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对灵活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

2024-09-19 00:00:00凡婧婧王桂虎
中国商论 2024年17期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经济结构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的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其与传统就业模式相比,展现出更加灵活和多样的特点。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数字经济与灵活就业的发展现状,并基于我国2017—202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向量自回归模型,并且结合实证分析与脉冲响应图来探讨数字经济对灵活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了GDP增速与消费者信心指数等控制变量后,数字经济对灵活就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数字经济;灵活就业;向量自回归;脉冲响应分析;传统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9(a)--05

近年来,数字经济与灵活就业受到学界与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且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支持政策。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由以上政策可知,研究数字经济与灵活就业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机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些研究对灵活就业使用“新就业形态”概念进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特定群体,例如社区灵活就业者、“小时工”、电子商务创业、云客服、网络约车、外卖骑手、视频主播、新媒体就业者等,这些类型都可以视为灵活就业的具体形态,它不仅反映了当前社会劳动工作者的状态,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就业结构和形势的缩影。已有研究对灵活就业的形态内涵以及数字经济下的发展趋势和挑战进行了剖析,但很少对数字经济对灵活就业的影响机制进行考察。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2017—2022年的数据为基础构建实证模型,对数字经济和灵活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为数字经济时代,促进灵活就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支持。

1 文献综述

1.1 关于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目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李玉清(2019)[1]认为,这种新型经济形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并强调了要把培养数字人才作为发展关键。他通过对嘉兴市电子商务产业及其人才需求的调研,详细分析了当地电商行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从高校、企业、政府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张英浩等(2022)[2]进一步探讨了数字经济如何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了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关联特征。谢康和肖静华(2022)[3]从中国的经济治理体系出发,识别了数字经济面临的八大新问题,并从中提炼出三大新特征。上述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

1.2 关于灵活就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董志强(2023)[4]描述了我国新就业形态的若干特点,包括去雇主化、工作碎片化、技能的简化或单一化、空间上的分离、工作时间的弹性化、组织的平台化,以及各种技能组合所带来的收益逐渐增加。夏怡然等(2023)[5]认为,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新业态下的灵活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稳定就业起到了显著作用。以外卖骑手为案例,本文使用全国范围的大型样本数据研究了灵活就业中的学习效应,发现这种“学习”显著提升了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工作满意度,对外来移民在城市的扎根与融合也有积极影响。

1.3 关于数字经济对灵活就业的影响

数字经济时代,Atasoy(2013)[6]指出互联网已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极大地影响了就业模式和劳动市场的结构,Bloom等(2015年)[7]的研究表明,互联网显著提升了工作的灵活性与自主性,这有助于个体更有效地平衡职业与家庭生活,并提高了工作满意度,进而增强了职位与人才的匹配效率。李力行(2023)[8]进一步指出,数字技术的演进,通过变革生产与服务的方式及劳动者技能,从劳动需求与供给两端推动就业形态的转型,催生了灵活的职业选择、线上服务、多样化就业及创业型就业等新的职业形态,并对传统的雇佣关系造成了影响。以就业单位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供给系统,面临着基于非单位型的新就业形态的挑战。

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可知,学者们主要从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灵活就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数字经济对灵活就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较好基础。但是,就笔者所掌握的文献而言,现有文献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能否找到较为直接衡量灵活就业的相关指标?数字经济与灵活就业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影响效应,两者之间的脉冲响应图是怎样的?以上的不足之处将成为本文研究的突破点与创新点。

2 数字经济与灵活就业的发展现状

2.1 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张鸿等(2022)[9]的研究,通过计算发现,2016—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显示东部经济强省在该领域表现优异。因具备成熟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集中的创新资源和快速发展的数字产业,如广东(0.7213)、江苏(0.4941),这些省份能够更迅速推进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部分中西部省份如四川(0.2718)和河南(0.2390)也展现出由于庞大人口规模和消费市场优势所带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其综合排名位于中上游。然而,西部地区的省份如西藏(0.1013)和宁夏(0.1348),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其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较为滞后。东部地区如北京(0.4542)、上海(0.3855)、浙江(0.4379)、广东和江苏的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位列前五,而西部地区如内蒙古(0.1497)、新疆(0.1478)、青海(0.1399)、宁夏和西藏的排名靠后,这一显著的地区差距揭示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数字鸿沟”,这是当前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图1是2016—2020年各省市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值走势,从图1可以看到,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省市的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值的数据位于各省市的前列,而西藏、宁夏、新疆等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值的数据相对较低。

图2是2016—2020年各省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程度走势,从图2可以看到,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的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程度位于各省市的前列,而吉林、海南、西藏等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程度相对较低。

2.2 我国灵活就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极大改变了我国就业市场。《2023中国新型灵活就业报告》显示,灵活就业人员已占整体就业人数的五分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指出,截至2021年底,灵活就业人数达2亿。这种就业方式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已成为主流。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技术快速进步,灵活就业的趋势预计将持续加速,吸引更多人选择这种灵活的工作模式,涵盖从软件开发到家政服务等多个行业。

当前灵活就业形态呈现出显著的群体差异,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水平较低的被动型非正规就业者,通常在低端劳动市场中就业不稳定且质量低下;另一类是教育水平和技能较高的年轻劳动者,他们依靠知识技能在新兴生产和服务领域寻找就业机会,特别是通过移动互联技术获得的机会。这些劳动者更倾向于灵活的工作模式,活跃于电子商务、文化设计、艺术娱乐等行业。

在各行业中,灵活就业者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文娱教培行业、交通邮政快递业及住宿餐饮业。相较之下,体制内就业主导的行业和对资金及信息技术安全要求高的行业中,灵活就业者较少。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就业形态不断向专业化领域如内容付费和专业技术服务扩展,甚至拓展到制造业、建筑装修和现代农业等行业。

2.3 数字经济对灵活就业的影响效果

根据《2023中国新型灵活就业报告》,新型灵活就业被分为八类:平台电商、共享出行司机、自媒体、生活服务、平台微商、生活配送、知识服务和平台直播,多数与互联网平台关联。知识服务和自媒体完全在线操作,而生活服务和配送结合线上线下活动,特别是生活配送和平台直播最受欢迎,2023年第一季度分别占69%和18%。图3显示,在交通、物流、仓储行业,新型灵活就业招聘占比达44%,文化和娱乐业次之,为27.7%。

新型灵活就业相较于传统就业形式,通常提供更高的薪资,但在福利方面较为欠缺。这种就业方式对女性、年轻人、无工作经验者及高学历人群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特别是在高学历人士中,灵活就业中常见学历过度匹配现象,即求职者的学历远超过职位需求,导致他们频繁申请低于自己学历的职位。在灵活就业市场中,本科及研究生学历求职者的比例分别达到45.5%和6.2%,相较传统就业市场的42.6%和5.4%略高。就薪酬而言,灵活就业的典型月薪区间在10001~15000元,占比高达30.3%,而在传统就业中,最常见的薪资区间为6001~8000元,占比为24.8%。

根据《2023中国新型灵活就业报告》,新型灵活就业中的福利水平低于传统职位。数据显示,传统就业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在2022年第三季度前保持稳定在65%,而到2023年第一季度,灵活就业的社保覆盖率仅为19%。这一差异突显了灵活就业环境下劳动者保障的明显不足。

3 实证分析过程

3.1 模型的选择

为了系统分析数字经济与灵活就业之间的关系,本文构建了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影响,利用该模型可以更好地捕捉数字经济与灵活就业之间随时间变动的冲击水平。向量自回归模型分为两步估计:

第一步,设置N×1阶时序应变量的列变量:

第二步,通过列向量得出p阶VAR模型(即VAR(p)),可以表示为:

在式(2)中,C是n×1的常数向量,Ai是n×n矩阵, εt是n×1的误差向量。

3.2 数据来源

在数据来源方面,本文所选择数据的时间跨度从2017—2022年,其中数字经济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信通院,灵活就业参保人数来源于国家医保局,GDP增速、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运用的计量软件为Stata16。相较于传统的文献而言,灵活就业参保人数可以更为直接地衡量灵活就业人数的变化,因此我们使用该指标来衡量灵活就业的情况。

3.3 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检验数字经济与灵活就业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是VAR模型的回归结果,从表1中可以看到,前三行为以灵活就业参保人数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后三行为以数字经济规模占比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从前三行的回归结果看,数字经济规模占比的滞后一期的P值为0.036,系数为0.017,表明数字经济对灵活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为了验证VAR模型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将该模型中的数字经济规模占比取自然对数,然后再进行回归,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是稳健性检验的回归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到,前三行为以灵活就业参保人数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后三行为以ln数字经济规模占比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从前三行的回归结果看,数字经济规模占比的对数的滞后一期的P值为0.028,系数为0.650,表明数字经济对灵活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以上稳健性检验的回归结果可知,数字经济与灵活就业之间回归后的显著性与变量符号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实证模型结果是稳健的。

3.4 脉冲响应图

3.4.1 数字经济对灵活就业的影响

图4是数字经济规模占比滞后一期对灵活就业参保人数与数字经济规模占比的脉冲响应图,其中左图是数字经济规模占比滞后一期对灵活就业参保人数的脉冲响应图,右图是数字经济规模占比滞后一期对数字经济规模占比的脉冲响应图。从图4可知,数字经济规模占比滞后一期对灵活就业参保人数产生了正向冲击,表明两者之间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数字经济规模占比滞后一期对数字经济规模占比的冲击则表现不明显。

3.4.2 灵活就业对GDP增速和灵活就业参保人数的影响

图5是灵活就业参保人数滞后一期对GDP增速和灵活就业参保人数的脉冲响应图,其中左图是灵活就业参保人数滞后一期对GDP增速冲击的脉冲响应图,右图是灵活就业参保人数滞后一期对灵活就业参保人数冲击的脉冲响应图。从图5可知,灵活就业参保人数滞后一期对GDP增速产生了正向冲击,表明两者之间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灵活就业参保人数滞后一期对灵活就业参保人数在短期之内产生了负向冲击,在第2期之后走势趋于平稳,表明灵活就业参保人数滞后一期对灵活就业参保人数在短期之内具有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3.4.3 消费者信心指数滞后一期对消费者信心指数和灵活就业参保人数的影响

图6是消费者信心指数滞后一期对灵活就业参保人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脉冲响应图,其中左图是消费者信心指数滞后一期对灵活就业参保人数冲击的脉冲响应图,右图是消费者信心指数滞后一期对消费者信心指数冲击的脉冲响应图。从图6可知,消费者信心指数滞后一期对灵活就业参保人数形成了正向冲击,表明两者之间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消费者信心指数滞后一期对消费者信心指数形成了负向冲击,表明两者之间具有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脉冲响应图可知,数字经济规模占比滞后一期对灵活就业参保人数产生了正向冲击,就可以表明数字经济对灵活就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 对策建议

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的对策建议:

(1)通过数字经济来促进灵活就业的快速发展。通过本文的实证结果可知,数字经济对灵活就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可以通过数字经济来促进灵活就业的快速发展。首先,在建设数字强国的基础上,出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如税收优惠和人才培养等措施,以加快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数字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第二,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2)出台对灵活就业较为包容的政策。通过本文的研究可知,灵活就业参保人数占整体灵活就业人数的25%左右,这显示了该群体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一些缺失。第一,构建灵活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负担;第二,强化对灵活就业群体的法律保护,并提供法律援助;第三,加快医疗均等化,加速整合农村医疗保险及社会保障系统。

(3)使用数字技术来提升灵活就业的市场空间。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还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同时促进了新就业机会和就业形态的产生。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的数字技术来改进数字贸易、电商直播等领域的就业状况。此外,数字技术还可以促进远程工作和数字化管理的发展,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提供更灵活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李玉清.数字经济背景下电商产业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结构分析: 以嘉兴为例[J].当代经济,2019(8):128-131.

张英浩,汪明峰,刘婷婷.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与影响路径[J].地理研究,2022,41(7):1826-1844.

谢康,肖静华.面向国家需求的数字经济新问题、新特征与新规律[J].改革,2022(1):85-100.

董志强.新就业形态:就业的新特征与新问题[J].学术界, 2023(8):46-55.

夏怡然,魏东霞,严功翠,等.灵活就业中的“学习效应”: 以外卖骑手为例[J].学术月刊, 2023,55(5):45-52.

Atasoy H.. The Effects of Broadband Internet Expansion on Labor Market Outcomes[J].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2013, 66(2): 315- 345.

Bloom N., Beaulieu J., Liang J., Does Working from Home work? Evidence from a Chinese Experi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5, 130(1): 165- 218.

李力行.数字经济,灵活就业与公共服务变革[J].社会治理, 2023(4):4-11.

张鸿,董聚元,王璐.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现状及对策[J].人文杂志,2022(10):7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