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统称为“新课标”)提出,应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学习民族传统音乐,感受我国的文化底蕴,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还提到了与戏曲相关的内容。京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国粹”之一,但如今很多小学生并不了解京剧,这主要是因为京剧表达的内容与现代生活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激发学生对京剧文化的兴趣,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小学音乐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方法,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渗透京剧文化,引导学生清晰、直观地体验京腔特点,唱出京腔的韵味,将中国戏曲文化发扬光大。本案例选自人音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中的《京调》,分享教学实践经验。
一、内容分析
《京调》是根据器乐曲《京调》填词而来,主旋律源于传统京剧《苏三起解》的选段,是旦角青衣的唱腔。器乐曲《京调》由顾冠仁编曲,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由清脆明亮的曲笛模仿唱腔的曲调,富有京剧的韵味。歌曲《京调》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歌词,但却蕴含了京剧的行当、脸谱、表演形式等知识,使学生在欣赏和学唱的过程中能够充分领略京剧独特的情调,感受京韵之美,学习京剧艺术文化。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视唱能力,并且对相关音乐知识有所了解。经过之前“聆听 京调”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京调》旋律取材于京剧《苏三起解》的选段,以及乐曲的曲式结构。同时,在以往的戏歌演唱学习中,学生存在一些演唱缺陷,并且缺乏对京剧人物行当、板眼节奏、京腔京韵等知识的了解。对此,本节课注重向学生传授京剧知识,引导学生参与听、唱、演活动,感受京剧文化。
三、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京调》的学唱、表演等创造性音乐活动,感受京剧独特的声腔、节奏。
2.准确掌握《京调》中的八分休止符和切分节奏型。
3.对京剧脸谱、人物行当、四大功夫等知识进行了解,能够辨识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4.在表演中体现出《京调》的神、韵以及力度变化,培养学生对京剧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了解四大行当
五年级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戏歌,如《龙里格龙》,对京剧“四大行当”有了初步了解,为了让学生感受京韵,掌握各行当的性格特征,教师在导入环节对《京调》进行创编表演,运用最后一句的拖腔改词,与学生互相问好。
师: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唱《京调》。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京调》的伴奏音乐,指导学生做兰花指和亮相动作,绕着教室走圆场步,展示京剧四大行当的图片。
师:京剧的四大行当是生、旦、净、丑,刚才我们扮演的是哪一种行当?
生:是旦角。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们做了兰花指的动作。
师:没错,兰花指是旦角最基本的指法,我们再跟着《京调》第一句的旋律演一演。
接下来教师用“da”哼唱《京调》的第二乐句,做一些有力的亮相动作,让学生猜测扮演的是哪一行当。
生:是生角,动作非常有力。
师:生角和净角都是京剧中的男性角色,我们一起演一演吧。
教师哼唱《京调》的第三乐句,做一些比较滑稽的亮相动作,让学生继续猜测。
生:是丑角,动作很夸张。
教师带领学生模仿丑角的动作,再哼唱《京调》的第四乐句,做出右臂画圈后在胸前定格,再打开的动作。学生猜测是生角,这时教师指导学生一起表演四大行当的亮相动作,感受不同角色的形象和性格。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改编《京调》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京剧四大行当,并在模仿中分析各行当的扮相和性格,加深对四大行当的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聆听《京调》熟悉歌曲的节奏和旋律,为后续的学唱奠定基础。)
(二)打好板眼,抓住节拍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紧凑性。教师让学生完整表演四个动作,并予以肯定和鼓励。
师:同学们的表演真有点戏剧演员的味道,我都要成为你们的粉丝了。那么,哪位同学知道京剧的粉丝叫什么?
生:叫京粉!
师:京剧的粉丝叫票友,会在戏剧演员表演到精彩部分时喝彩。现在请同学们来做老师的票友,一起为《京调》打打节拍,弱拍时拍手,强拍时跺脚。
教师播放伴奏演唱《京调》,学生一边叫好一边打节拍。
师:这首戏歌是几几拍?
生:是■拍。
师:京剧中的强拍是“板”,弱拍为“眼”,《京调》是■拍,在京剧中被称作一板一眼。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筷子和老师一起打板打眼,注意强弱(教师使用京剧的伴奏乐器尺板和单皮鼓)。
(设计意图:此环节丰富了学生的京剧知识,让学生对票友进行了了解,并通过教师的表演感知了京剧的板眼,认识了京剧的伴奏乐器,提高了学生对京剧文化的兴趣,也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好奇心。)
(三)运用躲板,掌握戏歌节奏
戏歌的节奏相较于普通歌曲而言更加复杂,并且会出现很多休止符,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之前,教师应预设节奏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节奏难点。
教师播放《京调》的伴奏,并在休止符处打板,让学生指出休止符。
师:我打板的地方是?
生:是休止符。
师:休止符是这段旋律中最具有京韵的地方,在此处打板称作“躲板”。
教师带领学生跟随《京调》的伴奏打躲板,在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打躲板后,让学生齐打躲板,教师打板眼。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准确掌握打躲板,并且熟悉了戏歌的旋律,在实践中感受京剧节奏的独特性和韵味之美。)
(四)尝试念功,理解歌词意蕴
为了加深对戏歌的感知,学生应通过理解歌词意蕴了解戏歌的内在逻辑和内涵。《京调》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歌词,但每一句歌词都体现了一个京剧知识:第一乐句介绍了京剧的四大行当,第二乐句介绍了京剧的四大功夫,第三乐句介绍了京剧脸谱,第四乐句介绍了京剧的伴奏乐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并尝试“念”功,感受京韵,为后续的表演奠定基础。
师:这两个乐句分别指什么?(教师播放《京调》的第一、第二乐句)
生:生、旦、净、丑是京剧的四大行当,唱、念、做、打是京剧的四大功夫。
师:没错,这两个乐句介绍了京剧的四大行当和表演形式。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练习“念”功。
教师指导学生先吊嗓子,念词时高位置发声。
师:第三乐句是指什么?
生:京剧脸谱。
师:第四乐句呢?
生:京剧的伴奏乐器。
师:京剧的伴奏乐器有很多,分为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管弦乐器包括京胡、月琴等,伴奏中有旋律,称为“文场”;打击乐器包括板、单皮鼓、大锣等,只使用打击乐伴奏,称为“武场”。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学生理解了四句歌词的词义,了解了京剧的角色、表演形式、扮相和伴奏乐器;通过“念”功,学生体验了京剧的发声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了对京剧文化的了解。如此,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展现京韵,并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
(五)学习唱腔,掌握力度变化
在进行戏歌表演时,力度的强弱能够影响戏歌内容的表现。《京调》中并没有出现很多明显的力度变化,教师应对旋律进行处理,让学生感受力度的强弱变化,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
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绘画《京调》的旋律线,哼唱第四乐句的旋律。
师:同学们,听到老师哼唱的旋律后,你们发现旋律的特点了吗?
生:旋律有很大的起伏,有时强有时弱。
师:没错,这种起伏大的旋律是京剧唱腔的一种——西皮腔。
教师指导学生一边哼唱第四乐句,一边绘画旋律线。之后教师唱出第四乐句,并将“演”字做渐强处理和延长。
师:在这句歌词中你们听到明显的力度变化了吗?
生:“演”字的变化很明显。
师: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很强大的气势。
师:这种力度渐强变化的演唱方式是京剧唱腔中的喇叭腔,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演唱第四乐句,注意要唱出这句歌词的气势。
(设计意图:力度能够将戏歌中的音乐形象、情绪充分表达出来。在此环节中,学生通过画旋律线能够感受旋律的起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京剧的两种唱腔:西皮腔和喇叭腔。在实践体验中,学生能够学习京剧的演唱技能,并树立发扬京剧文化的意识。)
(六)融入越剧,对比戏曲风格
京剧是我国“国粹”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剧种。我国还有丰富的地方剧种,来自不同的地区,唱腔和风格均与当地的语言、习俗等因素有关。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加强对京剧独特风格的了解,教师应设计拓展学习,融入其他的地方戏,如我国第二大剧种——越剧,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对比京剧和越剧的风格,感受戏曲唱腔的独特性。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京剧《苏三起解》的选段,让学生认真聆听。
师:请同学们认真聆听《苏三起解》的选段,找到与《京调》曲调相似的句子。
师:其实《京调》是根据器乐曲《京调》填词而来,主旋律源于传统京剧《苏三起解》的选段。我们今天学习的戏歌结合了现代歌曲和京剧唱腔。现在我要唱几个乐句,请同学们认真聆听。(教师演唱越剧《西湖山水还依旧》的前四个乐句)
师:老师刚才唱的是京剧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这么认为?
生:曲调比较低,不像京剧那样有气势。
师:没错,这是浙江一带的地方戏——越剧,以唱为主,曲调委婉清悠,让我们一起尝试为越剧打板吧。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教师与学生合作表演,能够在对比中感受京剧的大气和越剧的委婉,使学生既能学习京剧知识,还能丰富其对地方戏的了解,感受两个剧种的风格和唱腔韵味,对我国戏曲音乐产生热爱之情,并在课后主动了解其他的戏曲文化。)
(七)搭建舞台,体验戏曲表演
在课堂结束之前,教师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实践中体验京剧的扮相,模仿身段唱腔进行戏曲表演。《京调》是旦角青衣的唱腔,因此本环节从旦角的扮相入手,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京剧。
1.制作旦角“行头”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旦角的扮相,让学生提出问题。
生1:旦角不是女性角色吗?为什么男性也会扮演?
生2:旦角额前的头发是怎么盘上去的?
生3:水袖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旦角服饰的差异,如青衣多穿女褶子、富贵之家的小姐多穿裙裤。
师:同学们,我们了解了旦角服饰,那么“苏三”这一角色适合的类别是什么?请你们利用废旧布料、绳子、水晶片等环保材料制作水袖,练习抖袖、耍袖的技巧。
2.尝试旦角妆容
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并为每组准备一个化妆包,让学生在组内互相上妆,既要化妆,还要勒头、吊眉、贴片子。在此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旦角的扮相过程,还能感受到京剧演员的辛苦,理解什么是“上妆2小时,台上5分钟”。
3.模仿身段唱腔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旦角的标志性动作,如兰花指、转小五花等;让学生模仿旦角的仪态,表演《苏三起解》中的选段《苏三离了洪洞县》。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苏三走路的仪态进行观察和模仿,练习圆场步,掌握动作要领,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和表现力。
4.创编京味新曲
“阿卡贝拉”是无乐器伴奏的纯人声演唱形式。教师引导学生将《苏三离了洪洞县》《京调》和“阿卡贝拉”融合,对京剧进行创编,让学生从戏歌中提取固定音型和旋律音作为伴奏,再让学生穿上设计的服装,先对《苏三离了洪洞县》进行演唱,再演唱《京调》。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学生制作了旦角的“行头”,尝试了旦角的妆容,并在表演中模仿京剧唱腔和身段,在舞台上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在创编中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结合京剧文化和现代文化元素,既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又发展了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悟国粹之美。)
五、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中,教师围绕“京腔京韵”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学习京剧知识,并在实践中感悟京剧韵味,使学生受到京剧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意识。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在本课教学结束后,学生对京剧的兴趣有所提高,掌握了更多的京剧知识,如戏曲的唱腔风格、京剧的人物行当等,愿意主动演唱戏曲,同时,在课堂上进行戏曲表演,提高了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表现能力。很多学生在表演时能手、眼、身、法、步齐跟上,在课下也会积极练习,模仿戏曲演员,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可见,本节课激发了学生对京剧的热爱之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落实了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京剧是中国戏曲的代表剧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标的要求,对戏曲教育引起重视,在课堂中普及戏曲知识,使学生能够感受京剧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悟京剧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精髓。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重视京剧教学,渗透京剧文化,丰富学生的京剧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使京剧艺术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榆楚安家中心小学)
编辑: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