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

2024-09-20 00:00:00郑艺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4年9期

摘 要 2024年秋季学期,新版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将投入使用。从育人导向、融合取向和精准指向三个维度审视,新教材呈现出坚持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秉持守正创新,拓宽学习场域,遵循学科逻辑,适切心理逻辑等编排特点。教学过程中可从紧扣教材新变化的单篇精准教学,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统整教学,基于多样态融合的长程进阶教学三个方面,依托新版统编教材,践行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 键 词 新课标;新教材;编排特点;教学建议

引用格式 郑艺.新版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4(26):69-72.

2024年秋季学期,新版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以下简称“新教材”)将投入使用。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颁布以后,首次重大的教材修订。新教材秉持国家事权,基于课标理念,在内容和体例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订与创新。新教材究竟新在何处?一线教师该如何依托新教材,践行课标理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笔者试从育人导向、融合取向和精准指向三个维度,阐述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一年级上册新教材编排特点

1.育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

(1)文化自信下倡导兼容并包。新教材在入学教育中添加了《我爱我们的祖国》,通过熟识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长江和黄河这些蕴含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事物和典型意象,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旨在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是中国人》配有各民族小朋友穿着本民族服饰的群像图。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是“中华民族是一家”的生动诠释。其中,少部分儿童微笑时的“眯眯眼”形象比较符合唐代仕女图的审美偏好,大多数则更符合当下大众的主流审美。旧教材插图在审美偏好上曾一度引发争议,新教材作出了辩证理性的回应,在坚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同时,努力做到传统与现代审美的辩证统一。既要坚守文化与审美的自信,又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审美冲突和误解,尊重多元审美。

(2)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新增课文《两件宝》,无论是课文内容还是插图,旨在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把事情做好,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语文园地三”之“识字加油站”的课程表中,在星期三专门多设置了一节劳动课。这些新增内容充分彰显了“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1]的文件精神。旨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涵养劳动品质与精神,最终指向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

2.融合取向:秉持守正创新,拓宽学习场域

(1)两种课型相融合:口语交际从独立编排到融入语文园地。纵观口语交际编排历史,以综合编排为主,基本与阅读、习作相连,放在语文园地中[2]。旧版统编教材创造性地将口语交际从语文园地中分离出来,使其独立编排,旨在强调独立性与系统性,而非阅读或习作的附属。如此编排的一大原因是“如果过于强调单元内部各种元素的横向联系,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会不可避免地使口语交际和习作成为阅读的附庸,进而导致口语交际和习作自身规律被忽视,一些必要的表达能力得不到专门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3]。

因为纸笔测试对评价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存在巨大的局限,导致即便独立编排,口语交际课依旧难逃被边缘化的尴尬境遇。尤其在常态课上,不少一线教师不会教、不愿教或者不舍得花一整节课的时间教。口语交际的独立性与系统性不仅未得到彰显与落地,关联性与融合性还被大大忽视与削弱,教学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之间横亘着难以跨越的鸿沟。因此,新教材回归历史主流,再次将口语交际纳入语文园地中,旨在提示一线教师应树立联结融合的思维,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视角,将口语交际与单元内外的其他课型与内容统整,灵活开展口语交际教学。

(2)三种生活相融合:构筑家庭、学校、社会的多元场域。新增的“语文园地二”之“识字加油站”,依托拼音本封面识字,与“语文园地三”之“识字加油站”,依托课程表识字,都是典型的将学校生活作为识字教学的应用场景;“语文园地七”之“识字加油站”是14个读轻声的亲属称谓词,并配有“泡泡语”:“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人……”是典型的将家庭生活作为识字教学的应用场景;“语文园地六”之“识字加油站”是四组表示职业和工作地点的词语,并配有“泡泡语”:“我还知道很多职业……”是典型的将社会生活作为识字教学的应用场景。四处“识字加油站”,既为“认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常用字”[4]提供重要抓手,又提醒学生要有归类识字的意识和方法,倡导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构建自己的“识字语料库”,还将语文学习融入现实的生活场景中,依托真实的交际语境,积累个体语言经验。

3.精准指向:遵循学科逻辑,适切心理逻辑

(1)指向语文知识的精准理解。“语文园地二”之“和大人一起读”的《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新添一条注释“在儿化词中,‘儿’不单独发音,注音时在前面的音节后加r,表示一个卷舌的动作”。作为小学阶段首次出现儿化音,直接以注释的形式,“大大方方”地讲解语文知识,可以帮助教师精准解读静态知识,把知识“教清楚”,发挥首因效应,引导学生在动态的朗读实践中把知识“学明白”。

新教材修改了两处口语交际的标题:“用多大的声音”改为“用多大的声音说话”,“小兔运南瓜”改为“我会想办法”,以彰显口语交际清晰的功能取向和实用旨归。口语交际“交朋友”在“小贴士”中新添了“主动与他人交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交际意愿和情意态度。“用多大的声音说话”中的“小贴士”由“有时候要大声说话;有时候要小声说话”改为“有时候要大声说话,让别人听清楚;有时候要小声说话,不影响其他人”。原先抽象朦胧的交际原则,被开发为具体清晰的交际知识,用儿童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解释了“为什么说话的音量要有变化”,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既是对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确证,同时也提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交际场域中的场景、说者和听者有综合研判和统筹思考的自觉”[5],提升口语交际教学的思维含量。

(2)指向儿童认知的精准匹配。新教材的汉语拼音由原来的两个单元变成了三个单元。原先的“i u ü y w”一课拆分成了“i u ü”和“y w”两课。“ie üe er”一课中,原先的“夜色、雪花”改为了“梅花开、雪花飘、夜色美”。其中新添的“开”“飘”“美”,是对韵母“ai ao ei”的滚动复现。“ai ei ui”一课中,新添由“萝卜、白菜、鸭梨和西瓜”组成的关于蔬菜和水果的图文分类,是对三拼音节的滚动复现和易混淆的形近音节的强化练习。教材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音节置入真实的情境中,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赋予抽象的音节画面感,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促进有意义的理解。“语文园地二”之“比一比,读一读”中,将原先的“báhé(拔河)、fǔzi(斧子)和dǎbǎ(打靶)”替换成了当下学生生活中更常见的“làbǐ(蜡笔) fútī(扶梯) dàmǐ(大米)”。这一改动彰显了编者与时俱进的儿童观,选择的事物和绘制的插图更加贴近当下儿童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保证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适宜性。

二、一年级上册新教材教学建议

1.紧扣教材新变化的单篇精准教学

教师应做好新旧教材的对比梳理,紧扣新教材变化,领会编者意图,精准设置学习目标、搭建学习支架、细化学习步骤。

以《秋天》的教学为例。《秋天》课后题有两处变化。一处是原先的“朗读课文”变成了“借助拼音朗读课文”,为朗读教学提供教学支架的同时,再次强调拼音的工具性,其是识字和阅读的“拐棍”。教学时应强化实践运用,淡化纯粹的知识识记。另一处是将原先的“注意‘一’的不同读音”变成了“读一读下面的词语,注意‘一’的读音。”明确罗列出“一 一片片 一会儿 一群”。教学的目标指向更加清晰,直接为学习“一”的变调,提供便教利学的范例支架。如何依托课后题实现朗读教学的精准进阶呢?可分以下六步:第一步,听录音读,感受“成篇的课文怎么读”。第二步,跟教师读,做到读准字音和读出停顿。尤其要体会词语连读和标点停顿,感受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不同的停顿节奏。第三步,自由练读,借助拼音朗读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同桌互读互评,圈画出难读的生字词和易读错的地方,多读多练。第四步,关注轻声,读出轻声词语的重音变化。通过运用字体大小和颜色深浅等可视化朗读支架,辅助手势、击掌等肢体语言,努力读好轻声。第五步,关注音变,准确朗读“一”字变调。引导学生自主对照拼音读准字词,培养他们借助拼音朗读的意识与习惯。通过开小火车轮读、男女对比朗读和放回语段中朗读等方式,体会变调带来的音韵美,培养音韵感。第六步,趣化朗读,将朗读实践融入情境游戏。教师可开展朗读接龙赛和朗读模仿秀,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字正腔圆的朗读技巧。可开展争当“森林播报员”为插图配音的活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直观感受文字背后的画面感。还可开展“谁是卧底”的朗读挑错游戏,将课文中的典型语音错误混杂在正确的读音中,引导学生“揪出卧底”,培养学生的听觉敏感性和细致专注的倾听习惯。

关注“一”字音变的课后题,并不是新教材的孤例。《雨点儿》也以同样的编排逻辑新添一道关注“不”字音变的课后题:“读一读下面的词语,注意‘不’的读音:不多 不行 不久 不用 不去”。这两道课后题,不仅可用于指导朗读教学,还可基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理念,引导学生建立不同汉字的“音变语料库”,“遇到一个,掌握一个,积累一个”,通过积累大量的感性表征,为日后理性认识“音变”现象作铺垫。

2.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统整教学

教师应依托统编新教材,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实施单元统整教学。以第七单元为例,该单元依次编排了三篇课文,分别是《小小的船》《影子》和《两件宝》。从文体上看,三篇都是韵文;从内容上看,《小小的船》是探索自然之美,《影子》是探索aebd45920c83adf1ef1fabaa12facc91生活之趣,《两件宝》是探索身体之秘。因此,教师可紧扣韵文通俗易懂、宜读易诵、适切认知规律的文体特点,落实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以探索为学习主题,设置争当“小小探索家”的情境任务驱动,适度渗透跨学科学习,作如下教学安排(见表1)。

新增课文《两件宝》,通过关联美术与劳动,动手制作折纸玩具“东南西北”,引导学生通过具身认知,体会“手脑并用来创造”的重要性和获得感。值得一提的是,“东南西北”不仅仅是纯粹的玩具,四个方向里分别藏着四个“识字语料库”—— 源自《小小的船》的“叠词语料库”、源自《影子》的“方位词语料库”、源自“识字加油站”的“亲属称谓语料库”和源自“日积月累”的“八字成语语料库”。折纸玩具秒变识字学具,将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巧妙无痕地渗透在情境游戏中,实现创意积累。教师可以以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为主任务群,跨学科学习为辅任务群,坚守语文学科本位,从语文学科跨出,向语文学科跨回,最终实现个体语言经验的增值。

3.基于多样态融合的长程进阶教学

《义教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6]。以口语交际为例,针对其融入语文园地的编排变化,教师可尝试拓宽教学思路,使口语交际教学不受“一时一地一课”的局限。

教师可将口语交际与本单元的语文园地进行融合。如口语交际“交朋友”与“字词句运用”中的“你认识哪些同学的名字?是怎么认识的?和同学交流”相融合,开展“互认名字交朋友”的交际活动。“认名字”为“交朋友”提供了“话头”,使口语交际更加真实自然;“交朋友”为“认名字”的识字活动赋予了现实意义,激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内驱,培养其活化语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还可以将口语交际与“识字加油站”融合。如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说话”与“识字加油站”认识14个亲属称谓相融合,创设“恳请正在工作的爸爸买新玩具”“到医院探望生病的姑姑”“给奶奶讲解怎么用手机支付”等真实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基于不同的交际场合和对象,使用不同的音量说话。

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解读与重组教材,基于跨单元统整和多场域融合开展口语交际教学。如第一次口语交际“我说你做”,教师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为其营造轻松快乐的交际氛围,体验大声说和注意听。良好的听说习惯和交际素养并不能单靠一次简单的课堂交际活动就能培养起来,因为“素养嵌入个人与真实世界的特定任务和需求的互动之中,是由行动得以表现并由具身性的叙事所界定的”[7]。因此,可将“我说你做”与各种课型、各种语文知识、各个学习场域相融合,变成长程性、常态化和进阶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发挥其价值(见表2)。 “我说你做”的“说”的发出者,既可以是师长父母等大人,也可以是兄弟姐妹、同学朋友等同龄人;说的场域,既可以在学校班级里,又可以在家庭社区中;说的时机,既可以是相对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又可以是随意自由的课间娱乐玩耍时。“我说你做”的“做”,既可以是短时短频的当下做,指向语文知识的具身理解和口语交际的即时应对,也可以是长时长频的持续做,指向学习习惯的长期养成和读写兴趣的持续激活。甚至,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迁移与改造“我说你做”,改造为“我说你们做”,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改造为“我问你做”,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8];改造为“他们说我未必要做”,引导学生对他人的指令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逐步养成“辨别是非、善恶、美丑”[9]的思维习惯;改造为“我说我做”,以元认知思维引导学生在自主规划、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中,养成自我监控和自我修正的能力。由此,实现从外驱转向内驱,从学会知识迈向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01).

[2] 沈玲蓉.守正创新:统编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材编排特点及教学实施[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41(06):65-71.

[3] 陈先云.课程观引领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3):78-87.

[4][6][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0,45,29,29.

[5] 郑艺.统编教材口语交际“小贴士”的编排特点及使用建议[J].语文建设,2023(18):63-67+74.

[7] 陈志明.为理解而教:基于理解性学习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实施[J].江苏教育研究,2024(04):42-46.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