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经验及启示

2024-09-19 00:00:00关勇军代明艳
中国商论 2024年17期

摘 要:当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际竞争优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本文围绕东中西部地区的“专精特新”培育政策进行研究,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效果突出的浙江省、湖北省、重庆市为样本,梳理其长期以来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举措,为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工作提供经验借鉴,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新动力。

关键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协同机制;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9(a)--04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研究部署相关工作。“专精特新”已从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方向提升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中小企业的发展复杂多样,鉴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其成长路径不同,不同地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政策存在差异。总体来看,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分布呈现东强西弱、阶梯递减的特征,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增长水平、制造业发展水平、科教资源丰富程度、民营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本文以浙江(东)、湖北(中)、重庆(西)三个省市作为研究样本,梳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政策,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1 国内先进省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举措

1.1 浙江省

截至2023年12月,浙江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到1457家,位居全国及东部省份的第三位,其主要举措:

1.1.1 构建完备“法规+政策”的制度体系

一是超前布局“专精特新”政策。浙江省政府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具备前沿的政策规划,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强调,继续培养“五个一批”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和“小型巨人”企业。2006年,浙江省提出中小企业“七化战略”,即专业化、精细化、高新化、集约化、信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为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转型提供了初步的指导和方向。二是构建“条例+配套政策”法规实施机制。2020年,浙江省率先发布了首部创制性法规《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积极应对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权益保障等方面遭遇的部分不平等问题,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运营环境的法规保障。2023年,再度修订并出台《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强调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为创造中小微企业优秀的营商环境提供法制保障。三是积极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养工作。2022年,浙江省颁布了《关于大力培育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十项关键任务及保障措施,致力于不断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同年,浙江省出台《浙江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持续推进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创新实力和专业化程度,并进一步实现产业基础的高级化和产业链的现代化。

1.1.2 建设完善“评育用”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体系

一是率先开展“评育用”体系。2013年,浙江省开展了“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小企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2016年,浙江省率先出台《关于培育隐形冠军,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通知》,借鉴德国中小企业培育政策,积极推进省级“隐形冠军”企业培育的工作。二是坚持“评育用”并重的培育方针。浙江省坚持使用“评育用”并重的培育方针,形成了“筛选建库—诊断指导—对标提升—融通对接—精准服务—成长评价”完整的工作闭环,全面涵盖了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筛选、培育、评价和实际应用等多个环节。三是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参与核心技术攻关。2022年,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支持企业投入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工作之中,推行科技小巨人培育规划,在高新技术企业里挑选认定一批科技小巨人。截止到2023年7月,全省“专精特新”企业已成功承担了“双尖双领”科研项目共计1212项,同时完成了补链强链项目1700项,成功研制出首台套(包括首批次、首版次)产品达608件。

1.1.3 加大“专精特新”企业的精准服务体系

一是构建“一中心、一平台、一码”的公共服务体系。2018年,浙江省出台《浙江省“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方案(2018—2020年)》,加快构建“一中心、一平台、一码”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浙江企业之家”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出具备高辨识度的企业服务重要标志性成果,协同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该平台全面推动“小微你好”暖企助企惠企专项行动,建设认定小微企业园1299个,吸引入驻企业8.2万余家,开展的线上线下服务活动多于1200场,企业诉求答复办结比率在95%以上。二是建立“链主+链长+专精特新”协同机制。2019年,浙江省发布了《关于开展开发区产业链“链长制”试点进一步推进开发区创新提升工作的意见》,形成“链主+链长+专精特新”协同机制,培育更多龙头“链主”,壮大“专精特新”企业,链通上下游中小企业,探索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促进企业融合共生。

1.2 湖北省

截止到2023年12月,湖北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695家,排全国第7名,位列中部省份第1位,在第二梯队处于领先地位。

1.2.1 构建“专精特新”梯度培育体系

一是构建“专精特新”培育库。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大规模考察,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标准,在全省范围内清查底数,核查“家底”,依据“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准则,省、市、区级各自构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依据国家、省、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评判标准,达成符合条件的企业“应报尽报”“应入尽入”的目标。此外,进一步增强对入库企业的分类指导,确保各项措施能够精准到位,构建一套有机连接、层次分明的梯度培育体系。2023年3月,湖北省认定了18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报基数的快速增加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申报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二是加强企业梯度培育的精准力度。从技术创新、人才引入、要素保障等层面为企业提供精准化服务。通过对培育库中“专精特新”企业展开实时监测、专业引导以及追踪式服务,推行动态化的管控策略,依据“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市级‘专精特新’培育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的梯度发展模式。近年来,湖北省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凭借大力推行“千企万人”支持计划,贯彻“科技副总”政策以及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持续加强对“小巨人”企业在资金支持和人才服务方面的扶助力度。2023年,湖北省政府颁布《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倡政府采购在条件对等时,优先选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品或专利密集型产品、服务。三是全面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引进力度。深度聚焦主导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特别是面向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施行精准的招商策略,吸引一批产业影响力强的知名企业入驻,落地一批强链补链稳链项目,完善并优化产业链结构。同时,鼓励并支持各地区制定专门的招引政策,提供必要的配套支持举措。

1.2.2 加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报指导培训力度

湖北省政府大力支持构建“湖北省专精特新企业申报平台”,实现申报与审核的高效衔接,确保企业能够即时申报和审核,储备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和“种子库”资源。增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服务力度,湖北省遴选出18家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保姆级”服务。2022年以来,由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组织的培训达到15场以上,带动各地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训频率和力度。培训内容涵盖专精特新“小巨人”政策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湖北省“专精特新”企业资本规划的上市之路推演专项培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训会”等。通过培训辅导,营造浓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和申报氛围,真正做到应报尽报,扩大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申报基数,强化申报质量,提高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成功率。

1.3 重庆市

截止到2023年7月,重庆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12家,排全国第15名,位列西部省份第2位。其主要举措:

1.3.1 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协同发力的工作机制

一是构建市、区县两级联动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政府与企业间的沟通与协作,通过定期召开会议,收集企业的反馈信息和建议,深刻掌握企业成长过程中遭遇的难题和挑战,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支持政策,提高问题解决效率,降低“专精特新”企业运营风险。二是在市经济信息委员会的带领下,定期对“专精特新”企业所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根据问题的具体属性,将其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解决。三是完善“专精特新”企业运行监测和检查通报机制,深入了解“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通过第三方机构评估“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状况,作为衡量区域发展环境优劣的关键指标,并建立定期的审查机制,对各区县“专精特新”企业的进展状况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评估。

1.3.2 构建“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重庆市政府围绕“专精特新”企业生成、成长、壮大、上市等发展重要节点,精心打造一个全成长周期的优良生态,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促进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一是形成“产业研究院+产业园区+产业基金”的协同机制。2021年,重庆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通过构建产业研究院、产业园区和产业基金的联动机制,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培育。二是完善的“专精特新”企业“育苗”体系。2022年,重庆市政府出台了《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强调完善的“专精特新”企业“育苗”体系,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初创阶段向成长阶段的平稳过渡,实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三是优化“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体系。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与上市培育同谋划、同推进,建立由标杆企业、苗子企业、种子企业组成的三级培养梯队,分层次对“专精特新”企业进行专业指导和上市帮扶,提高企业上市的效率和成功率。截至2023年6月,重庆市认定了1366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计认定3850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位列西部地区第二。

1.3.3 涵养“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环境

一是多角度创新支持。重庆市政府从“聚焦细分领域补短板、锻长板,支持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及运营能力,建立健全企业创新激励机制”这四个方面,提高“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重庆市政府鼓励“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参与政府出台的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强链补链行动,促进全市产业链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展开深入的技术研发合作,通过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此外,重庆市政府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建立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激励企业大胆创新,为企业创新成果提供风险保障。为了更好地支持和促进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与应用,不断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保险补偿机制试点,优先惠及“专精特新”企业。二是多层次金融支持。通过多样化方式,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重庆市政府设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投资基金,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改进政银企对接机制,促进重点项目建设,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积极鼓励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到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进程。同时,支持金融性、政府性担保机构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金融服务创新,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金融解决方案,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三是多举措打造良好生态环境。重庆市政府定期公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产品(服务)供给清单”以及产业下游大企业的“产品需求清单”,实现大中小企业之间供需信息的有效交流。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鼓励“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和行业层面的各类展览会。增强“专精特新”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的能力,激励企业加入网络平台,实现与供应链、金融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有效对接。此外,完善服务机构和载体建设,重庆市政府实施“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的专项活动、建立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评价体系等,针对企业遇到的具体问题提供高效的“点对点”服务。

2 国内先进省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经验及借鉴

我国致力于培养专注于细分市场、具有特色和创新能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然而这种培育难以一步到位,需政府持续投入精力,通过分阶段的推进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以及长期有效运行机制。文章以我国先进省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经验为参考,各地政府从多个方面展开行动,包括协同工作机制、梯度培育体系、优化市场环境等,构建起国家、省、市、区县各个层级的“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加快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进入中高端领域,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1 建立协同工作机制

一是建议各地建立有工信、科技部门牵头的省、市、区县三级“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定期梳理“专精特新”企业面临的挑战及问题,按照问题的性质和类别,分配给相应的部门、单位解决落实,形成系统化的问题解决流程,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二是构建以“核心企业+关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主体的合作体系。通过培养更多的行业领先“核心企业”,扩展“专精特新”企业的实力,衔接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尝试创建区域性的公共品牌,推动企业间的互补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生态共生。三是强化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运营监测分析。借鉴重庆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经验,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情况纳入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的第三方评估体系、推进“专精特新”企业的工作成效作为衡量各市、县区域发展成就的关键考核指标等措施,及时掌握“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和服务,全面评估和反映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2.2 构建梯度培育体系

一是重点培育四类梯度的企业,即量大面广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这四个梯度同样是创业企业发展的四个阶梯,为创业企业的成长指出发展方向,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各地要推动中小微企业沿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县区级)—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设区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单项冠军(国际级)—隐形冠军(国际级)等路径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能级。二是实施“链主”企业带动计划。通过推动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创新互动与协作,引导“链主”企业向中小企业公布融链固链需求,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促进中小企业与“链主”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为“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提供动力,推动创新平台、人才、资金、数据、政策等资源向优质中小微企业聚集,推动更多优质中小微企业融入主导产业链供应链。

2.3 营造良好培育环境

一是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构建多样化的企业服务生态系统,涵盖政府机构、科研院所、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和专业服务提供商四个方面。政府机构通过出台一系列奖励政策、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和优先配置关键资源等措施,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直接帮扶。科研院所通过开展项目合作、共同建设研发平台等方式,与“专精特新”企业进行深层次协作。金融机构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提供相应的信贷产品创新、融资担保等服务。龙头企业利用自身在产业链中的资源优势,通过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形式,与“专精特新”企业确立紧密的供应链合作关系。专业服务提供商聚焦于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包括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创新创业指导等。二是构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制度设计和政策赋能,为中小企业嫁接高端研发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在中小企业中快速转移和应用,强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与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综合协调性。建立开放且具互动性的平台,让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共享资源、交流信息,鼓励大企业借助合作、投资或者孵化等途径,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是支持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建设,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持续成长和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方面的支持、专业的上市辅导服务、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等多方面的助力,建立高效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市场的紧密对接,加快创新成果由实验室至市场的转化进程。同时,助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知识产权应用、上云用云及工业设计等服务,并对重点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点对点”服务。

参考文献

朱超,李占国,周宏华.探寻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例[J].企业管理,2024(3):42-46.

许一科,杨丽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24(1):20-26.

包兴安. 财政金融保障力度持续加码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队伍扩容[N]. 证券日报,2022-08-15(A02).

冯旭,胡杨,凌端新.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发展画像[J].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23(7):46-50

湛泳,马从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对突破式创新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24,21(4):560-567.

杨兵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业链韧性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24(3):87-90.

张延平,王满四,黄敬伟,等.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与培育的研究回顾与未来研究展望[J].科学决策,2024(2):155-175.

张米尔,任腾飞,黄思婷.专精特新小巨人遴选培育政策的专利效应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3(5):33-43+53.

张各兴.中国式“隐形冠军”培育:位势跃迁、能力进阶与政策建议: 基于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与德国“隐形冠军”的比较分析[J].财政科学,2023(11):84-97.

陈武元,蔡庆丰,程章继.高等学校集聚、知识溢出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J].教育研究,2022,43(9):47-65.

董志勇,李成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态势与路径选择[J].改革,2021(10):1-11.

杨燕红.“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与产业链韧性提升:作用路径与政策取向[J/OL].科学与管,1-13[2024-07-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7.1020.G3.20231215.1037.002.html.

丁永健,吴小萌.“小巨人”企业培育有助于提升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吗: 来自“专精特新”政策的证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12):108-116.

蒋志文,郑惠强.基于实证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路径及政策影响分析[J].中国软科学,2022(S1):63-70.

韩晶.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J].人民论坛,2022(7):90-93.

刘志彪,徐天舒.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补链强链的专项行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