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柏拉图教育思想比较

2024-09-20 00:00:00许琰晨
今古文创 2024年35期

【摘要】孔子与柏拉图分别是东西方文化发展史中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的教育思想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拟通过解读孔子思想的代表作《论语》和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剖析孔子和柏拉图在教育目的、教学方法、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方面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探究、比较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之处,以期更好地理解孔子和柏拉图在教育方面的构想,进而析出其对当代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教育;《论语》;《理想国》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5-005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5.018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被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因为在这一历史时期,世界的东西方诞生了众多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伟大思想家。中国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和古希腊的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正是生活于这一时期,二者虽然分属于世界的东西方,但在政治理想和教育观等方面却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之处。本文将通过对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论语》和柏拉图的哲学著作《理想国》的解读,探析、比较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以期更好地认识东西方先贤的教育思想,并进一步挖掘其对当今教育工作的开展所具有的参考意义。

一、孔子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相似之处

中国的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一礼乐崩坏、诸侯争霸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西方的柏拉图则生活在雅典民主制日益衰落的时代,遭遇了战争的苦难并目睹了雅典城邦的衰落。孔子和柏拉图虽身处不同的国家,具有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又同处于人类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因此,同样经历社会剧变的二人在教育思想上也有着不言而喻的相似之处。

(一)教育目的

孔子和柏拉图都将教育作为实现政治理想的途径。孔子希冀于恢复周礼,构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培养治国理政的人才,孔子始兴私学,培育了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论语》中也可见体现孔子教育目的的内容,例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①这句话指出用道德和礼制来教化百姓优于用政令和刑罚治理百姓,强调教育对于政治的重要作用。此外,《论语·子张》中载:“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②该句虽出自孔子的弟子子夏之口,但亦从侧面较为直观地反映了孔子的观点,即将读书与入仕相联系,阐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并择优选拔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

在西方,和孔子一样生于乱世的柏拉图则期盼建立一个“理想国”,即由哲学家进行统治的正义城邦。柏拉图在所著《理想国》中指出,在教育的实施方面,应实施阶段式教育,并将高等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第四阶段旨在培养“哲学王”,只有那些通过实践及知识学习方面的考核且成绩优异的少部分人才能够学习并掌握,继而成为国家的统治者。由此可见,柏拉图将培养“哲学王”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目的是构建理想的城邦。无论是孔子的“学而优则仕”还是柏拉图的“哲学王”,都旨在通过教育培养、选拔服务于国家的贤良之才,显示出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倾向。

(二)教育方法

除了具有社会本位倾向的教育目的,孔子和柏拉图对教育方法的主张也有相似之处。首先,二者都提倡启发式教学。孔子是中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论语》中载有相关言论及教学实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③东汉经学家郑玄注曰:“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愤愤,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 ④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⑤由此可见,孔子行教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待其认真思索后再进行启发。在西方,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哲学家是苏格拉底,师承苏格拉底的柏拉图亦反对灌输式教育,曾在《理想国》中论述道:“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⑥意即指出教育的作用并非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引导其发自内心地主动探索和思考,一个自由人不应该被迫地进行任何学习,被迫进行的学习不能在心灵上生根。因此,柏拉图常采用师生辩论的方式教学,并主张寓教于乐,用做游戏的方法引导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其次,孔子和柏拉图都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育者根据学生的主体差异性采取因人制宜的教学。孔子论及对弟子们的教学内容时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⑦即承认学生们的天资差异,只为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讲授高深学问。此外,《论语》中“闻斯行诸”的教学案例也诠释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⑧该案例讲述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冉有同样向孔子请教“闻斯行诸”,却得到了不同的解答,公西华对此感到困惑,孔子答道这是由于子路为人果敢冒进,冉有则胆小谨慎。概言之,孔子虽主张“有教无类”,但在教学中并未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而是根据学生们的资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导。柏拉图也倡导“因材施教”,他指出人的资质禀赋存在差异,性格亦有不同,因此,教育者应当按其天赋进行培养,使个人都能发挥长处,从事擅长的职业。此外,他提出应根据年龄进行分阶段的教育,使知识的讲授与每年龄相适宜,尤其强调早年教育的重要性,“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 ⑨。论及高等教育的实施,柏拉图则将其划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为18到20岁,主要接受军事训练和学习“四艺”;第二阶段为20到30岁,教育者将上一阶段表现最好的那些人挑选出来,使他们进一步学习,主要学习辩证法,待他们年满30,让他们参与城邦政治,并用辩证法考试他们,选拔出极少数适合继续学习的人;第三阶段为30到35岁,适合学习的人继续学习哲学;第四阶段为50岁左右,那些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表现突出且在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便可成为“哲学王”,在研究哲学的同时统治城邦,直到培养出后继者。显然,无论是以美德故事启蒙儿童,使其在早年就形成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还是分阶段开展高等教育,层层选拔出适合统治城邦的“哲学王”,都体现出柏拉图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二、孔子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不同之处

生逢乱世的时空背景造就了孔子和柏拉图相似的人生际遇,从而使二者的教育思想亦具有共通之处,然而,东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着二者不同的思维模式,加之主体差异性,二者的教育思想必然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对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看法不尽相同。

(一)教育对象

西周时期,学术和教育为官府垄断,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机会接受教育,而到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大变革的发生,文化领域呈现学术下移的趋势,私学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孔子并非私学的首创者,然而,其所创办的私学在当时规模最大、教学内容最丰富,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为私学的兴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庞大的教学规模,得益于孔子“有教无类” ⑩的教育思想,“教”指教育,“类”指种类或类别,最早将“类”解释为种类的学者是东汉的马融,他将“有教无类”理解为孔子招收弟子时不区分类别,后代学者普遍认同该观点,宋朝学者邢昺进一步解释道,“有教无类”即讲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区分贫富贵贱,而是平等地给予所有人受教育的机会。结合史实可知,孔子广收弟子三千,其中既有子贡等身世显赫的贵族子弟,也不乏颜回、子路等身份低微的寒门子弟。同时,孔子曾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⑪,后世一般将其理解为拜师求学的见面礼,而非固定数额的学费,东汉郑玄则认为“束脩”即“谓年十五已上”,也就是年满十五岁方可入学,由此可见,孔子主张人人皆可教,一视同仁地对待求学者,没有贵贱贫富之差别。

柏拉图则在《理想国》中将人先天地划分为金质、银质和铁质,各阶级资质不同,分别代表着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并指出这三个等级的人应当做好分内之事,同时强调“铜铁当道,国破家亡” ⑫,即劳动者没有资格参与城邦政治,因此,其教育观也随之而蒙上鲜明的阶级色彩,忽视对农民等劳动者的教育,其所创办的阿卡德米学园,学生大多来自希腊城邦的上层社会,目的是为城邦培养杰出的政治家,此外,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论及对女性的教育,认为培养优秀的女性对国家而言至关重要,曾言:“一个国家里能够造就这些出类拔萃的女人和男人,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好的吗?” ⑬与此同时,柏拉图认为教育内容不应由性别决定,并由此主张对资质相同的女性和男性施以同样的教育,“为了培养护卫者,我们对女子和男子并不用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因为不论女性男性,我们所提供的天然禀赋是一样的” ⑭。

可见,与孔子“有教无类”相比,柏拉图在教育对象的选取上更为保守,然而,在男女平等方面,柏拉图主张对女性进行教育,彰显了其女性观的进步性。

(二)教育内容

《论语》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⑮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弟子,“文”指文献典籍,即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典籍作为教材对学生进行知识文化教育;“行”指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忠”指培养忠于自己的使命,具有责任感的学生;“信”指塑造学生诚实守信的美德。此外,《论语》中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⑯即讲一个人应该志存高远,树立正直的理想,同时要严于律己地坚守德行,遵循“仁”的精神,熟练地掌握所习得的“六艺”,“六艺”既是西周贵族需要学习的技能,也是孔子教学的内容,涵盖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因此,从教材的选择上可见孔子讲授知识文化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相比知识文化教育,孔子始终将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居于首位。

在西方,古希腊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中,文法、修辞、辩证法由以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创立,柏拉图又在此基础上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列入其中,此后,这七门课程一直沿用到文艺复兴运动以前。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阐述对教学内容的构想,首先,他尤为重视体操和音乐在初等教育中的作用,主张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并认为音乐教育要先于体操训练,即选用优美高尚的故事教育儿童。其次,柏拉图将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依次列为高等教育的四门科目,指出学习这四门科目并非为了实际生活,而是有利于城邦的作战,以及把灵魂引导到真理,以算术为例,柏拉图讲道:“要他们学习算术不是为了做买卖,仿佛在准备做商人或小贩似的,而是为了用于战争以及便于将灵魂从变化世界转向真理和实在。” ⑰同时,柏拉图认为,真理用眼睛无法看见,唯有通过理性和思考才能得出,故而应该像研究几何学那样来研究天文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天文和音乐比喻为兄弟学科,强调二者的研究都应深入本质,而非浮于表面的感官。

由此可见,孔子与柏拉图都注重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主张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不谋而合的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差别仍清晰可见,柏拉图重视军事教育,其每一课程的设立都含有为保卫城邦而作战的考量,孔子则更为重视人文素养,此外,与孔子“六艺”相比,柏拉图创建的“四艺”实用性更强,强调探索科学真理的思维训练,重视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学习。简言之,孔子更加重视礼乐文化和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诲人不倦地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柏拉图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及军事素养,致力于为城邦打造实用型人才。

三、总结

孔子与柏拉图作为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一位在东方,一位在西方,俨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通过对《论语》和《理想国》的文本解读,可见二者的教育思想具有众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亦可于细微之处比较其差异。首先,二者都将教育视为实现政治理想的途径,希望培育出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治人才;其次,二者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学习主体地位,主张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此外,二者教育思想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上,相比孔子不区分贫富贵贱的“有教无类”,柏拉图选择教育对象时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但却持有先进的女性观,主张对女性施以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孔子偏重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行,柏拉图则偏重自然科学和军事训练。

时至今日,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凝结着先贤智慧,其价值历久弥新,探索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之异同,对今后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②③⑦⑧⑩⑪⑮⑯(春秋)孔丘等:《大学·中庸·论语》,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51页,第193页,第91-92页,第86页,第127页,第170页,第91页,第96页,第91页。

④(梁)皇侃著,高尚渠校点:《论语义疏·卷4·述而第七》,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58页。

⑤(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页。

⑥⑨⑫⑬⑭⑰(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308页,第73-74页,第131页,第191页,第416页,第291页。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雅思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李夏菲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

[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春秋)孔丘等.大学·中庸·论语[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

[4](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梁)皇侃著,高尚渠校点.论语义疏·卷4[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邵会.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简单比较[J].文教资料,2019,(25):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