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推进路径研究

2024-09-19 00:00:00余素梅
中国商论 2024年17期

摘 要:沿循“谁来推进”“推进什么”“怎么推进”研究路径,本文构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主体-内容-工具”三维整体框架,揭示了当前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多元主体力量难以有效衔接、五大内容板块难以有效赋能、数字金融工具难以有效应用等。基于已有研究,本文围绕“五大主体”“五大内容”以及“五大工具”进行系统化调整,如促进多元主体联合、协调乡村振兴内容和优化多维工具应用等,以期推进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乡村振兴;农村金融;“主体-内容-工具”;数字赋能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9(a)--04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的重要判断,为我国作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重要部署而奠定行动基调[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多重时代意义[2],既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重点,又是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源泉[3-4],但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顺应时代发展诉求,仍需立足当下数字时代加以思考。

作为一种数字技术与金融发展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数字普惠金融是指以用户手机或电脑为申请终端,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收集征信信息,通过线上平台自动化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新金融业态[5]。简言之,数字普惠金融是通过数字金融服务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规范业务[6],相较于传统普惠金融,其获客渠道、服务模式和应用场景更为宽广,包容性和商业可持续性更强。因而,在面对乡村人口居住分散、征信获取困难、普遍缺乏抵押担保等乡村发展问题时[7],数字普惠金融嵌入对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8]。

学界当前对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研究,如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人、地、钱”关系是实施乡村振兴和数字普惠金融嵌入的契合点[9]。二是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研究,如从政策端、供给端和需求端探寻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作用路径[10]。三是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内容研究,包括促进农村居民创业[11]、乡村产业融合与振兴[12-13]、农民消费和城乡收入差距[14-15]等。

虽然已有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已有研究聚焦于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作用机制和具体内容等方面ElTeWQnp9VcqOMIX3f0Hjg==,但从整体和系统角度去研究两者关系的相对较少。二是已有研究从多元维度去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如何赋能乡村振兴,但缺乏较为成熟且学界认可的理论分析框架。三是学者多从内容耦合等共性层面研究两者关系,但个中的多元主体作用,以及数字工具如何运用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基于此,本文基于已有研究,从“主体-内容-工具”理论分析框架出发,系统分析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主体、内容、工具衔接的内在机理与现实问题,进而提出具体的推进路径。

2 分析框架及其应用

2.1 “主体-内容-工具”三维分析框架简介

“主体-内容-工具”(Subject-Content-Tool)三维分析框架是一种常用的社会科学分析方法。它强调在特定的内容条件中,主体如何借助工具去开展行动,以及主体和工具如何反作用于内容的动态变化。其本质上是对某一项工作推进的系统思考,可将其拆解为主体维度、内容维度和工具维度。其中,主体维度是指推进工作的主体建构问题;内容维度是指推进工作的具体方面;工具维度是指推进工作可能会采用哪些平台、手段、方法、机制等[16]。三维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一是主体能动地适应与调整内容。主体具备能动性与创造性,可根据认知和利益目标来调整和改变自身行动,以适应或改变所需要推进的内容。二是内容可为工具的选择而提供方向。不同的内容条件会对主体的行动选择产生约束或者激励作用,从而影响主体对多元工具的选择与运用。三是工具为主体实现内容而提供辅助和手段。借助多元工具,主体可以改变外部环境,从而提高实现内容的可能性。通过深入分析主体、内容和工具及其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动态变化过程,为制定有效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2.2 分析框架在本文中的应用

本文将“实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效促进”视为一项系统集成工程,因而在构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分析框架时,亟需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7]。其一,基于主体维度,回答“谁来推进”的问题。分析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多元主体”,以及如何在实现“多元主体联动”的基础上发挥“多元主体力量”。其二,基于内容维度,回答“推进什么”的问题。分析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具体内容”和“实然困厄”,以及如何通过整体促进内容统筹部署的基础上实现内容增值。其三,基于工具维度,回答“如何推进”的问题。阐释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多元辅助工具,以及如何落实多元工具的集成效应。据此,本文在理论层面建构起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框架,从“主体-内容-工具”三维组配视角去廓清个中的推进机理和现实病灶,以期建构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推进路径。

3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囿

3.1 主体维度:多元主体力量难以有效衔接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首要前提是回答“谁来推进”的问题。我国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推进主体包括党、政府、市场、社会和农民[18]。主体维度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多元主体意识难以有效凝聚。各主体参与其中的推进动力不足,主体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最终可能会因为缺乏推进共识和基本原则而导致赢者通吃的局面[19]。与此同时,各主体对数字金融认知不一,加上乡村经济风险承受力偏弱,部分主体风险厌恶倾向明显,数字金融排斥现象显著[20]。另一方面,多元主体行动难以有效协同。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多元主体对数字普惠金融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尚未形成有效的行动共谋。如政府的优势在于规划和组织动员,但其也存在行政色彩浓厚、大包大揽等问题[18];市场的优势在于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和增进效率,但多数农村金融机构将数字普惠金融视为技术性问题,忽视自身服务体系与认知规划的变革[21]等。

3.2 内容维度:五大内容板块难以有效赋能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是回答“推进什么”的问题,即内容维度应聚焦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板块。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乡村振兴要聚焦于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和组织五位一体的振兴,且五位一体要服务于乡村振兴总要求[22]。然而,我国数字普惠金融赋能过程中存在一些实然问题,制约着乡村振兴五位一体的内容发展。第一,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五大内容板块的低效问题。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其五大内容板块会因区域异质性等现实因素而低效。第二,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五大内容板块的失衡问题。有研究指出,在对乡村振兴的分项检验中,依据系数得分高低排序,数字普惠金融可显著推进生活富裕(0.278)、乡风文明(0.175)、生态宜居(0.105)和治理有效(0.088),而对产业兴旺的影响并不显著[23]。还有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在总体上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但对乡村振兴不同内容的影响不同,如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助力乡村在生计、生产和生活的振兴,但在一定程度上无力推动乡村民生和生态的改善[8]。

3.3 工具维度:数字金融工具难以有效应用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回答“怎么推进”的问题,在工具维度上,其受制于乡村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程度。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工具应用受限于农村硬件基础不完善。当前我国乡村硬件基础的不完善阻滞了数字普惠金融工具的深度赋能,如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覆盖率偏低等问题[24],直接影响了数字化手段与技术的推广,使得农村产业难以实现高效融合[25]。第二,数字普惠金融工具应用受限于农村软件基础不完善。首先,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工具应用受限于政策保障、法律安全和数字化人才等软件基础。尽管顶层设计已初具雏形,但顶层设计如何转化为具体的财政、金融、科技等支持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其次,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水平较低,难以有效构建数字化风险防控体系[26]。再次,数字化人才不足制约着数字普惠金融工具应用。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数字素养较高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到城镇寻求发展机会,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学习和运用数字金融工具的能力较差等。[27]最后,由于基础金融知识缺乏,农民无法有效接受数字普惠金融工具,甚至许多基础金融服务工具在农村地区并未发挥其应然作用。

4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推进路径

4.1 基于“党-政府-市场-社会-农民”维度促进主体联动

一是增强党的“领导力”。充分发挥党中央在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坚强领导力、科学的组织力、强大的动员力和有效的治理能力。在宏观上,加强党对如何实现两者有效联动的顶层设计;在微观上,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充分发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二是优化政府的“引导力”。政府完善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机制,制定推进具体规划并加强指导与监督,积极发挥其政策主导作用。三是盘活市场“源动力”。提高银行金融机构积极性,激发其开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活力[28]。四是发挥社会“参与力”。通过创新社会组织与社区等多主体资源联动机制、建设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项目库、加强建设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对接平台等方式,鼓励与引导社会组织发挥其应然作用。五是唤醒农民“主体力”。充分调动农民运用数字化技术创业的积极性,增强主体意识,提升农民对金融知识和数字技术水平。综上,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重要共识,通过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和加强主体之间的合作,可充分发挥各主体的行动优势互补功效。各参与主体理应平衡自身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利益杠杆,积极调整其行动方略,以共同努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

4.2 基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维度实现内容增值

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全面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一是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如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乡村产业拉动效应;农业生产实现智慧化、集约化和精细化生产。二是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生态保护,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如数字经济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水平;物联网、可视化等数字技术嵌入农业污染治理。三是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文化传承,实现乡村乡风文明。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提高农民信息识别和获取能力。四是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管理有序,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如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推动金融机构与乡村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五是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民美好生活,实现乡村生活富裕。如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弥补城乡金融和收入发展的差距。另一方面,从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五位一体角度来看,要结合区域异质性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应当注重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的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方面的振兴;中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应积极促进生产繁荣、生活改善与生态振兴。与此同时,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在各区域不均衡的事实,应推动区域数字化协调建设[29],积极发挥乡村数字化发展水平较高县域对乡村数字化发展水平较低县域的带动作用。

4.3 基于“法律-政策-平台-产品-技术”维度发挥工具作用

一是在法律监管层面,以法制化监管数字金融风险。如国家层面需优化顶层设计角度,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完善立法,明确各数字普惠金融主体的权利义务。地方层面应加强对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资质监管[30],切实保障农户的合法利益。二是在政策保障层面,以完善政策供给规范数字金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新兴信息技术与传统普惠金融相结合的产物,因而政策供给要在完善金融政策细则的基础上,融入科技政策相关体系,如科技伦理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三是在平台推进层面,以强化平台建设拓宽数字赋能范畴。政府要加强线上平台创新,通过构建以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为中心的数字化平台,缩进乡村居民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距离。四是在产品优化层面,以满足农村需求来创新数字产品。如金融机构应根据当地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环境与需求,不断优化产品服务,使得数字普惠金融产品更为契合普通农户、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金融需求。五是在技术迭代层面,以数字技术助力乡村基础设施。政府应继续推进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乡村物联网、云平台、5G网络等前沿数字技术落地与应用,尤其是完善数字助农终端。数字助农终端可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协助农户进行数字金融操作,引入智能AI搜索引擎优化农户使用体验[19],破除低收入群体以及弱势群体面对数字设备“不敢用、不会用、不愿用”状态。

参考文献

鲁阳.人民网评:围绕“五个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EB/OL].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2/1227/c223228-32594414.html.

王复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融入新格局[J].乡村振兴,2022(2):55-5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2/content_6929934.htm.

魏后凯,叶兴庆,杜志雄,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权威专家深度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J].中国农村经济,2022(12):2-34.

逯海勇,李琳,宋培.农村减贫的金融支撑;传统普惠金融还是数字普惠金融[J].商业研究,2023(2):135-144.

钱海章,陶云清,曹松威,等.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6):26-46.

马小龙.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农户创业的现实困境与路径破解[J].西南金融,2020(10):36-46.

刘涛.“助力”与“无力”: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4(2):102-112.

马文武,韩文龙.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23(3):91-98.

韩柯子.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2022(8):108-116.

巩艳红,高金城.数字普惠金融、创业水平与共同富裕[J].中国商论,2024(1):33-36.

曾建中,李银珍,刘桂东.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兴旺的作用机理和空间效应研究: 基于县域空间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国际金融研究,2023(4):39-49.

金婧.共同富裕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 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J].商业经济研究,2022(4):177-180.

李琼,王世浩.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基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调节效应分析[J].中国商论,2024(6):104-108.

粟俊铭,刘瀚文,姜一鸣,等.数字普惠金融对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中国商论,2024(6):109-114.

孔祥武.主体—内容—工具维度下高校学生感恩精神的培育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0):94-97.

聂娜.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产品公用品牌价值提升研究: 基于“主体—内容—工具”理论框架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11):168-171.

王国敏,何莉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基于“主体—内容—工具”三维整体框架[J].理论与改革,2021(3):56-66+155.

温涛,刘渊博.乡村数字金融的共性规律、发展逻辑与障碍突破: 基于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多案例研究[J/OL].农业经济问题,1-17[2024-04-19].https://doi.org/10.13246/j.cnki.iae.20240320.001

江芮琳.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影响机理与困境分析[J].中国商论,2022(10):161-164.

潘宗英.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境与应对[J].农业经济,2023(5):100-102.

中共中央 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何雷华,王凤,王长明.数字经济如何驱动中国乡村振兴?[J].经济问题探索,2022(4):1-18.

王海飞,钱茜.数字经济赋能我国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OL].甘肃社会科学:1-10[2024-04-19].https://doi.org/10.15891/j.cnki.cn62-1093/c.20240411.002.

孙玉栋,王宣桦.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价值、现实挑战与政策因应[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1):112-120.

简邹玲,张阳丽.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内在机理、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J].当代农村财经,2024(2):18-23.

毛丽娟,夏杰长.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施路径[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3(5):41-49.

潘锡泉.银行业数字普惠金融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研究:问题及纾解之策[J].金融教育研究,2023(4):42-49.

王亮,昝琳.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3(4):77-87.

李庆,景程.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主要困境与实现路径[J].经济论坛,2024(2):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