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开展小学音乐跨学科学习的方式与路径

2024-09-20 00:00:00吴丽娟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4年9期

摘 要 跨学科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小学音乐教材各学段、各板块都蕴含着丰富的音乐跨学科学习素材,脱离教材去进行跨学科学习是舍本求末的行为。基于教材开展跨学科音乐学习的方式有多种,可以基于一个单元,可以横向寻找多个单元交叉点,也可以纵向梳理教材形成大概念、大任务式学习。基于教材开展音乐跨学科学习的常用路径包括四个步骤:首先要锚定课程标准,关注目标进阶;其次要关联生活世界,创设真实情境;再次要倡导结构思维,整合迁移任务;最终是要坚守艺术主线,评价促进浸润。

关 键 词 小学音乐;教材;跨学科学习;核心素养

引用格式 吴丽娟.立足教材开展小学音乐跨学科学习的方式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4(26):65-68.

新课改以来,为了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跨学科学习正在成为国家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指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1]。2023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进一步强调了音乐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不少音乐教师却觉得难以找到合适的跨学科音乐学习素材,导致跨学科学习改革推进缓慢。

事实上,小学音乐教材中从来不缺少跨学科教学资源。以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为例,一年级“说唱童谣”,二年级“包子、剪子、锤”,三年级“我的朋友DoReMi”,四年级“地球妈妈”,五年级“梨园英秀”,六年级“丝竹流韵”等单元都蕴含着丰富的跨学科教学资源。因此,教师不应该丢弃教材,舍本求末。本文从方式与路径两个层面谈一谈如何基于教材开展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

一、开展小学音乐跨学科学习的实施方式

1.从一个单元拓展开去

现有的音乐教材都以主题单元作为编写体例。跨学科学习可以紧扣教材中的自然单元进行拓展延伸,建立跨学科的联系,形成基于单元主题的跨学科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由音乐老师一人完成,也可以采用多门学科老师共同完成的系列课、融合课方式。

例如,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的朋友DoReMi》,可以在学生熟悉七个唱名的基础上,拓展跨学科学习内容《奇妙的杯琴》。第一学时由科学老师先带着孩子们了解量筒、刻度等知识,知道水量的多少与音高之间的关系;第二学时请音乐老师带着学生动手操作,聆听自己做的“杯琴”与铝板琴上相对应音高之间的差距,调整水量,校对音准;最后小组合作,用“杯琴”演奏一首自己喜欢的小乐曲。如果是音乐老师一人完成整个跨学科学习的执教,对教师素养的要求相对较高,如果是系列课或者融合课,则需要不同学科教师之间深层次的合作。

2.相互联结多个单元内容

基于教材的音乐跨学科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版本和某一个单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寻找同一年级不同版本教材、不同单元中同类音乐作品的关键学习点,突出结构性学习,让学生在音乐跨学科学习活动中,将自己的音乐经验融会贯通,同时应用多学科知识分析、理解、解决生活中的综合性音乐问题,获得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二年级开展《动感音乐》的跨学科学习,将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跳绳》《健康歌》与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包子、剪子、锤》、第八单元的《请你和我跳个舞》等音乐作品进行组合,让学生感受运动中丰富多变的节奏,知道音乐可以用来表现不同的运动状态,体验音乐与运动的关系。该案例素材来自于不同版本的教材和单元,围绕音乐、体育学科的相关内容展开,形成了统整两个学科的跨学科音乐学习主题,帮助学生形成音乐、体育等学科之间的联结性理解,挖掘了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学生在跨学科中迁移自己的音乐经验,建构全面的感知与运动系统。

3.用更宏阔的视野整合资源

基于教材的音乐跨学科学习不仅可以将同一年级中不同版本、单元的作品进行组合,还可以把不同年级、不同版本的教材放到一起进行梳理、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发现很多大概念、大任务或大问题都含有丰富的跨学科元素。围绕这些大概念、大任务、大问题拓展开去,以音乐学科为切入点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这种音乐跨学科学习方式,在有效打通学科内、学科间知识界限的同时,还能搭建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的桥梁。

例如,从纵向上梳理多种版本的小学音乐教材,发现各年级都有与民族乐器相关的音乐作品,如二胡曲《空山鸟语》《赛马》、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第一乐章《草原放牧》、柳琴曲《春到沂河》、古筝曲《战台风》、唢呐曲《百鸟朝凤》、竹笛曲《荫中鸟》《喜报》、鼓乐曲《滚核桃》、民乐合奏《快乐的啰嗦》《赶花会》《欢乐歌》等等。民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教学有传承发展中国民乐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教学中对这些素材进行整合与拓展,在六年级第一学期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传承民乐 印象中华》。此案例让学生在经过前面五个学年的“单篇民乐作品”学习之后,到六年级时实现中国民乐与美术、历史、文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跨”,围绕“中国民族乐器有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文化底蕴”这一大概念,将相关学科的知识关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学生可以切实感知的跨学科知识结构网络。这种跨界网络是学生高阶思维的体现,有助于学生未来解决更多的综合性问题,对世间万物的复杂性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开展小学音乐跨学科学习的常用路径

1.锚定课程标准,关注目标进阶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艺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艺术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定课程目标[2]。因此,无论教材内容如何重组,学科之间怎么跨,教师在规划小学音乐跨学科学习时,必须围绕核心素养预设学习目标、规划学习路径。在实施过程中,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融入到跨学科学习的若干个学习环节之中,把握学生应该达到的相应水平,逐步落实学习的目标,只有这样,方能“脚踏实地”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小学一年级《捏面人》,围绕“核心素养”的提升,它的学习目标可以定为以下三点:(1)在捏、揉、听、唱等活动中感受“面人”的可爱、稚趣,能生动形象地模仿“小面人”的不同体态,用说唱方式完整表现童谣《捏面人》。(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2)在游戏中巩固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时值的感知,初步感知童谣的特点,联系生活编创歌词,享受编创的乐趣。(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3)在“做”中感受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与结合,逐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生活有密切联系”,喜欢中国非遗文化,乐于传承。(文化理解)

在制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学习的进阶也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每个学段的内容要求、学习要求以及学业质量监测标准。课标中的这些要求规定了学生应学习的具体内容以及应达到的目标,进阶层次非常清晰,教师在实施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要锚定不放松。

例如“识读乐谱”这一学习任务,课标要求1~2年级的学生能够达到“认识简单节奏谱和常用音乐符号,模唱简单旋律,做到节奏、音高基本正确”。而对3~5年级的学生则要求能“运用乐谱进行音乐实践,对乐谱中符号、记号的辨识和表现准确度高;视唱简单乐谱,音高、唱名、节奏基本正确;听记简单的节奏、曲调,做到记谱规范,准确度高”。对于“情境表演”这一学习任务,要求1~2年级的学生“能选用2~3种不同的形式进行情境表演,基本表现出情境表演的主题和内容,动作符合音乐特点和角色特征,能体现自己的想法”。 而对3~5年级的学生则调整为“编创与展示”“小型歌舞剧表演”任务,要求能“编创、表演简单的歌舞剧等,做到有主题、有情节、有基本的结构和逻辑,音乐编配得当,表演、表情自然,剧情表现较为完整”[3]。因此,在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唱童谣》的《捏面人》中,要求学生能感知不同音符的时值,YuSa1pA++tA2qJutrkqP9QvHqC3/GoUd/nZkrAFtRiE=而不是视唱歌谱;能用合适的动作表现“小面人”的体态和角色特征,从而能够生动形象地完整表现说唱童谣《捏面人》,而不是表演有剧情的“面人”歌舞剧。课标中学习目标的进阶性提示教师,在实施跨学科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迷失方向,要有学段意识,关注学生审美水平的逐层提升,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要紧扣课标要求设置不同的任务,从而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

2.关联生活世界,创设真实情境

“音乐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小学音乐跨学科学习需要把书本上的音乐学科内容带回到生活场景之中,使得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音乐,探索、创新、应用生活中“美”的元素,独立应对社会生活中各种关于艺术的挑战,从而让自己的未来人生充满艺术味。因此,在基于教材的小学音乐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科之间知识与能力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音乐学科与学生生活的关联,从而培养他们在真实生活场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梳理现行多版本小学音乐教材的单元主题可以感受到,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千丝万缕,如“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这些关联往往围绕音乐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展开,其实践必然需要创设基于生活的真实情境。希尔在研究中发现:“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的相关性就会越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也会因此得到提升。” [4]因此,要将小学音乐跨学科学习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关联起来,真实情境的创设应是其设计与实施学习任务的动力引擎。

例如,在跨学科学习《传承民乐 印象中华》中,教师可以创设“开办民乐传承长廊”的情境。“在我们学校,有不少中国民乐社团,经过前五年的学习,大家对民乐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将以‘中国民乐传承人’的身份,在学校开办‘民乐传承长廊’,向同学们介绍你喜欢的中国民族乐器以及部分器乐作品。活动最后,我们将会邀请大家评选出最喜爱的‘中国民乐传承人’,大家一起加油!”这样的情境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适宜的身份“中国民乐传承人”和核心问题“开办民乐传承长廊”,需要学生去搜集相关信息、知识,调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与技能,在应用过程中转化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真实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陪伴他们完成音乐学习,享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我展示与实现的快乐。让学生深信这样的学习历程来自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使得传统音乐教学中枯燥的知识技能训练变成充满乐趣的活动,以此来触动学生的内心并由此生发参与音乐学习的动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

3.倡导结构思维,整合迁移任务

美国哈佛大学的鲍克斯·曼斯勒认为,跨学科学习是个人和群体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已确立的领域中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整合起来的过程,旨在促进其对一个主题的基础性和实践性理解,该理解超越单一学科的范围[5]。可见,在基于教材的小学音乐跨学科学习中,学生要将多个学科的思维和知识进行结构化统整,这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威金斯认为,表现性任务是一种评估学生“理解”的证据类型[6]。表现性任务能够促进学生将各学科外在的知识技能与其内在的社会协同能力进行结构化统整,是连接小学音乐跨学科学习素材与结构化思维的一座桥梁,也是评价学生是否达到结构化理解的一种手段。

例如,跨学科学习《传承民乐 印象中华》主要设置四个任务。任务一“了解民乐”,请学生布置一个“小小乐器听辨区”,搜集大量的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片段存储于电脑内,做好“听辨游戏”界面,聆听结果正确的同学可以获得同学制作的“手工版”相应乐器;任务二“走近民乐”,请学生布置“民乐作品点播区”,制作乐曲的图文介绍资料,并附上可以听音乐的二维码,以小书或者图片的方式呈现在相应展区,其他学生可以使用现场提供的平板扫码听音乐或看演奏视频,记住一至多首作品的主题,并完成“民乐主题大挑战”小游戏;任务三“品味民乐”,请学生了解班级成员中会演奏民族乐器的情况,小组交流分享,并制作“中国民乐演奏联欢会”的节目单,编排一场小型民乐演奏会向同学展示;任务四“传承民乐”,请学生在学习单上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载对中国民乐历史与文化的印象与感想,自评并请他人对自己完成这一跨学科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最终推选出各小组的“中国民乐传承人”。以上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注重了情境性、实践性、创造性等,使学生思维可见、理解可感、素养可评,促进学生将对“中国民乐”的零碎感觉进行整体建构,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通过这样的表现性任务,学生的音乐跨学科学习基于教材,但又不限于教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学习、整合、迁移不同学科的观点及思维方式等,实现个体音乐能力与自由心智之间的结构化迁移,从而让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拥有一定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最终结构化地沉淀下来。

4.坚守艺术主线,评价促进浸润

基于教材的小学音乐跨学科学习,往往挑战音乐学科的本位坚守和学科属性的确立。小学音乐跨学科学习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素养的整体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学科能力。但是,“跨界”不等于“无界”,更不能是学科特色的消解。

例如,在实施音乐跨学科学习《诗韵悠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语文学科的“吟诵”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的韵律感,体验音乐的旋律与诗词吟诵音调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将“古诗新唱”的作品表现出来。但是,不能让吟诵占据音乐学习的大量时间,使得整个过程过于“语文化”,从而忘记自己的起点和终点。在学习过程中,“听赏、表现、创造、联系”依然应该是最主要的艺术实践方式,教师应当牢牢扣住音乐学习的主线,链接现实生活,创设真实情境,让其他学科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助力,并与之融为一体,共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审美能力,形成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指出,要“深化美育评价改革,发挥评价的牵引和导向作用”。在跨学科学习中,要坚守艺术主线,实现浸润美育,评价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以跨学科学习《传承民乐 印象中华》为例,评价设计如表1。从评价量表可以看出,此跨学科学习在评价时,主要还是围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在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方面虽有跨学科的学习要求,但更侧重于对音乐本体的感受与理解,将每一评价指标分成若干个等级,如一、二、三星民乐传承人,小小民乐演奏家等等,这样的评价量规适切、可操作、有参与性、艺术性,使得整个跨学科音乐学习入情、入境、入心,将“美”浸润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核心素养的培育悄然无痕,迁移运用的种子也由此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6,101-102.

[4] 特蕾西,希尔.设计与运用表现性任务——促进学生学习与评价[M].杜丹丹,杭秀,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83.

[5] 李文辉.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学习[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22:3.

[6] 威金斯,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M].2版.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71.

[责任编辑: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