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神稻”横空出世
育种人又回到海南闷热的仓库里。每晚,当劳作了一天的同事们都沉沉进入梦乡,谢华安依然在微弱的灯光下查阅和分析资料,苦思冥想。某天深夜,一份外国农业文献资料让他发现了国际水稻研究所采取“旱病圃”的方法,就是用人为造成发病的恶劣环境,来鉴定选择优良稻种。他如获天启,决心尝试一下。
谢华安抓紧时间,从国内外许多杂交亲本中遴选出数十个亲本,其中,抗病的为母本,丰产的为父本,进行杂交,不断试验。第二年春天,谢华安带着收获的第一代杂交种子回到三明,种在稻瘟病最为严重的几个区域,进行自然诱发,然后再进行旱病圃筛选。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次次谨小慎微的试验,迎来一次次毫无商量的失败;一次次含辛茹苦的播种,又一次次升腾起总不死心的希望。
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山头,拂过田野,激荡得四海欢腾。谢华安在福建、海南不知疲倦地来回穿梭已有好几个年头。无数次的育种、播种、试验、筛选之后,“汕优63”横空出世!
谢华安从国内外数以百计的优良株系中,最终选定了“明恢63”这个品系。之后,他又亲自“做媒”,从数百个母本中,选择了最适合“明恢63”的“珍汕97A”株型。“明恢63”与“珍汕97A”培育的“爱情结晶”,就是杂交水稻堪称一代天骄的良种——“汕优63”。当他手捧“汕优63”金灿灿的饱满颗粒时,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多年的心血终于结果了!
1982年,“汕优63”同时参加市、省、国家三级区试,表现出强大的杂种优势,既丰产又抗病,适应性强,解决了中国第一代杂交稻不抗稻瘟病的致命缺陷。杂交水稻育种成功只是第一步,要想推广,还需要市场的检验。谢华安建议各个生产大队都办起培训班,建起样板田,从播种、育秧、插秧到田管,一步一步严格按照要求做。经过一季试种,亩产居然超过千斤,这可把大家乐坏了。
从1986年一直到2001年,“汕优63”连续十六年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第一,推广总面积达到十亿亩,增产七百亿公斤,各地好评如潮。一举成名天下知。“汕优63”开始走出国门,造福世界。东南亚一些国家引进并大面积种植后,莫不感叹其增产效果、增加效益之显著,由衷誉之为“东方神稻”。
中国农业科学院著名育种专家、植病专家凌忠专说,世界上保持抗稻瘟病最久的良种有两个:一个是韩国的“统一”,但使用范围只限于韩国部分地区;另一个就是中国的“汕优63”。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杨守仁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欢喜:“‘汕优63’救了中国杂交水稻的命啊!”1986年,我国第一个研究杂交水稻的育种专家袁隆平到福建,一见到谢华安,第一句话就说:“老谢,祝贺你,‘汕优63’已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广的杂交水稻品种了。”
在袁隆平评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被尊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后,业内人士鉴于谢华安在育种方面的卓越成就和贡献,亲切地以“中国杂交水稻之母”相称。谢华安每每摇着手谦逊地说:“袁隆平先生开拓了杂交水稻的领域,是杂交水稻的大功臣、奠基者,我的科研是在袁隆平先生等前辈的科研基础上开展的,所培育的一些品种虽然推广面积较大,但毕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十多年前,当袁隆平推动全国大范围开展杂交水稻良种的选育工作时,刚到永安农校任教的谢华安,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和无限向往。当时农校没什么设施,他就到距离数十公里的三明地区农业局借来仪器,做农业科研。袁隆平在他心里一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时时鞭策自己攀登高峰。
1988年,谢华安“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所解决的第一代杂交稻不抗稻瘟病这一致命缺陷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谢华安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汕优63’的成功是三明农科所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不过是做了些工作,赶上科学的春天,取得了一些成绩。”
声名大噪的太空稻
尽管“汕优63”自诞生以来成果卓著,谢华安却说:“每一年我都提心吊胆过日子,生怕发生稻瘟病抗性的衰退,而导致水稻大面积发病,那会给全国的粮食安全造成多大的影响!”他还号召农业科技工作者加油,“把‘汕优63’打败”!
谢华安的担心不是杞人忧天,一般水稻品种在种植三到五年后,抗稻瘟病的抗性会慢慢下降。一直到21世纪,“汕优63”从第一的位置慢慢往后退了,他心里的警报才有所解除,这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感令人敬佩。
“汕优63”大面积推广十多年后仍能保持优良品性,堪称世界稻作史上的奇迹。一名科技人员,一生能育成一个这样的良种,就足以功成名就了,但谢华安没有陶醉在这个巨大的成功之中。解决了吃饱的问题,还得着手解决吃好的问题,着力培育米质更好的杂交水稻组合,育出能取代“汕优63”的接班种,是谢华安接下来的奋斗目标。
20世纪80年代后期,谢华安先后主持选育出十来个各具特色的新良种,均通过国家、省、市品种审定,其中包括三个亩产八百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累计推广八千三百多万亩。
1996年,年过半百的谢华安出任福建省农科院院长。上任伊始,他就参加了袁隆平主持的中国超级稻攻关队伍。除了超级杂交水稻之外,他还利用头季割起后的水稻,通过施肥、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再生稻,这既省成本又省工。他所培育的超级稻连续四年实现头季、再生季亩产合计一千三百公斤以上,屡创世界纪录。农业部由此决定,在南方推广这项日臻成熟的再生超高产水稻技术。
超级杂交水稻、再生稻相继问世之后,谢华安没有停止思考——种子可以在地上培育,为什么不可以上天呢?科学实验证明,利用航天技术将农作物种子送上太空,通过宇宙辐射、微重力和弱地磁场等太空独有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使种子基因实现地面难以实现的有益变异,从而缩短地面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将航天技术用于育种的国家,早在1987年就开始航天育种研究,随后将之列入“863计划”项目。在谢华安看来,国家已经给自己创造了良好的试验条件——空间诱变技术将成为推动21世纪农业发展的重要科技手段之一,水稻育种工作也将借助航天火箭登上新高峰,育种之路越走越宽了。1996年起,他先后将“明恢86”等三个杂交水稻恢复系种子送上天。种子收回后,他和课题组马上在福建、海南等不同生态地点试行种植,并进行穿梭选择,于1999年育成比“明恢86”植株更高、穗更长、米质更优、抗瘟性更强的恢复系“航1号”,配成“特优航1号”和“Ⅱ优航1号”两个新组合,在省内外区试中屡获高产。
太空稻由此声名大噪!
2002年,谢华安主持的太空稻“Ⅱ优航1号”分别在云南和福建试验种植,创下百亩亩产九百二十八点三公斤的世界纪录,成为全国首个百亩亩产超九百公斤的超级稻,创中国航天育种水稻问世以来的最高纪录,同时还创下世界再生稻高产纪录。“特优航1号”和“Ⅱ优航1号”的米质,均超过“汕优63”,主要指标达二级或一级标准。
2003年,福建遭受六十年一遇的大旱,水稻结实率和粒重大受影响,不过超级稻新组合“Ⅱ优航1号”仍达到百亩亩产八百公斤以上的超高产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教授感到不可思议,为此亲率专家验收小组进行现场验收。一番科学、严谨的验收环节结束,翟院长一行对该品种赞叹不已。
如今已年逾八旬的谢华安,每天的工作表依然排得满满的,躬身在育种道路上继续探索。“福香占”就是谢华安带领团队历时十几年研发的优质水稻新品种,更是福建人自己的水稻品种。
“福香占”是再生稻,不仅生育期短、高产,而且抗稻瘟病。它最显著的特点是香味很足、米质很优。“现代农业一定要绿色高效,只有绿色才能高效,让老百姓不仅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了感到愉快放心……”谢华安每次向大家介绍“福香占”,内心都充满了使命感。
“福香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耐储存。谢华安很早就意识到国家在仓储过程中因粮食不耐储存而带来的严重损失,所以也早早地带领团队有的放矢地展开攻坚。但这个领域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完全是一个空白,锲而不舍中“福香占”应运而生。
“亩产干谷六百七十公斤,创下该品种在福建省的最高亩产纪录!”2022年10月31日上午,全国劳模、龙岩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徐淑英在长汀县河田镇供销农场的田埂上,挥动着“福香占”的现场测产记录表,激动地向旁观的干部群众和观看网络直播的网友们大声宣布。田野中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12月,“福香占”获得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籼稻)金奖。
“爸爸是水稻的爸爸”
福建和海南距离遥远,20世纪70年代交通十分不便。得转好几次车、船,单程就要七天左右。为了心中“天字第一号”的育种事业,谢华安心甘情愿地在天之涯、海之角“流放”,而父母、妻子、儿女全在老家适中镇保丰村。他无法在父母膝下尽孝,也无法教育陪伴孩子,对此他满心愧疚。
1977年腊月的海南,碧绿的橡胶林内,响起了生日歌,原来是谢华安在为自己的父亲过六十一岁大寿。在闽西农村,六十一岁是大寿,是儿女们尽孝心的最重要的时刻。他由于工作关系,只能在海南请同事们吃生日蛋糕,向远方的父亲遥寄思念之情、祝福之意、愧疚之心。谢华安暗自发誓,待老人家七十一岁大寿时,一定要亲自为父亲操办。1987年,父亲的七十一岁大寿如期而至时,谢华安在北京参加“汕优63”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成果答辩,他还是食言了。1997年,父亲八十一岁大寿,谢华安依然忙于科研和政务,无法回家为父亲筹办生日宴席。一直到半个月后,父亲病重,他才日夜兼程赶回家,可是进家门时,老人家已永远闭上了眼睛。弟弟说,父亲临终之前还一直告诫家人,不要告诉华安,不要影响他的工作。谢华安悲恸欲绝,母亲安慰他:“华安,你爸做了一辈子农民,最大的骄傲就是看到你能成为老百姓需要、国家需要的人。今后你尽力多做好事,就是对你爸最大的安慰。”两年后,母亲病重,谢华安也未能在病床前尽孝。
谢华安不仅错过父亲的一次又一次大寿,还错过了一年又一年的春节。每年的春节都是育种的关键时刻,谢华安曾创下连续七年没有回家过年的个人纪录,春节都在海南的稻田里陪着需要小心呵护的种子度过。1983年春节,谢华安终于回到老家,全家可以吃上一次团圆饭了。彼时的他,上有老下有小,父亲身体频频亮起红灯不说,小儿子谢鸿基连日高烧不退,妻舅刚做完胃切除手术,在他家休养,这都让他深深感受到妻子卢凤英这些年的不容易。
可年关未出,谢华安从天气预报中得知,海南低温阴雨,恶劣的天气势必影响杂交水稻的生长进度。他心急如焚,立即就要赶赴海南。一向豁达贤惠的卢凤英忍不住发火了。谢华安的心里像针刺刀扎般难受,但是他低声说的却还是:“育种工作和别的不一样,耽误一天就是耽误一季啊!你多辛苦一些,多担待一些吧!”
直到有段时间,卢凤英在三明农科所目睹丈夫的工作之后,才真正理解育种工作的艰辛。6月的正午,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谢华安和同事们丝毫没有撤退的意思。他们蹲在田里,有的拿着放大镜一株一株仔细观察,有的拿着卷尺量株高,个个被晒得满脸通红,汗如雨下。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第一次理解了丈夫的工作,不禁感慨地说:“你们比我们种田的农民还辛苦,还得费脑子,服了服了!”
谢华安的孩子们也知道父亲的远大志向,更清楚母亲的不易,经常开玩笑地说:“爸爸是水稻的爸爸,水稻才是爸爸最亲的孩子。”
对杂交水稻,谢华安像是看孩子一样看着它们长大、成熟,却不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哪一年长高、长大的。他曾许诺要陪女儿打羽毛球,但每次都爽约。有一次闲聊时,他为了讨女儿的欢心,说:“你长这么大了,爸爸可从来没打过你。”女儿却不向他撒娇,更不“买账”,硬生生地说:“那是因为你没空打我。”“我今天就有空,补上补上,陪你打会儿羽毛球……”女儿的话让他不由得眼眶湿润,他急忙转过身去,怕女儿看见。
事业和家庭总不能平衡。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谢华安常感自己都是不合格的,然而面对国家,面对广大的农民,他又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能在广阔的田野上为老百姓做点事,他才有一丝安慰。
“保住干净土,rXWS1LhN6Xx0wkI2VsxEkInd17G8azW61FWC4uQSVrU=留给子孙耕”
“适中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中心村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盂兰盆盛会是闽西十大经典民俗活动,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的红色文化也顶呱呱,福建省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三名女战士之一谢小梅就是适中人,离我老家不远;闽西第二次国共谈判旧址也在适中,红军标语和抗战标语至今还保存完好……”谢华安介绍起家乡来,总是满心自豪。
兔年春天,我们驱车前往适中镇,下高速后进入适中的第一眼,就能看到一幅偌大的宣传牌,上面是谢华安深情凝视手中水稻的照片,旁边写着一行大字“新时代文明实践 谢华安院士基地”,箭头直指保丰村。凝庆楼已经修缮一新,楼前一亩绿莹莹的稻田,后龙山郁郁葱葱,一树李花璀璨洁白。一位个子不高、衣着朴实,与谢华安面容相似的老人走出门,热情接待我们。这就是谢华安的弟弟谢国安了。
谢国安说,凝庆楼是哥哥和他商量后,交付政府,作为龙岩的实践基地。在这里,人们不仅能了解谢华安传奇的人生和辉煌的成就,还能了解中国农耕文明和水稻生产科学知识。“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被书写和装裱后高高挂在谢华安旧居的墙上,更深深刻在谢华安的心间。
谢华安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发挥院士力量,蹚出一条老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2023年3月14日,春暖花开时节,凝庆楼热闹非凡,龙岩市新罗区依托谢华安院士的旧居,建设院士助力乡村振兴现场教学基地,打造一个新的爱国主义和科普教育平台。谢华安回到老家,亲自为基地揭牌。揭牌仪式后,谢华安以“福香占”水稻的绿色栽培技术为主题做了第一讲。谈到为什么将此作为院士讲坛的第一讲,谢华安动情地说:“因为土地是多么宝贵的资源,我们今天生产需要用土地,我们还要保住它能够可持续利用,这个可持续利用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就是要通过绿色栽培技术,减少土壤的污染,增加土壤的产出。我们希望大家爱护土地,‘保住干净土,留给子孙耕’。”
一个人走得再远,总要回家,而故乡本身就是很好的试验田。谢华安就像一颗种子,带着希望从家乡出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他毕其一生研育的种子,在困难时期,是保命的种子;在脱贫时期,是老百姓致富的种子;在大国崛起时,是国家战略的种子;在迈进新时代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中,是提高生命质量的种子;既造福中国百姓,也让全世界都能吃到中国人培育的优质大米。而他自己也像一颗种子,匍匐大地,扎下最深的根,辛勤耕耘,结出了世间最美的果。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