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黎巴嫩作家纪伯伦以其散文诗而被誉为“天才作家”和“黎巴嫩文坛骄子”。他的文字在华丽之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内涵,结合鲜艳的语言外衣和自由洒脱的形式,风格兼具寓言故事的演绎。纪伯伦的作品展示了对东方与西方文化交融的独特视角,强调了个人与宇宙、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和谐关系。他的哲学在诗行间流露出对人类精神追求的关怀,鼓励人们反思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倡导一种超越物质的灵性生活态度。诗集中处处充满着智慧与理性,生命闪耀着灵性的光芒,彰显独立、自由、平等。
【关键词】纪伯伦;《先知》;哲学
【中图分类号】I3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5-00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5.006
纪伯伦,一位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的作家,他是阿拉伯现代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也是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他的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性不容忽视,其对生命价值的不断追求和探索使他的作品闪现出哲理的光芒。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艺术上,纪伯伦都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他出生于黎巴嫩,却在美国长大成人;他是地地道道的东方人,却又笃信基督教;他精通阿拉伯语,同时又擅长用英文写作;他是一位作家,同时又是一位画家;他是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小说家;他的作品充满了东方情调,“挟带着山野的神秘”同时又饱蘸了西方式的激情,充满了对爱与美的讴歌、向往和追求。①
一、纪伯伦及其作品《先知》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拉伯历经了一段动荡的时期,一方面,欧洲殖民势力对阿拉伯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变革;另一方面,本地政治的动荡导致了人们对更为稳定和安全的环境的渴望。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一些阿拉伯地区的知识分子、文学家和艺术家选择离开故土,迁往美国寻求更为自由、宽广的创作空间,其中也包括纪伯伦。这群人成了阿拉伯旅美派的代表,他们承载着对文化多元性、自由和现代性的追求。
阿拉伯旅美派作家的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跨文化的经验、身份认同、文化冲突以及在美国的生活体验。这一时期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对阿拉伯旅美派的文学作品在阿拉伯文学和美国文学的交汇点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通过对文化差异、人性共通之处和对社会变革的探讨,为文学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这一派别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圈引起广泛关注,也成为跨文化理解和对话的媒介,为建设开放、包容的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承载着阿拉伯文化的传统,并在异国他乡焕发新的创作力。而在这些旅美派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以纪伯伦等作家为首的文学团体“笔会”,其宗旨是联合阿拉伯海外侨民作家,振兴阿拉伯文学、发挥文学在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是阿拉伯旅美派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东方文学家。纪伯伦于1883年1月6日出生在黎巴嫩北部的一个小村庄。他在早年丧父,由母亲一手抚养,这一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对生命和人性的理解。纪伯伦12岁随母亲、哥哥及两个妹妹迁居美国。1898年,母亲让纪伯伦只身回到黎巴嫩贝鲁特希克玛学校学习祖国的语言和文化。在黎巴嫩的家庭环境中,他接受了丰富的文化熏陶,同时受到了东方和西方文学传统的双重影响。在纪伯伦的文学生涯中,他以诗歌、散文和哲学著作而闻名。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先知》(The Prophet),这部寓言散文集以其深刻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而成为经典。纪伯伦的作品深受大众喜爱,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对世界各地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纪伯伦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探讨了爱、自由、人性、生命的意义等深刻的哲学主题,反映了他多元文化的背景和对人类共通价值的关切。他的生平和作品构画了一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思想家形象。
在纪伯伦的文学创作中,阿拉伯文化对他有着很深的影响,尤其体现在他对“先知”这一身份的认同和追求上。在《先知》中,先知穆斯塔法在离开之前被人们请求“把我们的真我披露给我们,告诉我们你所知道的关于生和死中间的一切” ②,这表明了先知形象在纪伯伦看来代表着理想的自我,已经成为他自我塑造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渗透到了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中,成为他深深扎根于阿拉伯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先知的探讨,纪伯伦传递了关于自我认知和存在意义的深刻哲学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哲学价值。
二、关于爱的哲学内涵
纪伯伦的爱的哲学内涵深植于对人类存在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在他的哲学中,爱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引导人类追求卓越和真理的力量。
在纪伯伦的文学作品中,他描绘的“先知”形象不仅仅在形式上具有神圣之感,更因其独特的哲学内涵而在东西方世界广受认同。纪伯伦的先知形象具有多重层面,无论是民族的先知、叛逆的先知,还是普世的先知,他们都传递着一个共同的哲学主题:“爱、美与生命”。他认为爱是万物生存与发展的本能,而生命的实质在于理解和实践爱,包括爱自己、爱他人以及爱世界万物。在纪伯伦的思想中,爱被视为灵魂得到神的肯定与接纳的标志,灵魂是否能得到神的肯定与接纳,就要看一个人是否有“大爱”,能不能成为“大我”,“在你冀求你的‘大我’的时候,便隐藏着你的善性,这种冀求是你们每人心中都有的” ③。在纪伯伦看来,善心和爱心是人类身上原本就有的东西,它是上帝赋予人类灵魂的本质。人在生命的过程中要彰显这种本质,要将其充分显现出来,这种本质被视为人类身上“神性”的体现,同时也标志着人与神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在《先知·论爱》中,纪伯伦揭示了一种与传统爱的观念不同的理念。他拒绝将爱简化为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而是强调了彼此间的自由赋予。这意味着爱应该是一场共同体验,而非一方支配另一方的情感。纪伯伦强调了爱是一种塑造与成长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爱的目的并非仅在于成全他人,而是在于成全爱本身,爱是一种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实体,它需要被精心呵护、培养,并让其自身不断进化。纪伯伦通过颠覆传统的爱的理念,呈现了一种更为深远、更为包容的爱的哲学。他鼓励人们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爱的本质,引导他们在人际关系中追求更为持久、自由和完美的爱的体验。其所展现的对人类的博大热爱,表现为一种无私的、宽容的、没有偏见的情感。他将爱与智慧紧密联系,暗示了爱的深刻内涵和高度境界。纪伯伦的理念不仅影响了他所处时代的人们,也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对于人际关系和爱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启示。
纪伯伦认为真正的爱需要超越表面,深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感受。纪伯伦对人类整体性的爱则展现了一种深刻的社会哲学。他批判分割,呼吁超越种族、国籍、宗教等差异,将人类视为一个大家庭。这种全人类的关怀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对一个和谐社会的理想构想,建立在共同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人类划分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集体,分属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而我认为自己却既不属于任何一国,又不属于任何一地。因为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整个人类都是我的兄弟;因为我觉得,人类本来就不够强,把自己肢解得零七碎八,岂不荒唐?地球本来就不够大,再分成大大小小的国家,岂非太傻?” ④纪伯伦成长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时候的黎巴嫩正经历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动荡与变革。黎巴嫩当时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社会结构复杂,宗教差异显著,各群体之间存在紧张关系。他的思想受到了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影响。纪伯伦深刻感受到战争和侵略所带来的困境,这促使他强烈渴望人类整体性和全球团结性。
纪伯伦的观点深刻而独特,他将爱视为一股超越个体、贯穿生命的力量。在他的理念中,爱并非仅仅是情感的流露,而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力量,它穿透了生命的始终,成为连接人与世界、人与神性之间纽带的根本性元素。
三、辩证而豁达的人生态度
纪伯伦作品的思想性不容忽视,在其诗歌中表达出了对生命意义的关注,他作品的深度不仅仅停留在文学意义上,更兼具哲理的内涵。
纪伯伦认为死与生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相互证释、互为条件的。“生和死是同一的,如同江河与海洋也是同一的。” ⑤在他看来,生与死是同一的,死只是生命在另一种意义上的显现,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先知·论死》中说:“你愿知道死的奥秘。但是除了在生命的心中寻求以外,你们怎能寻觅呢?” ⑥所以,只有在生命中才能看到死亡的真实面目和存在形态。同时,纪伯伦所说的生死是肉体的死亡,灵魂的永生。当肉体存在时,灵魂要受物质的羁绊与束缚;当肉体死亡时,世俗的枷锁就宣告隐退,灵魂因此可以自由的存在,从而具有了永恒的意义。⑦纪伯伦将灵魂和肉体描绘为一场精神与物质的对话。他将灵魂视为生命之火,一种超越肉体的纯粹力量。所以,灵魂与肉体这对矛盾的解决构成了生死的统一基础——死只是一种更深层意义上的生。由此可见,纪伯伦在谈论生死这对矛盾时,强调的是二者同一、转化与融合。
在深入纪伯伦对生与死的思考后,我们不可避免地引入他对善与恶的独特见解。纪伯伦将生命的意义与内在的爱紧密联系,而这种爱往往也是超越善与恶二元对立的。他在作品《先知》中借穆斯塔法之口回答善恶:“我能谈论你们的善,却无法谈论你们的恶。毕竟,除了被自身的饥渴煎熬的恶,哪还有什么恶?” ⑧由此可见纪伯伦认为善恶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他强调了一种生存本能的善良。在面对饥饿和渴望时,人们的善本能地驱使他们寻找生存的方式,甚至愿意付出努力去满足基本需求。这里的善并非基于道德或伦理准则,而更像是一种追求自身生存的原始本能。“当你们灵肉归一时,你们就是善。然而当你们灵肉冲突时,却也不是恶。” ⑨在这个思想框架中,纪伯伦表达了当灵魂和肉体融为一体时,人们体现出善的本质。然而,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并非必然是恶的表现,而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当个体竭力奉献自己时,被视为善的表现。这是一种对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贡献,展现了善良和奉献的价值。然而,纪伯伦也指出,若个体谋求个人利益,并不一定是恶的表现。这种观点暗示了对人性多面性的接纳,意味着人们可能在生命中追求个人目标,而这并非绝对的邪恶,而是生活中的另一层面。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从纪伯伦对善恶的独到见解中我们得知人性既有光明的一面,也存在着矛盾和挣扎,在他的视角下,自由可能是解放人类复杂性的关键,但是人类的自由一旦失去了约束,将会成为自由的奴隶。“当你们的自由失去约束,它本身又变成了一种更宏大的自由的约束。” ⑩这意味着,虽然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但如果没有适度的限制,自由可能变得无序和无规律,甚至导致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行为可能受制于过度的自由,被自己所追求的自由约束。纪伯伦在年少时被西方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深刻影响,同时又批判地继承了东方的思想,这让他得以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人生中的一切,在他的观点中,现实中的自由是相对存在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他强调自由与枷锁的共存,主张当人们能够在生活的压力下仍然保持内心的超越和坦然,才算是真正的自由。纪伯伦倡导的自由境界实际上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态度,一种在心灵深处实现的超越。他不让人们逃避现实,而是鼓励面对生活的悲欢离合,将东西方思想精华融合,提倡精神自由。
总之,纪伯伦看到了生命的多元性,通过独特的文学表达,将东西方思想融和汇通,使人们更理性地看待生死循环、善恶矛盾以及自由与枷锁的辩证关系,引导着人们更深层次地去思考生命的真谛。
四、余论
纪伯伦在作品《先知》中将优美的语言与深刻的哲思完美结合,他构建了一个独特而富有哲学深度的人生观,强调内在爱作为生命的动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爱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探讨使人们再次探索生命的意义;从善恶出发唤醒人性的理性与宽容;重视自由与现实的平衡,提倡精神自由……纪伯伦的哲学思想为人们打开了思考的新视角,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与死、善与恶、自由与枷锁之间的关系。在当代社会,面对复杂而多元的生命,人们或许可以借鉴他的观点,培养内在的爱,勇敢面对生死的循环,理性对待善恶之间的矛盾,追求自由时守住底线。通过对纪伯伦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我们将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找到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的人生路径。
注释:
①蔡德贵:《纪伯伦的多元宗教和哲学观》(上),《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5期,第58-63页。
②③(黎)纪伯伦著,李唯中译:《先知》,载《纪伯伦全集》,商务印书馆2023年版。
④(黎)纪伯伦著,李唯中译:《泪与笑》,载《纪伯伦全集》,商务印书馆2023年版。
⑤(黎)纪伯伦著,李唯中译:《先知·论死亡》,载《纪伯伦全集》,商务印书馆2023年版。
⑥(黎)纪伯伦著,李唯中译:《先知·沙与沫》,载《纪伯伦全集》,商务印书馆2023年版。
⑦蔡德贵:《纪伯伦的多元宗教和哲学观》(下),《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5期,第58-63页。
⑧⑨(黎)纪伯伦著,李唯中译:《先知·论善恶》,载《纪伯伦全集》,商务印书馆2023年版。
⑩(黎)纪伯伦著,李唯中译:《先知·论自由》,载《纪伯伦全集》,商务印书馆2023年版。
参考文献:
[1](黎)纪伯伦.先知[A]//纪伯伦全集[M].李唯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
[2](黎)纪伯伦.泪与笑[A]//纪伯伦全集[M].李唯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
[3](黎)米哈依勒·努埃曼.纪伯伦传[M].程静芬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4](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M].谢地坤,宋祖良,程志民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5]蔡德贵,仲跻昆.阿拉伯近现代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6]蔡德贵.当代新兴巴哈伊教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蔡德贵.纪伯伦的多元宗教和哲学观[J].阿拉伯世界,2004,(05):58-63.
[8]马征.西方语境中的纪伯伦文学创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6.
[9]李珮.纪伯伦的思想源流研究[J].阿拉伯研究论丛,2023,(01):265-281.
[10]李珮,刘欣路.纪伯伦作品中死亡书写的美学内涵[J].亚非研究,2021,(01):24-37.
[11]丁克家.华美的诗章,深刻的哲理——纪伯伦《先知园》赏析[J].阿拉伯世界,1995,(01):13-14.
[12]凤鸣.纪伯伦与闻一多创作的主旋律:爱、美与死[J].国外文学,1993,(03):92-97+131.
作者简介:
马苗,女,宁夏大学2022级哲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哲学。
朱宣锦,男,宁夏大学2022级哲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