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数学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良好的数学作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本文就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为例探讨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策略。
一、内容分析
本单元“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的基础上学习的,共设计了三个例题,即三个层次:一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二是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旨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的方法;三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关于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形式多样,并广泛选取学生生活作息时间等素材作为练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巩固相应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为学生今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级“认识钟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时间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地认识钟表。在此基础上,教学生深入地认识时间,使学生知道“1时=60分”,并初步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丰富,又是初次接触几时几分,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并运用到作息时间中,是本单元的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学习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注重从现实情境引入,加强时间方面的体验式学习,设置一些实践性作业。如拨钟练习、钟表学具制作、讲故事等,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长性和延伸性,从而更为直观地感知较为抽象的内容,体验、感悟、理解时间的长短,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等数学能力。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1.知道钟面上的知识及1时=60分,会正确读写几时半及几时几分。
2.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3.掌握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4.经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制作简单的作息时间表。
5.在实践中体验时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四、作业设计
“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必须把课外作业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少而精的高质量作业取代简单、重复、机械的作业,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一)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作业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来确定题目的难度和复杂程度,避免让学生感到过于困惑和挫败。比如,在第一课时“认识分”的作业布置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观察图1,填写下面的问题。
1.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 )个小格。
2.分针走1小格是( )分,走1大格是( )分。
3.分针指向5表示( )分,指向11表示( )分。
4.1时=( )分,半时=( )分,1刻=( )分。
5.观察图2,分针从12走到1,走了( )分钟。
6.观察图3,分针从1走到4,走了( )分钟。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为基础巩固题,图1中的4个题从不同角度对钟面上表示分钟的刻度进行复习巩固:
1题中首先让学生掌握钟面上有几个大格,几个小格。
2题中紧接着提出分针走1小格是几分钟,走1大格是几分钟。
3题稍微增加了难度,可以说是1、2题的结合和延伸,知道1大格是几分钟,那么分针指向5和11时分别表示多少分钟。
4题是生活中最常用的时间计量单位,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5题、6题两个小题都是通过分针动态的移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初步建立的“分钟”的概念。
本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操作、讨论等活动来完成。
[数学素养]
□ 数感 □ 符号意识 √ 空间意识 □ 几何直观 √ 应用意识 √ 运算能力 √ 推理意识 √ 模型意识 √ 创新意识 □ 抽象意识
(二)渐进式难度设置
在设计数学作业时,除了基础巩固类型的题,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特点,逐渐增强题目的难度和复杂度,将难度分为不同层次,并逐步提高。通过渐进式的难度设置,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还是第一课时“认识分”作业设计,在第1题巩固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增强作业的难度,让学生根据时间画出分针。
看时间,画出分针。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基于对“分钟”概念的认识,这道题通过让学生根据时间画出分针,让学生对钟面有更直观的认知,比如,55分立刻想到分针离12差1大格,通过反向的操作加强学生对“分”的认识。
[数学素养]
□数感 √ 符号意识 √ 空间意识 √ 几何直观 √ 应用意识 √ 运算能力 √ 推理意识 √ 模型意识 √ 创新意识 √ 抽象意识
(三)多样化作业形式
小学低段年级的学生喜欢通过实践和操作来学习,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际情境来理解数学概念。因此,除了传统的书面作业,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置口头作业、小组合作作业等,这些不同形式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比如,在第二课时“认识几时几分”部分,我设计了活动实践作业:
你说我拨:一人报时,一人拨正确的时间,也可以反向练习,一人拨时间,一人说出正确的时间(可以在空白的钟表上画上时针和分针,也可以在空白的钟表上摆上自制的时针和分针)。
作业要求:先给钟面添加时针和分针,再说出题目要求的时间。
1.早晨7:05起床,洗漱10分钟后是( )。
2.上午9:50下课,15分钟大课间后是( )。
3.晚上6:30吃晚饭,30分钟晚饭结束后是( )。
4.晚上7:10开始写作业,1小时完成作业时是( )。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为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巩固和掌握几时几分的同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算,形式多样,通过摆时针、分针或画时针、分针的方法来进行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想象能力,增进亲子感情和同伴间友情的同时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数学素养]
□数感 √ 符号意识 √ 空间意识 √ 几何直观 √ 应用意识 √ 运算能力 √ 推理意识 √ 模型意识 √ 创新意识 √ 抽象意识
(四)结合趣味性和实用性
在设计题目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元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例如,教师结合生活情境设置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应用;或者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教师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3f40c81d5d93bdf7792079c1851a20d9742f6ba92c094aa10be652efb61f8f74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比如,在第三课时“解决问题”部分,我进行了这样的作业设计:
小明每天上学都要坐5路公交车,该趟公交车每隔10分钟发一班。从早晨6:00第一班开始发车,小明上学坐的是7:10发的车,请问从早晨发车到小明坐车时一共发了( )班车?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该题首先考查了学生1小时和分钟的换算,还要进一步知道1小时内有几个10分钟,进而算出从6:00到7:10间共有几个10分钟。这样的计算使课堂知识和生活情境相结合,实现了知识的延伸,既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加喜欢数学。
[数学素养]
□ 数感 √ 符号意识 √ 空间意识 √ 几何直观 √ 应用意识 √ 运算能力 √ 推理意识 √ 模型意识 √ 创新意识 √ 抽象意识
通过优化设计策略,教师可以改进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兴趣和动力、多样化的题型和解题方法,以及清晰的指导和反馈,都是优化设计的关键要素。
总之,在“双减”政策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应注重简化题目难度、引导思考和探索、多元化题型、拓展练习和家庭互动。这样可以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促使他们提升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作者单位:1.榆中县孙家湾小学;2.榆中县深沟小学)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