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情感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并感受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培养情感表达能力,提高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本文以《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为例,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与评价,并分析其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3.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通过细节感受李大钊同志崇高的精神品质。
4.学习课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的写作方式。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他们是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英雄们。他们是我们的骄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怀念。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李大钊就是其中的一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要想更好、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是前提,这也是预习时给大家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哪位同学来说说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学生: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李星华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为回忆父亲李大钊而写。
教师:是的,文章是为纪念“父亲”李大钊写的。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
学生:李大钊同志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本文写于1943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所以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师:这两位同学回答得都非常好,我们预习时布置的第二个任务是了解文章的主人公李大钊同志。哪位同学能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李大钊?
(学生分别介绍相关资料。)
教师: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和精神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下面,就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感受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者,他的高尚品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内容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特定的事件,通过预习时让学生查阅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主人公李大钊的生平,使学生对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理解文章,从而从思想与情感上与作者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对话。)
三、深入研读,体会感情
(一)被捕前
教师:同学们找出李大钊同志被捕前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他和平常的不同。
学生:“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这句话既表明李大钊为了党的事业每天起早贪黑、不知疲倦,也说明“父亲”内心其实已经预感到要出事,所以,更加争分夺秒地去工作。
学生:为什么一向慈祥的父亲这一次却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这里“父亲”一改平常的慈祥和耐心,而是含糊地回答,对“我”态度的这种反常,首先表明李大钊这个时候工作已经紧张到一分一秒都不能耽搁的程度。因为他已经意识到局势的严峻,生怕党的机密文件落到敌人手中,所以无暇回答“我”的问题。同时,即便是对女儿,他也严格遵守党的工作原则,所以,只能含糊回答。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父亲的早出晚归以及就算得留在家里,也是“埋头整理文件”,还会“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从这些细节描写都可以感受到和平常的不同,那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文中说工友阎振三的被捕让“我们心里都很不安”,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学生:阎振三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是李大钊的工友。阎振三被捕,表明敌人对革命的镇压更加疯狂,共产党人的处境都很危险,他们自然会为“父亲”担忧。也正是因为这些,才感受到了和平常的不同。
教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的话,体会其中的意思,并结合自己查阅资料时了解到的情况,体会这些话表现了李大钊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我哪能离开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反问的形式表明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放弃自己热爱的共产主义事业。根据我查阅的资料,北京当时已经陷入了白色恐怖,但是李大钊依然要留在北京完成革命事业,表明他在面临严峻的局面时依然坚守初心,不屈不挠地为理想和信仰奋斗。
教师:这不仅是一份决心,更是一份誓言。
学生:李大钊依然坚持留在北京,从他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李大钊视死如归和赤胆忠诚的精神品质。
同学:“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表明他虽然已经知道自己处境非常危险,但他更知道现在工作的重要性。在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面前,他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表现了他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大无畏精神。
教师:同学们能够给合背景资料中的一些关键事件以及人物关系来理解李大钊的崇高品质,这种学习方法非常值得肯定。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中父亲对母亲说的话。
(学生朗读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鼓励学生体验和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同时提供适当的表达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话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树立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理想和信念。)
(二)被捕时
教师:在“我”和家人的担心、不安中,“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这一天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可怕的一天”是指李大钊被捕的日子,1927年4月6日。
教师:请同学们找一找作者在描写“父亲”被捕时“父亲”的行为。
学生:“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教师:大家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表现了李大钊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决心,尽管知道自己面临危险的处境,但他依然保持冷静和从容。
教师: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李大钊被捕时描写敌人的词句,读一读,并说一说有什么体会。
学生:“沉重的皮鞋声”和“粗暴的吼声”写出了敌人的残忍和暴力。
学生:“一拥而入”“挤满”表明敌人对李大钊的突然袭击和围困。然而,李大钊没有退缩,他的无畏和坚定在“像一群魔鬼似的”“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中得到体现。面对敌人的威胁和武力,他依然保持冷静和从容,没有屈服。
教师:还有没有同学补充?
学生:“满脸横肉”“冷笑”“搜了一遍”……这些对敌人外貌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敌人的残忍和凶恶,使读者对敌人的行为产生强烈的反感和愤慨,同时也衬托出李大钊沉着、临危不惧的英雄形象。
教师:不同的人物描写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这些细节描写中,我们看到了敌人的凶残,同时也体会到了李大钊的从容不迫。请同学们带着感情阅读这部分内容。
(三)被审时
教师:作者在文中重点回忆的内容,除了被捕前和被捕时,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那就是被审时。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找出被审时关于李大钊关键词语的描写。
学生:“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没戴眼镜”“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教师:这是被审时李大钊的外貌和神态。通过这些描写,同学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呢?请大家结合查阅的资料谈谈看法。
学生:“乱蓬蓬的长头发”和“没戴眼镜”都说明李大钊被捕后经历了各种严刑拷问,却仍然坚贞不屈,坚守信仰,没有透露半点组织的秘密,还写下了《狱中自述》,心中最牵挂的还是民族解放的事。
教师:李大钊入狱之后,经历了20多天非人的折磨,但他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写下了长约2700字的《狱中自述》。结合这段资料,我们再来看一下法庭上的李大钊,你又对他产生了哪些体会和了解?
学生:头发虽然很乱,但脸上的表情“平静而慈祥”“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些都表现了李大钊的宁死不屈和大义凛然。
教师:嗯,所以他在法庭上才会有这样平静的表现,是不是?
教师:文章就是通过人物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形象、雕刻人物的品质的。“被审时”这一部分,作者除了对李大钊的描写,还有对“我”、妹妹、母亲和法官的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大家有什么体会?
学生:法庭上每个人的表现都不一样,有“我”、妹妹和母亲对“父亲”的担忧,有法官的无情和残酷,也有父亲作为革命者的不卑不亢和大义凛然。这种对比的写作手法使每个人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教师:同学们,文中像这样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的地方还有很多处,我们阅读的时候要多留心。下面,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用文字记录下的每一个刻骨铭心的画面。
(设计意图:结合历史资料,通过人物描写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激励学生以这些先烈为榜样,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李大钊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存在我们心中。学完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想要表达的吗?
学生:李大钊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永存。我们要以革命志士为榜样,好好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教师:是啊,你们就是祖国的希望。
学生:李大钊虽然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激励了后面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奋勇接力,才创造出如今的美好生活。
教师:正是有了革命英烈的精神感召,才有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为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真理、正义和自由的可贵,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看到了奉献与牺牲的精神,看到了为理想而战斗的勇气。让我们铭记英烈精神,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前:坚定地说——忠于革命被捕时:不慌不忙——视死如归被审时:平静慈祥——信念坚定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与评价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合理的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并为其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发展机会。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第一中心学校)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