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钢铁

2024-09-19 00:00:00姜猛
名人传记 2024年9期

【漫忆】

他的一生很短,只有三十二年,但他的生命又很长,至今仍被人们铭记、纪念。斗转星移之间,他的英勇顽强气魄、自我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思想,凝聚成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演变成一种宝贵的优秀品质,升华成一种朴实的人性光辉,从过去到现在,一直烛照着人间并感染着世人。

2024年9月29日,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一百二十周年诞辰。对于奥斯特洛夫斯基,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对他写的小说、他塑造的“钢铁战士”保尔·柯察金、他通过保尔说出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语录;说陌生,是对他的家庭、成长、工作、情感、伤病、创作、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认识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钢铁战士”。

维里亚河畔的乡村少年

1904年9月29日,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俄罗斯帝国西部边陲沃伦省(今属乌克兰)奥斯特罗格县维里亚村。

在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前,这个家庭已有五口人:父亲阿列克谢参加过俄土战争,在战斗中表现英勇,曾被授予两枚勋章,后来在葡萄酒厂做制曲工,应季时进厂做工,过季时外出找活儿;母亲奥里加是家庭主妇,照看孩子,操持家务;另有女儿娜佳、卡佳和儿子米佳。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降生,给家里又添了许多欢乐。

村外,维里亚河蜿蜒流淌,波光粼粼。童年时代,奥斯特洛夫斯基脑瓜活泛,常常带着一众孩子逐水戏耍,玩得不亦乐乎。很快,奥斯特洛夫斯基到了上学的年龄,但他的上学之路却走得非常艰辛。

由于家里孩子多,轮到奥斯特洛夫斯基上学时,父母已再难支付学费了。没办法,奥斯特洛夫斯基只好自学:用姐姐用过的课本,照着描字母,猜着念词语;走在路上,他看到掉有印着字的纸就捡起来,先找大人问是什么字,再一遍遍读背,直到记牢为止。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似懂非懂中学得了不少知识。

维里亚村有一所教堂办的小学,奥斯特洛夫斯基有时会跑去学校,趴在教室外的窗台上“听课”。一次,一位俄语老师讲天空、月亮和星星。月亮,俄语叫“鲁娜”,乌克兰语叫“米霞奇”,而“鲁娜”在乌克兰语里是回声的意思。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窗外的响动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招手叫他进教室,问:“你知道鲁娜是什么吗?”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道:“老师,现在还没有鲁娜。”老师追问:“什么时候才有呢?”他答说:“它要到夜里才出来呢。”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回答,比教室里的不少学生更为准确,老师很满意,详细问了他的情况。放学后,老师找到奥斯特洛夫斯基家里,夸赞他聪慧,应该进校读书。听到老师的话,父亲跺了跺脚,跑出去借钱。母亲则开始为儿子准备“学生装备”:翻出大儿子戴过的学生帽,重新洗洗缝缝;赊来一块土布,量量裁裁,缝制出一条裤子;拆掉一条麻布床单,缝出一个书包。

就这样,奥斯特洛夫斯基插班上学了。别说,他真是读书的料,用心听课、努力思考、认真写作业,很快就成为佼佼者。有一学期,他各门功课都考了满分,震惊全校。校长特意登门,先颁发奖状,接着夸赞奥斯特洛夫斯基品学兼优,最后还建议说:“这样聪慧的孩子不多见,应该送他进城,继续求学。”

但奥斯特洛夫斯基到底没能进城求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避战火,奥斯特洛夫斯基全家辗转流徙,最后定居内地小城舍佩托夫卡。在那里,他进入一所教堂学校读书,但很快就因质疑神学老师讲课的内容被开除。此后,迫于生计,他开始给人做工——到地主家放牛、拾柴,到小食堂洗碗、擦桌,到发电厂装煤、看炉,饱尝生活困苦和人身侮辱。很多个夜晚,奥斯特洛夫斯基久久无法入睡,幼小的心灵开始思考两个非常现实的重大问题——“为什么?”“怎么办?”

越想越困惑,奥斯特洛夫斯基决定继续读书,从书中寻求答案:为了找书,他常趁做工间隙溜进火车站,向来来往往的过客讨要他们打发旅途时光的书刊,每每能得一两本或三五本,然后熬夜读完;有时候,他在路口的书报摊发现了喜欢的书却没钱买,就跟摊主商量用自己的午饭或帮忙看摊换得免费看书的机会。就这样,在如饥似渴的阅读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慢慢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认知,尤其对牛虻、斯巴达克斯、加里波第等勇于抗争的英雄人物,他崇拜至极。

“向您学习,向祖父学习,并尽可能超越你们!”

最为奇妙的是,通过读书,奥斯特洛夫斯基知道了以消灭剥削、消灭压迫、解放人类为斗争目标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并生出浓厚的兴趣。在结识了革命党人贝列德雷丘克和林尼克(后来任舍佩托夫卡革命委员会主席)后,他开始投身于地下斗争——张贴传单,传递情报,宣讲主张,甚至还曾冒险救出过被捕的贝列德雷丘克。不久,苏俄红军攻至舍佩托夫卡附近,一些大龄孩子渴望到前线打仗,纷纷跑去参军。奥斯特洛夫斯基眼红耳热,也动起了投报红军的心思:一天,他偷偷爬上一节卸完货的空车厢,伺机出城寻找红军,但被一位机车库的钳工看到并扭送了下来;又一天,他悄悄钻进机车里躲着,眼看列车鸣笛就要启动,却被司机发现给赶了出来。两次参军未果,奥斯特洛夫斯基非常懊恼。但他很快收到消息——红军接管了舍佩托夫卡市,自己获批加入乌克兰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舍佩托夫卡市第一批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旋即转恼为喜。

1919年8月9日,为保持有生力量,苏俄红军暂时撤离了舍佩托夫卡。奥斯特洛夫斯基得知消息时,大部队已开拔走远了。于是,他急匆匆地赶往城外,追上一支担任警戒的红军小队,恳请报名参军。指挥官看他个子还没枪高,当即拒绝了。但奥斯特洛夫斯基不死心,一路追着队伍软磨硬泡了十多里地,终于打动了指挥官,获准加入部队。就这样,仓促之间,奥斯特洛夫斯基甚至没和父母告别,就离家当了兵,这时的他还不满十五岁。后来,奥斯特洛夫斯基载誉返家,父亲问他为何非要跑去当兵,他骄傲地说:“向您学习,向祖父学习,并尽可能超越你们!”原来,祖父和父亲都当过兵,而且都是作战勇敢的士兵,并都被授予军士衔。奥斯特洛夫斯基遗传了军人的基因。唯一不同的是,祖父和父亲当兵是为沙皇开疆拓土,而奥斯特洛夫斯基当兵是为了保卫国家和为百姓谋福祉。

参军后,奥斯特洛夫斯基被编进科托夫斯基骑兵旅(后整体划归布琼尼骑兵第一军团),先后奔赴多地参加对入侵的波兰军队的战斗。奥斯特洛夫斯基虽然年龄小,但勇敢机敏、骁勇过人,每次战斗都奋勇冲锋,或斩杀,或缴获,或拔点,很快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为声名远扬的战斗英雄。1919年深冬的一天,随着一声“立正”令下,科托夫斯基骑兵旅七百名骑兵迅速列队成阵。这时,科托夫斯基旅长策马至阵前,当众宣读:“由于奥斯特洛夫斯基作战英勇机智,特向他致谢……”这是科托夫斯基旅长亲自撰写并签署的一份嘉奖令,号召全旅官兵向小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学习。

对这纸嘉奖令,奥斯特洛夫斯基非常看重,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装在贴身口袋里,视若珍宝。但吊诡的是,后来不知何故,这纸嘉奖令不见了,致使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饱受伤病折磨时,却无法提供确凿证据证明自己参军并获过嘉奖,从而得到应有的军人救治待遇。再后来,曾有专人多方查找苏俄红军部队档案,依然没有找到有关奥斯特洛夫斯基受奖的任何文字材料。对此,研究人员推测:1919年时,奥斯特洛夫斯基未满十六岁仍属少年,不在部队征兵范围内,即使参军也只能算编外战士,因而不会做任何记录。

两年多时间里三次严重伤病,终致瘫痪

如果沿着当兵的路继续走下去,奥斯特洛夫斯基应该很快就能晋衔乃至升职,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的军旅生涯戛然而止。

这场变故源于一场战地受伤。1920年8月19日,在一次冲锋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纵马疾驰,被敌军一发炮弹爆炸产生的巨大气浪掀翻。坠落时,他后背径直砸地,当即失去知觉。幸好,他很快醒过来,感觉身上并无大碍,就翻身上马继续投入战斗。不料,他刚冲出去,又一发敌军炮弹在近旁爆炸了,多块弹片打进他的头部和腹部,他立刻晕厥过去,而战马则当场毙命。奥斯特洛夫斯基醒来时,已躺在基辅的一家军医院了。经过两个月疗治,他的性命保住了,但右眼瞎了。不久,奥斯特洛夫斯基伤愈,同时被部队通知就地退伍。此时,他刚满十六岁,参军仅仅一年两个月。纵有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他只好遵令回家。在舍佩托夫卡火车站,母亲看到儿子撑着拐杖,面色蜡黄,瘦骨嶙峋,顿时泪眼婆娑。不过,奥斯特洛夫斯基很坚强,他挽起母亲的一只胳膊,说说笑笑地缓步往家走去。

休养数月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体质渐渐恢复并增强。因此,1921年夏天,他前往基辅找到共青团基辅市委要求工作,被派往西南铁路总厂担任团支部书记兼做装配工。每天,奥斯特洛夫斯基都穿军大衣戴骑兵帽,进车间劳动,找工友谈心,搞生产竞赛,很快和大家打成一片。

其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展露出做思想动员工作的独特潜质。有一阵子,白匪疯狂反扑,引得人人自危无心干活儿。他深思后,创办了一份《赤色缓冲器》墙报并牵头创作文章,表扬先进,批评落后,甚至善意讽刺吊儿郎当的拉后腿工人,迅速统一了众人的思想认识。不止于此,他还发动青年团员合力编创了一首激情澎湃的厂歌——“我们的父兄是工人,他们向白匪进攻,离开了自己的火车头,向敌人发起冲锋。我们正年轻力壮,同父兄站在一起……”早上唱,中午唱,晚上唱,激发大家的斗志。很快,这首厂歌传出工厂,先吸引基辅市的工人唱了起来,后来又吸引更多城市工人唱了起来。

是年冬天,基辅市遭遇极端严寒,各行各业、各家各户严重缺乏取暖燃料。为此,共青团基辅市委依共产党基辅市委令紧急行动,组织八百名青年团员奔赴远郊的博亚尔卡车站临时修筑一条窄轨铁路,以便把大量砍伐好的原木从森林中运出。在多支出征队伍中,奥斯特洛夫斯基带队率先抵达车站,迅即投入筑路工作——他们睡地铺、啃土豆、喝雪水、战匪帮,展开你追我赶的竞赛。及至所有队伍到齐后,奥斯特洛夫斯基更是拼命大干,每天泡在工地上长达十七八个小时,棉靴湿透了塞把草,衣服扯破了绑根绳,肚子饥渴了吃口雪。每天收工时,他所率领的队伍劳动成绩总是稳居第一,身体开始出现异常他则全然不觉。一天,他正抡锤砸钉时突然栽倒在地,卫生员检查后发现,他已染上风湿病、关节炎、浮肿、伤寒等多种病症。工地缺医少药,临时指挥部只好安排人送他回家疗养。母亲看到儿子双眼紧闭,面色惨白,身躯犹如一具木乃伊,登时昏厥过去。

这一次,奥斯特洛夫斯基休养了半年之久,用遍了母亲寻来的草药和土方,病情虽有好转但身体依旧孱弱。不得已,他只好听人劝前往赫赫有名的别尔姜斯克疗养院寻求诊疗。医生为他做了全面体检,意外发现他的一块脊骨有伤痕且整个脊椎有异样,问他是怎么回事。奥斯特洛夫斯基想了想,说了两年前在战斗中坠地的事。医生心里一紧:这是脊骨出现炎症引发的脊椎硬化,此病预后不良,会引发全身瘫痪且无法治疗。不过,医生并未告知实情,而是非常用心地为他实施泥疗(利用加热的泥敷在患部的理疗方法)。三个月后,奥斯特洛夫斯基觉得病情好转了,就央求出院工作。医生拗不过,只好放他离开,心里既叹息又佩服。

奥斯特洛夫斯基又回到了基辅。时值深秋,阴雨连绵不绝,第聂伯河河水暴涨,大批原木有被河水冲走的危险。奥斯特洛夫斯基响应共青团基辅市委号召,赶赴现场抢运原木。他白天黑夜连着干,丝毫不顾冰凉的泥浆和河水对自己身体的侵害。结果,原木抢运成功,他又病倒了——腿部肿胀、膝关节疼痛,走路变得吃力。他慌了,去看医生,被确诊患上重度伤寒和风湿病。眼看不能工作,奥斯特洛夫斯基只好又回到家,母亲则继续寻找草药和土方给他治疗。

起初,奥斯特洛夫斯基满心期盼着尽快康复继续投入工作,可令他没想到的是,病情竟迅速恶化了。情急之下,母亲以伤退军人名义,带他辗转哈尔科夫、叶夫帕托里亚、索契、克拉斯诺达尔、莫斯科等地多家医院和疗养院求医问药,但皆因提供不了军人证明材料而饱受不同部门的冷落、嘲讽和推诿,以致延误了救治时机。192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瘫痪了,后被诊断为严重残废。

从1920年8月到1922年秋天,短短两年多,奥斯特洛夫斯基先后经历三次伤病,且每次伤病都伤筋动髓,最终发展到难以治疗的地步。这对于一个刚成年的热血青年来说,无疑是人生中最大最苦的痛楚。

“我这头犟驴,总算把活儿干完了!”

谁也没有想到,奥斯特洛夫斯基虽然瘫痪卧床,但毫不萎靡,开始以另一种方式“重返工作岗位”。

他再次捧起书,先后阅读了苏、法、德、英等国多位大作家的作品,内容涵盖文学、政治、历史、科普等,每每读得不亦乐乎,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其中,他最爱高尔基的作品,每读完一本就回味、思索并评论;而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列宁》,他则能带着感情成节地背诵出来,令听者激奋不已。由是,在读与思中,他的情绪愈发热烈和高涨。

情至深处自宣泄。自1927年起,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效仿高尔基写“人生三部曲”,自己摸索着创作。他写自己在科托夫斯基骑兵旅的战斗故事,虽然语言简单,但是感情浓郁,博得母亲和侄儿侄女们的肯定和好评。翌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写出了描写骑兵旅生活的中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兴奋之余,他把手稿寄给外地的战友征询意见。战友读后,回信夸赞他写得好,末了称将寄回做过批注的手稿。不想手稿在回寄途中不幸丢失。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倾注了颇多心血的处女作。他既恼又气,长吁短叹了一夜,次日虚弱无力地对全家人说:“《暴风雨所诞生的》没了,今后我们别再提起它,那使我难受。”

1930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左眼也几乎失明了,他彻底成了一个“废人”。4月,他开始写酝酿多时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奥斯特洛夫斯基原本想以自己的人生历程为主线写成回忆录,但他遇到的一位杂志编辑建议他写成小说,“塑造一些优秀工人的形象,着力描写他们童年和少年时代对革命的憧憬与追求、青年时代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与充满激情的劳动态度”。于是,奥斯特洛夫斯基重新构思,正式确定写一部长篇小说。

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困卧病榻,奥斯特洛夫斯基写作的难度可想而知。起初,他让家人把铅笔削好,全部插进放在床边的粗重的茶杯托里,自己一支支抽取使用。他写满一页纸就丢到地上,待家人有空时捡起来誊录。后来,由于视力越来越差,以至于难以辨认纸上的字格线,常常写得行叠行,他便让家人找来硬纸板,割出一条条空格,配合夹子做成镂空的写字板,摸索着镂空格子写字。尤其令人辛酸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膝关节因严重僵化,双腿呈弯曲状,这种畸形的病症恰好可以让他“斜放”镂空的写字板。再后来,因病情加剧,他连笔也抽不出拿不住了,就先在脑海里想象要写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然后口述由家人笔录。就这样,历时三年,1933年5月,奥斯特洛夫斯基终于写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分为上、下两部)。据说,最后一个字写出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大吼一声:“我这头犟驴,总算把活儿干完了!”原来,母亲看他写小说太艰难、太劳累,常常说他是“凭着驴一般的犟劲儿支撑着”。

有了上次丢失《暴风雨所诞生的》手稿的经历,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次学聪明了。他先修订好手稿,再根据修订好的手稿整理出四份书稿:一份作为原稿留存;一份寄给列宁格勒的一位好友,请其阅后酌情投给当地的出版社;一份托人交给苏联共青团中央主办的青年近卫军出版社;一份寄投乌克兰共青团中央主办的青年布尔什维克出版社。只是,三份书稿发出后迟迟没有收到反馈消息,奥斯特洛夫斯基逐渐变得矛盾起来——既担忧,又自信;既渴望,又害怕;既焦虑,又淡定——以至于某天晚上吃饭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冷不丁地冒出一句:“如果出版社毫无商量余地,退回我的书稿,那就意味着我的生命终结了!”

结果一语成谶,列宁格勒方面和青年布尔什维克出版社均退稿,唯有青年近卫军出版社还在来回商讨未做定论。后来,青年近卫军出版社认为,稿件中有许多素材可用,同时提出了修改意见。从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给编辑卡拉瓦耶娃的书信中可以看到,这位编辑对书稿作了不少“指示和修改”。奥斯特洛夫斯基答应按照她的“铅笔批注”“将书根本重写”。他在一封信里坦诚地写道:“现在我前面有两种障碍:第一是疲倦;第二还有许多事情。总起来可以叫作‘经济危机’,因此我这次才不得不让步,并且同意按照青年近卫军出版社的要求修改以后再出书。”出版前,《青年近卫军》杂志开始连续刊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料在读者中引发热烈反响,进而掀起一股经久不衰的阅读热潮。借此,奥斯特洛夫斯基名扬全国,先成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再荣获“列宁勋章”,并被赠予索契的一座豪华别墅和莫斯科特维尔大街14号的一处住房(现为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之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完成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病情恶化至前所未有的程度。他知道,自己的生命或许已到尽头,遂不顾周身疼痛立即开始构思并写作另一部长篇小说《暴风雨的儿女》。但天不佑人,1936年12月14日,他改定《暴风雨的儿女》第一卷稿,次日即因肾结石与胆汁中毒急剧并发失去知觉,独留《暴风雨的儿女》第二、三卷稿,再难续写。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冲锋号”

1936年12月22日晚,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昏睡中与世长辞。关于奥斯特洛夫斯基去世的日期,多年来一直有另外一种说法,说他逝世于12月26日晚,而且逝世前还与护士有过简单的交流。

然而,无论哪一天,他深受世人缅怀是不争的事实:葬礼上,一拨拨共青团员、老布尔什维克、红军官兵、少先队员悄然现身,他们全身黑衣,神情凝重,来送奥斯特洛夫斯基最后一程。不久,从城市到乡村,开始出现以奥斯特洛夫斯基命名的纪念馆、图书馆、学校、广场、街巷以及奖学金,黑海上则飞驰起一艘巨大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号轮船……

五年后,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闪击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全面爆发。在这场旷日持久且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成为激励苏军官兵奋勇杀敌的“冲锋号”——列宁格勒保卫战时,许多年轻士兵振臂高呼:“奥斯特洛夫斯基,我们向你宣誓,我们将和你一样,只要一息尚存,就和敌人战斗到底!”斯大林格勒会战时,战士们趁着战斗间隙听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总会士气大振,接着投入血战。莫斯科保卫战时,伴随着炮兵指挥员的“为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开炮”指令,喀秋莎火箭炮射出一发发愤怒的炮弹,呼啸着飞向德军阵地。

当然,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冲锋号”下,苏军中涌现出一位位“保尔·柯察金战士”:比如战地卫生员金娜,她救助过一百二十三名伤员,不料在一次战斗中被炸伤不得不截肢。躺在病床上,她望着残腿,泪如雨下。有位医生看见了,送她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读完,再没流过一滴泪水。伤愈后,她转入一家制造坦克的工厂当广播员,向工人谈读书体会,给工人讲迎难而上,直接推动工厂超额造出五辆坦克。有一次,她写信给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母亲谈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说:“我有很多朋友,但最爱的只有一个,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又如快艇操作手库罗皮亚特尼科夫,他在参观索契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时,获赠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遂带在身边阅读,对保尔·柯察金佩服得五体投地。一次,他所在快艇遭遇德军战机俯冲扫射,电线断开,动力停滞,快艇原地打转成为活靶子。危急之际,他强忍一只手被炸掉的钻心疼痛,爬到电线断开处,用牙齿咬接起电线,终使快艇转危为安。战斗结束,他发现口袋里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子弹击穿,浸透了鲜血。后来,他荣获“苏联英雄”称号,而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陈列在了苏联海军博物馆。

战火纷飞中,英雄精神蔓延。

在我国,1942年,梅益翻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首先由上海新知识书店出版发行,随后由河北朝城冀鲁豫书店、太行群众书店、中原新华书店、山东新华书店等翻印发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中引发“学习奥斯特洛夫斯基,争做保尔·柯察金”热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益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发行,奥斯特洛夫斯基及其塑造的保尔·柯察金深深影响了几代读者,许多人在“向他们学习,让人生充实”的奋斗中成为万众敬仰的榜样人物,如吴运铎、黄继光、雷锋、焦裕禄、蒋筑英、孔繁森、张海迪等,其中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的张海迪曾比照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说:“我只是不能走,他是不能走、不能看,比我更需要毅力去战胜困难。那种精神力量是人类不屈精神的代表。”时至今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国已出版近百种版本,累计印数超过三百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