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副词易位的现象,副词“还”易位后,具有表示时间、补充说明等的语义功能,在语用方面又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还具有反预期以及评价的主观性功能。本文分析了副词“还”能够发生易位的条件,最后还从语法化、主观化和重要信息凸显三个方面探讨了副词“还”易位的原因。
【关键词】副词;“还”;易位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5-0109-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5.033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现代汉语语气副词易位研究”(L22BYY020)。
现代汉语副词“还”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句法易位现象。例如:
(1)小车过不去呢还。
(2)我就赖着不走了还。
长期以来,这类现象被认为是汉语中的倒装句。[1]陆俭明(1980)先生早在《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一文中就注意到了单音节副词“都、还、就、快、又”等副词在作状语时,可以易位到句末,他从句法结构角度指出了这列句子的四点特征,称其为“易位句”[2]。张伯江和方梅(2005)从信息成分排列的角度将这类现象看作重要信息前置的手段,将其称之为“移位句”[3]。朱德熙先生(1982)也在著作中也提到过副词的后置问题,但也没有就此进行详细的论述,仅是简单地提及。[4]除此以外,也有不少学者对副词作状语时的位置进行详细的阐述,但是对于副词“还”位于句末这一现象仍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
本文从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两个角度对副词“还”的易位现象进行分析。文章语料均来自中国传媒大学BCC语料库、网络语料、前人论文中部分例句以及日常生活中口语语料的转写等(部分例句根据文章需要做了些许调整),文中不再一一标注出处。
一、易位“还”的语义功能
根据搜集的语料显示,当副词“还”易位时,其语义功能可以概括为四类:一是表示时间;二是表示补充说明;三是表示比较;四是表示程度。
(一)表示时间
(3)(背景:一女子询问自己的好朋友是不是还在国外)
A:你回国啦?亲爱的。
B:呵呵还没有亲,在法国呢还。
(4)(背景:妈妈询问昨天发烧的女儿今天的病情是否有好转)
A:你看你烧不烧了还?
B:不烧了已经。
(5)(背景:双方讨论吃的)
A:微澜吃的啥啊?
B:啥也没吃呢还。
上述三例中的易位“还”均表示“截止到现在、目前”的意思。将其替换为时间名词“现在、目前”可以表达与原句相同的意思。
(二)表示补充说明
徐鹏波、徐鹏鹏曾指出“还”有表示追加的语气义,表示项目、数量等的增加还有范围的扩大[4],本文将其概括为对前文信息得补充说明。
(6)我昨晚做了一个特别离谱的梦,梦到你了还!
(7)(背景:朋友两人讨论吃铜锅涮)
A:想吃铜锅涮!
B:走吧!
A:等天再凉一点我就去吃!沈阳的那家店酸菜好吃,价格美丽还。
这两例中的“还”都是“除了前文所述的内容,还有其他的信息需要传递”的标志,是为了对前文所述的内容有所补充。例(6)首先说明昨晚做了一个离谱的梦,然后又补充:这个梦除了离谱以外,还有谈话对方的存在。例(7)中说话人A说一家店的酸菜好吃,然后又补充价格还美丽。
(三)表示比较
(8)小张没有小李高呢还!
(9)那几篇文章不怎么样,这篇文章好一点还。
根据陆俭明(1980)、马真(1984)、李杰(2003),“还”可以出现于“比”字句中,表示“比较”。“还”易位后依然可以表示比较。例(8)中的“还”不仅表示了小李比小张高这一信息,同时还带有感叹语气;例(9)是老师对学生的指点,老师认为学生之前写的几篇文章都不太完美,现在的这篇文章相比之前的来说好一点,若去掉句末的“还”则只能表示老师对这篇文章的客观评价,而句中的比较义是通过句末的副词“还”实现的。
(四)表示程度
(10)这人普通话可以还。
(11)(背景:健身教练与学员之间的谈话)
教练:马甲线已经有了,但是不够明显还。得继续加油啦!
学员:好的呢!
(12)(背景:朋友两人在聊关于脖子长短的问题)
A:你的脖子也太长了吧!长颈·李奕飞·鹿。
B:啊?我嫌不够长呢还。不然可以再高两厘米。
例(10)中,易位“还”表示话语中涉及的第三者虽然能讲普通话,但只能说差强人意,并不是十分标准。例(11)(12)中的“不够明显还”“不够长还”都是指虽然已经符合了某种特征,但是在程度上还不够。易位“还”表示程度轻。
二、易位“还”的语用功能
(一)易位“还”的语气功能
副词“还”位于句末时,句子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典型的有强调、赞叹、不满、疑问、讥讽、意外等。
1.强调语气
(13)下次聚会咱能不能早点儿来,或者去个好玩儿的地儿,我都没敞开玩儿呢还!(生活语料)
(14)(背景:两朋友在开玩笑,A在向B撒娇)
A:如果翩姐揍我的话,你要保护我。
B:必需的,咱们这体院的,反了他还。
例(13)中的说话人对于聚会还没玩够这件事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先对下次的聚会提出了建议,其次说明自己这次是真的没有玩尽兴。易位“还”强调了说话人认为自己根本就没开始玩,聚会就已经结束的遗憾之感。例(14)表达的是B对于A担心自己被翩姐揍的这件事情的看法,他认为两个体育学院的人怎么也不能被别人给揍了,因此发出了“反了他”的评价,在句末加上“还”更加强了语气,表明不能被别人欺负的决心。
2.赞叹语气
(15)老李真不简单还!
(16)A:太好了吧,今天你们那个留学部又在我们这边宣传,听起来真的挺不错的还。
B:表面上而已。
例(15)中的“还”帮助句子增强了赞叹语气,去掉“还”之后,句子的赞叹语气减弱。例(16)是A在向B夸赞这个培训机构,后置的“还”使句子的感叹语气加强。
3.不满语气
(17)(背景:A和B在吵架)
A:你这零成本造谣!
B:哦?我这就把聊天记录贴出来。
A:哟喂,长本事了还。
B:你今天缺脑仁的事情干的太多了姐妹。
(18)(背景:孩子考试没有考好,妈妈教育孩子)
妈妈:破罐子破摔了你还?
孩子:哦耶!就是这样!
例(17)中A面对B的指责本身是不承认的,当B说有聊天记录作为证据时,A虽然理亏,但是在吵架过程中依然对B有着诸多的不满,因此在辩论过程中认为B“长本事了”,用“还”来加重不满的语气。例(18)中,妈妈对于孩子没有考好这件事情本身就不满意,加上跟孩子交流时孩子无所谓的态度,妈妈就用“还”位于易位的疑问句来表示对孩子的不满意。
4.讥讽语气
(19)A:今天冷爆了!
B:记得穿秋裤!
A:忘穿秋裤啊?
B:望穿秋水呢还。
(20)(A和B刚吵完架,A想找B和好)
A:在哪?请我吃饭!
B:我请你?你请我我都不一定去呢还。
(21)(背景:儿子想要学二胡妈妈不同意)
妈妈:你学二胡干啥?
儿子:学会之后提着二胡走江湖!
妈妈:一箫一剑走江湖呢还。你又不是小燕子他哥。
上述三例中易位的“还”表示讥讽的语气。例(19)面对A所说的今天很冷的事实,B提出了让A记得穿秋裤的建议,但B却故意的反问是不是要忘穿秋裤,这时的B就用与A的疑问相近的“望穿秋水呢还”来表示对A这种明明听到了却故意说反话的行为的讥讽。例(20)A想找B和好,于是先发起话轮,让B请他吃饭。但B听到后,觉得A这一行为不可理喻,为了表示对A这一做法的不满,应答者就用带有讥讽语气的“你请我我还不一定去”来回答。若将“还”还原至句中,则讥讽语气减弱。例(21)妈妈认为儿子不应该学二胡,听到儿子说他学二胡是为了行走江湖时,妈妈认为他是《还珠格格》看多之后被里边的箫剑洗脑了,于是用“一箫一剑走江湖呢还”这样的回答来表示对儿子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的讥讽,去掉“还”后,讥讽的语气变弱或消失。
(二)易位“还”的主观性功能
1.评价功能
上文提到副词“还”易位后能够表达一定的语气和情感,这说明“还”具有主观评价的作用。沈家煊通过研究与“还”相关的两个句式认为表示元语增量的“还”带有主观性。[5]根据我们对所搜集到的语料的分析发现,当“还”位于应答话轮的句尾时,说话人往往对于所表达的内容有一定的评价,或是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是对发话人所说话语进行一定的评论。例如:
(22)(背景:两人在聊自己喜欢的食物)
A:我最喜欢吃梅菜扣肉了。
B:肥肉也不放过,不挑食还。
(23)(背景:两人去品尝了一家创意菜馆)
A:今天的创意菜贼好吃!
B:是呢,贼好看还!
例(22)中位于易位的“不挑食”是B对于A说他喜欢吃梅菜扣肉的评价,在B看来A真是一个不挑食的人,居然连肥肉也吃。例(23)中B对于A所说的创意菜好吃这一看法又补充了自己的看法,他对创意菜的评价的“不止好看还好吃”。这两个例句中,易位“还”都表示说话人的评价。
2.反预期功能
张宝胜认为带有“还”的句子表示该命题是一个不应该发生但已经发生的事实。[6]预期即预先的期望,是说话人对某一事件的评判和预估。“反预期”是一种人类心理的认知状态,意味着说话人发现某一语境下的事实和其以为的常规情况不一致。以“符合预期”为界限,当话语所传递的信息与说话人的评估和判断不符时,我们就称其为“反预期”。例如:
(24)(背景:B把菜做糊了)
A:黑暗料理吗?
B:不是!味道还不错,糊了之后我又加了点水,挺嫩的呢还!
(25)(A即兴创作一首打油诗)
B:哇,怎么押韵呢还!
在我们的思维中,一道菜糊了之后的味道不会太美妙,但在例(24)中,说话人A本以为这道糊了的菜会是黑暗料理,结果非但不是,味道也不错,甚至口感还挺嫩。即这道菜的味道和口感都在谈话双方的预期之外。例(25)的B本来不觉得A能写出什么好诗来,结果一看,这首诗居然是押韵的,这也与B本来的预期不符。这两个对话都通过易位“还”表达了说话人的反预期心理。
三、副词“还”易位的条件
(一)“还”与修饰成分的黏着程度较低
句法成分的黏附程度是指句法成分与句法成分之间在句法结构、语义关系上形成的亲属关系。[8]樊中元(2018)从语音停顿、位置调换、成分悬空和成分插入四个方面检验句法成分的黏着程度,得出了副词黏着度的高低与其易位频率的高低成反比的结论。因此。当“还”与修饰成分的黏着程度高时,则不能易位;当“还”与修饰成分的黏着程度低时,“还”则可以易位。例如:
(26)A我还没去。B→我没去还。
a我还,没去。(语音停顿)
b*还我没去。(位置调换)
c我还[没去],要不然就尴尬了。(成分悬空)
d我电影开始时还没去。(成分插入)
(27)A一大把年纪了还上学。B→*一大把年纪了上学还。
a*一大把年纪了还,上学。(语音停顿)
b*还一大把年纪了上学。
c一大把年纪了还[上学],啥时候才能毕业呀!
d一大把年纪了还一直上学。
例(26)A与例(27)A相比,例(26)中的“还”与“没去”的黏附程度较低,因此,此例中的“还”可易位至句末,而例(27)中的“还”与“上学”黏附程度较高,因此,将其易位至句末时不合句法。
(二)易位后不改变原意
陆俭明(1980)认为易位句是真正的倒装句,是一种口语中所特有的倒装句。黄伯荣、廖序东(2011)将调整原句主要成分位置的变体句称为倒装句,认为可以将其还原至原来的位置上,且句法成分保持不变。也有不少学者对汉语中的易位句进行研究,普遍认为易位句必须满足的一个条件就是将副词复原之后,整个句子不改变原意。我们根据这一结论来进行反向推导,看将“还”易位后是否与原句意义相同来判断其是否可以发生易位,若易位后的句子与原句意义不同,则此时的“还”不能易位。
(28)A感谢大哥,一个吃肉还不忘给我们喝汤的男人。
B*感谢大哥,一个吃肉不忘给我们喝汤的男人还。
(29)A你好聪明!我还一直在想为什么叫樱桃小丸子。
B*你好聪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叫樱桃小丸子还。
例(28)A(29)A在现代汉语中是符合句法的,但将句中的“还”易位至句末时显然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句意也与易位之前不同。因此,(28)B(29)B中的“还”则不能进行易位。
四、副词“还”的易位原因
(一)语法化
王小静(2012)语法化程度高的副词倾向于游离在句子外层,即置于句末这一“非常规”位置是副词语法化程度高相应的句法表现。[9]根据本文所考察的“还”置于句尾这一非常规句法表现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副词“还”已经出现了语法化的迹象,甚至可以说已经位于语法化的历程之中了。语法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重复性,因此高度的语用重复性正是可以后置的副词发生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我们在CCL语料库中随机抽取的100条关键词为“还”的语料来看,其中的有效语料为96条,其中有1条语料中的“还”位于句尾,可以将“还”易位于句尾且符合句法规范、不改变句意的共有72条,二者一共约占有效语料的76.04%。由此可以看出能够易位的“还”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语法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为重复性,因此,语用的高度重复性是可后置副词发生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因为“还”易位至句末的高度重复性,促进了它自身的语法化倾向从而导致其可以易位至句末这一句法特征。
(二)主观化
E·C·Traugott最早对语法化做出定义,他认为主观化是指“其意义越来越依赖于说话人随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这样一种语义——语用的演变过程。主观化蕴含于语法化之中,其主要是用来说明语法化进程中意义方面的演变问题。据考察,可以后指的副词除了在语法形式上有着突出的表现,在意义的演变方面同样非常的显著。
(30)(背景:某款手机的购买需要预约)
A:那个手机你买到了吗?
B1:20号才开始预约,还没到日子呢。
B2:20号才开始预约,没到日子呢还。
(31)(背景:一女生劝朋友早睡)
A1:不是健康女孩吗?怎么还熬夜呢?
A2:不是健康女孩吗?怎么熬夜呢还?
B:那健康女孩睡了哦!
通过比较可以感受到,(30)B1仅为客观陈述,(30)B2则有了一层强调的意味,相比较而言,(30)B2更能体现说话者的主观态度:我等了这么久都还没有到日子。(31)A1虽为关心朋友的话,但这样问会有责怪之意,使听者不悦,而(31)A2则将副词“还”易位至句尾,这样既起到了提醒的作用,又不会使得言辞过于锋利,用开玩笑的方式使对方接受,是说话者委婉态度的体现。这两例中的(2)句与(1)句子相比,更为强调的是一种说话者的认识情态,即说话者对所述命题所持有的态度与情感。这样一来,句子的意义就更能显示出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而并非仅是简单的陈述。这些命题之外的主观化意义则是通过副词“还”的易位而得来的。
(三)凸显重要信息
“还”的易位现象大多出现于口语之中,即使是一些书面语中的独白语篇同样是作为发话者的作者与作为受话者的隐含读者之间以文本为基点进行交流的结果。独白同样具有对话性质,是独白人与假想听众之间的对话。[10]在日常的口语表达中,尤其是在话轮的转换过程中,会话的双方并不能够像书面表达时一样字字斟酌,而是边思考边表达。在简短又快速的表达中,双方自然想尽快地传递信息,因此会在短时间内先将最重要、最想让对方了解的信息先传递给对方,因此会遵循语言中的简练原则,先将最重要的信息进行传递,而相对来讲次要的信息自然就会因为重要信息位置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改变。
陆丙甫(2005)从类型学的角度探讨了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论证了“可别度领先”的语序原则:在会话中,说话人会优先让听话人注意到自己所说的内容重点,因此会通过位置变化这一显性符号,将最想引起听话人注意的内容先说出来。[11]
同时易位的现象较多地出现于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否定句等句式中,这些句类都含有强化焦点手段,主位后置是为了使述位部分能够得到强调。
在本文搜集到的语料中,约有86.7%的语料为感叹句、否定句、疑问句,或是含有感叹、否定、疑问语气。这类句子正是通过讲所要传递的信息率先表达的方式讲“还”易位于句末,因为这些信息正是说话人基于表达的部分也是最容易引起听话人注意的部分。同时为了强调句中的焦点信息,句尾的“还”通常在发音上表现为轻读。例如:
(32)一直没去呢还!
(33)你不够优秀吗还?
(34)没发现呢还。
在(32)(33)(34)中,“没有去”“你很优秀”“没发现”是说话人要表达的重点,因此在会话中这部分内容首先会被说话人表达出来,相对来说次要的“还”就自然地易位到了句尾。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搜集到的语料的分析,发现了易位后的“还”从语义方面来看,可以表示时间、补充说明、比较、程度四种不同的语义;从语用功能来看,可以表示强调、赞叹、不满等语气,除此之外还具有评价功能和反预期的主观性功能。当副词“还”与修饰成分的黏着程度较低,且易位后不改变原句意义时,句中的“还”可以发生易位。最后,由于说话人在会话过程中或不可避免的先向听话人表达较为关键的信息,以达到交际目的,因此相对来说居于次要地位的“还”就被易位至句尾。
参考文献:
[1]田家隆.主观强化与情态追加:单音节语气副词后置现象探究——以“还、都、也”为例[J].世界华文教学, 2015,(00):116-135.
[2]陆俭明.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J].中国语文, 1980,(01).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出版社,2005.
[5]徐鹏波,徐鹏鹏.副词“还”的语气义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23(04):38-43.
[6]沈家煊.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J].中国语文,2001,(6):483-493.
[7]张宝胜.副词“还”的主观性[J].语言科学,2003, (5):71-76.
[8]樊中元.副词易位的类型、功能及约束条件[J].汉语学习,2018,(04):48-59.
[9]王小静.现代汉语副词后置现象初探[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8(01):74-77.
[10]张雪.独白语篇的对话性[J].修辞学习,2006,(02): 28-30.
[11]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01):1-15+93.
作者简介:
陈新义,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于露,河南郑州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