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将劳动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各学段,从根本上加强和改进学校劳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新课标背景下,蒙山县蒙山镇第二小学从学校“真”文化出发,构建基于学校文化特色的“真教育·真成长”劳动教育体系,并通过开展项目式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等方式,汇聚家、校、社育人合力,推动学校劳动教育取得实效。
关键词:学校文化;劳动课程;小学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2-0026-03
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群众,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劳动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了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1]。蒙山县蒙山镇第二小学(以下简称蒙山二小)立足学校“真”文化,依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劳动课标》),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办学全过程,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劳动教育,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探寻学校文化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
学校文化包含学校的价值观、传统习俗、校训校风等。开发立足于学校文化的劳动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学校的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蒙山二小以“求真、博爱、善学、尚美”为校训,以“把每个学生的成长变成成功而精彩的故事”为办学理念,以校训中的“真”作为学校文化主题,践行陶行知提出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活化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2022年版劳动课标》指出,劳动课程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蒙山二小以丰富多样的劳动项目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在劳动中出力流汗,接受锻炼,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坚定劳动信念,养成自律守纪的品质。这种用劳动塑造人的教育过程,与学校的“真”文化内涵不谋而合,能够启发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劳动的意义,激发劳动兴趣、培养劳动精神,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劳动者。
蒙山二小结合学校“真”文化,开发以“真教育·真成长”为主题的劳动课程,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必备的劳动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开展劳动实践时,注重运用包括启发式教学法在内的先进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美化,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学校的“真美校园”办学理念和文化氛围。在组织开展校园“致真”文化艺术活动时,通过舞蹈、音乐、小品、手工作品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蒙山二小开发立足学校“真”文化的劳动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将劳动课程与学校文化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学校的文化传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擦亮学校“真”文化品牌。
二、构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2022年版劳动课标》提出,劳动课程要采用丰富多样的劳动项目,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出力流汗,接受劳动锻炼,磨炼意志品质。这种实践性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而且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自律守纪的劳动品质。构建基于学校文化的劳动体系,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蒙山二小基于学校“真”文化特色,构建起了“真教育·真成长”劳动教育体系(见图1),在开发劳动特色课程时,明确课程主题,设计丰富的课程类型,利用校内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开展高质量的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劳动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劳动技能。
由图1可知,蒙山二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融合劳动课程、开放劳动课程组成。融合劳动课程主要包括国家劳动课程、课后服务特色课程、德育实践活动;开放劳动课程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
第一,依托课后服务,构建融合劳动课程。蒙山二小是自治区课后服务特色学校,在课后服务特色课程中开设了30多项特色课程,并在特色课程中专门设立劳动课程,进一步完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例如,开设手工制作、剪纸艺术、烹饪课堂、蜡染体验等特色劳动课程,举办“我是小小整理师”“劳动创作美——科技创新比赛”等劳动技能比赛,在校园打造“智真校园微农场”生产劳动教育基地,借助无土栽培科技打造校园微农场,据此开展“种植—养护—丰收—烹饪”劳动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成就感。
第二,依托实践活动,构建开放劳动课程。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协作,突破“鸟笼式”小学校,打造“森林式”大学校,挖掘家庭、学校、社会的特色劳动课程资源,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特色劳动课程体系[2]。一是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在家庭开展“我是小小整理师”主题劳动,引导家长放手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让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书桌、衣柜、房间等,培养基本的家务劳动技能;在学校开展“我是真美保洁员”主题劳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室、走廊、清洁区的打扫,在培养劳动技能的同时提高集体荣誉感;在社区开展“我是文明小使者”主题劳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与社区共同开展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清扫街道、清理电线杆上的小广告等劳动。二是体验日常生产劳动。在校园内开设“智真微农场”空中种植园,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无土栽培技术;与乡村小学牵手共同开展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采摘等日常生产劳动,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尊重劳动果实”等劳动价值观。三是开展服务性劳动。主要是结合学校的德育特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学雷锋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
三、探索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方式
蒙山二小结合“真教育·真成长”校本课程,积极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劳动知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一是开展项目式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的核心是创设真实情境,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学校依托“智真微农场”生产劳动教育基地,组建劳动兴趣班级、社团,开展春种秋收、技能展示、成果兜售、劳动简笔画、主题作文等形式多样的项目式主题实践活动,深入挖掘劳动项目的育人潜力,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在项目式劳动教育过程中,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并汇聚全校教职工的智慧,以真趣味、真实践、真成长的课程文化为基础,结合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编写劳动教育校园读本,为学生参与日常劳动提供指导,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校本劳动课程体系,形成融合“真”文化的劳动教育特色。
二是开展“劳动+”教育。从“五育”并举的角度来说,劳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综合运用[3]。学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美术、音乐、英语等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跨学科知识。例如,在“智真微农场”开展种植劳动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为语文习作提供丰富素材;在解决数学中的距离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到农场亲自测量植株间距、植物与围栏的距离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手工制作,促进学生认知材料的性质、学习工艺的技巧;在科学实践课中,教师可以开展创意设计比赛、科技制作、小发明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元素,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和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三是开展服务性劳动。蒙山二小是全县唯一的警民共建学校,少年交警活动是学校的德育品牌。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蒙山二小通过多样的品牌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让学生在服务过程中养成认真负责、坚持不懈、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品质。学校组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参加多种公益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如充分发挥学校少年交警品牌资源,带领学生走上街头开展交通劝导服务活动。结合创城、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组织少年交警开展校园周边交通环境整治行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体验劳动的价值。将劳动教育与学习雷锋主题活动、交通劝导志愿服务等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等相结合,到校园周边开展清洁卫生大扫除,前往敬老院慰问老人等,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培养公德心,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四是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加强家庭、学校与社区三方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合作,积极寻找学校之外的劳动教育资源支持,通过构建家庭奠基、学校主导、社会支持的劳动教育体系,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常态化。家庭是劳动教育的起点,家长积极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如在寒假开展“以爱为名,为家人做一道美食”家务劳动,既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树立劳动意识,又能营造崇尚劳动、关爱家人的家庭氛围。蒙山二小构建系统、规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关注劳动过程和结果,传授学生劳动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劳动教育评价方面,蒙山二小探索构建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全方位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学生通过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贡献,从中获得劳动体验,逐步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取向,最终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
总之,基于学校文化特色开展劳动教育,能够让劳动教育更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有利于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校深化办学内涵,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佛朝晖,鞠克亮,井光兵.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内涵、理性审思与建设路径[J].中小学校长,2023(8):31-35.
[2]贺明华,周杨力子,江毓君.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高质量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基础、困境与趋向[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4(6):89-99.
[3]郭娜.家校共育背景下劳动教育策略探究[J].新智慧,2023(31):1-3.
[4]毛剑东,蔡燕娜.劳动教育新突破,家校共育新篇章:基于“以劳育人”理念的学生劳动素养实践研究[J].中小学校长,2020(4):31-33.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研学与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专项课题“基于学校文化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以蒙山县蒙山镇第二小学为例”(2022ZJY1941)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