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化人:从教会才子到中共党员

2024-09-19 00:00:00浦苏山浦秀山
名人传记 2024年9期

【漫忆】

从上海圣约翰大学知名的“教会才子”,到基督将军冯玉祥的随军牧师,我们的叔祖父浦化人曾是基督教救国论的拥趸。一次苏联之行,他深受震撼,在革命的道路上找到了真正的信仰,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上海白色恐怖时期,浦化人不惧牺牲,在党的隐蔽战线上开展革命事业。被捕后又获救的他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此后在承担重大翻译任务、培养外交人才、推进福利事业发展等多方面发挥才干。

浦化人是一位追求光明的革命者,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贡献甚多。他既是家乡无锡的骄傲,也值得浦家子孙永远纪念。

从牧师到共产党员

浦化人,曾用名周念椿、张绳初、张培龄、王养三等,1887年农历七月二十五生于江苏省无锡县石塘村(今属无锡市滨湖区)。童年时,因父亲在上海经营一些小生意,家境还算殷实,浦化人得以上了几年私塾。后父亲病故,家中生活陷入困境,他不得不中途退学。在亲戚的帮助下,浦化人只身前往崇明岛北新镇,在恒盛祥商号做了一名学徒。学徒期间,他虽身在商号,但心却在学堂。

1908年,二十一岁的浦化人进入上海西门英文算学专修馆学习,圆了继续读书的梦。其间,有感于社会动荡、家国变故,他对基督教宣扬的教化民众、关注弱者、推动社会进步等思想产生了兴趣,并于1909年考入由圣公会开办的教会学校——苏州桃坞中学。次年,浦化人正式受洗成为一名基督徒。在桃坞中学,他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深入了解基督教教义,希望通过传教来救国救民。

因成绩优异,1911年7月,浦化人被保送到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他发奋学习,在校期间还撰写过《论个人传道》一文,刊载在圣公会会报上。此外,他积极参加教会组织的活动,深得校长卜舫济的赏识、器重,“教会才子”之名不胫而走。鉴于浦化人的出色表现,圣约翰大学不仅安排他担任礼拜堂的董事,而且让他兼任青年会的副会长。

四年后,浦化人从圣约翰大学毕业,被派至家乡无锡的江苏至道书院授课、传教。在他的影响下,母亲浦王氏、妻子陆秀和、妹妹浦秀文先后受洗成为基督徒。

1916年11月,浦化人前往陕西传教、兴办教育,并被委任为陕西圣公会会长,成为该地区的教会领袖。在陕西传教期间,他有教无类,曾与犯人共处五天五夜,教犯人祈祷、唱赞美诗,启迪他们的心灵。为加强传教力量,他还专门致函邀请当年在桃坞中学、圣约翰大学时期的同窗董健吾去陕西协助工作。这一时期,浦化人结识了陕西督军冯玉祥。这位信奉基督教的实权人物,让多年投身教会工作却收效甚微的他看到了希望。而冯玉祥也对浦化人十分看重,不久后,就将他聘为随军牧师。

浦化人随冯的军队前往河南开封、北京南苑从事布道工作;又到河北张家口、绥远一带为西北军创建弘道学校,并亲自担任校长,为部队培养布道人员,深得官兵称赞。尽管如此,浦化人却在国内现实面前逐渐认识到基督教救国的主张太过理想化。

1925年,冯玉祥整编部队,组成西北军,且在李大钊的支持和帮助下,获得了苏联的军事援助。不久,他又接受李大钊的建议,积极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五原誓师后,冯玉祥率部加入国民党。身在冯部的浦化人耳濡目染,政治理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转而倾向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927年初,浦化人随西北军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学习,目睹社会主义给苏联带来的巨大变化,加上在苏联的共产党员对他的熏染,他放弃了原来的幼稚想法,开始接受共产主义学说,并立志为之奋斗。此时的浦化人,从里到外,透着勃勃的生机。同年4月,回国途经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时,他由中共党员高景远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浦化人开始了一段以传教为掩护的革命生涯。

工作在秘密战线上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白色恐怖笼罩各地。浦化人不胆怯、不畏惧,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机智勇敢地开展工作。

那时冯玉祥部驻扎在郑州,浦化人明面上担任工人事业管理处处长和农村组织训练处副处长,从事布道、教育等工作,暗地里则在中共郑州地下组织的领导下,深入铁路工人中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9月24日,郑州市总工会举行成立大会,到会工人代表万余人,高呼“继续‘二七精神’”(“二七精神”形成于1923年2月京汉铁路大罢工时期)等口号,会后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

冯玉祥密令军法官带手枪队赴郑州,打算趁郑州总工会执行委员9月26日到工人事业管理处开会的时候实施抓捕。浦化人获悉情报后立即通知各执行委员秘密转移,揭露了军阀镇压工人运动的阴谋。随后冯玉祥派兵逮捕了一批工人代表,收买工贼,强力改组总工会,史称“郑州事变”。

事变发生后,身份暴露的浦化人先转移到郑州周边地区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不久,组织上考虑他在上海知识界和基督教会中有较多的社会关系,有利于开展革命活动,便安排他前往上海。

抵沪后,浦化人在中国济难会(后更名为“中国革命互济会”)担任翻译兼会计。该会由共产党领导,主要任务是营救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革命者。浦化人向兄长浦雲人(时任上海大有余油厂经理,抗战期间病逝)等筹款三四千元用于救济革命者的家属,带领长子浦维逊、弘道学生贺辅良等人参加革命活动……当时浦氏父子住在位于租界的一栋三层楼房的顶楼,一楼住的是二房东,二楼住的是留苏回国的张琴秋、沈泽民夫妇,这是党的一处秘密机关,经常接待中共要员如王稼祥、秦邦宪等。

1931年到1935年,中共上海局多次遭受大破坏,革命进入低潮时期。其间,在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下,浦化人与刘仲华、贺昌之等人组成了上海临时中央局,浦担任委员、宣传部部长。

早在1929年,还在负责互济会工作的浦化人、王弼等人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准备筹办一所幼稚园。原来,大革命失败后,入狱、牺牲的优秀共产党员不计其数,他们的子女流落街头,有的孩子甚至就此失踪,安置和救济烈士遗孤以及在前方作战的领袖子女迫在眉睫。浦化人等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董健吾。

此时已在浦化人、刘伯坚介绍下秘密加入了共产党的董健吾,正以上海圣彼得堂牧师的身份公开活动。董与宋子文、顾维钧等人是同学,在国民党上层有许多朋友,由他出面,可以将幼稚园视为教会附属的福利事业。1930年3月初,大同幼稚园成立,董健吾任园长。作为掩护,董健吾还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了园名。

1930年11月,杨开慧被湖南军阀杀害。年幼的毛岸英与弟弟毛岸青、毛岸龙一起待在外婆家中,不仅生命受到威胁,生活也十分困难。毛泽东获悉杨开慧牺牲,难过不已,他请二弟毛泽民设法将三个孩子带到上海。1931年春节过后,三个孩子被送进了大同幼稚园。

不料1931年4月,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叛变,党的革命事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大同幼稚园也很快遭到了当局的怀疑,被迫在1933年春解散,孩子们分别被亲友或地下党有关人士收养。毛岸英、毛岸青直接搬到了董健吾的家里,当时毛岸龙已因病夭折。

浦化人经常到董健吾开办的松柏斋古玩店(中共秘密联络点)看望兄弟二人,毛岸英十分喜欢听浦化人讲述江西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作战的故事。1936年六七月间,经董健吾穿针引线,张学良资助并委派自己的部下带着毛岸英、毛岸青等坐轮船离开上海到法国,再由共产国际的中共代表接到莫斯科。抗战胜利后,毛岸英从苏联回延安,还特地去拜访了浦化人,将他与“浦先生”的过往告诉了毛泽东。

1932年,曾同在冯玉祥部共事过的吉鸿昌辗转找到了浦化人。此前,因坚持抗日,吉鸿昌在国民党内部受到排挤,被迫出国学习。听闻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后,他立即回到祖国,并下定决心加入共产党。两人见面后,交换了对时局的看法,浦化人询问吉鸿昌接下来的打算。吉鸿昌掏出一盒火柴,分成了两堆,放在桌子上,从自己面前的一堆中拿起一根,指了指自己,随后放到了浦化人面前的那堆火柴中,用意不言自明。浦化人见状表示,会将他的情况如实向党组织转达,同时建议他北上抗日。1932年秋,吉鸿昌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此外,浦化人还与麦伦中学校长沈体兰来往甚密。沈体兰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早年间参加过五四运动,思想进步。经浦化人的引见,他认识了中共党员、作家胡也频,并深受胡的启发。于是主持麦伦中学校政期间,沈体兰锐意改革,聘请了一批进步人士和上海地下党员来校任职。在他的带领下,麦伦中学走在了民主教育的前列,在上海的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5年1月,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和红军为了打通与共产国际的联系通道,派遣潘汉年和陈云返回上海,择机前往苏联。潘汉年辗转到达上海后,浦化人等向其介绍了上海白色恐怖严重的形势,并建议潘汉年暂回香港,等候上海方面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联系后再通知他回来。不久,陈云也抵达上海,同样听取了浦化人对上海形势的介绍。同年7月,在浦化人等人的安排下,陈云和潘汉年在上海会合。8月初及下旬,陈云和潘汉年先后沿着同一条线路,乘船经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前往莫斯科。

就在浦化人等安排陈云和潘汉年会见不久,也就是1935年7月22日,因叛徒出卖,中共上海局、江苏省委再次遭到严重破坏,浦化人不幸被捕,被押解至南京水西门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浦化人入狱后,浦维逊奉党组织指示,前往南京请求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设法营救。顾念旧情的冯玉祥出面作保,浦化人获释。浦化人经无锡回到上海,通过董健吾与党组织恢复了联系。

烽火岁月施才干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那时许许多多爱国才俊响应党的号召,纷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抗日洪流。

1937年秋,浦化人奉命调往延安,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英文翻译。那段时间,能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身边工作和生活,是极其难得的,也是非常有教益的。1937年12月至1938年11月,浦化人还担任过延安新华通讯社社长一职。

1938年末,浦化人携家人随八路军一二九师奔赴太行山根据地,不久又开赴冀南、豫北。那时他的主要工作是在一二九师司令部参议室从事政治教育,同时向开明士绅等介绍抗战形势,阐明团结抗日的道理,争取他们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在工作中展现出来的出众能力深得有关领导的赞许,因此被组织先后任命为晋冀鲁豫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高等法院院长。1944年6月,为充分发挥浦化人精通英文的长处,组织上调任他为延安外国语学校英文系主任,同时兼任中央外语翻译组组长。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浦化人作为中央和军委直属机关的五十六位代表之一,和来自其他方面、同为无锡籍的秦邦宪、陆定一、潘汉年、蒋南翔、严朴、罗琼、周婉如、姜君辰等一道,参加了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浦化人来说,这是他投身革命以来最为自豪的一件大事。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避免内战,尽一切努力争取国内和平,应国民党三次电邀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在组建中共代表团时,中央安排浦化人以翻译的身份随行。1945年8月28日,浦化人与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胡乔木等一行九人,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及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乘坐476650号军用飞机去重庆参加国共和谈。在重庆期间,浦化人严格遵循中央的指示,出色地完成了翻译任务。

1946年,为适应新的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加快了培养各方面人才的步伐,浦化人先后被任命为晋察冀干部学校外语训练班主任、华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1947年5月,浦化人与叶剑英、王炳南等人为中央外事组(外交部的前身)筹建小组成员。1948年6月,为迎接全国胜利,中央决定以华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为基础成立外事学校,由浦化人出任校长。1949年1月北平获得新生后,浦化人又一手创建了北京外国语学校,任首任校长。在这些学校里,浦化人与同事们一起培养了大批未来的外交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浦化人虽然年逾花甲,但仍担任多项职务。中央原准备将浦化人调至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然而考虑到当时全国刚解放,百废待兴,许多地方灾荒特别严重,救灾任务非常繁重,他毅然接受时任全国救灾工作负责人董必武的邀请,担任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党组成员、监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在此期间,他多次赴治淮工地和其他灾区视察,后来全国经济形势好转,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并入红十字总会,浦化人继续担任中国红十字总会常务委员等职,曾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2年元旦,在无锡市领导包厚昌(后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等人的建议和帮助下,浦化人回家乡为牺牲于抗战中的儿子浦维逊、儿媳洪全珍竖立了自己亲笔题写的“浦维逊烈士精神不死”的纪念碑,以教育后人不忘过去,牢记初心使命。

在追求光明的艰辛历程中,浦化人经历了从基督徒到共产党人的华丽转身,用自己的坚毅、才干和持恒,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平实朴素,严于律己,从不利用身份为自己和家人谋利,深得周围人的敬重。

1974年11月15日,浦化人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与世长辞,终年八十七岁。他的骨灰最初葬于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应家属要求,现已迁至家乡无锡的革命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