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地方文化资源 开发美术校本课程

2024-09-20 00:00:00房晶晶
广西教育·A版 2024年8期

摘 要:现阶段小学美术教材中关于地方特色的美术内容偏少,为让学生利用和传承身边熟悉的文化资源,教师应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美术课程,以美术表现独有的方式,保护地方资源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以“闽南百草绘”教学为例,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开发美术校本课程:探寻地方文化,让历史痕迹“入耳”;创设教学情境,让文化形态“入眼”;领悟文化内涵,让文化精神“入心”;创作艺术作品,让综合素养“入行”;激发情感共鸣,让文化情怀“入髓”。

关键词:文化资源;校本课程;美术;历史文化;文化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2-0078-04

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很多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以更丰富的主题和更多元的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地方文化资源是指一定地方、一定区域中特征明显的各种文化形态。本文提及的地方文化特指闽南地区的中医药文化。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美术教育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传承和保护地方中医药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试图把闽南中医药文化资源运用于小学美术教学,使美术课程更加乡土化、个性化、多元化。下面以中医药文化主题的美术校本课程“闽南百草绘”教学为例,论述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了解家乡、加深对家乡文化认同感、升华家国情怀的方法。

一、探寻地方文化,让历史痕迹“入耳”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核心素养导向。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深入发掘、充分利用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艺术资源、美育资源,将丰富多样的优秀艺术资源与艺术课程教学有机结合。”[1]120美术教师应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完善学科课程体系。闽南地区钟灵毓秀,几千年来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让人熟知的便有闽南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形象历史,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地区所崇尚的中医药文化,符合闽南地区气候、生态环境,与民间的习俗乡情、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相互融合。闽台两岸的百姓共同信仰的医神——福建北宋名医吴本,因其悬壶济世、医德高尚而誉满天下。自宋代起,吴本先后被历代皇帝封为保生大帝、大道真人、吴真人等。吴真人以善用闽南青草药著称,为世人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医案、病谱和药籍。百姓为表缅怀,便在他行医济世的厦门青礁村建造了闽台慈济第一祖宫。青礁小学便坐落在这充满浓厚中医药文化气息的土地上。鉴于大部分学生对中草药略有所知,教师选择便于学生接受的闽南青草药作为美术校本课程的内容。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的,教师可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与中医药文化有关的地方习俗和有关青草药的故事,并与村子里的长辈进行开放式的对话。学生在收集材料及与长辈对话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闽南地区中医药文化历史渊源的了解,拉近了与家乡青草药的心理距离。在课堂上,学生自由分享,教师一边记录学生所收集到的资料,一边提出“名医那么多,为什么吴真人会受到闽台及东南亚地区人们的敬仰?”“每年慈济宫举行祭奠仪式是为了什么?”“有些青草药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奇怪?”“药膳为何能被大家接受?”等问题,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教师及时归纳学生所说的大事小情及各种观点,然后为学生解说青礁这片土地所蕴含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分享、讨论、思考等碰撞中,学生对身边熟悉又陌生的中医药文化听得明白、想得通透,从而为接下来的美术学习打好基础。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文化形态“入眼”

教学情境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它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在物质之外,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认识与理论上的升华。让中医药文化进入学生视域,教师可通过校园草药园、课堂教学融合、实践活动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中医药知识,‌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一)创设情境,引出青草药话题

青草药是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的传统医药,也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因为司空见惯,很多学生对青草药熟视无睹,缺乏敏感度和新鲜感。为了让学生对习以为常的青草药给予更多的关注,有更直观的感知,教师事先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分别请三名同学上台观察和品尝,让他们说一说这三杯水分别是什么味道。

生1:(拿起红色水)从外观上看,像草莓饮料,喝起来有酸涩的味道。

生2:(拿起蓝色水)像蓝色颜料,喝起来有一股苦味。

生3:(拿起黄色水)像茶,喝起来微甜且有淡淡清香。

师:这三种水是我从学校的草药园采摘的洛神、蝶豆花和车前草等三种草药所分别熬煮出来的草药茶(出示这三种草药的植物样本)。下面,请同学们上讲台选择自己想尝试的一种草药茶来细细品尝。

学生一边品尝自己感兴趣的草药茶,一边惊奇、仔细地打量着教师出示的三种草药样本,一种审美体验在亲密接触的氛围中变得神奇,具有穿透性。于是,这些样貌平平的青草药开始进入学生的视线。至此,教师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课学习主题:“下面我们一起领略‘闽南百草绘’之美。”

(二)任务驱动,强化对青草药的认知

美术创作要建立在对事物形态特征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进行艺术表现。一旦学生对青草药产生了好奇心,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对青草药做进一步探究。教师发布课中学习记录单(如图1),引导学生对几种青草药的形状、特征、色彩进行观察、讨论。通过小组内的观察比较,学生发现闽南地区青草药的种类以叶类草药和花类草药为主,且青草药大都会以点或线条或块面的形式呈现纹理,并总结出叶类草药的外形和色彩相对简单统一,而花类草药的形态各异且色彩较为艳丽等特点。学生经由讨论、比较、探索等活动主动寻求结果或答案,并进行结论展示。

三、探究文化内涵,让文化精神“入心”

中医药既是中国传统治病救人的医药学思想和技术,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思想观念和实践方法都蕴含着深刻的中国哲学智慧[2]。“大医精诚、仁爱仁术”“勇于实践、无私奉献”等都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涵,为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文化”是无形的,但传递文化的人与物却是有形有情的,为了让深厚的文化内涵浸入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学生了解吴真人行医济世的事迹之后,教师从闽南中医药文化拓展到我国的中医药文化,通过让学生观看古圣先贤事迹的视频和赏析名家作品,由具体感触到的艺术,加深对我国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启思赋情,让中医药文化之泉浸润学生心灵。

例如,教师通过视频介绍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创作《本草纲目》的历程,以及他历经27年远涉深山旷野亲尝百草,遍访名医宿儒并四处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的故事。《本草纲目》共52卷,共有1 892种药物(其中有374种是李时珍新增的药物)、11 096张处方收录其中。全书约190万字,绘制的精美插图1 160幅。《本草纲目》在17世纪末开始传播,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被称为“东方药学巨典”流传至今。在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提问:“为什么李时珍历尽艰险甚至付出生命都要编撰《本草纲目》?”让学生利用两分钟时间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A组代表:我们组认为李时珍想要让后人都能正确安全地使用中草药,不惜以身试药。

B组代表:我们组觉得李时珍想让更多的人看见、了解不同的草药,所以编写在书里,让人们可以一直传阅、学习和借鉴。

C组代表:我们讨论的结果是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和幸福,让人们知道身边有许多可以用来治疗疾病的药物。

教师点评:各组代表说的都非常好,其实《本草纲目》除了是药学典籍,它还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蕴藏着许多珍贵的科学遗产。正因为有如此伟大的人不畏艰险、勇于实践、无私奉献,才有了造福人类、传世至今的典籍。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和传承。

接着,教师出示曾孝濂创作的《木棉花》进行介绍——木棉花是闽南地区常见的中草药,有清热利湿、解毒的作用。因为木棉花的花期长,色彩鲜红夺目,已成为厦门随处可见的景观植物。李时珍用线描记录草药,现代的曾孝濂先生用色彩描绘草药。曾孝濂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教授级画家,他把毕生精力放在寻求科学和艺术之间的结合点上,历时40年用写生的方式创作了2 000多种植物,其中包含了许多珍贵的中草药,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文化传承的坚守。最后,教师给学生发放名作赏析任务单(如图2),引导学生从题材、表现形式、色彩、构图及情感表达等角度鉴赏和分析木棉花。

美术鉴赏是通过感知、分析,理解作品的过程,亦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判断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从题材、表现形式、色彩、构图及情感表达等角度对木棉花进行鉴赏和分析,既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积极思考,又能无缝衔接美术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准确高效地剖析作品,由最初的感知逐渐走向审美的深入理解。这便是美术课程中“以美启智,以美育人”作用的体现。

四、创作艺术作品,让综合素养“入行”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超越零散的知识、技能,要求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112。在教学之前,教师应思考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多种媒材,让创作形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在创作过程中实现与艺术形象的共情。

中国画艺术是现存世界最古老的传统艺术之一,‌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艺术融汇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思想内涵于其中,形成了别具一格且意蕴深远的意境。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具有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中国画传统布局来展现闽南地区的青草药文化。中国画与中草药文化融合是非常有新意和意境的,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草药园,让学生利用具有一定厚度并且吸水性较弱的白纸与色彩丰富艳丽的马克笔进行青草药写生。由于白纸都是统一规格的方形,为了让学生在作品画面的意境上实现守正创新,教师鼓励学生在创作前将方正的白纸撕成想要的任意形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顺势讲解中国画的章法布局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它的核心仍离不开“整体”“变化”“和谐”三个原则。接着,教师进行示范——在撕好的任意形状的白纸上,利用中国画表现技法中的透视、取舍、主次、呼应、留白、疏密、穿插等技法处理青草药的写生创作,最后在作品中题字(写上中药名),并用自己的指纹印取代印章落款。学生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创作形式,感到非常新奇,创作参与度高且作业质量非常好(如图3)。

中国画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形式美的法则,它指导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成为民族绘画的精髓。利用具有历史韵味和唯美意境的中国画来诠释文化底蕴厚重的闽南青草药文化,突破了时间、空间、媒材在学生心理上、视觉上的限制,促进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创作的过程中探寻青草药的艺术气息,同时提升审美感知和综合素养能力。教师采用《百草图集》的卷轴收录学生的作品并进行展示(如图4)。这一做法深受学生喜爱,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意蕴,还加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使课程关于文化之美的“立意”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五、激发情感共鸣,让文化情怀“入髓”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通过择取中医药文化中贴近学生生活的青草药进行美术教学,通过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等步骤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既巧用诗词歌赋与音乐的极致美感打开学生的身心、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又加强了学科整合,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拓宽知识面,探寻文化价值,了解文化的多元性、艺术性。席勒说过:“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通过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课堂让学生看到、听到、感受到美的事物,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引领学生学习和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态度,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灵敏的感知能力,在经历了“听、尝、看、想、说、做”等学习行为后,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学生的探索欲促进中医药文化内涵落地呢?在拓展环节,笔者分享草药的运用历史,让学生明白草药除了具有药用价值,还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可以展示古代文人雅士用草药名创作的诗词歌赋,教师可一边用宛转悠扬的语调读诵《诗经·秦风》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优美诗句,一边用多媒体播放在风中摇曳的蒹葭影像和清雅悠长的古琴小曲,使学生的身体与心灵在诗情画意的美好氛围下得到滋养,在草木形色之美与文化之美的深度融合中形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自觉。

总而言之,教师通过以上五个步骤深入挖掘和运用闽南地区中医药文化资源,既有助于学生沉浸在新颖有趣的美术校本课程学习中,又能让地方资源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最终达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红梅,付高言.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2,42(1):134-138.

注:本文系厦门市海沧区第七批教育科研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美术课程融入中医药文化的实践研究”(Z2023X086)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