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学校的跨学科教学研讨活动中听了两节三年级下册的音乐课,学习的是人音版《我是小音乐家》(见图1),这是一首美国儿童歌曲,歌词简练、富有童趣,曲调欢快活泼,表达了孩子们美好的愿望,弹起吉他、拉起提琴、吹起法国号,做个“小音乐家”去周游世界。反复的歌词、级进的旋律配以乐器演奏时发出的拟声词,使得课堂的氛围热闹、欢乐。三年级学生好动、模仿力强。在课上,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才艺展示,让学生模仿演奏动作进而了解三种乐器,引导学生借助多种音乐素材更加深入地进行音乐表演体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教师在模仿演奏声音时,学生拍着自己的小凳子打出砰砰砰的声音来感受节奏感,拍得很起劲。教师也在努力引导学生感受乐器发出的声音,而且两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告诉孩子们这是拟声词,模拟了乐器发出的声音:弹起吉他,勃隆砰砰砰,勃隆砰砰砰;拉起提琴,地隆砰砰砰,地隆砰砰砰;吹起法国号,嘟隆砰砰砰,嘟隆砰砰砰……这段歌词让我不禁产生了疑问,我问了旁边听课的一位音乐老师,为什么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都用砰砰砰,她笑笑说:“可能是因为好记吧。”
拟声词在生活中比较常见,0~3岁的小龄宝宝对拟声词有较大兴趣,所以在该时期做拟声词的重复和仿音练习说话效果很好,如亲子儿歌互动:小鸡小鸡叽叽叽,小鸭小鸭嘎嘎嘎,小狗小狗汪汪汪……而在语文课堂上更是随处可见,最早出现在一年级上册的《g k h》的配合儿歌《说话》中,其中出现了一些自然事物的声音和动物的叫声。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中的“哗啦哗啦”“嗨哟,嗨哟”,“语文园地八”的“字词句运用”板块中也是“拟声词的猜读和运用”。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很多拟声词,这首歌词中的这些拟声词却让孩子们产生了疑惑:为什么吉他、提琴和法国号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呀?
一、拟声词的概念
拟声词又称“象声词”,是指用语音来模拟事物或自然界的声音以及描写事物情态的词。语音多是反映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声音,拟声词具有音韵美的特点,语音中充满着乐音成分,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这类词几乎可以表达所有的声音,将声音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得声音更加形象、具体。摹声是拟声词自身固有的修辞功能,模拟声音的功能。孩子们在日常生活或者书本中,会经常遇到拟声词,“嘚嘚”的马蹄声、羊群“咩咩”叫、河水“哗哗”流。三年级上册《海滨小城》中“小城的街道也美,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是踩在沙滩上一样”。拟声词的运用可以使句子表达得生动形象,给人们一种“立体”的感觉。学生可以通过拟声词把听觉和其他各种感觉联系起来,从而产生联想,收到更加丰富的感情效果。拟声词具有临摹声音、营造意境美的功能,正是因为这些功能可以让人感同身受。这首歌中涉及的乐器拟声词则是反映乐器声的一种文化现象,增强了我们对乐器音乐性质的理解,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通过这种方式,语言和音乐之间建立了一种深刻的联系,使我们能够更加生动地谈论和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乐器拟声词的分类
拟声词在文学和日常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乐器拟声词,不仅丰富了音乐的描述性语言,也加深了人们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和表达。乐器拟声词作为语言中一种特殊而生动的存在,扮演着模拟和再现各类乐器声响的重要角色,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生动地描述音乐的声响和氛围,丰富音乐语言的表达。
根据乐器声音的特性和模拟方式,乐器拟声词可以分为三类:直接声音模仿、动作声音结合模仿和特定乐器声音的专有词汇。直接声音模仿如“咚咚”(鼓声)、锵锵(锣声),直接复制乐器的声音节奏和质感,其中锣是种常见的打击乐器,其声音通常被描述为“铛”或“锵”,锣的声音洪亮,用于各种庆典和仪式,增强现场的气氛。动作声音结合模仿则包含动作和声音特性,如“吹”结合了吹奏的动作和产生的音色,“扑哧”多形容笑声,“扑通”形容人或物体跳进水中的声音。而特定乐器声音的专有词汇则描绘了某些独特乐器的声响,如钢琴的叮咚声。
三、乐器拟声词的语用功能
(一)摹声传神,表现声音
文字和声音须有一定相似性,这种相似实际上是具有该拟声词听感上的相似。潘瑞瑾在《现代汉语拟声词构词理据性探析》中说“声音是拟声词的基础,拟声词是依附于声音而存在的”,可拟性就非常必要。乐器拟声词则是通过模拟特定的声音频率、节奏和强弱来再现乐器的声响。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声音特质,而拟声词则能有效模仿并传达这些特质,这种模拟不单是简单的物理声音复制,更涉及声音的抽象化和符号化处理,使得这些词汇能够在日常语言交流中被认可、流传。乐器的拟声词可能由单个音节组成,如“咚”(鼓声),也可能由多个音节构成,如“哗啦”(类似水流声的乐器声音)。单音节拟声词通常模拟单一、瞬间的声音,而多音节拟声词则描绘连续或复杂的声响。某些乐器拟声词通过音节的重复来表达持续或重复的声音,如“叮当、叮当”,这种重复不仅模仿了声音本身的连续性,也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重复的声音模式在音乐中形成了美妙的韵律效果,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感。在模仿乐器声时,其韵律往往与乐器演奏的节奏相呼应。例如,打击乐器的拟声词“锵锵”常以规律的间隔出现,模拟实际演奏中的节奏感。一些拟声词还会通过不同音节的音高变化来模仿乐器的音调变化,尤其在模拟弦乐器或管乐器时,如“嗡嗡”的不同音高可以反映小提琴的滑音效果。
古代汉语中就已经有很多模拟乐器的象声词,例如,《诗经》中的“钟鼓喤喤”是描摹钟鼓的声音,“磬莞将将”是描摹击磬吹管乐。鼓声咚咚,锣声锵锵,琴声叮咚,风笛嗡嗡……拟音传神,生动形象。那么,我们来看看《我是小音乐家》这首歌词中的几个拟声词:
“砰”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中的解释:pēng 拟声 形容撞击、爆裂或重物落地的声音。
勃隆、地隆、嘟隆这几个词语我没有查到,“隆”和“嘟”作为拟声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版本同上)中的解释:
嘟dū 拟声 形容喇叭等的声音。
隆隆lóng 拟声 形容剧烈震动的声音。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解释与歌词中的几种乐器似乎都不搭。“隆隆”铿锵有力,是钱塘江大潮从远处而来的磅礴声响,是《安塞腰鼓》中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敲出的生命的奔腾力量,是雷声隆隆、电光闪闪……而用在这首歌词中的几个乐器中却不太合适,一个“砰”字是重物落地或者撞击的声音,“砰的一声摔上了房门”,那么三个“砰”连用得是怎样的巨响,难怪孩子们拍凳子时恨不得使出全身的力气,全班沉浸在拍凳子中。
(二)闻声见境,创设情境
闻声见境,在感受拟声词趣味的基础上,通过听音辨别情境,使听众快速联想到相应的场景和情境,增强音乐的真实感。杨利伟《太空一日》中的神秘敲击声“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回到地面后,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的模拟声音,都无法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也看到了恰当的拟声词,增添了太空的神秘感。潘瑞瑾的《现代汉语拟声词构词理据性探析》从汉语语音系统中声、韵、调拼合的角度探讨了拟声词的构词,认为汉语中的拟声词和声音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拟声词可以直观地表达意象,如“嘚嘚”的马蹄声、“咩咩”的羊叫、“滴滴答答”的水滴声,飞船“嘭”地落地声等,都可以从声音中联想到丰富的画面,因此小学生在学习拟声词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常常通过创设情境、模拟声音给学生更具象的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例如,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中“那只老公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嘎嘎,它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啪嗒啪嗒”“嘎嘎”具体而又形象,学生通过观察视频中的大鹅能够很快捕捉到它们骄傲的姿态,然后再去模仿大鹅的叫声及动作,一只只神气活现的大鹅,雄赳赳气昂昂地扭着身子出现在眼前。
声音作为一个符号、一个媒介,某些拟声词通过模拟特定的声音,可以触发学生对相关景象或情境的联想,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这一课中用了各种各样的拟声词表现各种声音,展现了热闹无比的大自然音乐会。如“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淙淙”“潺潺”“哗啦啦”等,生动描摹了小雨滴、小溪、河流、大海的声音,教师通过音频营造出美好的自然情境,通过这些形象的拟声词构建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孩子们可以很快进入“大自然”的音乐会中体会和感受。“锵锵”可以让人联想到金属撞击的声音,从而想象出激烈的战斗场面或工业劳动的场景……这些都让我们看到恰当准确的拟声词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想象,而再看这首歌曲,本是要表现出学生期待成为小音乐家的兴奋喜悦心情,而“砰砰砰”地拍着小凳子的活动显然与想象中的情境不符,孩子只是在用力地进行拍打游戏,很难进入“小音乐家”的情境。
(三)拟音动情,烘托情绪
拟声词多半用来描摹、形容声音,将声音用文字描绘表现出来,音乐的节奏与语言的美感结合,增强情绪感染力,这类词在表达情感体验时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扑哧”用于形容忍不住笑出声的情况,传达出轻松、愉快的情绪,通过这种声音的模仿,音乐作品能够更加直观地表现复杂的情感。二年级《风娃娃》中“抽上来的水奔跑着,哗啦哗啦地向田里流去”,句子生动有趣,水欢快地奔流着的画面感油然而生。“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表现了荷花淀女人们的轻松心情。
明代张潮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涧边听瀑布,觉耳中别有不同。”文字是对声音的一种视觉呈现,一种情绪再现,乐器拟声词可以使人产生听感上的反应,能够感染读者情绪。例如,某些拟声词可能会从具体的乐器声音模拟扩展到描述相关音乐场景或情感状态。“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黄土高原的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用“隆隆”的鼓声表达着“豪壮的抒情和严峻的思索”,“隆隆”如鼓槌一般,敲打在读者的心上。
乐器拟声词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也是理解不同文化音乐传统的一扇窗口。这首歌曲的译者可能如音乐老师所说,是为了孩子们容易记忆才这样翻译,但是,这样欢快的一首歌,是不是可以使用更准确形象的拟声词,在婉转悠扬的音乐情境中,在活泼欢快的节奏里,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孩子更美的音乐及文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乐器音乐性质的理解,丰富孩子们的语言表达。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附属学校)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