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地理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环境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仍存在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忽视地图的分析与应用、缺乏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等问题,教师应结合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地图教学等方面,探索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地理地图;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2-0094-04
初中地理作为一门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基础课程,其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环境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仍存在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忽视地图的分析与应用、缺乏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制约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摆在初中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地理课标》)提出,地理课堂要引领学生认识地球家园,学习对生活有用、对学生自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还要在地理课堂中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切实反思当前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深入研读课标,分析学情,打造高质、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
一、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探究性。教师讲授占用课堂教学太多时间,几乎是以满堂灌的模式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形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很好挖掘,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过程,单一、陈旧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忽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能够直观展示地理现象和规律,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地理事物与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忽视了地图的分析与应用,课堂教学没有围绕地图来讲授相关地理事物和地理知识,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各类地图,没有让学生通过地图来识记地理事物、理解地理知识,从而增强地理区域认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脱离地图,导致学生缺乏地图意识和空间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限制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缺乏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当前大部分初中地理课堂仍主要依赖教材、黑板和传统教具,缺乏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匮乏限制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难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在教育信息化时代,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然而,这些资源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运用尚不充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此外,有的地理教师没有安排好课堂教学内容,在授课时没有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认知水平来讲授相关地理知识,把地理学科中一些比较深奥的知识反复在课堂上讲授,让学生认为地理太难学,进而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初中生的地理学习现状分析
(一)部分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
部分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在学生和家长的潜意识中,地理学科是“副科”,对今后的升学考试影响不大,特别在高考时,地理综合的选择面太小,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选择,因此学生不太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二是部分地理课程内容学习难度较大,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难以产生共鸣,进而影响了学习效果。七年级学生知识储备较少,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初中地理课程安排的一些内容学生学起来很难理解。例如,对于等高线地形图、影响世界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等学习内容,很多学生就难以理解和区分,难以构建有效的知识框架。
(二)多数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欠佳、成效低下
多数初中生的地理学习方法欠佳,常表现为死记硬背、缺乏实践与应用等,导致地理学习成效低下。地理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地图,地理的很多知识可以通过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来理解和识记。古人云: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图[1]。但在实际学习中,很多学生学习地理时,图文分开,没有做到左书右图,脱离地图去学习识记地理知识,有些地理知识和地理事物就难以理解。学生应转变不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注重理解地理概念与原理,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进行分析与探究,提升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
针对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和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情况,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授课内容,教会学生科学高效的地理学习方法,创建一个生动有趣、互动高效的学习环境。
(一)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解决好教与学的问题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相关知识和地理事物的认知较少,会觉得地理学科比较抽象。因此,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问题驱动和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时,教与学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喜爱地理学科,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学起,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教授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我们怎样学地理”这一章节内容时,先让学生花15分钟时间熟读课本内容,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每组都配备一名小画家和一名小讲解员,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和活动要求,分组绘制学校平面图简图。学校平面图绘制完成后,再让每组的讲解员讲述他们绘制地图的内容,其他组学生作点评与补充。这样的实践学习,让学生明白了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同时掌握了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地图要素,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是精心设计课堂问题。美国教育家斯特林·卡尔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2]。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深入研究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设计切合学生实际和课堂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的提问,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亚洲及欧洲”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到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这一内容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这个问题涵盖的地理知识较广。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亚洲所跨纬度范围、亚洲的地形特征等知识,知道这些因素对亚洲的气候都有影响,进一步复习巩固了影响气候的因素这个知识点。教师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层次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成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后,还要预留时间给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能够整理思路、组织语言,甚至产生新的见解和疑问,从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教师在讲“巴西”这一节第102页第二题的内容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一组扮演一种角色,让学生从自身角色出发,用10分钟讨论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的利用与保护。学生讨论热烈。有的学生认为,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应禁止砍伐;有的学生认为,为了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条件,可以砍伐;有的学生提出,应有计划地砍伐,边砍边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这个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讨论学习,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更加浓厚。
三是培养学生勤于探索的品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掌握相关科学知识。初中地理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布置学生开展动手探索类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勤于探索的品质。例如,教师在进行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备课时,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在课前绘制学校平面图,动手制作简易的地球仪;在进行第四单元备课时,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在课前动手测量一天的平均气温和动手实验探究太阳直射与斜射下的温度差异等动手实践活动。动手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二)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2022年版地理课标》提出,初中地理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3]。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地理课堂的教学任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地理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以教授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为例。海陆分布的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教师先安排学生用15分钟看教材内容,重点观察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和东、西半球海陆分布这两幅图,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概括归纳地球表面海陆面积的比例;二是观察比较南、北半球哪一个半球陆地面积较大;三是在这两幅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半球位置,对比分析它们的面积大小。学生阅读教材文本和观察思考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世界的海陆分布情况。学生在观察、对比、分析、交流中,得到以上问题的答案,顺利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互教互学、相互质疑,深入讨论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意识、团体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综合思维也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教授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时,教师可以重点讲授热带气候类型这一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四种热带气候类型的区域分布和四种热带气候类型的坐标等值线图,归纳出这四种热带气候类型的特征。在学生熟练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知识要点后,教师可以把后面的八种气候类型的教学任务交给学生自主探索完成,让学生用前面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到后面的知识学习中。教师要敢于转变角色,从知识的讲解者变成引导者,只在关键处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点拨并对知识进行适度拓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主体性得到凸显、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和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重视地图教学,促进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与理解
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各种地图的阅读与理解,让学生通过读图掌握各种地理知识。初中地理教材中有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分布图、地形图等,图、文、表互相支撑,承载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教师可以设计地图分析任务、开展地图绘制活动等,让学生在地图学习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学生学习了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后,教师可以设计利用地图分析中国地形特征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张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中国地形有哪些主要特征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教师详细介绍地形图的图例、比例尺、方向等基本要素,以及等高距和陡坡、缓坡的辨别,让学生学会判断各个地形部位的名称,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地图上的信息;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颜色、等高线等要素,解释这些要素如何反映地形的起伏和变化。其次,教师开展地图分析活动:每个学习小组分配一张中国地形的区域图,如青藏高原、华北平原等,学生根据地形图上的信息,讨论并总结该区域的海拔高度、地势起伏、主要山脉和河流等地形特征。教师巡堂指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并适时给予反馈和补充。最后,各学习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分享学习成果,展示学生对地形特征的理解和认识。教师总结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强调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地形特征对气候、河流、人口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融合多学科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地图阅读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教授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经纬网”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的不同,设计如图1所示的两道课堂训练题,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
图1中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经纬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绝大部分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够独立完成。第2题综合考查经纬网的几个知识点,难度较大,学生需要系统掌握相关知识点,才能做出正确的判定和选择。此时,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第2题没有指明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因此学生要根据图中80°W的提示,以及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得出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判定出图中90°为北极点,再结合分析地球仪上的五条特殊的纬线,得出丁地的经纬度为65°W、23.5°N。学生在解答第2(2)题时,需要思考划分东西半球的经线圈和地球上五带划分的依据,以及如何利用经纬网来辨别方向,同时还要明确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越短,最终在南北两极凝为一点,综合以上几个知识点,最后才能选出正确答案为选项C。
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动态、立体的地理图像,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和地图意识。例如,在讲解“世界地理”时,教师可以借助三维地球仪软件,让学生360度旋转观察地球,直观感受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关系。通过高清卫星地图展示,学生可以直观、清晰地看到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特征、从而加深对地图的理解和记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动手绘制简单的地图,掌握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现象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学习方法,将所学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重视地图的阅读与理解,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地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要求,进而提升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习兴趣、师生互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等多个维度出发,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地制定教与学的方法、选择教与学的内容、确定教与学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有效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未来,初中地理教学应继续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罗献.培养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途径[J].广西教育,2020(17):151-152.
[2]韦武胭.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作用、问题和对策[J].广西教育,2020(17):122-1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
(责编 韦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