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的组级研修模式

2024-09-20 00:00:00许玲燕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4年9期

摘 要 为响应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开展“大单元”视域下的作业设计校本研修十分必要。通过沉浸式研习,转变教师传统作业观念;开展渐进式操练,锤炼教师作业设计能力;进行卷入式研思,辐射引领优秀做法。旨在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提升教研组成员的作业设计能力,让语文作业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关 键 词 单元统整;作业设计;校本研修;语文作业

引用格式 许玲燕.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的组级研修模式[J].教学与管理,2024(26):29-3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它要求教师从大单元视角出发,围绕特定学习主题开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这不仅指明了教学的方向,也指明了作业设计的方向。在这一趋势下,教师要逐渐改变以往零散、单一的作业设计思维,形成单元统整视域下的作业设计。因此,教研组基于教材、学情、课堂等综合元素,对“大单元”视域下的作业设计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分析,旨在全面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以下是我校语文教研组在开展语文作业设计项目化研修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具体操作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大单元”视域下作业设计组级研修模式的架构图

一、沉浸式研习,深化“大单元”作业设计理念

教学理念在不断革新,因此,教学方式也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革新。但理念的转变和思维的转化对于教师作业设计和命题能力提升是一场持久的“革命”,需要教研组持续地开展系列化的研习活动[1]。我们把研习分为研习主题、研习框架和研习方案三个环节。

1.研习主题,把握单元作业设计导向

不管是“大单元”的作业设计还是试卷的命题,都需要一个主题来引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各单元虽然是围绕一个人文主题编排的,但这并非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主题。这需要教师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出发,链接真实生活情境,努力发掘多种元素,提炼出单元的学习主题作为作业设计的主题。主题的确定关系着整个单元作业的导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为突破设计难点,教研组将其细化,分三个步骤开展主题研习,具体如下。

(1)搜寻资料,学习理论。教研组成员会利用空余时间通过各类教学杂志、中国知网、公众号等平台搜集有关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教师用书》等深入研究教材,对本单元的知识序列、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并形成大单元的初步认识。

(2)分工梳理,共享智慧。在教研组成员开展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需要对涉及的语文要素、单元目标、单元整体特点、学习要求、方法策略等进行梳理,这时候组员们分工各自认领擅长的内容,梳理后将资源在群里进行共享。组员们再次进行线上的学习,从整体上把握好本单元的知识点。

(3)同斟共酌,思辨主题。前面两步是组员个人进行理论学习,不限时空,可以自由安排。在之前的基础上,组员们每人针对本单元提炼出一个学习主题,然后在此环节同商共议,进行思辨。课题组安排了圆桌会议,在组内名师的引领下开展头脑风暴,对每一个主题进行反复斟酌,选择或者集合大家的智慧寻找到既能串联本单元学习的核心任务,又能贴近学生生活的最恰当的主题。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即“鲁迅单元”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四篇课文。其中,有鲁迅自己写的小说、散文,也有别人写鲁迅的散文、诗歌,这样编排通过不同的视角呈现鲁迅,让学生初步了解他的文学成就、感知他的性格特点,体会他的精神境界[2]。通过自主学习,学科组每位成员分别拟定了单元主题。

最后,在头脑风暴中,教研组整合大家的意见,把“鲁迅单元”的作业主题定为“缅怀鲁迅 致敬先生”,并创设了一个情境任务为“创办鲁迅纪念展”。“缅怀”是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追忆,“致敬”是对先生表达的崇敬之情,契合单元的人文主题,赞扬其精神境界;“创办鲁迅纪念展”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资料的搜集和梳理的实践具体化,在此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了解与他有关的作品,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主题的确定,既契合了本单元教材中的人文主题,又勾连了语文要素,一举两得。

2.研习框架,建构单元作业学习任务

主题确定后,需要对单元内容进行重组、整合,从而建构起整个单元作业学习任务。因单元学习任务体系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为避免简单分工、各自为政,本环节的研磨以教研组团队沙龙为主,进行智慧众筹。组员们围绕主题确定3~4个活动,然后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确定作业设计的顺序,最后还要考虑如何联结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真实情境中激发作业的兴趣。

在鲁迅单元中,教研组围绕“缅怀鲁迅 致敬先生”的主题,根据“创办鲁迅纪念展”情境任务架构活动框架(如图2),设计了“鲁迅金句展”“鲁迅作品展”“鲁迅形象展”“鲁迅纪念展”四大梯度式活动,让学生在初识鲁迅、品鉴作品、感悟形象中一步步获得审美体验,实现审美创造。正是对框架的研习,不仅让教研组成员们明确了作业设计和命题的方法路径,更是为下一步方案与试题的编制指明了方向。

3.研习方案,设计单元作业项目活动

大单元理念下的作业方案需要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因此在单元作业任务体系的引领下,教师还需要设计一个个项目化活动来驱动学生的学习。这一个个项目化活动便是一份份作业方案。对于这份作业方案的设计,课题组将其细化为三个步骤。

(1)骨干先行,设计作业方案模板。由一名擅长作业设计的骨干教师先针对其中一个活动,设计项目化作业方案。大家共同学习与研讨后,再进行修改完善。这样,成员们不仅了解了作业方案设计的方法,更为后续作业方案的设计提供了模板。

(2)项目认领,初拟作业设计方案。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组员可双人合作,如青年教师和老教师组成微团队,认领一个活动项目,并参照上面的模板设计一份作业方案。

(3)逐个研讨,整合作业设计方案。大家分工设计的作业方案各有特色,但比较零散,所以教研组还需把方案进行整合修改。首先,我们把初步形成的作业方案发布在群里,请组员们自主进行学习。接着教研组召开圆桌会议,对每一个方案进行研讨,并把这四份方案整合起来,再提出修改建议。然后,组员们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修改。最后,两两交换,再次审阅对方的作业方案,修改直至完善。在这一过程中,课题组还会邀请学校的名师、分管领导进行重点指导,帮助教师形成新的认知,在不断完善中形成理论性、系统性、操作性兼具的作业设计方案和试卷。通过以上三步的团队研修,教研组成员更加明晰了教材的单元主题,明确各单元教学任务,同时帮助教师构建连续性、整体性、发展性的教材知识体系。

二、渐进式操练,落实“大单元”作业方案实施

上述研习所设计的作业方案和试题虽经历反复研磨,数次修改,但它还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还需通过实践进行检验推敲,让作业更趋完善。教研组从以下三个阶段着手,落实作业方案的实施,并在这过程中不断优化作业方案。

1.课堂试水:经历“大单元”教学环节,突破理论瓶颈

“大单元”作业依托“单元统整”教学而设计。因此,教研组还需要通过课堂实践对作业方案进行验证,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完善,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操作路径为:自主研备→课堂试水课例观察→讨论、评析→修改、调整。

理论认识相对容易,但实践是有难度的,教师需敢于突破传统,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实际行动应对“知易行难”的困境[3]。因此,教研组根据教师的特点,通过以下两种模式进行课堂试水。

(1)“拓荒者”模式。由教研组内一位骨干教师“挑大梁”,承担“大单元”教学试验,并将其班级作为研究的实验班。学科组团队全程参与整个单元的课堂教学,课例观察、研讨等,进行全方位的跟踪、记录,重点观察作业方案的落实过程,对其进行调整。

(2)“同行者”模式。以一个单元为例,教研组成员自主备课,同时进行课堂试水,落实作业设计方案,然后集中反馈问题,再在共同的作业设计方案基础上根据班级特点进行微调。

以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教研组以“我手写我心”为主题设计了四大学习活动,在《那个星期天》一课的教学试水时,发现其中一个教学活动“解码心路历程”的作业设计存在问题,按照先前的思维导图(如图3),学生无法快速准确找到文中的几件事和“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于是教研组将思维导图进行了改进(如图4),在每件事中加入时间,学生只要找到关键的时间节点就能很快理清事件和心情。再次课堂试水时也验证了我们的想法。

在这一环节中,教研组成员可以亲历整个课堂实践过程,对作业方案进行调整与优化,“大单元”的意识更加深入,并且对大单元教学的操作有一定认识,同时也突破了作业设计只停留在理论的瓶颈。

2.会议破冰:开展“大单元”问题分析,破解操作难点

实践“大单元”教学,开展任务驱动式的作业项目,对一线教师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因此教研组实践的过程也是摸索和创新的过程。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也产生了诸多的困惑。如:担心学生对字词等基础掌握不到位,担心作业的融入影响课堂教学时间,担心阅读类的“长作业”过程无法监控,担心项目化的任务体系让语文变成综合实践课等。为解决这些问题,课题组通过学校连线教研员和专家开展线上、线下的会议,通过会议破解关键问题。操作路径为:发现问题→梳理问题→会议研讨→反思修正。对于关键问题会议我们会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第一,一题一议:教师个人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一个问题后,即可咨询分管领导与专家连线,解疑。

第二,多题共议:教研组将一个大单元教学实践后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利用教研组例会,邀请名师、专家莅临指导,共同商讨问题。

第三,新题即议:教研组成员在实践过程中,有新的想法,需要改编或者重新设计题目,就通过教研组钉钉群分享自己的想法,大家共同商议。在这样的沉浸式教研中,进一步丰富了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让“大单元”作业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3.以赛促能:开展“单元统整”设计比赛,提升设计能力

竞赛可以有效驱动团队开展研究[4]。因此,除了以上两种常态化的作业设计操练外,课题组成员们还积极争取机会,参加学校、县市的各类作业设计与命题的比赛,积极促进教师提升作业设计的能力。如教研组成员所撰写的作业设计论文获得了市、县一等奖的好成绩,几位成员参加的命题比赛也获得了市一等奖。

竞赛促进教师开展作业设计研究,磨炼作业设计基本技能。学校也为教师搭建作业设计交流平台,将比赛中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供教师学习交流,取长补短[5]。具体操作路径为:公布内容→自主研备→上传方案→评比展示。

实战下的作业设计比赛,激发了教师开展作业设计研究的热情和动力,提升了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真正锤炼了技能,内化了素养,使教师自身的作业设计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升[6]。

三、卷入式研思,内化“大单元”作业设计素养

1.类比迁移,辐射更多单元

在前两个环节开展作业优化策略后,教研组成员已经有了一定的研修经验。因此,剩下的单元可以通过类比迁移的方式进行。教研组开展了“微团队”研训,即根据教师自身特色,两两搭档,组成“微团队”,认领一个单元的作业设计。通过类比迁移,以“微团队”的研磨形式可以辐射教材的多个单元,发挥团队的最大效益,让“大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有效落实。

2.经验分享,促进成果提炼

教研组成员经历了“大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从理论学习到观点碰撞再到课堂实践,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形成了自己的经验。此时,创设一定的经验分享平台,通过展示来激发成员们梳理观点,提炼成果,形成文稿,在深化研究中将作业设计能力内化为自身的专业素养。如,教研组曾开展了以下分享。

(1)沙龙分享。开展组内沙龙活动,组员们围坐一起畅所欲言,交流自己在“大单元”作业设计或命题过程中的收获、经验、反思等。分享的过程也是一次思维碰撞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大单元”作业观念深入人心。

(2)习题演说。教研组在活动时坚持开展说题演说,每次挑选作业中的1~2道典型习题,请教师对作业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深度剖析习题设计的目的,并再次反思这一研磨历程,梳理教学策略,创新作业设计,形成文字资料。

(3)主题微论坛。教研组成员每人围绕一个主题,通过论坛的形式,各自分享自己研磨的收获,最终形成有价值的文字稿,如教学案例、论文、课题等。

3.成果推广,发挥引领作用

为更好地推动“大单元”作业设计理念,做好各年级的衔接,教研组还通过“课题介绍”“团队展示”积极在校内和各共同体学校之间进行成果推广,将行之有效的方法分享给各教研组。

(1)课题介绍。围绕“大单元”作业设计主题课题,进行“一题一课一报告”活动,分课堂展示和介绍课题报告。整个活动邀请县教研员或教科研分管领导莅临指导,在介绍推广本教研组成果的同时,请专家号脉引领,不断打磨精进。

(2)团队展示。教研组以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将团队“大单元”研磨的成果进行展示。主要围绕《那个星期天》进行了课堂展示、教材解读、课例评析、研磨历程、作业方案的介绍,全方位展示教研组的研修历程。

综上所述,通过教研组团队研修的模式,围绕“大单元”作业设计这一主题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探寻“大单元”视域下的作业设计路径,切实提高了教研组成员的语文作业设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5][6] 陈雪芳.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升的校本教研机制与路径[J].福建教育,2022(18):27-29.

[2] 刘亚.三维落实“难文浅教”——以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为例[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23(04):20-21.

[3] 刘春.语文大单元教学实验引领下的区域教研创新——以徐州市鼓楼区、泉山区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1(Z3):4-8.

[4] 杜春华,王芬.培、修、竞、研: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升的路径[J].辽宁教育,2022(11):5-8.

[责任编辑: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