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慈利改土归流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2024-09-20 00:00:00白文进
今古文创 2024年35期

【摘要】湖南省西部山同脉,水同源,民俗民风也大致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在有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湖南省西部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慈利县地处武陵山脉东部边缘,澧水中游,东北与石门县相连,东南与桃源县连接,西北与桑植县相邻,西南与永定区接壤,可以被看作是“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但就是在这个小县城,历史上也产生了很多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事例,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慈利;改土归流;交往交流交融

【中图分类号】C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5-0060-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5.0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1735—1911)”(23BMZ016);吉首大学科学研究项目“清代‘走西口’移民背景下蒙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dy23112)。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和推动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发展历史进程中总结以及概括出来的,这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历史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在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时必须要有历史维度,才能更加深入地去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背后的含义。

本文以湖南慈利县为研究区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理论依据来整理和汇总出慈利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以及重要影响。

一、湖南省慈利县的历史沿革

慈利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历史源广流长,溇澧群星光耀。“秦立慈姑,县名托始,析零阳,充溇中。后起六朝、齐、梁,又析临澧。爰逮杨、隋,定名慈利。上下千年,沿革可纪。疆域广漠,方里二千,分桑分鹤,分大庸焉。土司改土,雍正八年悉废。” ①秦时开始设立慈姑县,隋朝时,命名为慈利。上下相连千年,沿袭的历史可以记载,疆域广袤。清雍正八年,进行改土归流。行政机构的设置,体现了中央对此地的直接管辖,促进了中央和此地的交往与交流,加深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隆庆岳州府志》:“慈利在府西七百五十里,以土俗淳慈,得物产利,名曰慈姑。境内有七姑山,姑之义疑取此。” ②

关于慈利县的历史沿革,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周朝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决定在零水之畔建造一座城池,这座被称为白公城,这应该可以看作是慈利县的开始。秦时,始皇帝把全国划分成为36郡,在黔中郡下置慈姑县,这也可以作为澧水流域最早的行政规划。

“汉高祖十二年,割黔中郡属坏,置武陵郡,以零阳、充二县隶之。三国吴永安六年,嵩梁山裂,因析武陵郡西界置天门郡,析充县置溇中县,合零阳、临澧、澧阳凡五县隶之。” ③汉高祖设立武陵郡,三国时期东吴在武陵郡西置天门郡,郡治设在充县(今永定区)。行政机构的设置,体现了中央对此地的直接管辖,促进了中央和此地的交往与交流,加深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

“晋武帝太康四年,移天门郡治于澧阳。孝武帝孝建元年,分荆州之武陵、天门属郢州刺史,旋仍以天门郡县属荆州。西魏恭帝廓二年,罢天门郡,更立石门郡,改澧阳为石门县。” ④晋武帝时,移天门郡治于澧阳。西魏恭帝廓二年,撤天门郡,更立石门郡。

“唐高祖武德二年,复置充县,与崇义、慈利俱隶澧州。昭宣帝天佑四年,马殷据澧州,慈利亦属焉。” ⑤唐高祖武德二年,重新设立了充县,与崇义和慈利都隶属于澧州管辖。

“土俗淳慈,产物得利”,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称慈利县,属崇州管辖。

“元成宗元贞元年,升慈利县为慈姑州,俄仍名慈利。又于县境置柿溪州。(明太祖洪武二年)降慈利州为县。麻寮土司唐勇内附,赐铁券,设添平所及山羊卫。” ⑥元成宗元贞元年,把慈利县升为慈姑州,名叫慈利。明太祖洪武二年,又把慈利州降为慈利县。

“(洪武)四年设安福、麻寮二所。九年改澧属诸县隶常德府,置大庸卫。二十三年置九溪卫,领前、后、左、右、中五所,并添平、麻寮诸所隶之。” ⑦洪武四年设安福、麻寮二所,九年改澧属诸县隶常德府,设置大庸卫,二十三年设立九溪卫。

1935年,根据当时的省内形势,湖南省在西部设立湘西绥靖处,管慈利、澧县等6个县,在慈利县设专员办事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慈利县获得了快速发展,现归张家界市管辖。

二、湖南省慈利县的改土归流过程

(一)雍正时期慈利改土归流的背景

1.湖广地区改土归流接应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清朝初年,康熙皇帝对待土司态度可以概括为“将就大概治理即可”。康熙四十四年,时任贵州巡抚的陈诜,在离开京城上任前,康熙皇帝召见他,并且对他说:“贵州地小易治,虽有苗人,亦无他事,但以文武和睦安静不生事为要……若生事显才,便非正理。”他认为维持好现状,土司地区不叛乱,维持稳定就好,现在还没有到必须改土归流的时候,在有官员上奏建议在一些地区裁撤土官,设立流官时,康熙帝认为内地的王法可能不适用于土司地区,土司地区情况比较复杂,风俗繁多且都不一样,如果管理太严苛,恐生是非,如果管理松弛,违反法律的人也会增多。所以只要土司不生事端就好,以免造成尾大不掉难以控制。康熙帝在批示黔抚陈诜奏折时指出:“土司种类最繁,风俗各异,自古王法不能绳。若以内地民情治之,断不能行。” ⑧

雍正帝刚即位时,也延续了康熙帝的政策,不要求很快进行改土归流,还是认为土司地区只要保持稳定即可,不要多生事端。我们从一些史料也可以进行论证。

《清实录》记载:“逾巡抚……夫吏治不清,民何由安?从来大法则小廉,自两司以至郡县,平时叅见接谈,即可畧知其才品优劣。迨试以委任,访之舆情,贤否清浊,自难淆混。惟上官偏私好谀,属僚善于逢迎者,即推为才能,其朴直自好、洁已爱民之员,反无见知之地……云、贵、川、广猺獞杂处,其奉公输赋之土司,皆当与内地人民一体休养,俾得遂生乐业,乃不虚朕怀保柔远之心。嗣后毋得生事扰累,致令峒氓失所。至于土豪巨猾,结交官吏、武断乡曲、逞奸干纪之徒,每或弥缝漏网;而告休归田之大臣官员安分杜门,反徇私吹索,借端陵践。此皆大失好恶之公,尤损保全耆旧之义,非镇抚者所当留意乎?尔诸抚臣皆荷皇考任用之恩……惟冀尔等各抒忠烟,安靖封疆。” ⑨

随着雍正帝实行了一些巩固朝政的措施以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政权不断趋于稳定,在看到一些西南地方官的奏折后,雍正帝了解到土司地区中土民生活困顿,土司残暴不仁,鱼肉百姓,加重剥削,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土民急切希望进行改土归流,想生活在中央派遣的流官治理之下,请求中央政府管辖和保护。雍正帝对西南地区土司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并谕云南巡抚管理总督事务鄂尔泰:“四川乌蒙土司纵恣不法,擅扰东川府地方。似此若不严行惩戒,将来益无忌惮,滋事愈多。云南与乌蒙接壤,尔可与岳钟琪和衷酌办,将乌蒙土官土目先行戒谕,令其毋虐土民,毋扰邻境,痛改前非,恪遵法度。傥敢怙恶不悛,罔知敛戢,应作何惩治,尔当悉心筹画万全,勿少轻易。其会同岳钟琪办理之处,朕已颁谕令知之矣。” ⑩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逐渐加强,军事力量不断增大,周边局势也趋于稳定,部分大臣也主动提出进行改土归流,于是雍正帝在1726年下令在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范围涉及云南、广西、四川、湖广、贵州等地。此时中央政府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去裁撤这些土司,并按照汉地的制度去管理土司地区,于是下令采用恩威并施的方法不断在土司地区进行改土归流,派遣中央的流官去土司地区设立机构,进行直接管理。又有云贵总督(兼管广西)鄂尔泰大力推进,终于把改土归流工作推行了下去。

在西南地区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后,新的问题也不断再出现,最大的就是苗疆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流民,而苗民在西南地区分布比较广泛,他们不断从西南地区迁徙到湖广地区,于是鄂尔泰曾上奏皇上,建议皇帝一定要把安抚苗民摆在较高的位置,“贵州土司向无钳束群苗之责,苗患甚于土司……此贵州宜治之边夷也。臣思前明流土之分,原因烟瘴新疆,未习风土,故因地制宜,使之向导弹压。今历数百载,相沿以夷治夷,遂至以盗治盗,苗、倮无追赃抵命之忧,土司无革职削地之罚。直至事大上闻,行贿详结,上司亦不深求,以为镇静,边民无所控诉。若不铲蔓塞源,纵兵刑财赋事事整饬,皆治标而非治本” ⑪。所以为了巩固改土归流成效,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湖广地区改土归流也势在必行。

2.慈利地区改土归流接应湖广地区土司改土归流

湖广地区土司众多,实力强大,所以清政府对待湖广地区土司改土归流要求不是很强硬,后来为了保护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成效不得已而为之。湖广总督实行“计擒为上,兵剿次之;令其自首为上,勒献次之”的十八字方针。“改流采取逐步推进,即先湘西后湖北。又鉴于湖广土司处于全国腹心地带,如果一旦发生动荡就将影响整个清廷的稳定,因而当时的总策略是以‘和平改流’为主。并确定了改流的重点,即鄂西土司是以打击容美土司为重点,湘西土司以永顺土司为重点。” ⑫雍正十三年,在容美土司成功改土归流后,起监督和抑制作用的麻寮千户所已经失去其实际存在的意义,所以清政府在该地区开始进行改土归流。

(二)雍正时期慈利改土归流的过程

1.麻寮所和添平所的改土归流

在湖广地区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之后,麻寮所正千户唐鸿兆与添平所正千户覃庆永以及下属官员于雍正十三年,前往湖广总督迈柱处,主动请求进行改土归流。湖广总督感觉事情重大,很快就上报京城,等待批示。湖广总督迈柱在上报以后,雍正帝御览了奏折,听取了大臣意见之后,决定在麻寮所和添平所实行改土归流,并下谕:“土官覃庆永等准其辞职裁汰……才具优长者,著该管大臣保题,照武职例升转。” ⑬

但是仅仅在一个月后,雍正帝驾崩。乾隆皇帝继位后再次批示两地进行改土归流,主要治理措施如下:废除原先的土司职位,用千总、把总等一些官职进行替换;废除隘丁制度,推行里甲制度。

麻寮所、添平所的成功改土归流标志着慈利县部分地区已经直接归属于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并且改土后的土官群体也都居住在慈利境内,继续发挥着他们的作用。这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交往交流,并且随着流官的入驻以及内地体制系统的进入,苗汉民族间也在不断进行融合。

2.九溪卫的改土归流

明朝时,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一些卫所,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在土家人聚集地保留原来的土司机构,在土家人居住的边缘地区设立了卫所机构。基本上是以土官为主,以流官为辅。有一些直接起兵反对中央的土司,朝廷镇压以后直接裁撤土司,改设流官。慈利土家人民进行了三次起义后,促进了慈利土司机构的变化和卫所机构的设立。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春,千户夏敬思(又名夏得忠)诱九溪洞蛮复叛。上乃命东川侯胡海讨平之,乃建九溪、永定二卫,以塞溪峒襟喉。”

明朝初年,朝廷在慈利、石门等地设置的九溪卫、永定卫等卫所实际上不只是单一的军事管理机构,而是有一定行政区划意义的军政机构 ⑭,是郭红所言“准实土卫所”,“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内陆边疆地区,名义上在府州县境内,但又占有大片的土地、人口,足以同府州县相颉顽” ⑮。

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朝廷决定裁撤九溪卫。位于现在慈利县的九溪卫古城还有部分残存。九溪卫的设立对于推动土家地区经济兴旺发达、文化繁荣昌盛具有一定的积极的历史作用。

三、湖南省慈利县改土归流的影响

(一)行政机构的改变

雍正八年,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朝廷把澧州改成了直隶州,改容美土司为鹤峰州,隶宜昌府。桑植土司改土归流后置桑植县,隶永顺府。雍正十三年又新设置了永定县。这体现了这些地区开始接受中央直接管辖,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交流。改土归流后慈利按照汉地行政法规设立了对应的行政机构和职位,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在政治上废除了土司的世袭制度,经济上减少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纳税负担,极大地减轻了对他们的人身束缚,商业贸易也逐渐变得兴旺。

民国《慈利县志》记载:“背山列陈,孤另若照。以距水步逺,墟市简寂,贩旅寡留。自干堰以东,驿南群峰,并麤疏童秃,寸萌不艺。惟并山西北,烟火耰接,涧冈纠纷,腴阡四映,植木之利,桐最擅名。每暮春花作,弥谷漫溪,皑若骑雪,宜冲水又东。” ⑯同时也革除了土司地区的一些陋规陋习,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也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民国《慈利县志》记载:“雍正八年,土司纳土,澧州改直隶州。于是割麻寮所裒容美司置鹤峰州,隶宜昌府;割安福所裒桑植司置桑植县,隶永顺府;而裁九、永二卫,别置安福县,今为临澧县。十三年,又置永定县,今为大庸县。” ⑰

(二)思想文化、教育的改变

随着改土归流的持续进行,打破了原来相对闭塞的文化空间,汉地的思想文化也在不断传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对慈利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官方发展儒家教育,儒家的价值观等在西南地区开始广泛传播。佛教的一些思想要义也传入慈利县,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观音庙、观音山等名称。各民族文化不断彼此交往交流,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促进了文化交融。民国《慈利县志》记载:“前志称山有自生观音,又有石柱、石杯,取水杯中,可疗百病,今亦无所。验山之阳,有老人己,与观音山跨澧相对,其状若体疴瘘,因以名。循己而东,有市曰铁铺,实为天竺之尾。又东九里,径陶家觜,九渡溪水自西南来注之,杜家溪水自东南来注之,是曰溪口之市,百货辏焉。” ⑱

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文化的大量输入,慈利县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当地也兴建了许多书院,使得更多的百姓有机会去读书考取功名。民国《慈利县志》记载:“观嘉渚渡在澧北,为北清初侨县,其东悲月川书院故址也,今为准提庵。清同光及今郎庵设于拥行货,南澧、北澧二水襟之,有塔蹲立。” ⑲“长城即其地建龙山书院,礼吴江李祖惠为山长,暇辄亲与论难。” ⑳这些都体现了汉地和此地在文化上的交往与交流。

(三)地方赋税的增加

康熙朝时,慈利的土官群体对于境内的粮食等进行征收供他们使用,在雍正朝进行改土归流以后,这些土地都统一征收赋税,同时没收原来土司占领的大量土地,激发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使得土地开垦面积扩大。同时由于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不断加深,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农作物品种逐渐增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业化程度逐渐深化,大大增加了慈利县境内的赋税。

四、结语

综上所述,湖南慈利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均有体现,这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在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互相依存和文化上的包容并蓄,也有利于加深各民族的情感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仅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统一国家的基础,也是民族团结之本,更是精神力量之魂,可以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创造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的未来。

注释:

①田兴奎修:《慈利县志》卷二十《序第十四》,《中国方志丛书》民国十二年影印本,成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印行,第609页。

②(明)佚名:《岳州府志》卷七《职方考》,隆庆刻本。

③田兴奎修:《慈利县志》卷十八《事纪第十二》,《中国方志丛书》民国十二年影印本,成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印行,第559-560页。

④田兴奎修:《慈利县志》卷十八《事纪第十二》,《中国方志丛书》民国十二年影印本,成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印行,第560页。

⑤田兴奎修:《慈利县志》卷十八《事纪第十二》,《中国方志丛书》民国十二年影印本,成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印行,第561页。

⑥田兴奎修:《慈利县志》卷十八《事纪第十二》,《中国方志丛书》民国十二年影印本,成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1922年版,第562页。

⑦田兴奎修:《慈利县志》卷十八《事纪第十二》,《中国方志丛书》民国十二年影印本,成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印行,第563页。

⑧《宫中档康熙朝奏折》,台北故宫博物院1976年印行,第1辑·康熙四十六年二月一日贵州巡抚陈詵奏折,第395-405页。

⑨《清世宗实录》卷3,雍正元年正月辛巳朔,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70页。

⑩《清世宗实录》卷42,雍正四年三月癸巳朔,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623页。

⑪赵尔巽等:《清史稿·卷512·土司一·湖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205页。

⑫瞿州莲、瞿宏州:《湖广土司改土归流原因新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68页。

⑬《清世宗实录》卷158,雍正十三年七月庚申,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492页。

⑭周振鹤认为这种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都司卫所是“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组织和行政区划”并将之作为一种“军管型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对待(参见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354页)。

⑮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第260页。

⑯田兴奎修:《慈利县志》卷三《地理之第三》,《中国方志丛书》民国十二年影印本,成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印行,第104页。

⑰田兴奎修:《慈利县志》卷一《地理之第一》,《中国方志丛书》民国十二年影印本,成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印行,第61-62页。

⑱田兴奎修:《慈利县志》卷三《地理之第三》,《中国方志丛书》民国十二年影印本,成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印行,第91页。

⑲田兴奎修:《慈利县志》卷三《地理之第三》,《中国方志丛书》民国十二年影印本,成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印行,第109页。

⑳田兴奎修:《慈利县志》卷十五《人物第十》,《中国方志丛书》民国十二年影印本,成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印行,第460页。

参考文献:

[1]赵尔巽等编.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清)顾炎武.肇域志第三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清)张廷玉.明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4](清)世祖章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 1986.

[5](清)圣祖仁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 1986.

[6](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O].友兰堂嘉庆十年(1805)刻本.

[7](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本,1956.

[8](明)陈光前修.(万历)慈利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清)姜大定修.(同治)安福县志[O].同治八年(1870)刻本.

[10](清)张霖纂修,徐湄续修.(康熙)石门县志[O].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

[11](清)赵亨铃等修.(嘉庆)永定县志[O].道光三年(1823)刻本.

[12](清)袁口修.(康熙)九溪卫志[O].北京:国家图书馆,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13](清)潘义修.永定卫志[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

[14]卓德元.慈利县志·校注(第七编)[A]//清康熙九溪卫志·田赋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15]吴永章.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16]王承尧,罗午.土家族土司简史[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

[17]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论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8]田敏.土家族土司兴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0.

[19]吴千远,戴楚洲,田波选编.慈利县土家族史料汇编[M].长沙:岳麓书社,2002.

[20]李书泰撰,张家界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张家界土司史话[M].2007.

[21]成臻铭.清代土司研究:一种政治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观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2]成臻铭.土司制度与西南边疆治理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3]瞿州莲,瞿宏州.湖广土司改土归流原因新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03).

[24]戴楚洲,吴远干.明清时期湖广九溪卫土家族初探叨[J].武陵学刊,1998,(10).

[25]戴楚洲.元明清时期张家界地区土司及卫所机构初探[J].民族论坛,1995,(02).

[26]孟凡松.遭州地区卫所变迁初探——明清湖广卫所变迁个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27]于玉慧,周传斌.“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阐释的新向度[J].贵州民族研究,2021,(6).

[28]周智生,李庚伦.以“四个共同”为核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

[29]高永久,赵志远.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J].思想战线,2021,(1).

[30]杜靖.明清时期慈利地区土司研究[D].吉首大学,2021.

作者简介:

白文进,男,吉首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