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大单元阅读教学策略

2024-09-20 00:00:00刘玉
广西教育·A版 2024年8期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近年来,大单元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语文教学方式,逐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应用。大单元阅读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可以通过推进线索式阅读、探索“加法”式阅读、开展项目式阅读、实施延伸式阅读、注重生活化阅读,促进单元语文要素落地,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2-0121-03

语文大单元阅读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运用整体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有逻辑的整合与组织,设计相应的情境任务,整合相关学习资源,让学生在经历和完成阅读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和技能,并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崔允郭教授认为,大单元教学中的“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甚至可以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1]。大单元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笔者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立足语文大单元教学实际,探索初中语文大单元阅读教学策略。

一、立足单元导语,串联篇章目标,推进线索式阅读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学的首要工作,阅读教学中篇章的选取应该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注重所选篇章的有序性、层级性。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着眼于当前的文本,而且要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明确学习目标方向,层层递进地进入某个领域的体系化阅读中。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单元导语合理规划,将所选取的篇章串联起来,形成有效的阅读链,从大目标切入,细化为小目标并加以引导,让学生的阅读体验更加清晰。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用好单元导语,因为它是整个单元的开篇词,精准体现了该单元的阅读主题。教师重视用好单元导语,能够使阅读教学更为紧凑有序。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编排了5篇文章,分别是《黄河颂》《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土地的誓言》《木兰诗》。该单元的单元导语明确了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这就提示单元所选的作品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继续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教师教学该单元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同时学习做批注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结合该单元的导语,教师可以将该单元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串联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线索式阅读。该单元导读课要求梳理《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木兰诗》的叙事内容,了解爱国人物的经历;单元精读课要求学习《黄河颂》,并运用做批注的方法,分析本单元5篇文章的内容;单元研读课要求立足本单元5篇课文,了解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含义,分析课文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单元泛读课要求掌握朗读技巧,有感情、多形式地朗读课文。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上述目标进行串联:首先,梳理《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木兰诗》的叙事内容,学习略读、浏览等阅读技巧;接着,指导学生对《黄河颂》进行精读,并把课文中每段的中心句、能够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画出来,并做好批注,学习精读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运用精读的方法分析该单元的所有文章,理解哪些文章主要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哪些文章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培养良好的语感,落实该单元的语文要素。

二、整合课内主题,勾连课外资源,探索“加法”式阅读

大单元阅读教学最独特的功能是凝练单篇课文教学的分散点,体现比对性和层递性,如一张抛开的网,既能广集重点,又能筛选异同,让学生能够在规范且开放的引导下完成系统学习。从现实来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单篇文本相较整个系统学习来说是窄向的、单薄的。为此,教师可以立足教材单元,提取如下单元主题:一方面,优化归整流程,将关联或相似的阅读元素集中比较;另一方面,注重构建主题,为学生的阅读适当做“加法”,以某个主题为主线,选取同类文章进行关联阅读,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从中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为家国情怀,这一主题与本单元人文主题一致。教师开展该单元阅读教学,可以通过提炼该单元5篇课文的共性来确定单元大主题:淬炼英雄爱国之心,铸牢少年家国精神。围绕这一学习主题,教师可以开展综合性文本阅读学习活动。其间,教师要注重做好阅读“加法”,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几项学习任务:搜集爱国典型材料,结合材料讲述爱国人物故事,感受经典人物的爱国情怀;诵读爱国诗词,培养富有激情和想象空间的朗读能力;摘录爱国主义经典诗歌,激发爱国情感,将爱国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阅读书籍《中国梦·英雄魂》,并写一篇读后感。通过实施“加法”式阅读,学生纵览古今,感受无数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加深对“天下”“家国”的理解,能够身体力行地践行爱国爱家信念,并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了阅读空间,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中滋养心灵。

三、设置学习任务,突出学生主体,开展项目式阅读

大单元教学需要以任务为线索,重构学习内容,设计合适的“大任务”。任务导学是新课改理念下的重要教学手段,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能够让学生从学习主体的角度出发,实现自主融合,深入探究[2]。七年级语文阅读学习由浅层阅读过渡到深度阅读,需要更灵动、更具操作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以达到新课标提出的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传统阅读教学一般以“教”为主,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从而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探究意识相对较弱。为此,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情境任务,发挥兴趣指引、思维促进、自主探究等作用,将单向灌输转化为双向反馈,从任务活动的视角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渠道。

在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大单元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该单元“爱国情怀”这一核心,设计主题为“览爱国故事,感家国情怀”的单元阅读“大任务”,并在“大任务”的基础上再设置六个“子任务”:(1)知内容,走来路——引导学生了解5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木兰诗》3篇课文的叙事内容;(2)学批注,找特点——学习批注阅读法,以《黄河颂》为例分析课本中的5处旁批所运用的方法,再拓展迁移到其他课文学习中,找到课文中人和事的特点;(3)品抒情,悟手法——讲解“抒情”这一概念,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进行分析;(4)读课文,感情怀——导入“朗读”概念,学生跟音频读《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粗读《土地的誓言》、精读《黄河颂》《木兰诗》,在朗读中感悟课文体现的思想感情;(5)学技法,写真情——借鉴名篇,学习技法,尝试运用多种抒情手法进行短篇作文写作;(6)办活动,勇担当——举办爱国人物故事会、爱国诗词朗诵会和爱国名言展示会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责任担当意识。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注重大单元阅读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紧密连接,避免活动内容的单一与固化。其间,教师设计具有专项性、拓展性的活动任务,通过阅读项目的形式,一方面给予学生实践的仪式感,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将单纯的“读”融入“感”“听”“做”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积极响应、自主体验,体现了大单元整体、延伸式的教学理念。

四、聚焦语文素养,构建知识体系,实施延伸式阅读

七年级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培养,对阅读及其作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进一步强化阅读中语文素养的积累,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体系的概念,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培养进阶式阅读思维。大单元阅读教学的整合特性、驱动模式为学生开展正确阅读指明了方向。阅读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感悟、思维、记忆等多项能力。与此对应,正确的阅读思路能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收获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

根据教材要求,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包括:继续学习精读,学习做批注,调动体验和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开展大单元阅读教学,教师应将这些语文要素分解到不同课文、不同课时,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该单元《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风格,了解象征、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同时,实施拓展式阅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例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土地相关的诗歌、小说、散文等不同类型的文章,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秦牧的《土地》、鲁迅的《社戏》等,让学生了解不同作者对土地与人民之间关系的不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说说我家乡的土地”“我爱这里的风土人情”等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讨论和写作,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人文主题为牵引,注重阅读价值、人文素养的融入,通过拓展阅读教材单元以外的课文,促使学生进一步发展阅读思维,形成全局性阅读观,学会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而不再是为读而读。

五、开展情境教学,发挥感官功能,注重生活化阅读

自主体验情境、生活化情境、学科认知情境是情境导学的几大要素。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大单元目标中提取贯穿式情境元素,为学生建立真实的语言场景,让学生在生活化阅读中体验语言的多样性,积累阅读经验,提升阅读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情境引导一定要围绕感官感知,不能凭空而“引”。在大单元阅读教学中,相似的情境元素是归整、串联的关键,关注并利用情境牵引,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激发感性认识、获得理性认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为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细节需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生活化情景进行引导。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编的文章,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角度,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民族语言文字、热爱家乡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为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该单元的“写作任务”创设了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在《土地的誓言》里,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绘了美丽而丰饶的家乡。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你对它怀有怎样的情感?请以《乡情》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据此,教师可给出以下3点写作提示。(1)关于家乡,你应该有许多内容可写:家乡的景色、物产、风俗,以及你在家乡的生活……不必面面俱到,要有侧重地写。(2)直接抒情时,应基于相关的记叙、描写,顺势而发;间接抒情时,所写内容要与表达的情感协调。(3)写完初稿后,读给同学听,看看你的作文是否能打动人。如果效果不好,和同学讨论,看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然后做出相应的修改。

从阅读到写作,学生们牛刀小试,在写作中用上了多种抒情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由这一案例可见,情境的提取既要贴近学生的自主体验,又不能脱离语文阅读教学的学科认知需求。生活是文学作品的本源,最自然的阅读引导就是贴近学生实际,结合情境导入,让学生能够从大单元目标下的系列文本中尽可能地代入自己,形成主人公视角,真正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获取深度的人文积累,完成从阅读、思考到表达、运用的闭环学习。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优势明显,它突出了语文阅读的育人作用,为学生参与语文实践创造了机会。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先要从自身的观念调整入手,摒弃旧的教学思维习惯,明确大单元教学的目标和方向,理解“大”的学科规划,完善“大”的空间转变,养成关联性、延伸性的教学意识,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体验中汲取人文素养、建立科学思维、保持阅读热情,达成开放式、自主式阅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向荣.大概念大单元视域下的跨学科教学探究: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神话故事单元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3(增刊1):87-92.

[2]李兴梅.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路径研究[J].考试周刊,2024(23):33-37.

[3]王冬梅.情境认知理论视域下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2:52-53.

注:本文系贺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农村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为例”(KTLXB062)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