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兼具艺术性和商业性特点,成为消费时代大众休闲娱乐的首选方式,丰富多彩的影像世界成为一面窥视消费社会真貌的镜子。纪录片《疯狂的消费时代》就通过影像展现了消费文化背景下另类的时尚潮流和多样价值观的冲突以及现代人游走在梦想与现实间的焦虑,其中展现的种种消费症候折射出消费的多元属性,即消费是对抗存在焦虑的一种尝试,是获得社会存在感的感性行为,也是带来暂时满足和更大空虚的麻醉剂。但是随着人自身二元对立的和解,人们终将认清盲目消费的虚幻,从更理性的高度建构自身,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疯狂的消费时代》;存在焦虑;身份认同;消费伦理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5-007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5.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石油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美育背景下地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研究”、东北石油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生态安全观视域下培育大学生生态素养的策略研究”和“基于‘一带一路’面向东北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人的一切生死活动都离不开消费,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费过程。消费是连接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社会性意味着消费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在物质匮乏的时代,社会生产难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要,因此欲望是有限度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市场上出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消费者有了多样选择的可能性。在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过程中诞生的消费文化像龙卷风一样席卷整个世界,消费的狂潮令全球的消费者如痴如醉。进入消费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表现为不仅追求物质满足,同时还渴望精神享受。电影因为兼具艺术性和商业性特点,成为消费时代主要的艺术消费品,更是大众休闲娱乐的首选方式。庞大的受众群体和需求成就了庞大的电影产业,丰富多彩的影像世界成为一面窥视消费社会的镜子。
一、“欲望造就消费,梦想引爆疯狂”
《疯狂的消费时代》是由金铁木导演团队监制的大型系列社会纪实类纪录片。第一季已于2019年1月10日在腾讯视频全网热播。这部纪录片从消费的视角探究欲望与消费的互动关系,内容无粉饰,情节无编排,原生态再现生活面貌。在这个疯狂购物的时代,“我买故我在”成为购物达人的座右铭,购物欲望空前膨胀,购物动机五花八门,或怪异、或疯狂,但这就是消费时代的真实写照,是人们内在精神世界的外化。整部纪录片立场客观,创作者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展开简单粗暴地批判,只是通过更深层次的故事挖掘引发观众对消费文化的深层反思,让观众从热烈的消费狂欢中抽身出来,反思消费背后的真相。整部纪录片共5集,包括《宠物有毒》《放生背后》《格斗江湖》《生猛石斑鱼》《精酿人生》,聚焦了消费社会中的种种细节。
(一)消费文化孵化另类的潮流时尚
21世纪初,“毒宠”逐渐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潮流,他们花高价购买金环蛇、蝰蛇和箭毒蛙等剧毒之物,养毒物成为令人费解的时尚。设计师张文俊不惜花费50万元购置一个造景缸,只是为了给自己养的毒蝎营造一个理想的生存空间。强烈的消费需求刺激着商人的神经,他们鼓吹着“只要有钱就可以把大自然搬回家”。欲望,无所不能。人们试图追问这种另类消费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答案是:通过对丛林法则的征服来慰藉社会法则压抑下个体的心灵创痛。
(二)消费文化引爆多元价值冲突
放生是宗教信徒积德行善的一种方式,放生人通过金钱解救生灵免于杀戮,从而消除自身罪业。与放生人对立的是捕鱼人,他们之间的冲突是价值观的对立。老王就是这样一位捕鱼人,他梦想当一名保安,但是因为年纪大而被拒之门外,所以被迫选择捕鱼而生。他对放生行为的解释是:生活提高了才有钱放生,人吃饱了肚子才有精力关注精神世界。但他有钱后不会放生,他会用这些钱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和老王一样,段龙也是一个依靠放生而生存的个体小商户,放生组织的采购者当秋旺姆是他最重要的客户,每月能给他带来8—10万元的收入。大大小小的放生组织越来越多,也衍生出了一条循环产业链,既实现了放生人的宗教信仰,也保障了老王一样的底层人的基本生活。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每个人都在为梦想努力着,利益纠纷、价值冲突背后渴望的是消费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三)商业规则引发梦想与现实的抉择
格斗这项古典竞技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能够展现刚勇之气,因此受到年轻人的欢迎。犀牛人格斗训练馆馆长田科,曾是专业的散打运动员,格斗对他来说是信仰。转行之后他要做最专业的拳馆,但由于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商业法则,逐年亏损。即使这样在他身上仍有坚持不懈的梦想在闪闪发光。与田科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健身房老板杨斌,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盈利是他追求的最大目标。为此他迎合大众健身的心理,努力打造标准化的健身产品,致力于研发偏娱乐化的定制课程,以此吸引更多的会员,实现利润最大化。在杨斌身上人们看到了商业法则强大的支配力。孰对孰错?一个在能够坚持信仰的时候选择不妥协;另一个为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选择顺应规则。消费社会的规则让每个人都必须面临抉择,而只有少数人能真正做到“听从内心,无问西东”。
(四)消费文化衍生精致的生活方式
人们从未停止过对美食的追求,随着养殖技术和物流运输的发达,生猛海鲜成为大众的日常消费,石斑鱼也由奢侈品变成普通商品,但是野生石斑鱼却十分罕见。付艺文是一个对食材要求极高的食客,他可以购买国际机票飞到捷克只为吃到刚出炉的烤猪肘,他也可以付出时间和耐心只为品尝到野生的石斑鱼。支撑精致生活的是雄厚的资本和大量的闲暇时间。精致生活还体现在“啤酒极客”对精酿啤酒的追捧上。陈晨是一位有着匠人精神的精酿啤酒师,在酒香氤氲中酿制人生,在极客们的口碑中实现价值。笑笑是一个精酿发烧友,她在极客圈中分享自己入手新酒的喜悦,也体会着买不起“核子企鹅”的无奈,面对着一排排的空酒瓶,她感叹着让她痛并快乐着的生活方式。奢侈消费表面上是被金钱支配着,但实际上背后却是渴望融入的孤独个体和拒绝乏味的鲜活面孔。
二、《疯狂的消费时代》所折射出的消费属性
(一)消费是对抗存在焦虑的一种尝试
人们的所有思考和行动都是为了解决生存困境而付出的实践,在实践基础上诞生了相应的文化模式。当前人类的生存困境是人与自然同一状态的割裂。人发展了理性、自我意识和对未来的想象力,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复杂。一方面,人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相对于自然的永恒人是有限的存在。另一方面,人渴望摆脱自然的束缚,渴望冲破无形的桎梏,寻求解脱,获得自由。在寻求自由的征途上,每个个体为了缓解这种宇宙之根本的孤独都必须与他人建立联系。建立联系的方式是“顺从”和“控制”。前者指“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组织”,通过依附对抗与自然分离的焦虑,让个体获得归宿感;后者是“顺从”的逆向聚合,通过控制使他人向自我中心汇聚。但实际上无论是哪一种方式个体都要依赖于与他人建立联系来确证自己的存在,这种“共生关系”破坏了个体的自由和完整性。[1]消费就是一种与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存在于毒宠圈、精酿圈等大大小小圈层中的人们通过共同的消费对抗存在的孤独,这是一种“顺从”,同时这也是一种“控制”,他们引领另类消费,吸引众多粉丝,制造了一场时尚的狂欢。
(二)消费是获得社会身份感的感性行为
低等动物存在于自然界中,没有独立的意识,无需身份感。但人的社会属性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建立起社会身份感。身份感的建立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同步。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生活,没有独立的个体,只有部落整体,所以那时的“我”等同于部落群体。封建社会有了等级制,个人的身份由他所处的阶级来决定。封建制度瓦解后,个人的身份感需要新的确认方式,于是人们开始根据宗教信仰、职业领域、社会阶层等差异来进行身份认同,社会地位成了身份感的标志。到了消费社会,人们则通过拥有奢侈品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社会地位,消费成为确证身份、阶层晋升、彰显品位的一种直接途径。
通过消费“地位商品”来确认自己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是社会发展到消费社会的结果。“地位商品”指“可以在人群中定义社会地位差异的商品;它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一部分人拥有、而其他人不拥有这一事实上”[2]。“地位商品”的主要作用是区分阶层。奢侈品就属于地位商品,奢侈品因其价格高昂,限量生产而成为权贵之人追逐的对象和高贵身份的符号象征。但随着消费社会财富水平的普遍提高,曾经的“地位商品”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所拥有,其标志作用逐渐减弱,这时就要制造出一种新的“地位商品”继续承担它的使命,“地位商品”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符号价值。
由此衍生出炫耀性消费、攀比性消费等非理性消费。消费者作为有机生命体具有理性意识,但是人的理性意识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升级,人的理性意识越发达,人对自我身份感的确定就越接近现实,身份感的建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进化过程,通过消费来确证身份属于感性阶段,因此会带有盲目性,但是人终究会走向理性,打破非理性消费的泡沫,那时个体将不再通过物品来获得归属感,身份认证体系将建立在自我主导感受的基础上,合理性的物质消费与高尚的信仰相结合,而这种体系的建立取决于人自身二元对立性的和解。
(三)虚假消费带来短暂的幸福,之后又是长久的空虚
马尔库塞说:“在工业文明的中心,人似乎仍处于一种身心贫困的状态。”[3]消费社会物质的丰裕只是表象,表象之下是现代人越来越严重的压抑,这是对走向自由的过度压抑。消费社会金钱关系取代非金钱关系,劳动的神圣意义和价值感被消解,逐渐沦落为谋生的手段,劳动由目的本身向工具手段退化,消费商品成了生产劳动的终极目的。“新的需要被一次一次地渲染起来,煽动人们去购买新的商品——人们完全拜倒在商品拜物教之前了。这些MQKFNqwSUAp75YIxWS82oA==商品非买不可,因为别人也买了。”[4]商品能够给购买者带来瞬间的满足,新商品层出不穷,欲望永无止境,购物带来的短暂幸福感很快又会被失落和空虚吞噬。
空虚的另一种表现是对身体的过度关注。消费文化从更深的层次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建构。卢克·费里所说的“美学人”成为时代的宠儿。在社会交往中外貌常被当作判断的直接对象,导致人们异常注重衣着服饰、皮肤护理、身材管理,目的就是给他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这种逻辑促使“形体外貌”工业走向发达。人们对于外貌的关注也是大众文化和新媒体时代推行的审美标准共同作用的结果。媒体广告把成功和幸福与漂亮的脸蛋和完美的身材相挂钩,给大众造成了压力和误导,仿佛是不够完美的外貌成为自我走向成功的绊脚石,于是大众向市场寻求解决办法,把更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化妆品、服饰和医疗美容上,在变美的路上一路狂奔。
三、《疯狂的消费时代》引发的消费伦理反思
消费虽然是一种经济行为,但也伴随着伦理观念,因此不得不将消费和道德联系起来,实际上消费问题也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
(一)消费的合理性及正面意义
人人都必须消费,摒弃消费并不是纯粹的美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消费是保证经济活力的现实需要。从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利他主义角度来看,消费也是必需的。以艺术生产和消费为例,繁荣的消费社会创造了日益增加的财富,财富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将大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催生出了强烈的精神需求渴望,提高了大众对艺术的兴趣。“艺术家可以尽力展示自己的情趣,引领时尚,排斥主流欣赏情趣,通过面向专门艺术市场进行销售来谋生。”[5]多种艺术观念同时并存,使风格多样化的作品涌现出来,繁荣文艺市场。庞大的消费市场拥有各种机制来支持艺术的多样性,使消费者多样化的品位能够得到满足。
有人礼赞消费文化,也有人批判商品美学,批评的矛头指向了过度消费。过度消费剥夺了未来人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权,消费的负产品造成环境危机,消费成瘾导致人出现心理和精神问题等。所以,真正需要批判的是把过度占有作为鹄的的消费,而不是满足真实需要的消费。
(二)倡导一种均衡的消费观念
均衡是主体的能动选择,主体自觉地摆脱外界的诱惑和限制,以内心的感受为标准来决定自己的生活,有足够的自制力把物质、商品当作工具而已,心灵不被遮蔽,能够分辨出、感受到美好和有价值的东西,追求真正永恒的爱、自由和适度。要达到均衡状态,需要人以谦逊的态度做出改变,这种改变必须首先从个人开始,不管处于哪种文化、哪个阶层中。虽然个人相对于社会来说是渺小的,但是个人的改变仍会对社会产生两种影响—— “本能的影响”和“递增的影响”[6]。前者是指个人逐渐习惯这种有意识的改变,并逐渐将意识变成无意识,内化为潜意识的本能。后者是指越来越多的个体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逐渐形成群体效应,进而改变整个社会风气。将递增的影响发挥到极致,改变人的思维方式,消解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而这种影响力的发挥需要艺术家创作艺术精品,媒体发挥宣传作用,尤其是通过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帮助大众形成理性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美)艾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22-23.
[2](加)威廉·莱斯.满足的限度[M].李永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8.
[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86.
[4](美)H·马尔库塞,(美)E·弗洛姆.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M].陈学明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5.
[5](美)泰勒·考恩.商业文化礼赞[M].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
[6](美)比尔·麦吉本等.消费的欲望[M].朱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2.
作者简介:
姜莉丽,女,汉族,黑龙江拜泉人,文学博士,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消费文化与艺术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