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美育浸润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应立足“教—学—评”一致性原则,积极推进“教—学—评”一体化,在全面关注学生科学素养达成情况的同时,特别关注学生臻美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依据课标和教材,兼顾臻美思维发展,明确课堂“教—学—评”目标;立足“教—学—评”目标,巧妙融入臻美思维,优化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评价执行量表,适当融入臻美思维,明确评价观测点及评价执行方式;分析课堂教学评价反馈数据,恰当融入臻美思维,进一步优化教学细节,促进学生有效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实现臻美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臻美思维”;小学科学;教学评价;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2-0039-04
近年来,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在2023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学校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将美育浸润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对发展小学生的臻美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臻美思维,指的是在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按照美学规律,对尚不完美的东西(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科学假说、科学模型、科学理论等)进行加工、修改以致重构的思维方法,其最大特点就是把对美的追求放在科学思维的首位,通过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科学假说、科学模型等的审美处理,探索解决科学问题的新方向[2]。
科学是人类在研究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系统,以及获得这些知识系统的认识过程和在此过程中所利用的方法。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其育人价值集中体现为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等方面的核心素养[3]4。自《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科学课标》)实施以来,“强化过程评价,重视‘教—学—评’一体化”[3]3成为科学教师的重要研究方向。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对科学教学的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作用,笔者基于美育浸润的“教—学—评”需要,将臻美思维融入小学科学“教—学—评”一体化改革中,进行了扎实的实践探索。下面笔者以“热在水中的传递”一课为例,探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
一、依据课标和教材,兼顾臻美思维发展,明确课堂“教—学—评”目标
“热在水中的传递”一课编排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5课,依据《2022年版科学课标》的规定,本课核心概念为“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学业要求是“能对热传递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推理”。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热是可以传递的,有三种基本传递方式即传导、辐射、对流。本课重点学习热对流传递方式。热对流是一种物理现象,是流体各部分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匀而产生的宏观上的相对位移现象。
以素养为导向,小学科学课程评价应关注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过程中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方面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而要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改进结果性评价,发展学生的臻美思维,必须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表现及学业发展状况,以及由以上行为表现及学业发展状况所带来的学习结果。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以及《2022年版科学课标》对本课内容的学业质量要求,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评”目标:科学观念方面,知道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进行传递的,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并且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科学思维方面,能够运用分析、比较、推理、图形解释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发展臻美思维;探究实践方面,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研究思路并制订相对完整的探究计划,能够熟练操作热对流实验并体验合作学习的美好;态度责任方面,能够和别人一起合作交流,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想法,愿意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过程,有认真观察、探究热传递现象的兴趣。
二、立足“教—学—评”目标,巧妙融入臻美思维,优化教学流程
将美育浸润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臻美思维,实现小学科学教学中求知与求美的统一,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热在水中的传递”一课中,教师将臻美思维的发展巧妙融入学生对热对流知识的深入探索、对热传递实验设计的精准优化、对思维过程的严谨推敲等学习探究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勇于质疑、敢于创新,使学生发现热传递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从而理解不同科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相关知识体系,发展科学认知。
基于以上理念,为了达成“教—学—评”目标,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流程进行了优化: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再引导学生由水和空气都是能流动的物体推导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最后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设计教学评价执行量表,适当融入臻美思维,明确评价观测点及评价执行方式
实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应以课堂“教—学—评”目标为基础,适当融入臻美思维,设计评价观测点及评价执行方式,同时设置“问题与原因分析”以及“教学改进”项目(如表1),使课堂教学评价真正发挥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达成素养发展目标和臻美思维发展目标。例如,在“热在水中的传递”一课中,笔者将臻美思维适当融入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素养目标及评价观测点,引导和评价学生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开放性,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进行科学预测;同时将臻美思维适当融入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的评价指标和评价观测点,侧重引导和评价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观察、敢于提问、主动探究、乐于分享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基于预测设计验证实验,能完整地设计实验、不轻易接受未经证实的假设、能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并进行质疑和分析。
四、分析课堂教学评价反馈数据,恰当融入臻美思维,进一步优化教学细节
评价不但对学生具有引导和激励功能,而且对教学具有诊断和促进改进的作用。在“热在水中的传递”一课中,评价执行量表的应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反映出课堂教学中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态度责任评价观测点“善于思考,善于观察,敢于提问,主动探究,乐于分享”的反馈数据显示:学生陈述观点1次的有5人、2次的有3人、3次的有2人,会质疑的有1人,能从不同角度补充的有3人,整体发言人数约占全班人数的23.6%(通常情况下要求占33.3%左右)。由此可见,学生在该评价观测点上的数据并不乐观。分析原因可发现,教学中其实存在着学生实验分工不明确、教师提问不精准、学生不会或不敢表达等多方面的问题。探究实践和科学思维评价观测点的反馈数据也不理想,“观察实验现象后能用画图方式表征自己的研究思路”“能根据观察水加热后的运动情况进行推理,得出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两项的得分均较低,导致教师不得不延长了课堂探究时长,总耗时达30分钟,结果仍未能有效突破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达成对学生的素养培养目标。分析其中原因可发现:因为该年龄段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教师所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所要求呈现的数据信息不够全面,对学生的指导存在客观上的不足,所以才使学生难以做到清晰、全面地感知实验数据和信息、全面总结和分析实验现象,并通过推理得出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
基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执行量表所反馈出来的课堂教学数据,分析课堂中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得失,恰当融入臻美思维发展,教师可进一步优化教学细节。例如,在“热在水中的传递”一课中,教师可结合以上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教学细节进行优化和改进。
一是优化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分享、乐于分享。例如,针对第一次试教的实验记录表(一)中只呈现了“画出水的颜色变化方向图”的简单指令,导致学生在组织语言、建构科学观念上存在极大的困难而不能有效应答的问题,教师在第二次、第三次换班教学时先后两次对实验记录表(一)中的这个细节进行了优化,给出了学生一个不断优化的语言表达支架,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记录的观察内容和表达方法。第一次优化后给出的语言表达支架如下:“我们小组发现:感温油墨的颜色从 色变成 色,颜色在试管内变化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 → →
(上沿、下沿、上端、底部)。”该支架明确了学生应该观察记录的内容及交流时的语言组织方法,但个别地方的语言表达还不够严谨,如“上沿”“下沿”等的指向性不够明确。于是在第三次执教该课时,教师对该支架进行了二次优化。第三次课堂中的语言支架如下:“我们小组发现:感温油墨的颜色从 色变成 色,颜色在试管内变化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 → → (①试管上沿;②试管下沿;③水的上端;④水的底部)。”
二是优化班级记录表,便于学生全面掌握实验数据,学会推理论证。为了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科学思维,让学生能够基于证据和逻辑,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通过观察感温粉末运动的方向,发现水受热向上运动、遇冷向下运动的现象,从而获得相对运动的科学观念,笔者尝试把试管、烧杯做成模型,通过让学生在模型上标箭头的方式,记录观察到的颜色变化及运动过程,再把现象粘贴到班级记录表(如图1)中。这样改进班级记录,可以真实、清晰、全面地呈现各组学生的实验结果,便于学生综合分析本组与全班各组的实验情况,推理出科学的结论“热在水中是以热对流的方式进行传递的”。
在优化和改进以上教学环节后,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观点1次的有12人、2次的有2人、3次的有1人,会质疑的有3人,能从不同角度补充的有4人,整体占比达到了43.6%;课堂探究时间22分钟,封闭式问题明显减少,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多元,学生更加大胆地进行思维碰撞,并能够基于观察到的实现现象推理出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从而有效达成了本课的素养目标。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且要重视发展师生双方的臻美思维。将美育真正浸润于教师科学教学和学生科学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收到较好的实践效果。调查显示,自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和小学科学“教—学—评”一体化改革以来,星湖小学喜欢科学的学生比例从过去的94%上升到了99%。三至六年级学生2024年春季学期的科学课程期末素质检测成绩上升了4.19分,整体优秀率从85.33%上升到91.63%。尽管如此,小学科学教学评价仍有很大的改进与优化空间,未来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必须直面评价标准的统一性、评价过程的复杂性、美育浸润的有效性以及评价结果应用的有效性等问题,加大“以美启智”教育评价研究的力度,进一步促进小学科学教师高效实践“教—学—评”一体化,有力地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特别是臻美思维的发展,为学生享受科学教育之美、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教体艺[2023]5号)[EB/OL].(2023-12-20)[2024-01-1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1/content_6924205.htm.
[2]赵伶俐.臻美思维实现求知与求美的一体化[J].人民教育,2015(15):13-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育人培元’视角下南宁市星湖小学美育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探索”(2022ZJY698)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