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尔库塞异化思想之比较研究

2024-09-20 00:00:00李雨凌
今古文创 2024年35期

【摘要】对异化的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到马尔库塞的异化思想,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发展逐渐走向顶峰,人的异化也在不断加深。卢卡奇与马尔库塞都聚焦于思想的拜物性质、关注人社会性的消解、观察到了工人阶级革命性的丧失,这是由于二者思想来源较为相近,都处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大力发展的时代;与此同时,二者也存在着分析重点与扬弃革命形式的不同,这是由于二者的时代背景亦有不同。虽然卢卡奇与马尔库塞对于异化现象的批判最终落在了脱离实际的意识领域,但其对现代化发展中提高人的境遇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卢卡奇;马尔库塞;物化理论;批判理论;异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5-006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5.020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物,在其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根据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提出了物化理论,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行了强烈的批判。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的代表人物,他所撰写的《单向度的人》《爱欲与文明》等,从技术、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现代工业对人全方面的异化作用,构成了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从卢卡奇到马尔库塞,从《历史与阶级意识》到《单向度的人》,世界经历了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时代”到技术革命带来的“科技时代”的转变。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尔库塞的异化思想进行比较,有利于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工业的演变,分析资本主义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生存困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稳步向前提供借鉴意义和警示作用。

一、卢卡奇与马尔库塞对异化的探析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核心观点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创新性地提出了物化理论,并通过物化理论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且不断深化的一个普遍现象。物化理论一方面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吸收,另一方面批判性继承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扬弃了韦伯的合理性思想。在卢卡奇看来,商品拜物教导致了物化现象的普遍,而物化的过程便是合理化的过程。

从定义看,卢卡奇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对物化这样阐述:“人自身的活动,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同人相对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作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交换出去,才得以生存,即由商品生产者创造的商品反过来支配着商品生产者自己的命运。由此,生产者失去了主体性,沦为客体化的主体,不再是生产中的主动因素;商品则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性来约束真正的主体,成了“主体化”的客体,使真正的主体屈从于与自己对立的物化现象中无法挣脱。

从表现看,商品活动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的关系。商品结构本质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中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极其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物化现象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起源,同商品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商品中获得了“幽灵般的对象性”,即无法摆脱的对象化、物化,这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被掩盖。具体来看,一是生产中各劳动者的关系被掩盖,工人的劳动被分解成一个个固定的重复,整合到机械化的生产中,变成了可计算的数字,参与生产的工人们压抑个体产生了不利于集体生产的意识,自觉服从大工业的生产秩序;二是人与人在社会范围内的关系被掩盖,人与人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切断,人们似乎是依据物的原则聚集起来的,每个人都是孤立的原子,卢卡奇指出:“他们的联系越来越仅仅由他们所结合的机械过程的抽象规律来中介。”

(二)马尔库塞异化思想的核心观点

随着技术革命的到来,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透过繁荣景象,借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早期西马代表人物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以及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韦伯对合理性的分析,对工业时代资本主义下的大众意识进行了深刻剖析,阐述了他对异化现象的思考。

从定义看,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物化已经深入到了人的最深层,人们察觉不到自己的异化并沉浸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中,这意味着,现代人的生活被物化所支配,而这种支配是通过工具理性实现的。工具理性一方面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统治,另一方面把人变成了社会这个机器不断运转的部件,干扰了人们的自我认识。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物与物之间的所有关系都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社会关系似乎是物之间的关系,‘自然’规律制约着他们的运动,自然规律实际上是人们同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自然”规律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为物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外化成物,人们的大众意识也由此被麻痹,无法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从表现看,马尔库塞认为异化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部分:科技的异化、意识形态的异化、人的异化,且这三个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科技的异化表现为科技为人类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但科技也异化成了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意识形态的异化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社会的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这些人失去了否定与批判的向度;人的异化主要体现为工业文明使人们的爱欲受到压抑,人们的活动被迫纳入政治、商业等领域,成了一种商品,人们的思维被禁锢,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尔库塞异化思想的共同点

(一)聚焦于思想的拜物性质

卢卡奇在《物化与阶级意识》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地、注定地、决定地沉浸入人的意识里。”物化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普遍现象,物化逐渐内化到人们的生存结构和活动方式之中,形成了物化意识。物化意识具有普遍性,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被物化意识“侵蚀”;物化意识具有直接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自己加剧了自己被物化的命运,越是进行生产,就被物化得更加彻底;物化意识具有分离性,由于产生了物化意识,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间隙越来越大,变成了一个个重复单一 工作的原子。

马尔库塞深刻批判了技术理性对思想意识的异化作用。根据马尔库塞的观点,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其具有多向度的思维,一方面是批判、否定的向度,另一方面是赞同、支持的向度。如今的发达工业社会造就了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人,即丧失了否定、批判以及超越能力的人,他们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新事物,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存世界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在发达工业时代,异化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因素。工业文明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人们也希望在物质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人们享受着技术带来的乐趣,希望通过技术找到外界的确定性、充实感,但实际上,人已经被技术物化成了一个个符号,被技术划定了人生的走向。在技术时代,人们逐渐习惯于停止思考,习惯于从经验中获取人生的确定。

可见,卢卡奇和马尔库塞都聚焦于思想层面,看到了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中人们思想的单一化——认可现存社会,缺乏主体意识。现代工业文明赋予了人们思想的拜物性质,一是崇拜于商品,人们转变成生产商品的一颗螺丝,自觉维护生产的进行;二是崇拜于技术,人们被技术所安排、禁锢,思维表现出停顿的特征。

(二)关注于人社会性的消解

卢卡奇指出,物化是总体性的对立面,物化意味着人的总体性被打破,社会性被消解。卢卡奇将总体性看作是辩证法的核心,所谓总体性的方法,就是用整体的观点看待各个历史现象。而总体的观点就是阶级的观点,只有总体的主体才能对现实进行认识和改造。物化破坏了总体性原则,使得工人无法形成自己的阶级意识,无法以总体的视角观察社会,无法把社会当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马尔库塞对资产阶级极权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资本主义工业化造就了极权主义,极权主义使得社会成为了“同一性社会”,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体化”。首先是个人与社会的一体化,资产阶级为引诱人们进行无尽的消费而制造了一种“虚假的需求”,人们从既有物质需求的人又有精神需求的人变成了只有物质需求的人,这样,社会的需求似乎等同于个人的需求;其次是个人与他人的一体化,技术窥探着所有人的私人空间,人们变成了消费社会的一个环节,生活方式同质化;再者是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一体化,具体表现为技术理性转变为政治理性,使人们彻底丧失批判与否定能力。在这个同一性社会中,人似乎是与社会融为一体,自觉推动社会前进,但实质上是人彻底丧失了社会性,丧失了思考的人只是机械地维护社会的运转,每个人过着同质化的生活,是社会上一个个不相交的原子。

卢卡奇从物化导致总体性丧失的角度阐述了人社会性的消解,工人在物化的现实里意识不到阶级的重要性;马尔库塞从社会一体化的角度指出了人社会性的丧失。二人都指明了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人们变成了孤立的原子,不能与周围的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三)观察到主体革命性的丧失

卢卡奇认为,物化代表着总体性的丧失,工人丧失了总体性,便无法形成阶级的力量,以总体的阶级来反对资本主义的压迫,由此丧失了革命性。“物化意识的普遍生成导致人们对自己的物化生存境遇采取直观的态度,一切超越物化结构的批判性精神荡然无存。”人们的主体精神、革命意识在普遍的物化现象中被瓦解,彻底丧失超越物化结构和进行革命的维度。工人阶级对物化的现实妥协,维护物化的力量,消解了自身的革命性与实践。

马尔库塞指出,发达工业中反对技术理性强调自身自觉的人,已经变成时代否定的人,他们所拥有的个体理念正在衰落。社会大分工使每个单位、每个人变成了孤立的原子,理性被生产的逐利性取代,个性也被效率埋没,个人绝对服从于标准化制度下的原则。个人理念的衰落紧接着带来的就是主体革命性的丧失。工人们将自觉性转移到机器上,他们的生活便陷入盲从中,看不清生活的真正本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工人们摆脱了资本主义早期那种非人的生活,造就了“白领工人”。在现代工业,“白领工人”的人数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了“蓝领工人”,占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大多数。“白领工人”更多的是考虑在理性原则下参与资本主义制度管理以及如何过上像资本家那样的生活,他们失去了个人理念,被资产阶级所“一体化”,由此失去了革命性。马尔库塞紧接着指出,新的革命力量或许已不再是工人,而是受到压迫的第三世界被压迫者以及现代工业社会中的“新左派”。

卢卡奇和马尔库塞都认为,工人阶级革命性的丧失是由于物化、异化现实的影响,人们享受于虚假的物质生活富足中,对现有的生活妥协,无法对现有生活进行批判与否定。

三、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尔库塞异化思想的不同点

(一)异化分析的切入点不同

卢卡奇对物化现象分析从商品拜物教入手,将物化与总体性对立,并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阐释物化现象。“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具有的拜物教性质导致了物化现象的产生,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则使物化现象不断加剧。”商品世界的客观规律反过来制约着人自身,人只是一个生产机器,只是生产中的一个“编号”。这意味着,只要商品经济还存在,那么物化必将不断深化。

马尔库塞对异化对分析主要从科学技术入手。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将批判重点指向技术统治,认为技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已经丧失了中立的中介手段形式,沦为了统治者控制人们的统治工具,技术的合理性已经转变成了政治的合理性。马尔库塞指出,当代的生产已不再是人与工具的统一,科学技术越来越表现为主要生产力,生产力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生产关系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大部分生产资料所有者已经脱离了生产,拥有科学技术的技术人员或管理经验的经理集团掌握着实权。技术本身便成了一种统治,这种可计算、科学的统治成了技术结构的一部分,国家利用科学技术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同化了一切反对的力量,这种“合理中的不合理”使人和社会异化成了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社会。

卢卡奇分析物化的切入点在于商品对人对影响,突出了工人的原子化、数字化、主体的客体化,并由此探讨如何以恢复总体性来消除物化;马尔库塞主要分析了科技对人对异化以及科技自身的异化,突出了技术的合理性对人本性的侵蚀,指出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中的异化特点。

(二)异化扬弃的革命形式不同

卢卡奇认为,物化意识就是阶级意识的对立面,无产阶级克服物化的方式便是要形成自己的阶级意识。“阶级意识就是理性的适当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则归因于生产过程中特殊的典型的地位。”“理性的适当的反应”体现了阶级意识是作为总体的阶级行动的思想,具有总体性;“归因于生产中特殊的典型的地位”揭示了阶级意识来源于生产中的阶级,与生产过程相联系,因此阶级意识必然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工人阶级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发现自身这一个“总体的主体”,才有可能消除物化对阶级的影响。历史是由阶级意识决定的,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最重要的是形成阶级意识以及增强总体性的意识形态建设。无产阶级的自觉性是社会革命开展的条件,因此,只有根源性地改造无产阶级社会生活,才能唤起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彻底扬弃物化。无产阶级形成自己的阶级意识,才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总体性革命。总体性革命是彻底的、全面的革命,包括经济革命、政治革命、思想意识革命。可见,卢卡奇认为历史的变革若由阶级意识的变化所决定,站在了唯心主义的视角看待物化的消除。

马尔库塞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与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糅合,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马尔库塞认为,解放运动之所以被推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被困在了拥有强制纪律和自我约束的“额外压抑”中, 被困在了极权主义社会。人们压抑爱欲,失去了创造性,生存的目的变成了适应既定的制度,因此,必须要对人们的“爱欲”进行解放。马尔库塞指出,若将异化劳动转化为爱欲活动,那么人们的爱欲便可得到发泄。随后,马尔库塞便提出了“大拒绝”革命理论,“大拒绝”是极端的革命理论,是不带任何肯定的否定。马尔库塞认为只有拒绝一切才能摆脱资产阶级对意识形态的控制,“人要从思想上与富裕社会断绝关系”。可见,马尔库塞用“爱欲解放”代替社会主义革命,用极端的“大拒绝”拒斥一切形式的革命,实则是将异化的扬弃引向了乌托邦的非理性主义。

卢卡奇提出总体性革命,目的是为了建立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从而摆脱物化的影响;马尔库塞提出“大拒绝”,目的是解放人的本质—— “爱欲”,将人们从严密组织的工业和官僚中解放出来。总的来看,二者强调的革命都是全方位的革命,但卢卡奇强调建立新的意识形态,形成超越历史偶然性的阶级意识;而马尔库塞强调拒绝一切外界事物包括意识形态,恢复人的本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异化现象的总体特征仍是表现为思想被外界所侵蚀、主体性被消散、革命性被磨平等,但具体的细节仍是发生变化的,一是批判的切入点随着最重要的生产力不断变化,二是扬弃异化的革命程度越来越极端化。这反映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不断深化。

从背景来看,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卢卡奇和马尔库塞所存在的社会背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卢卡奇生活在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这段时间的资本主义工业劳动分工更加细致,生产逐渐对机器形成依赖,与此同时,资本主义逐渐上升至帝国主义时期,加剧了对工人的剥削,各地纷乱不止。欧洲工人的罢工屡遭失败,俄国工人运动获得了成功,这使得卢卡奇深刻反思革命失败的原因,指出了物化意识下无产阶级无法产生阶级意识,由此丧失了进行革命的条件。马尔库塞主要是针对20世纪工业文明的发展进行分析,这时资本主义社会总体来说是和平的,人们享受着工业文明的福利,更加沉迷于物质丰富的生活中,工人革命呈现停滞不前的现象。由此,马尔库塞将异化根源指向科学技术,指出科学技术已然成了一种新的控制人的意识形态。

事实上,卢卡奇和马尔库塞均受到了唯心主义的影响,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无法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彻底的批判。在异化分析的侧重点上,二人最终的批判重点都落在了意识领域——卢卡奇指出要塑造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马尔库塞指出要恢复人的“爱欲”本质;对异化的最终扬弃,二人也将异化的问题归结为了意识的问题。在意识领域的批判是难以走向现实的,异化的扬弃似乎成了永恒的存在,卢卡奇与马尔库塞的批判最终只能走向乌托邦理想主义中。

卢卡奇和马尔库塞的异化思想被困于意识领域,存在部分不足,但其点明了现代工业化时代人们的精神困境,对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如何提高人们的思辨意识、唤醒人们的主体性、革命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如今,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我国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更应关注人本身,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需求,将人们从千篇一律的数据算法中解救出来,构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美)赫伯特·马尔库斯.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M].程志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4]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5]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4.

[6]苗振宇,余在海.马尔库塞对技术控制的批判——以《单向度的人》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36(04):60-65.

[7]安德鲁·芬伯格,孙海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当代社会运动[J].国外理论动态,2023,(03):49-60.

[8]袁蓓.辩证法与主体:马克思和青年卢卡奇论黑格尔[J].哲学研究,2020,(3):42-51.

[9]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赵秀梅.卢卡奇与马尔库塞的物化批判理论之比较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

作者简介:

李雨凌,女,汉族,广西钦州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