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的诗性化建构及其审美意蕴

2024-09-20 00:00:00吴文清
今古文创 2024年35期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来塑造审美意象、传达审美意蕴。文学语言的诗性化特征是文学作品呈现审美属性的重要原因。文学语言诗性化的外在表征主要表现为虚指性、情感性和超越性。文学语言的诗性化建构贯穿于创作活动和接受活动中,通过创设文学语境,塑造审美形象和呈现哲学意蕴来体现其深厚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文学语言;诗性化;诗性化建构;审美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5-004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5.014

文学是与语言有关的艺术,文学创作通过文字来表达思想和情感,文学创作被视为对世界的诗意化再现。作家在创作中往往会通过对人物、场景和事件的描写,赋予其深刻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从而使作品超越单纯的叙述层面,呈现出更为丰富和复杂的世界观。苏珊·朗格也曾提到“一切艺术的背后都是诗”,优秀的作家会将诗性化的语言带到作品之中,并将诗性化的语言作为自己创作所追求的目的。

一、文学语言诗性化的外在表征

文学语言诗性化的外在表征主要表现为:虚指性、情感性和超越性。这些外在特征使文学语言更加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能更好地传达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一)虚指性

文学语言的虚指性是指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具有虚构性质,这些内容与现实世界中实际存在的事物和人物并不完全相同。文学创作者们在创作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经验,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进行重构和诠释,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和意义的文学作品。韦勒克说:“文学的本质最清楚地显现于文学所涉猎的范畴中。文学艺术的中心显然是在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传统的文学类型上。它们处理的都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想象的世界。”[1]13韦勒克认为虚构性是文学的核心性质。在具体的作品中作家虚构的目的并非欺骗读者,而是运用虚构的语言为读者创作出审美效果,使读者获得享受。文学语言作为一种虚指性的陈述,它的审美效能主要体现为,通过所描述的虚构情景激起读者的惊奇和喜怒哀乐的情感,使之获得审美的愉快,这需要文学语言必须具有可信性的基础。[2]社会生活是文学作品的源泉,所谓艺术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文学语言的虚指性并不排斥现实的真实性,相反文学语言的虚指性通过假定性的情境,通过艺术创作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这种虚指性创作出的真实性可以超越现实和个别从而具有普遍性。

(二)情感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富于情感性,文学语言诗性化的外在表征的另一个特征是情感性。文学语言常用来表达或者激发情感和态度,文学语言强调情感更富艺术性。黑格尔在《美学》中提道:“艺术应该通过什么来感动人呢?一般地说,感动就是在情感上的共鸣。”[3]能够有情感上的共鸣这是属于艺术最基本的意义。文学语言中的情感性为读者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提供沟通的途径,情感性可以使作品超越功利主义进入到优美的生命境界,创造出更有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借以语言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表达情感不仅是文学语言的任务,更是文学语言的表现对象。文学作品中情感性表现在作者通过不断地沉思让情感得到增强,然后选择恰当的语言使浓烈的情感喷发而出,从而产生震撼人的力量。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希望将自己内在情感的传递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就必然会依靠语言的表达技巧,创作出形象的语言来达到创作目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4]《再别康桥》这首诗歌以作家离开康桥的感情变化为前提,表达出对康桥的依依不舍。将诗人对康桥的情感,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将眼前无奈的离别之愁和寻梦时的惆怅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家通过文学语言会将自己的心灵感受和情感体验接近于生活,但同时又具有感染力,使得读者和作家的心灵达到共鸣。

(三)超越性

文学具有现实层面和审美层面两种层面,审美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体验方式。具体来说超越性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和常规的语言规范,具有更加诗性化的特点。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通常会通过各种手法,将现实语言的意义转化为更深层次的审美意义。文学描写不仅使现实语言转化为意象符号,而且使现实语言具有象征意义。[5]文学语言诗性化的外在表征体现在其具有超越性,其途径是发挥语言的隐喻功能。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作家通过文学描写使泛指意义转化为审美意义。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整部小说都是对“美国梦”的寓言,其中包含着许多象征和隐喻。小说中的物质财富代表着那个时代美国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此探究并呈现那个时代美国社会的价值观、文化氛围和精神面貌。这些隐喻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和深度,更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丰富、多面的文化图景。文学语言的超越性能通过发挥文学语言象征的功能。作品中的意象常常是晦涩含混的,而这种故意的模糊使读者的目光得以超越现实,集中于本体理念。[6]

二、文学语言的诗性化建构

文学语言的诗性化建构是指使用特定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来构建具有诗意和美感的文学作品。这种建构是在创作活动和接受活动中营造艺术氛围、选择合适的词汇、使用生动的比喻等手法来实现的。通过这种方式,作家可以创造出生动、富有感染力和令人难忘的文学作品,展现其独特的审美和思想境界。

(一)创作活动中的诗性语言建构

1.对日常语言的文学性重置

在创作活动中,作者通过特定的技巧和语言表达,构建出具有美感、韵律、音韵等特点的语言,并对日常语言进行文学性重置从而构建出诗性语言。

现实符号(日常语言)的象征只在现实的语词水平上进行,而艺术符号的文学语言则超越了语词水平,其象征是在文本水平上进行的。[7]文学语言中的每个词汇、每个句子、每个段落都可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而这些意义并不一定在日常语言中得到体现。鲁迅的《求乞者》中有这样一段内容:“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而拦着磕头,追着哀呼。我厌恶他的声调,态度。”[8]初读会疑惑为什么作者对一个孩子的求乞有如此大的厌恶,但仔细思考后会理解,一个不懂悲戚的孩子在表演悲痛,作为民族的未来,孩子不能发现自身的悲哀,却佯装悲痛,只想获得他人的同情帮助,如何能不令作者愤怒。作者通过一种陌生的手法,将现实生活中乞讨这件事情赋予更深的内涵,实现对日常语言的文学性重置。

2.创作主体生命的艺术化表达

文学创作是一种审美活动,它需要作家对于语言、艺术、人生等多个方面有着敏锐的感知和深刻的理解。作为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将所思所想转化为作品中的形式和内容,从而激发读者的感知和共鸣。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不仅需要具备深刻的思考能力和敏锐的感知能力,还需要拥有优秀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技巧,以创作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在创作活动中将自己的生命得到艺术化的表达。

创作者通过自我言说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思想。创作者为了自己所表达的东西,会将某个事物转化成一个符号。这样可以让读者在阅读时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创作者运用各种方式来进行自我言说,最重要的是要让作品具备独特性和感染力,让读者从中获得真正的启发和共鸣。创作主体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个人生命体验和主题。创作者将自己的生命历程、情感和个人思考融入艺术作品中,再通过艺术化的手法表达出来,这种手法一方面可以表达出作者的内在情感,另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的生命得到艺术化的表达,进而与读者进行交流。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描写主角的生命经历、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来表达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看法。通过用艺术手法呈现出生命的美好和多彩,或是描绘生命中的痛苦和挣扎。

(二)接受活动中的诗性语言建构

1.读者对日常语言的转换

读者在接触到一部文学作品的时首先接触到语言,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最先开始的是对日常语言的转换。读者在接受活动中对日常语言进行文学性的转换。这种转换能力包括了对文学语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日常语言更高一级别的运用和修辞处理。日常语言的运用往往会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想法,而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9]读者通过文学语言将日常语言转化为诗意的语言,这种转化可以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看待日常生活,语言的运用可以使原本平凡的日常语言变得极富艺术性和韵律感,进而带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和诗意的享受。

对日常语言的重置要求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更加敏锐地感受作者的表达方式,并能对文字进行更加恰当的解释和理解。文学语言往往富有意象和形象性,其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也强烈而深刻。因此读者需要通过文学语言来思考、理解和转化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在阅读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将所掌握的文学语言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新的文学语言。

2.接受主体审美经验的再现

文学语言可以激活接受者的审美经验,从而获得新的审美体验。作者可以运用新颖的手法、选取独特的题材等方式来突破读者的审美习惯,从而达到激活审美经验的效果。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唤起人们深层次的情感反应,如共鸣、哀伤、愉悦等等。通过精湛的描写技巧,创作者可以深入人心,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新的审美体验。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意境的创造和营造。事实上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传递。通过深入研究人性、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创作者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自己的思想,从而引导读者走向新的思维领域。因此,通过创新手法、深化情感、创造意境等方式,文学语言可以激活接受者的审美经验,让他们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读者通过文学作品,以文学语言为媒介对作者的审美经验得到再现。

三、文学语言诗性化建构的美学意蕴

文学语言的诗性化建构强化了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中深切感受到文字传递出来的情感和思想。诗性化的文学语言注重音律、节奏并运用艺术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具美感。诗性化的语言不仅是工具性的语言表达,更是一种艺术创造,使文章更具审美价值。诗性化的文学语言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增强作品的思想深度,让读者获得更多的思考空间,将读者带入作者构建的文字世界。

(一)创设文学语境

语境是指人的交流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境和背景。在阅读文学文本时,文本内部的语境非常重要,它可以为读者创造出一种能产性的氛围,引导读者共同参与创造。语词不止诉说着自身,它说出了远比自身丰富得多的意义,说出了出乎它自己“意外”的东西,而这种丰富的语言内涵正是语境的“能产性”赋予的。[10]

作家通过文学语言来创设文学语境时需要考虑到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氛围等方面,在创设文学语境时,作家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深入细致地描绘人物、场景和事件,营造出独特的感受,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氛围。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心理活动和情感交流等方式,展现作品所包含的感情内涵,刻画出不同人物的性格、情感和行为特征,以此来形成作品的情感氛围和语境。创设文学语境需要具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情景交融的刻画方式和对话语言的巧妙运用等技巧,以此来营造出一个既真实又独特的语言环境,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阅读价值。在文学作品中构建一个特定的背景环境,用以支撑和展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元素。作家以诗意语言为媒介创设出文学语境给读者带来审美享受。残雪的作品被许多评论家称为是“诗小说”,残雪本人说:“能将小说写得像诗的作家应该是不多的,我很愿意强调自己这个方面的特长。”[11]作家创造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感觉,使读者沉浸在作品的意境和情感中。

(二)塑造审美形象

作者通过对美的独特感悟,利用诗化的语言,创造出各种具体形象,将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共鸣,并形成对这些形象的美感和审美情趣。在文学作品中塑造审美形象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它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愉悦和感受到文学作品所传递的审美情感。

作品中审美形象的塑造往往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关,读者通过这些审美形象可以看出作者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中国古代诗歌中经常描绘自然山水和季节变化,这些形象往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恬淡寡欲和崇尚自然的思想情趣,例如陶渊明爱菊,菊花的形象就代表了隐逸和淡然。在现代文学中,审美形象更加多样化和丰富,不局限于传统的自然风景和人物形象,还包括了当代社会的各种元素,如科技、城市、音乐等。文学语言可以用细腻而生动的描写来刻画出人物、景色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形象所传达的美感。有时候语言并非直接描述物体形象,而是通过隐喻、比喻等手法来呈现出它们所代表的某种意义或情感色彩,这种手法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审美感受。语言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情感的表达能够更好地调动读者的共情与体验,进一步提高作品的审美效果。

(三)表达哲学意蕴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或哲学观点,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意蕴有多种,常常涉及道德、存在、自由、人性、命运、爱情等方面的思考。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意蕴,读者可以拓展自己的认知视野,深化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加缪在《鼠疫》中阐述他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观点,作品揭示了人类生命的无常性与可贵性,同时也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考,即在荒诞、绝望、困惑等生存困境中,人应该坚持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勇敢地面对困境,反抗命运的安排,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作品中人物的活动轨迹与存在主义对于现代人“因偶然因素落入生存困境”复又“毅然决然与困境斗争”的哲学思考契合。[12]

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或者哲学观点往往是作家本人深刻的人生感悟,表达着对人类生存、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同时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意蕴通常是隐含而非明示的,需要读者通过仔细品味和深入分析才能够领悟到其中的深层意义和哲学启示。作者通过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思考和感悟。老舍在总结创作经验时说过:“戏剧语言还要富于哲理。含有哲理的语言往往是作者的思想通过人物的口说出来的当然不能每句话都如此。但在一幕戏中有那么三五句这幕戏就会有些光彩。”[13]语言是作家对生活经历的概括和总结,是作家心血的结晶。它不是作家随意加上去的,更不是作品的点缀和标签。任何深刻的哲理都是整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14]

诗性化的文学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高度的艺术性、深层次的思想表达,可以让作者更好地表达自己,让读者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和思考空间。诗性化的语言能更精准地表达作者想传达的思想和情感,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的感受和共鸣,可以为读者呈现一个独特的意境,使其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美感和情趣。超越具体的形式和表象,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升华和启迪,以及对人生和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总之,文学语言诗性化建构的美学意蕴不仅仅是语言的修辞技巧,更是作家通过语言所表现出的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

总之,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在表达方式和审美意义上具有独特的诗性化特征。文学语言具有诗性化的外在表征,这些外在表征是特别丰富并且多样化的。作家在创作活动中对日常语言进行文学性重置并且在艺术表达中将个人的生命得到艺术化表达。读者的接受活动中对日常语言进行转换的同时对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进行再现。作者可以通过语言选择和构成来实现对情感的精确描述和传达。文学语言能够把复杂的情感状态和内心体验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更容易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共情与共鸣。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描绘人物、事件、场景等来表现和探讨社会、人性和生命等方面的问题,蕴含着各种启示和哲理。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作者的叙述和表现方式,深刻理解人生中的各种难题,获得对生命和人性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美)勒内·韦勒克,(美)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13.

[2]王汶成.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J].求是学刊,2002, (03):88-93.

[3]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4]徐志摩.再别康桥[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

[5]杨春时.文学创造的超越性[J].中文自学指导,2009, (1):11-14.

[6]张守海.试述文学语言的超越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4):48-49.

[7]闾海燕.语言:从生活进入文学——文学语言论[J]. 南京社会科学,2000,(08):43-50.

[8]鲁迅.野草[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5.

[9]杨晓艺.论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J].汉字文化,2021, (04):13-14.

[10]马大康.语境与文学语言的诗意创造[J].文艺理论研究,2003,(03):28-37.

[11]残雪.一种诗小说(创作谈)[J].创作与评论,2013, (03):24.

[12]石莹,冯佩茹.一则反抗荒诞的寓言——存在主义视域下的《鼠疫》[J].今古文创,2022,(44):13-15.

[13]老舍.语言、人物、戏剧[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4]孙荔.地域性.哲理性.含蓄性——沈从文作品的语言艺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