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英租界肇始者宫慕久

2024-09-19 00:00:00罗泰琪
名人传记 2024年9期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租界”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这一“近代中国的怪胎”肇始于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签订、公布《上海土地章程》,并设立英租界。为坚持司法管理权和坚决不卖地的原则,宫慕久与英国人周旋良久……

荣升上海道

山东有泰山。泰山往西一百余里有东平县。1788年,宫慕久出生在东平县州城镇西卷棚街一小康人家,父亲经商,母亲姓梁,是城东大梁庄殷实的农户女儿。宫慕久的名字源于宫家祖训“不慕身外物,耕读传家久”中的“慕久”二字,寄托着“继承祖训,发扬光大”的厚望。

宫慕久不负厚望,五岁上私塾,十岁进东平龙山书院,品行良好,成绩优秀,二十一岁考中秀才,三十一岁中举人。举人不简单,清廷规定,中举即获得参加朝廷会试资格,若会试三次不中进士,可通过选拔直接做官。所以,宫慕久中举的喜讯传来,东平县及州城镇的官员、乡绅和亲朋好友便络绎不绝前来宫家祝贺。宫、梁两家自然格外高兴,商议竖石旗杆以资纪念。于是宫、梁两家出资,请镇上最好的石匠和工匠制作,在宫家大门前竖起一根旗杆,中间刻“清嘉庆己卯科举人,宫慕久立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字样,人称宫家旗杆。石旗杆落成这天,宫家举行隆重的落成仪式,唢呐班吹奏得胜令,东平县学官率众官员、名宿、族老、乡绅亲临,宫、梁两家亲朋好友出席。仪式结束后众人赴宴,觥筹交错,喜气洋洋。

中举之后,宫慕久三次参加朝廷会试未中,只好等候大挑。大挑是朝廷选拔人才的规定,凡三科会试不中举人,挑取其中一等以知县用,二等以教职用。宫慕久三十八岁这年以大挑一等引见,奉旨以知县用,于1826年赴云南任知县。他在云南多地做官,一干十七年,从知县做到知府,政绩昭彰,操守卓著,处理边疆民族问题得当,曾两次进京蒙道光皇帝召见。

这时国内形势陡变,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8月中国战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其中第三条规定中国开放上海等五地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这些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从事贸易并准携家属居住。云南虽远离通商五地,但宫慕久却被卷进洋务大潮,原因是江苏巡抚孙善宝举荐他做上海道员。

孙善宝怎么知道云南的宫慕久呢?孙善宝,山东济宁人,举人,曾任清廷刑部员外郎、河北霸昌道,1839年升任云南按察使,次年任湖北布政使,1842年到1845年任江苏巡抚。也就是说,孙善宝做过宫慕久的上司。江苏巡抚衙门管辖上海道。所以,眼见上海开埠在即,急需擅长洋务外交的上海道与英国人斡旋,孙善宝便想到远在云南的老下级宫慕久,并上奏朝廷,推荐宫慕久做上海道台,说他“其质直出于自然,廉介本乎天性,于华夷通商诸务,断不致徇私忘公,洵为实心可靠之员”。

既然如此,道光皇帝没有不准之理。1843年春,朝廷任命宫慕久为上海道台,四品官员,监督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太仓州,有权调动军队维护地方治安,兼管上海江海关。宫慕久这年五十五岁,由五品知府提为四品道台,由边地云南调到闹市上海,自然是难得的殊荣。

宫慕久离开昆明后,昆明官民念他好处,在昆明建起两处纪念建筑:一处是昆明螺峰街宫慕久生祠,匾额文曰“杜召遗风”;另一处是昆明宫公书院,联云“学道爱人训遵东鲁,恤刑听讼化洽南滇”。

英领事租房

经过数月长途跋涉,1843年7月,宫慕久抵达上海县城巡道街上海道衙门,正式接印上任。抵达上海后,宫慕久一直忙于接手政务,熟悉情况。忽然一天,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带来一系列麻烦。这人就是英国驻沪首任领事巴富尔。

1843年11月9日清早,宫慕久刚起床,便有师爷进来禀报:昨夜有一艘英国船停泊大关码头,据说船上有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巴富尔,苏格兰人,三十三岁,当兵二十年,最高军衔是上尉。宫慕久愕然一惊,即询问有关情况,吩咐师爷快派轿子前去将其迎至衙门说话。

巴富尔等人是头一天夜里乘坐“麦都萨”号船到上海的,停泊在十六铺大关码头,因为没有事先通知上海官方,所以中方没人来接。他们不敢贸然上岸,便在船上休息一夜。第二天清早,巴富尔听说上海道台派轿子前来迎接十分高兴,于是稍事整理,即带上翻译麦华陀、领事助手兼外科医生海尔、秘书斯特拉钦下船,分乘四顶轿子前往上海道衙门。

宫慕久不知英国驻沪领事是何等官员,不知道该以何等礼节接待,但也不敢怠慢。听得巴富尔到,宫慕久急忙出门,拱手相迎。主客一番应酬话后落座,巴富尔即说了此行任务。根据中英两国签署的《南京条约》,上海已辟为与英国的通商口岸,巴富尔此次前来第一件事,便是要和宫慕久商讨具体的开埠时间和办法。

上海开埠是清廷批准的事,江苏巡抚衙门执行开埠朝令的谕示已下达,宫慕久早有准备,所以便答复巴富尔11月中旬开埠。巴富尔感谢宫慕久支持,又说出另外两项任务:一是建立英国驻上海领事馆,二是开辟上海租界,希望得到上海道衙门的支持。

这两件事都是清廷允许了的,宫慕久也早有考虑,便和巴富尔细细商量起来,直到下午4点钟才有个眉目。接待外宾不能马虎,宫慕久命人备下晚宴,地点在距离衙门五十里外的华亭县漴阙江海关餐厅。席间,巴富尔向宫慕久提出一个具体问题。他们不能老住在船上,得在岸上找个临时落脚的房子,于是请宫慕久帮忙在上海县城租一处房子,作临时居住和办公用。这事麻烦。老规矩是洋人来上海都居住在郊外,华洋分居,避免矛盾。宫慕久想了想,回答巴富尔:“领事先生请放心,我们可以提供很好的住宿和办公房舍,只是需要多走几步路,就在城郊,空气清新宜人。城里房子太拥挤,一时找不到领事先生所需房子,抱歉得很。”

巴富尔听了直皱眉头。他想在城里住,便回答说,如果城里确实找不到房子,不要紧,他可以在庙里空地上搭帐篷办公住宿。这是气话,是将宫慕久的军。宫慕久不急不躁,耐心解释,还是请他们住到郊外,婉转拒绝了巴富尔。巴富尔没想到宫慕久如此坚决,想发火,可鉴于初到上海,不便得罪,顿时无语以答。这一来,宴席出现短暂冷场,双方便不再提租房的事。

第二天,宫慕久礼尚往来,坐轿到大关码头“麦都萨”号船回访巴富尔,并继续就开设领事馆和英国人上岸居住的事交换意见。宫慕久依然请他们住到城外,巴富尔深感失望,只好说搁一搁吧。

宫慕久走后,巴富尔一行下船登岸,雇了几乘轿子,逶迤来到上海县城。县城里石板街两边店铺鳞次栉比,行人摩肩接踵,吆喝声此起彼伏,很是热闹。巴富尔等人边游玩边打听租房情况。这时,一位衣着体面的华人主动上前搭讪。那人叫姚书平,在香港做外贸生意,曾在广州英国洋行做买办。他在街上看见英国人,跟着他们走了一段路,听到他们沿途询问租房的事,便冒昧上前搭讪,说他在城里有一套大院子可以出租。巴富尔很高兴,要姚书平领他们去看房子。他们便跟着姚书平穿街过巷,来到城墙附近大东门西姚家巷一处大院。这院落内外四进,有四幢二层楼房,配有整套华丽家具和方便的设备。姚书平在小客厅请英国人喝咖啡,双方商谈好租金。

事后,英国领事馆派人和姚书平签订了租房合同,然后将船上的行李搬进姚家大院。巴富尔和他的手下便开始在这里筹备驻沪领事馆。上海道台宫慕久闻讯十分惊讶,派人打探实情,得知这是姚书平个人行为,衙门无权干涉,便埋怨姚书平多事。

经过几天忙碌,1843年11月14日,英国驻沪领事馆宣布成立并对外办公。巴富尔向上海道衙门、上海县衙门、在沪二十五位英国人寄送告示,说明英领馆成立并对外办公事宜,指出上海将于11月17日正式对外开埠通商,届时中英之间签署的所有条约的相关条款均同时生效。此外,英领馆并不经上海道衙门同意,擅自宣布,从吴淞江口到洋泾浜境地内的黄浦江面为洋船停泊区。

中国土地只租不卖

英国人来者不善,宫慕久大有意见,立即采取应对措施。他在道衙内筹设会丈局、洋务局、会审公廨、巡防保甲局、船捐捕盗局、改过局等办事机构,设立向西洋商船征收进口货税银的盘验所,并向两江总督衙门、江苏巡抚衙门汇报驻沪英领事情况,请示华洋交涉方针。

两江总督壁昌、江苏巡抚孙善宝不敢擅自做主,便联名上奏清廷,请将上海地方对外交涉的事务全权委派上海道衙门办理。清廷准奏,又加了两条,一是责成两江督抚会同上海道台办理地方外交,二是将松江府海防同知移驻上海,协同处理华洋交涉事件。这一来,上海道衙门权力大增。凡江浙各道府县涉外事件,一概报上海道衙门统一处置。

这是清廷的权宜之计,也是实际需要。上海开埠引来众多中外客商,有英、美、法等国十一家洋行,有各国的传教士、医生、商人、投机者等。因为中外风俗习惯差异大,外国人素来趾高气扬,所以华洋矛盾接连发生。法国交涉归还天主堂事件、美国水手伤人事件、英国商船走私鸦片事件等,都闹得不可开交。

不仅如此,更令宫慕久头痛不已的是外国人抢购抢租地块的事。英国宝顺洋行老板颠地向居民奚尚德等人租下近十四亩土地办打绳厂;英国领事馆在上海县租到陈家、石家、吴家近一百三十亩土地;外侨联合会购进江海关后十余亩土地建公墓……怡和洋行、和记洋行、仁记洋行、裕记洋行、李百里洋行都加入租地购地队伍。这一来,因擅自抢租抢购,土地交易的租金地金混乱,再加上本地地主为了发财,不顾土地手续不齐、契证混乱也蒙混租售。这些买卖都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个人行为,严重扰乱了土地市场,从而引发一系列租地居民、房屋、道路管理的问题。

为此,宫慕久决定建立租地章程,制定租地办法,强化租地管理。章程坚持华洋分居的原则,重申外国人不准买地只许租地,具体的管理办法是在城外找一块荒地集中安置外国人,由外国人承担地块内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并接受上海道衙门管理。为此,宫慕久向壁昌和孙善宝建议给洋人划出一块区域。两位上司批示,让他全权处理。不久,宫慕久接到江苏巡抚衙门转来的道光皇帝的圣旨,要求妥善处理英国人在上海租地居住的事,“以期永久相安”。

正在这时,英国领事巴富尔找上门来。巴富尔找到临时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之后,开始着手组建租界。组建租界前所未有,巴富尔心里没有蓝图,英国外交部和香港总督璞鼎查也没有具体指示,巴富尔只好根据实际需要,试探着和上海道台宫慕久交涉买一块地。于是,巴富尔拜访宫慕久,先是认同了宫慕久之前的意见,认可不能让英国人和华人杂居,否则会引发麻烦,接着说他需要买一块地来安置在沪英国人。

宫慕久听了喜忧参半。喜的是,巴富尔愿意把英国人安置在一起,不同华人杂居。忧的是,中国的土地怎么可以卖给英国人?卖了地岂不成“卖国贼”了吗?但巴富尔要是坚持买地,甚至动用停泊在黄浦江的军舰强行购买,再次引发战争怎么办?

宫慕久决定决不妥协。他回答巴富尔,中方同意单独找地安置英国人,但中国土地不能卖给外国人,可以租给外国人。巴富尔坚持要买地,宫慕久坚持不卖地。二人僵在那里,会谈只好结束。事后,又经过几次激烈交锋,英国军舰甚至开在黄浦江上示威,宫慕久还是坚决而委婉地表示不卖土地。巴富尔无奈,只好放弃购买土地的计划,愿意租地。

巴富尔向上海道衙门递交租地申请,想租上海县城北门外靠黄浦江的一块地皮。宫慕久命人前去实地勘察,发现这块地离县城很远,是一块芦苇丛生的海滩荒坟地,不禁大惑不解。宫慕久也有怀疑,于是亲自实地查看,发现的确如此,便批准将这片地租给英领馆,并发函要他们与衙门有关部门接洽测绘,商议租地办法和租地管理办法。巴富尔喜出望外,连连感谢宫慕久。

租地办法好商量,租地管理办法很麻烦。在接下来一年多时间里,双方就租地范围、租地手续、租地司法管理、市政建设与管理、地块内华人安置、祖坟管理、外侨应遵守事项等,展开了多次激烈而反复的讨论。双方达成共识后,宫慕久主持拟定章程草稿,上报江苏巡抚衙门,抄送驻沪英领事巴富尔。

在取得一致意见后,1845年11月29日,宫慕久将这份章程以布告形式张贴在外滩海关墙上予以公示。这份布告没有标题,后人称为《上海土地章程》,正文写道:

查照条约,就上海地势民情,前经议定:洋泾浜以北,李家厂以南地基,租给英商建房居住。兹将所宜遵行者,由本道会同贵管事官,酌议数条,开列于后。

《上海土地章程》出台后,上海英租界正式设立。不难看出,上海英租界是在巴富尔要求、宫慕久主持下诞生的,英国取得租地、建房、居住、经商和部分市政管理权,上海地方政府达到了限制管理住沪英国人的目的。客观而言,宫慕久坚持华洋隔离,坚持不卖地,坚持对租界的司法管理权的做法值得肯定,于上海对外开放有功。

宫公神道碑

任职上海道期间,因为对外开放事关大局,宫慕久曾两次奉诏进京述职,得清廷褒奖。事毕返沪途中,因多年未回老家,宫慕久特请假,借道回故乡东平县州城镇探亲。来到距县城七里的凤凰台村,宫慕久下轿改为乘马前行,以示尊亲重祖。来到西卷棚街,宫慕久被一干乡邻团团围住问好。有人跑去他家告知他妻子出来迎接。宫妻高兴欲出,又怕邻里取笑,借口说在厨房摊煎饼离不开身。宫慕久闻之笑曰:不为难她了,她没见过世面。

第二天,宫慕久偕妻子回娘家,乘轿到八里碑停下。妻子说还有二里地到家呢,宫慕久回答,这是拜见长辈的礼数。二人步行来到城东大梁庄,沿途遇见长者则垂手侍立问候,让老人先行而自己随后。这年宫慕久五十八岁,正四品道台,功成名就,享誉四海。

1847年春,宫慕久升任江苏提刑按察,正三品官,衙门设在上海。他越发兢兢业业,不料竟于第二年病逝任上,享年六十岁。宫慕久任职上海道期间,外商常给他送去各色礼物,但宫慕久对外商说“吾官虽尊,无刑柄(刑官的权力),彼虽小,有刑柄,慎无狎(注意别过于亲近)”,外商遂加收敛。道光皇帝恩准在其家门口竖立神道碑,碑正面书 “诰授通议大夫江苏按察使司按察使宫公神道”大字。

后来,上海英租界发生了出乎宫慕久设想的系列变化。租界的范围于1846年扩展到河南中路,总面积八百三十亩;1848年推进到西藏路,总面积二千八百二十亩;1853年英国人强行攫取租界司法管辖权;1863年与美国租界合并为上海公共租界;1899年扩展到三万三千五百零三亩。1943年,美英两国放弃并交还上海公共租界,于是,上海英租界这一“近代中国的怪胎”九十八年的历史至此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