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韶关主要旅游景点为研究对象,结合跨文化交际意识,探讨如何更好地对韶关旅游景点进行再译,以提高韶关的国际旅游竞争力,让韶关在国际旅游竞争中脱颖而出。在韶关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加强跨文化意识,密切关注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语言翻译的关系,能够更好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旅游景点;旅游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5-0091-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5.028
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韶关的经济发展非常有利。然而,由于许多旅游景点的国际知名度较低,使得外国游客很难真正了解它们。[7]这对韶关旅游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鉴于这一现象,旅游英语翻译显得尤为重要。翻译景点信息并用适当的方式呈现,使外国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韶关的风土人情。这种跨文化交流方式有助于推动韶关旅游业的发展。由此可见,韶关旅游景区资料的翻译还有待完善。为了让韶关旅游业走向国际舞台,提升其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韶关旅游景区的英文翻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项工作,韶关旅游业将成为其他行业的领军者。[8]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研究。宏观层面,对跨文化交际和旅游英语翻译进行综述,探讨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微观层面,在跨文化交际的大背景下,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以及音译、增译、省译三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对韶关旅游景点翻译进行一个综合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并提出相应的跨文化意识指导下的再翻译名称。
一、经济全球化与旅游景点翻译
在全球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翻译作为跨越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障碍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韶关素有岭南名县之称,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而且文化历史悠久。[8]长期以来,韶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游客,韶关的主要景点已成为游客的必去之地。韶关的旅游资源丰富,其中的许多著名景观都受到了广大游客的青睐。而景观的人文内涵可以通过翻译展示出来,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这个城市的人文背景,还能够让人们流连忘返。所以,在选择旅游资源时,应该特别注意景区翻译的格式和意义。
通常情况下,旅游景点的翻译人员主要负责将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以促进彼此的往来交流。然而,由于每个地区都拥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如果一个地区的景点翻译人员没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就有可能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并最终损害到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4]韶关作为“广东一流旅游景区”的一部分,景点翻译人员需要充分理解各个地区的特色,并将这些特色融入各自的翻译方法中。翻译人员的目标是通过相关的专业知识,让景点的翻译能够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保持一致,并且能够帮助我们向世界展示岭南文化及其近代历史。
翻译旅游英语需要跨越多种文化,包括源语言、目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等。[5]为了做到这一点,译者需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景点的特色[5],并能够准确地把握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使用合适的翻译技巧来传达这些信息。通过这种旅游英语翻译,不仅能够保持英语的简洁性,还能够准确地传达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多样的民族文化。
本文首先列举旅游英语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然后,运用跨文化交际意识来分析上述问题,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用什么样的翻译理论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以韶关市主要旅游景点为例,探讨如何更好地翻译具有文化内涵的景点,使韶关的旅游景点为外国游客所熟知。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跨文化交流活动所涉及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互动,通常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对那些已被认知为表面现象的陌生文化意识。这一层次关注的是对不同文化中最容易观察到的元素的认知,如语言、风俗习惯、艺术形式等。这是最初级的跨文化意识,通常是通过直接观察或者简单交流获得的。虽然这一层次的认知可能比较肤浅,但它是建立跨文化交际的起点。第二,对于那些在本土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来说,另一方面被认为极其重要的是文化认同意识。这一层次深入到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信念体系。对于本土文化的人来说,这些可能被视为理所当然,但对外来者来说,理解这一层面的文化认同是更深层次跨文化交际的关键。这要求参与者不仅观察表面现象,还要试图理解文化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取向。第三,通过理性分析,获得文化认同意识。这一层次涉及对文化差异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参与者在这一层次上能够超越简单的观察和直觉,通过比较研究、历史分析等方法,对不同文化背后的根源和原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层次的认知有助于人们更加理性地处理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刻板印象和误解。第四,从不同文化角度看待不同感知者的文化差异。这是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不仅能够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文化差异,还能够从多种文化的视角出发,展示出深刻的同理心(empathy)和融入不同文化的能力。[2]在这一层次上,参与者能够跨越文化界限,建立起一种基于共同人性的深刻连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有效沟通和协作。跨文化交际的四个层次体现了人们在跨文化互动中逐渐深化的文化敏感性和理解能力。这一过程不仅要求参与者识别和理解文化差异,还要求他们能够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共情和融入不同文化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的几个显著特征:(1)不同的文化共享:文化共享涉及人类共有的、跨越国界和种族的文化特征,这些共享的特征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提供了基础。共享的文化元素可以包括语言的基本功能(比如交流需求)、家庭和社会结构的普遍性、艺术和表演形式的共通性,以及对某些基本价值观和信念的普遍尊重。这些共享元素有助于构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因为它们为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提供了共同的出发点和参照点。[3](2)不同程度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的存在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这些差异可能包括语言、信仰、社会习俗、交际方式、时间观念等。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似和差异程度对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至关重要。在某些情况下,文化间的相似性可以促进理解和共鸣;在其他情况下,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因此,识别和理解这些差异,然后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弥合它们,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关键挑战。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误解的风险也会有所不同。(3)无意识的先入为主:跨文化交际中的无意识先入为主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它反映了人们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应用自己文化的价值观、习惯和行为准则来理解和评价他人。无意识的先入为主常常源于一种称为“文化中心主义”的倾向,即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文化是评价所有文化的标准。这可能导致对他文化的误解、贬低甚至敌意。当参与者在交际中无意识地使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时,可能会造成沟通的障碍。比如,某些行为或表达方式在一种文化中可能是礼貌和尊重的象征,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可能被视为冒犯或不适当。无意识的先入为主往往会加强对特定文化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人们可能会基于有限的信息或经验,对整个文化或群体做出过于简化和概括的判断。大多数人在单一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和接受教育,在脑海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套行为准则。[6]
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可以大大减少交流过程中的障碍,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理解和协作。[1]这对于旅游业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是经济活动,也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在旅游领域,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可以帮助实现以下几个目标:(1)增强游客体验。了解游客的文化背景可以帮助旅游业提供者设计更符合其需求和期待的服务。无论是导游解说、客服互动还是文化体验活动的设计,考虑到文化差异和特点都能显著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整体体验。(2)促进文化尊重和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对访问地文化的尊重和理解。通过有效的沟通,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目的地的文化特色、历史背景和社会习俗,从而培养出一种文化敏感性和尊重多样性的态度。(3)改善目的地形象。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还可以帮助改善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国际形象。通过展现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友好态度,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同时促进国际间的理解和友谊。
三、旅游英语翻译
陈刚认为,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越语言、社会、时间、文化、心理的复杂交流活动,不仅可以帮助旅客进行沟通,而且还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它被称为专业翻译。[4]与其他类型的翻译相比,旅游翻译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能够更加准确、有效地传达信息,从而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这个概念更为精确,充分反映了旅游翻译的独特性和理论基础。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外语翻译的作用日益凸显,但仍有一些挑战需要解决。例如,中国部分旅游景点的宣传材料中,外语翻译往往比较随意,产生了大量误解,这使得许多游客无法接受,影响了宣传的效果。[5]温军等学者对中文旅游翻译开展了深入研究,发现了许多在“拼写、省略、句法、中式英语、用词不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徐明武和王明镜进一步从词汇、句型和语篇三个方面对译文中的问题开展了定量分析,发现了许多潜在的问题,例如虚假译文、伪对等、冗余等。林克南指出实用译文的“看、读、写”的译文基本原则,丁恒启提出旅游译文的“模式借用创新”的译文教学模式,杨庆平提出目的引导下的功能原则和规范原则。在上述研究和严复翻译思想的启发下,方梦之提出了旅游翻译的三个原则,即达到目的、遵循规则和共隐喻,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提高旅游翻译实践与研究的效率。
四、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策略
(一)归化
归化翻译是一种通过采用清晰流畅的风格,并尽可能减少对原文的陌生感来实现翻译目标的策略。它旨在使翻译的内容与原文相同,并使其能够适应当地语言文化环境。归化倡导以目标读者为中心,尽可能地使用源语言的语言风格来表达,以便更好地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
汉语中有许多习语,英语中没有,但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一致的含义。注意对比,通过归化的方式翻译这些习语,更容易被读者理解,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比如,爱屋及乌或你是个幸运儿同样都被译为dog,且可能会被误解为粗俗语言,但实际上,dog可以表达出Love me、love my dog和You are a lucky dog等习语更深层次的情感。因为“dog”的内涵在中西方是不一样的。在西方国家,狗被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因而用狗来形容人使语言生动而流行;在中国文化中,狗是“势利”的代名词,廉带贬义。如果“dog”被翻译为“狗”,不仅掩盖源语言的幽默,相反,被误认为是一种诅咒。
(二)异化
异化提倡将外来语言中的不同元素融入本土中,以此来反映“差异化”的语言风格,但其也不排斥外来语言中的元素,它旨在通过翻译来展示“差异化”中的元素,但其又不会破坏外来语言中的元素,从而使外来语言的元素更加鲜明、生动,让“差异化”的元素更加深入,更加完整地展现。通过跨文化交际,人们可以感受文化丰富的多样性,并通过翻译将这些多样性展现出来。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源语言的文化得到传递,而且还能让目的语的文化得到更好的展示,为双方的文化互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当然,在翻译过程中,要防止“文化失真”现象出现,避免使用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以免“文化失真”替换“文化传真”。例如,过去人们往往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翻译成many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而导致了歧义。随着《三国演义》在海外广泛传播,诸葛亮已为外国人所熟知,three cobbles make one Zhuge Liang已成为这个习语目前最普遍的译法。
五、跨文化交际下的翻译方法
(一)音译法
音译通过将目的语转换为拼音,可以更加准确地表示出来。比如,楚天台可以通过拼音转换为Chu Tian Tai;鹰嘴岩可翻译为Ying Zui Yan。但是,单靠这种方式来表示文字是没有意义的。旅游者无法理解景点名称的内涵,也无法发挥其美学功能。因此,有必要采用音义结合的翻译方法。比如,天安门广场的翻译为Tian'anmen Square以及八达岭长城翻译为Badaling Great Wall,不仅为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又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感受到中国的独特风土人情。此外需注意的是,黄鹤楼与岳阳楼的翻译Yellow Crane Tower与Yueyanglou Tower可能会有所相似之处,但我们仍需要仔细理解它们背后的更多内涵,即古代的塔与现代的建筑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增译法
增译的目的在于通过添加背景信息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但同时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通过这种方式,译者可以向读者提供一个暗示,让他们联想到文化的更深层次含义。为了完整地传达景观的文化细节,译者需要深入理解景观的内涵,并将其完整地呈现出来。例如,将The sixty-four meter high Dayan Pagoda in Xi'an is the residence of Xuan zang after he returned from his journey to India这句话增译为The sixty-four meter high Dayan Pagoda in Xi'an is the place where Xuan zang, a great monk in the Tang Dynasty, once lived after returning from India,不仅体现了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伟大贡献,而且也体现了其对世界文化史的深刻影响。
(三)省略法
省略是指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对必须删除的单词进行省略。例如,把“九寨沟的风光,因它的内涵丰厚,很难以一字穷述,还须接着探幽发微”这句话译为But to depict the diverse natural beauty of Jiuzhaigou in one or two words is not nearly enough。为了更好地表达,这里把原句的精髓放到了最前端,省去了其他重复的内容,比如地理位置、所涉人物、历史背景等,使得整句话更加清晰明确。经过精心挑选,把一些有缺陷的地方补充完善,让整个内容更加清晰易懂,更加精准,并且特别关注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不同之处。
六、韶关旅游景点翻译分析
(一)现状
韶关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游丹霞系列、佛教系列、民俗系列、文物系列、激情休闲系列、温泉系列六大系列。韶关旅游文化作为中华旅游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有与中国其他旅游景点的共同特点,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7]
(二)存在的错误
错误的理解必然导致错误的翻译。[8]例如,南华禅寺的千僧锅和无尽庵被误翻为one thousand monks cauldron与endless nunnery,可以看出译者对原文理解水平有限,抠字眼进行翻译因而变成了死译。因此,cauldron for feeding 1000 monks以及nunnery的翻译既简洁又有意义。
为确保好的翻译质量,正确的表达是提供有力保证的前提。需要注意,表达涉及两个方面:用词和语法,其中正确的用词方式是表达的关键,所以这里主要讨论用词不当。再如南华禅寺的宗祠和僧室分别被翻译为patriarch hall和clergy's room,然而,不难发现,翻译中使用的词语是不恰当的。其中,clergy特别指基督教会中的神职人员和牧师,而在原文中,monk指的是中国佛教徒,他们都属于不同的宗教派别。同样,patriarch一词指的是犹太人的祖先牧首,应重新翻译为Buddhist ancestors' hall[7],即供奉有佛教的祖祠。
为更好地向外国游客传达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异化原则在韶关诸多风景名胜区的翻译中数不胜数,并主要与音译法相结合。因此,在许多地方,景点名称介绍的英文翻译都夹杂着汉语拼音。对于不理解汉语的外国游客来说,音译法不是最好的。例如,延寿堂和功德堂各自翻译分别为Yanshou hall和Gongde hall,把延寿和功德简单地音译为Yanshou和Gongde导致外国游客在阅读汉语拼音后无法准确理解其文化含义甚至产生误解,因此有必要重新翻译。将延寿和功德翻译为Life-extension Hall和Gratitude-paying hall,不仅简易通畅,而且再现了文化内涵。
七、韶关旅游景区的再翻译策略
(一)南华禅寺
首先,南华禅寺的翻译采用拼音和直译两种方式。通过研究,发现Nan Hua monastery是南华禅寺的普遍译法。在诸多介绍南华禅寺的英文翻译中,没有统一的固定翻译标准,无论是Nan Hua monastery还是Nan Hua Chan Si或者是South China Chan monastery,“寺”被直译为monastery,它涵盖了跨文化交际的交际理论。从交际理论的角度来看,因为monastery一词是多义词,很容易被外国游客误解,权威词典对monastery的中文解释是僧侣作为一个群体居住的建筑。
“禅”对于南华禅寺来说是另一个关键词,它突出了寺庙的本质与特点。当我们使用跨文化交际意识来分析它时,由于禅是来自日本的一种佛教形式,它强调冥想的重要性,而不是阅读宗教文字。显然,“禅”不仅意义单一,而且与南华禅寺的禅宗文化一脉相承,是翻译中最重要的东西,应该译为Zen。
所以,南华禅寺应该翻译为Nanhua Zen Monastery,这不仅反映了该寺的文化渊源,也清楚地展现了禅宗文化。同样,云门寺应该译为Yun men Zen Monastery。
(二)古佛岩
古佛岩的翻译包括Ancient Buddha lava cave和Gufo cave,不仅不简洁,而且有一些不当的词语。然而,我们使用跨文化交流意识来分析古佛岩时,这些翻译显然与组成古佛洞岩石的起源不一致,因为古佛岩属于典型的地下岩溶凝固而成的熔岩地貌,是一个巨大的熔岩洞穴。并且它是由冷却的岩浆形成的,而不是火山喷发引起的。
根据跨文化交际意识,Ancient Buddha-image cave是更好的翻译。通过与之前的译文相比,借助跨文化意识的分析,其有这些优点:第一,景点名称与语言形式一一对应;第二,Buddha-image这个复合词Buddha一词的多义性限制住了,Buddha有关于佛的等多重中文解释,再次呈现了洞穴的特色文化,对外国游客来说也易于理解。
(三)丹霞山
丹霞山通常被翻译成英语的Danxia Mountain或Danxia Shan。此外还有人建议,为了使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该景点的独特之处,应将其英文翻译成Mt.Danxia,one kind of landform that is mainly composed of red sandy rock,中文翻译过来就是:丹霞山,一种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貌。通过使用跨文化意识来划分这两个翻译,可以看到,前者简洁明了,但并没有翻译出丹霞的独特之处,还把丹霞山译成一座极其普通的山。后者虽用注释的形式再现了丹霞山红层地貌,却成了一种累赘。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丹霞山可以翻译为Danxia landscape mountain即以丹霞地貌为主要特征的山。既突出了丹霞山与其他山共有的“山”的本质,又凸显了丹霞山是一座具有独特之处即有着“丹霞地貌”的山;此外,译文中的三个汉字不仅简洁明了,而且还与原文在形式上达到了对称之美。
(四)梅关
梅关位于韶关南雄市梅岭上。它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两座山峰相互面对。从跨文化意识的角度来看,Meiguan ancient road的翻译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梅文化和古道文化。
从历史上看,梅关是秦朝时期就在这里建立的,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和重要的驿站。它就像一扇大门,坐落在梅岭。素有“岭南第一关”“粤南大关”之称。然而,在英文翻译中,它被视为一扇真正的门,被翻译为Plum gate,梅关的文化魅力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把梅关翻译成Mei pass with plum trees,游客不仅可以通过线路看到梅关处处生长的梅树,还可以看到梅岭每到冬至时节盛开的梅花,既再现了景区的客观现实,又体现了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使这个景点可以更好地为外国游客所知。
八、结语
本文探讨和描述了韶关主要旅游景点英语翻译研究的特点,以建立具有韶关本土文化创意的韶关地方旅游景点翻译体系,不仅符合中国文化交流的实际需要,而且有利于国际学术对话和创新。显然,以跨文化交际意识研究韶关旅游英语翻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韶关当地的旅游文化,指导韶关旅游英语的翻译实践,还可以帮助世界其他文化更好地理解和识别韶关,突出韶关地方旅游文化的特色,促进韶关旅游文化英语对话的翻译和翻译创新。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46.
[2]Approaches Explained.Purposeful behavior:analysis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New York:Routledge,1995.
[4]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77-78.
[5]聂炎威,原明明.潮汕地区人文翻译初探[J].汕头大学学报,2012,(2):34.
[6]靳小响.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旅游英语翻译探究[J].智库时代,2019,(23).
[7]曹博.简谈韶关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J].韶关学院学报,2007,(5):52-53.
[8]梁淑英.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研究——以广东韶关旅游翻译为例[J].英语广场(下旬刊),2016,(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