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湖帆的人生山水

2024-09-19 00:00:00密斯赵
名人传记 2024年9期

他生于高门世家,爱好收藏,藏品不仅品类全,而且精品多,享有“富甲江南”之名,是20世纪30年代沪上画坛的盟主。抗战期间,他不吝家藏换回国宝《富春山居图》的残卷之一《剩山图》;新中国成立后,他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记录下壮美的瞬间。顾鹤逸称其为“三百年第一人”,一代大家张大千不敢同他齐名,谢稚柳赞他“最发光华”……

“当为三百年第一人”

1894年8月13日,吴湖帆出生于苏州的一户高门世家,嗣祖父吴大澂是书画家,曾任清朝湖南巡抚,精于收藏与鉴定。外祖父沈树镛也是知名藏书家兼金石学家。父亲吴本善擅诗文、丹青和行草,母亲沈静研亦精通绘画。

受家庭环境影响,吴湖帆早早启蒙,跟随吴府幕僚、著名画家陆恢摹习花果,平时还跟着家里的其他文士习书治印。1902年,他在与二姐吴惠菁的合影背面写了“二姐十岁我八岁”七个字。家人拿给已经中风卧床的吴大澂看,吴赞叹:“此子他日当有所成。”他有意让吴湖帆继承家学,于是将一半家产留给几个女儿,另一半包含他多年收藏的古董字画的家产则留给了爱孙。此后一直到吴大澂去世,吴湖帆每天都会去嗣祖父榻前,学习这些家藏的来龙去脉。

十一岁那年,吴湖帆遵从吴大澂的遗愿,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就读。一年后,学校因故迁徙,他辍学返乡。他还一度受同学之邀东渡日本,为学习围棋逗留了三月有余。

1907年,吴湖帆升入苏州草桥中学就读。该校名师荟萃,有被柳亚子赞为“八叉七步”的南社诗翁胡石予,还有来自崇明的国画家罗树敏等人。校友里亦不乏叶圣陶这样的人物。草桥中学的校友圈日后成为吴湖帆拓展事业的助力之一。

四年后,吴湖帆中学毕业,颇有空闲。他时常往返于著名的怡园画社,向山水画家顾鹤逸请教并观其藏画。顾鹤逸是清末著名书画收藏家顾子山之孙,此时已年过五十。成立于1895年的怡园画社就在顾家别墅里,每月举行三次活动,高朋云集。据说在活动日,连窗户门框都挂满字画。这令吴湖帆大开眼界。

同时,吴湖帆这个少年画家也成功引起了老前辈们的注意。有一次,诗人冒广生问主人顾鹤逸:“刚才那个见到我俩连招呼也不打的狂生是谁?”见好友诧异,顾鹤逸呵呵笑道:“他呀,吴大澂的爱孙。人虽少,画甚佳。三十年后,当为三百年第一人。”

1913年起,十九岁的吴湖帆正式开始研习山水。家里收藏的真迹都被他逐一“请”出来临摹,比如分别创作于1916年和1919年的《仿大痴秋山图》与《仿石涛江山归帆图》等。

画坛伉俪,夫唱妇随

1915年,吴湖帆迎娶表姐潘静淑。潘、吴两家门当户对,潘静淑面目清淡细巧,比吴湖帆年长两岁。其曾祖潘世恩是乾隆五十八年的状元郎,官至大学士,加太子太傅,位极人臣。祖父潘曾莹官至工部侍郎,是有名的诗人兼画家。伯父潘祖荫,是咸丰二年的探花,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父亲潘祖年借哥哥的光,补刑部郎中。潘氏一脉,科甲鼎盛,家族文73b980de7ee1ebf460d7b242b525faa2化与艺术修养的渊博深厚可想而知。

潘静淑是潘祖年的次女,因其长姐早逝,所以特别得父亲的宠爱。她的嫁妆中不乏三部宋拓的欧阳询碑帖——《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这样的珍品。加上吴大澂传给吴湖帆的一部《虞恭公碑》,这场联姻竟然集齐了四部宋拓的欧阳询碑帖。吴湖帆兴奋不已,遂将客厅命名为“四欧堂”。后来两人给四个子女取名时也用了“欧”字辈,分别是长子吴孟欧、次子吴述欧、长女吴思欧及次女吴惠欧,足见他们对这几部碑帖的爱重。

1922年春,上海书画会创立,吴湖帆成为会员。这一年,潘静淑迎来了自己三十岁的生日,其父送来《梅花喜神谱》(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作为生日礼物。这本《梅花喜神谱》是南宋景定年间的刻本,由宋伯仁编绘,异常珍贵。宋伯仁在自序中说:“余有梅癖,辟圃以栽,筑亭以对……于开放时,满腹清霜,满肩寒月。”这一百幅梅花雕镂精细,描绘了梅花从蓓蕾、小蕊、大蕊、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到结实的整个过程,是古代的版画精品。

收到这份厚礼,潘静淑、吴湖帆喜不自胜,随即将书房命名为“梅景书屋”,并画了一幅《梅景书屋图》作纪念,潘静淑则填了一首《烛影摇红》的词表达自己感谢父恩和获得瑰宝的喜悦之情。

身为才女,潘静淑在事业上给予丈夫极大的帮助。她曾配合吴湖帆校订刊印吴大澂的《愙斋诗存》、吴大澂兄长吴大根的《澹人自怡草》等著作,并一同历时数年将家藏的一千四百多种金石书画一一校订存档。

潘静淑为人有些清高,既不爱打扮,也不喜应酬,唯独喜爱读书习字、吟诗作画,这与吴湖帆的性情、兴趣十分投契。两人过上了诗情画意的生活,时而共赏古玩,时而合作丹青,令人艳羡。潘静淑的人品也极佳。她在吴家“接姑姊妹和而有礼,驭婢仆严而有恩”,深得吴家人的敬重。

跻身沪上“山水四强”

1924年,吴湖帆叫上草桥中学的同学陈子清,一起前往上海开拓文化事业。陈子清比吴湖帆小一岁,也是书画皆长的苏州名门子弟。

两人依靠朋友、上海画家冯超然的关系,在嵩山路八十八号租了一套房子,吴湖帆在楼上潜心作画,陈子清则负责在楼下办理事务。冯超然比吴湖帆大八岁,精通仕女图,后来改画山水,就住在隔壁九十号的“嵩山草堂”。

艺高人胆大,吴湖帆初到上海卖画,就把自己的润例定到了每尺三十元,远超普通新人的起步价。为了配合营销,抑或个性使然,他年纪轻轻就蓄了胡须,穿马褂,戴小帽,好像是个中年人。

1927年,吴湖帆加入“上海艺苑研究所”,1929年任全国第一次美术展览会常委。1930年1月,他与杨杏佛、徐志摩等十八人共同发起成立“观海艺社”。但由于机构庞大,社员分散,经费短缺,艺社于同年6月便宣告停顿。

但吴湖帆结社之志不息。1933年秋,他在苏州与叶恭绰、张大千等人组成“正社书画会”,并任社长。该画社定期举办雅集,围绕“切实研究艺术”展开讨论。 同年11月12日,吴湖帆的号召力继续扩大,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三名名画家共同成立“中国美术会”。

1935年1月,正社书画会在南京举办的第二次展会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次年,吴湖帆的成名作《云表奇峰》在《美术生活》首次发表,更是在画坛引起轰动。

吴湖帆与不少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都出生在甲午海战爆发那年。1943年,他与梅兰芳、范烟桥、张君谋等十九位同龄人相聚沪上万寿山酒家,成立了“甲午同庚会”,立志一同报国雪耻。

这些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书画社团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海派书画的繁荣,而吴湖帆广泛的艺术交流使得他在家学、天赋与努力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助益。

著名画家谢稚柳曾这样评价吴湖帆:“不被‘四王’(指清初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四位著名画家)风貌所囿……上溯明唐(寅)、沈(周)等,涉猎宋元诸家;他居然还能把人为设置的南北二宗的壁障冲破,不带偏见,多方汲取养料,对中国上下千年的灿烂传统广采博取,积蓄生发,使他突破当时笼罩画坛的浓重阴霾,以清逸明丽,雅腴灵秀,似古实新的面貌独树一帜,成为那个时代最发光华的画家。”

随着吴湖帆在上海画坛逐渐站稳脚跟,世人将他与吴子深、吴待秋、冯超然三位当代山水大师合称为“三吴一冯”。潘静淑也带着孩子们来到了上海,一家团聚。

不吝家藏,换回国宝《剩山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吴湖帆凭借鉴定古代书画作品,特别是鉴定保存在上海的故宫博物院南迁书画文物的突出表现,在业内获得了“一只眼”的美称,与鉴定大师钱镜塘并称“鉴定双璧”。吴湖帆后来将祖传的这身本领传给了徒弟们,培养出张葱玉、王季迁、徐邦达等文物鉴定大家。他最为得意的一次名画鉴定及收藏发生在抗战全面爆发后。此名画便是元代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

当年画作完成后,黄公望的挚友无用禅师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果然这幅杰作历经了很多磨难。明初,《富春山居图》落于书画家沈周之手。结果沈周一时不察,画被人骗走,他不禁放声大哭,后凭记忆背摹了一幅。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富春山居图》被董其昌购得,董在晚年把画卖给了宜兴收藏家吴正志。到清朝顺治年间,该画传给了吴正志的孙子吴洪裕。哪知吴洪裕临死之际,居然交代家人烧掉《富春山居图》和《千字文》给自己殉葬。吴死后,家人遵嘱先烧了《千字文》,打算次日再烧《富春山居图》。幸亏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跑到火前把画抢救了出来。画虽得救,但起首一段已烧去,中间也烧出几个连珠洞,长卷断为一大一小两段。前段画幅虽小,但有山有水,也是一幅相对完整的画作,因此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被称为《无用师卷》。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在康熙八年让与王廷宾,后辗转于多位民间收藏家手中。

1938年11月的一天,吴湖帆正卧病在床。结识多年的古董商曹友卿带来了刚收购的一幅残卷,请他鉴定。吴湖帆当时已是业内翘楚,眼光甚是老辣。打开画卷后,他料定此画出于前朝名家,很可能是黄公望的真迹。

因为过于惊喜,吴湖帆忘记了曹友卿是来做生意的,脱口而出:“乱世出奇迹,真没想到三百年后又能见到大痴道人的火中之宝。”曹友卿一听,收起画卷就要走人。看他拔腿要走,吴湖帆急了。他清楚古董商逐利而生,担心珍品在乱世中落到日本人手里,遂产生了收画的决心。

经多次谈判,吴湖帆用祖上留下的宝贝——商彝周敦古铜器向曹友卿换来了这幅残画。后经刘海粟、徐邦达等同道中人的多次鉴研,确定这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首段,即《剩山图》。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博物馆的沙孟海得知国宝《剩山图》在吴湖帆手上,便有意收购。他生怕吴湖帆不肯,还请了钱镜塘、谢稚柳等友人周旋。哪知吴湖帆毫不吝惜,象征性地收了五千元就把画让给了浙江省博物馆。

如今,《富春山居图》这幅汇聚了画家黄公望本人及沈周、文彭、王稀登、周天球、董其昌和邹之麟题跋的前后两残卷分别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古画瑰宝依旧灿烂华夏,没有流失海外,吴湖帆也是其中的一位功臣。

无奈绿遍池塘草

1939年,饱含了吴湖帆夫妇多年情感的《梅景书屋词集》刊印出版。哪知是年夏天,厄运突至。6月29日,潘静淑突患急病,三日而殁,年仅四十七岁。吴湖帆的母亲因儿媳去世悲伤过度,旧疾复发也故去了。

突如其来的丧妻丧母使得吴湖帆悲恸欲绝,“几不欲生,遂更名日倩,号倩庵,取奉倩伤神之意”。他把潘静淑的《千秋岁词》稿和摹写的《兰亭序》手迹刻成了石刻,分赠给诸位好友。其中《千秋岁词》颇佳:

梦魂惊觉,一片纱窗晓。春风暖,芳菲早。梁间双燕语,栏角群蜂闹。酬佳节,及时莫负韶光老。正好抒怀抱,休惹闲愁恼。红杏艳,夭桃笑。清明新雨后,绿遍池塘草。拼醉也,酡颜任教花前倒。

“绿遍池塘草”一句得到了诸友的一致好评。吴湖帆人缘极佳,当即邀请了一百二十位诗人画家为之描摹吟咏,然后以年龄为序编印成《绿遍池塘草》一书,作为对亡妻的纪念。

潘静淑亡故后不久,亲朋好友常劝说正值壮年、声望甚高的吴湖帆早日再娶。1942年,吴湖帆的二姐吴蕙菁正式向亲友宣布,顾宝珍成为吴湖帆的续弦,众人皆感意外。

顾宝珍是潘静淑生前的婢女阿宝,乍一看有几分潘静淑年轻时的影子。她本名何宝珍,光福迂里村人,后嫁到邻近北庄村顾家,从夫姓。婚后因夫妻关系不和,才到上海当用人谋生。她经人介绍来到吴湖帆家,因性格温柔,又擅长刺绣,深得潘静淑的喜爱而成为其贴身使女。因受潘静淑的影响,阿宝虽为婢女,却越来越有闺秀的风范。

因为吴湖帆与顾宝珍两人年纪相差二十二岁,闲言碎语便接踵而至。甚至有人谣传潘夫人在世的时候,主仆就有了私情,潘夫人撞见后吞鸦片暴毙。事实上潘夫人应是得了阑尾炎或腹膜炎,当时误以为是妇科病,她又不愿去西医院就医,耽误了病情,不幸离世。

婚后,吴湖帆将“宝珍”二字改成了“抱真”,并开始教妻子读书写字。善于刺绣的顾抱真心灵手巧,很快就能写一手端正小楷了。没想到此名与唐朝一位将军同名,结果同乡姚啸秋又开起玩笑来,说:“抱真为唐人跋扈军阀,看你如何应会得了。”吴湖帆一笑而过,没有深究。第二年,顾抱真生下一子,小名羊官。可惜未满周岁,羊官便因病医治无效而夭折了。

抗战胜利后,吴湖帆与顾抱真在上海南京路上的金门饭店补办了一场婚礼。喜宴为西餐,餐桌按马蹄式排列,十分气派。证婚人有两位,一位是同乡好友、刚担任上海市长的钱大钧,另一位则是上海大学的文学系主任张君谋。除了家中亲属和弟子,嘉宾中有文学家郭沫若和戏曲界名流梅兰芳、周信芳等,连负责现场安保工作的也是嵩山区警察局的局长。

顾抱真虽出身贫寒,但为人大方慷慨,吴湖帆的许多穷画家朋友都得到过她的帮助。比如,她经常去参加一些名气不大的画家的画展,订购他们的作品,然后贴上“吴湖帆订购”的红条纸,助其促销,此等义举常令那些画家朋友感念。

为“原子弹爆炸”挥毫

1945年冬,吴湖帆被主持京沪地区日军受降事宜的汤恩伯幽禁在锦江饭店。因当年在为纪念潘静淑所编的《绿遍池塘草》一书中,收录有汪精卫的作品,这让一向仇恨日本人的吴湖帆百口莫辩。后经友人营救,他才得以重获自由。

解放战争期间,社会活动家黄炎培来到上海,专门约见了吴湖帆,建议吴湖帆不要去国外。吴接受了黄的建议,在上海美术馆筹备处任指导委员。

此时画坛另一位大师、吴湖帆的好友张大千名声正盛,北平那里的朋友都将他和溥心畬并列为“南张北溥”。张大千却坚辞不受,说应当改为“南吴北溥”。原来1948年的夏日,吴湖帆、溥心畬、张大千一同为陆丹林合作了《秋林高士图》,冒广生为之跋云:“南张北溥东吴倩,鼎足声名世所钦。”这年冬天,张大千离开北平时,又对琉璃厂集粹山房经理周殿侯说:“中国当代文人画家只有两个半,一个是溥儒(即溥心畬),一个是吴湖帆,半个是谢稚柳。”

于是,人们索性将吴湖帆、张大千、溥心畬三位大师合而誉之,取代之前民国的“三吴一冯”,称为新一代的“山水三鼎甲”。后来,张大千去了国外,溥心畬则渡台,只有吴湖帆一个人依然选择留在国内。

1949年,吴湖帆将收藏的《清代七十二把状元书箑册》捐献给了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50年,吴湖帆当选上海市政协委员,此后又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上海文物鉴定收购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其实上海中国画院的院长一职本该由他出任,后因种种原因换成了丰子恺。

1957年,昔日的画坛盟主吴湖帆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他一时无法接受,次子吴述欧替他写了检查。吴湖帆心有不甘,寄情创作,接连画出《大龙湫》《庐山东南五老峰》《黄山翡翠池》等山水佳作。

1960年,吴湖帆获聘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遍华夏。吴湖帆激动不已,他连续看了几场纪录片,又在《人民画报》上仔细察看了彩色照片。一年后的夏天,《原子弹爆炸》应运而生。该画以传统国画手法“没骨法”表现当代科学技术成果,令人叹为观止。

可惜“文革”开始后,吴湖帆受到迫害,家藏文物被抄空,吴、潘两家几代人的心血化为乌有。1968年7月7日,吴湖帆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上海中国画院派吴湖帆的弟子陆一飞到吴家料理后事。7月8日,吴湖帆的遗体火化,骨灰未能保存。顾抱真在之后的一次扫街劳动中,突发脑溢血昏厥倒地,不多日便随吴湖帆西去,年仅五十三岁。直到1991年,吴湖帆的后人与弟子俞子才在苏州为其建立衣冠冢。

蓦然回首,艺术家已经离去近一个甲子。无论是海量的作品,还是海量的藏品,吴湖帆可以说为中国绘画史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就江南而言,吴昌硕之后能称为一代宗师的,便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