“感激”可作动词与形容词,在实际使用中绝大多数作动词,极少数作形容词;「感激」可作サ变动词与名词,实际使用中两者比例相当,均为常见用法。

动作对象方面,“感激”的对象多为人或人的言行,其中对象为人的情况较多;「感激」的对象多为具体的言行事物,极少为人。

常用搭配方面,两者均常与形容程度高的程度副词与表达同时使用。“感激”亦可修饰动词或名词,其中以修饰动词的用例居多。「感激」基本不作修饰词使用,但可作为强调“感动”不同侧面的表达之一与「感謝」「感動」并列共现。同时,不同于“感激”极少出现否定表达,「感激」有一些以否定形式表达贬义的用例。

感情色彩方面,二者的实际使用情况与辞典义相同,均倾向于褒义使用。

互译方面,二者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不可直接替换为同形词,但在强调“感动”侧面之一的含义上有部分语义交叉,且特定语境下「感激」也可表达与汉语“感激”语义相同的“感谢”义。

查询古籍语料库可得,“感激”的古代语义使用例中动作对象除人之外,也多为事或物,且其动作对象可为贬义。如:

(13)初为里佐,屡逢屈辱,于是“感激”,逃入山中。(《北史》)

(14)抚剑怀“感激”,志气若云浮。(《宋书》)

而及义项“衷心感谢”出现时,其对象多为“恩情”类词语,如:

(15)皆“感激”旧恩,规相拯拔,并与熙先往来。(《宋书》)

(16)柯陈兄弟“感激”,称谢救命之恩。(《二刻拍案惊奇》)

由此可以推测,“感激”初现时意义为“感”与“激”汉字义的组合,即“感奋激发”。而在使用中由于限定动作对象为“恩情”类词汇而出现了意义特化,分化出“衷心感谢”的义项。古义直到清代仍有出现,但在近现代则由于动作对象限定与语义分化而渐少使用,逐渐消失。

检索中纳言日语历史语料库可得,语料库中「感激」在明治时代之前无用例,在其后到昭和年间共有178条用例。在1872年首次出现时,意义应为「心を打たれ、感情が高まること」。因此可以认为,日文中的「感激」源于中国传入的同形词,传入时取其古义,并使用至今。而《新明解》中标注为古义的义项(一)动作对象为“破格の厚遇(恩典)”,与汉语中后期分化而出的现代义“衷心感谢”及其动作对象的限定有相通之处,但义项(一)在日语历史语料库中没有检索到用例,也未检索到《新明解》中的两个义项早于明治时期的用例。笔者推测或因为义项(一)的动作对象「破格の厚遇(恩典)」使用范围窄,且其动作释义「それに応えるべく行動しなければいけないと自らを奮いたたせること」与现代义中「奮い立つ」相近,因此在传入后逐渐不再使用,最终合并成为现代使用的同一义项。

六、结论

本文中根据汉日词典总结了中日同形异义词“感激”与「感激」的语义及其异同,利用多种语料库调查了两者的词性、常见搭配表达、互译情况异同,并试探究了两者语义差异、变化的原因。

两者现代含义不同,但“感激”的古义与「感激」的现代义相似。查询中日的古代语料库发现“感激”的用例最早出现于汉朝,而「感激」的用例最早出现于明治时期。因此可以认为「感激」一词是由中国传入日本使用。在词义区别之外,两者均可作动词,“感激”有少许作形容词的情况,而「感激」也常作名词使用。“感激”的动作对象为人的情况较多,而「感激」的动作对象绝大多数为行为、事物。两者均常被表示程度高的表达修饰,但「感激」有否定形式的用例而“感激”几乎没有,可见两者的褒义倾向大致相同,但「感激」更偏中性。互译时两者不可直接替换,但在强调“感动”侧面之一的方面语义有所交叉,且个别情况下「感激」可以译为对应汉语“感激”语义的“感谢”。

由中日古代语料库的用例可以推测,“感激”因为古义“感奋激发”的对象限定为“恩情”类表达而发生意义特化,分化出现代义“衷心感谢”。在传入日本时,「感激」继承汉语古义,并沿用至今。“衷心感谢”含义的汉语用例虽然也分化出现于日语最早用例之前,并与《新明解》中古义类似,但或因“感激”在传入日本时使用了现代使用的义项(二),义项(一)使用范围较窄而逐渐与现代义同化。

参考文献:

[1]日本文化厅.中国語と対応する漢語[M].东京:大藏省印刷局,1978.

[2]大河内康宪.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同形語[A]//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研究論文集[C].东京:くろしお出版社,1992: 179-215.

[3]王永全,小玉新次郎,许昌福.日中同形异义语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8.

[5]潘钧.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5,(3):19-23+18.

[6]曲维.中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6):34-37.

[7]何宝年.中日同形語の語義相違の要因[A]//JSL漢字学習研究会誌第4号[C].日本:JSL汉字学习研究会,2012: 66-75.

[8]施建军.再论中日两国语言中的同形词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7(6):132-139.

[9]小林英树.漢語サ変動詞の意味·用法の記述的研究——「感動(する)」、「感激(する)」などをめぐって——[J].群马大学教育学部纪要(人文·社会科学篇),2019,(68):17-23.

[10]王灿娟.基于语料库实例的易混中日同形词意义、用法辨析——以“事件”/「事件」为中心[J].东北亚外语研究,2021,(32):43-50.

[11]翟东娜.浅析汉日同形词的褒贬色彩与社会文化因素[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2):32-35.

[12]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DB/OL].http://corpus.zhonghuayuwen.org/,2012-02-08/2024-03-04.

[1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语委古籍语料库[DB/OL].http://corpus.zhonghuayuwen.org/,2012-02- 08/2024-03-04.

[14]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DB/OL].https://chunagon.ninjal.ac.jp/bccwj-nt/search,2018-07-24/2024-03-04.

[15]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日本語歴史コーパス[DB/OL].

https://chunagon.ninjal.ac.jp/chj/search,2023-03-29/ 2024-03-04.

[16]広辞苑無料検索[DB/OL].https://sakura-paris.org/ dict/,2020-08-29/2024-03-04.

[17]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中日对译语料库[DB/CD].北京: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