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学线·展学程·善学评

2024-09-18 00:00华和平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1期

单元大任务引领下的系列学习活动逐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势,而关键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也是新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精髓。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确实也存在学习活动展开“不痛不痒”,学习活动评价“可有可无”的问题。要让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言语实践的载体,最关键的还是应让学习活动充分而有效地展开,让教学评的过程都留下印记,唯学的过程展开了,才能让学生“学”得激情释放,“学”得能力提升。

学习活动的开展需要经过特定的阶段才能达到预设的效果,学习是通过一系列目的性的操作来完成的,严格意义上讲,动作是由定向、执行和反馈等三大环节组成。基于此,本文的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三环节便应运而生。本文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通过“点面结合”的学习活动序列设计,“过程可视”的学习活动展开,“相融共生”的学习评价落实,推进有序、有效、有反馈的学习活动,力求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言语实践的载体。

一、点面结合,合理设计学习活动序列

点面结合的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表现。教师在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时,既要有大局观,关注到单元共性,同时应关注到文本个性,在序列化与个性化并存的设计中,使学习活动有序又有“情”。也就是说,在具体实施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先要厘清学习活动设计的思路,再根据学生学情做好适当调整。

(一)宏观看“面”——学习活动设计的序列化

1.基于单元主题的序列化活动设计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本单元共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这五篇课文从五个不同的时间节点,不同的角度重现了不同革命时期的历史画面。《长征》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名八路军战士保家卫国的壮举;《开国大典》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庆典的宏大壮阔场面;《灯光》回忆了解放战争时期以郝副营长为代表的战士为革命胜利英勇献身的一段往事;《我的战友邱少云》回忆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的战友邱少云在潜伏时被击中,在烈火中牺牲的往事。

整个单元再现了不同革命时期的场面,其表现的精神主旨kmkC724MXmT6u69cLeFDfQ==是统一的,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由此,在设计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时,必然会有单元主题相关的内容(见表1)。

从表1不难发现,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对“重温革命岁月”这一主题内容的认识也在逐步提升,这与序列化的设计分不开,前面三课更多将学习实践的重点放在革命故事的梳理上,而后两课则侧重于革命人物的把握与课题含义的理解。

2.基于语文要素的序列化活动设计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课文的体裁不同,但是在描述场面时都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所以课文共同承载着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任务,但是在方法上又提出了不同的路径或者不同的层次。

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课后习题与自学提示,这一单元基于要素的学习活动总体围绕“内容—写法—表达”三步走:首先要找寻点面结合内容,聚焦段落;然后探究点面结合方式,实践写法;最后领悟点面结合的价值所在。这样便使单元学习内容前后紧密联结,形成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单元合力。

从《七律·长征》初识“点面结合”时的借助思维导图(见图1)、依托四人小组进行合学到《开国大典》探讨点面结合的价值,再到《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的回顾单元(见图2)。不难发现,学习活动的难度在提升,学习思维也在不断推进。这也符合单元语文要素从认识到运用,从运用到梳理,从梳理到表达的学习规律。

(二)微观看“点”——学习活动设计的个性化

1.基于文体特点的个性化活动设计

序列化的学习活动设计让单元整组教学成为可能,但是语文教学也要尊重文本的独特性,因而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有着不同的文体,除《开国大典》是普通记叙文外,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古体诗,《狼牙山五壮士》是典型的通讯稿,《灯光》和《我的战友邱少云》是回忆录。因文体不同,学习活动的设计自然会有所不同。如《七律·长征》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的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在这一课的课后练习中也有呈现,即“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而《灯光》和《我的战友邱少云》两篇课文因为是回忆录,描述视角自然是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视角的描述更真实、更容易打动人,也更容易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由此,这两课的学习活动设计要让学生“由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可操作、可实施。

2.基于要素呈现的个性化活动设计

本单元真正可以落实“怎么点面结合写场面”这一语文要素的课文,教师还是应该将它聚焦在《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这两篇课文,它们同时也是学生进行习作迁移的范例。

这两篇非常典型的点面结合课文,对比后不难发现,因描写场面不同,两者点面结合的组材方式也不同。先面后点这样的方式在《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里表现得很充分,都以“五位战士”“五位壮士”开头,有群体的粗线条勾勒,再以“各位战士”的形象继续,做到个体的细致描写,以此来做到以点带面——以“马宝玉”这个点呈现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无畏,以狼牙山五壮士这个点来呈现整个八路军队伍的英勇无畏。也就是说,以体现人物形象为主的文章,往往采用“先面后点”的表达方式。而《开国大典》一文,重在用场面描写的方式烘托庆典的热烈隆重以及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重在大场面的描述,而点面交替的方式恰恰能更好地展现大典盛况,烘托大典氛围。

二、过程可视,充分展开学习活动实践

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需要完成由语言现象到语言规律的学习经历全过程。这样的经历不完整或者不扎实,都会影响对语言规律的把握。语文课堂以学习活动展开,要不断细化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学习的支架,让学习活动得以充分展开,从而让学生的言语实践落到实处。

(一)细化学习活动,让思维可行

听说读写的语文任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尚能把握。如何去思,则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教师应细化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有可行之道。以《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例。学生在阅读以下学习活动之后,初步明确要通过“读—写—思”三步走,完成学习任务,形成邱少云的人物印象(见图3)。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去思,如何去感悟作者的内心,还是要通过学习活动的细化才能真正得以落实。

就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难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这样的尝试(见图4):

概括—想象—比照—聚焦,就这样一步步带领学生去思考。首先将长长的句子读短,将心理感受进行概括,更有利于学生整理思绪,明确要点,一张心理变化图也就出现了。想象则是对第一单元语文要素“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勾连,这个学习活动的细化,是为了让学生去感知“我”的心理,从而更好地体会邱少云这一人物形象。比照使隐形的心理与显性的画面相对应,让学生明白心情变化皆因人物的所见所闻。最终聚焦则是将情感推到高潮,让学生去感悟“我”的矛盾心情只因“我”爱着“我”的战友,“我”想要再多看一眼,希望奇迹发生,“我”要再多看一眼,记住这一刻!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也逐步深化。

(二)依托表格支架,让思维可视

图示支架是让思维可视化的最佳选择,更有利于关键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笔者重点运用了表格这一支架,让学生在分析、综合中习得。

1.比照式表格,在分析中习得

本单元点面结合的语文要素中,关于点的描写采用了重点突出和多点罗列两种方法。其中多点罗列的描写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比照式表格的填写和分析,从中找寻点的共性和个性,从而理解罗列要抓住特点,罗列要循序渐进。

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作者根据五壮士各自的身份、性格、特征,从不同角度切入,有序地呈现一组各有特色的人物形象。运用一张比照式表格,学生在填写后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五壮士描写方式和描写重点的不同,五位壮士各自有着不同的语言、神态、动作,有着不同的特点;填写完后再让学生分析表格,便能明白五壮士的心是相同的,都怀着对敌人的仇恨及对祖国的热爱。《开国大典》中的阅兵式一段也可以如此安排。

2.梳理式表格,在综合中习得

尽管学生经历了多篇课文中的语言现象“五壮士群体描写+个体特写”“开国大典的全景场与个别镜头”等,这种单个语言现象,学生的学习往往是没问题的,但就多个语言现象中归纳相应的语言规律,会让部分学生感到困难。他们或许会知道这叫“点面结合”,但不清楚这“点面结合”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点面结合”是怎么得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借助学习支架让学生在综合中习得要义。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第二单元最后一课,在这一课中如何呈现要素学习呢?笔者在具体教学中,采用了梳理式表格的填写与分析作为学习活动,让学生进行单元语文要素的梳理,在梳理中对点面结合有进一步的把握(见表2)。

表2

三、相生共融,有效落实学习活动评价

为了避免学习过程如“无轨电车”般前行,教学评一致就应成为日常。评价任务上接学习目标,与目标相匹配,下连学习过程,把评价嵌入教学过程。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一步步行进。

(一)阅读全过程星级评价表

全过程星级评价表,根据不同的学习活动,做好相应的学习记录,再针对具体要求,做好星级评价。“双减”政策背景下,笔者以为,学习活动与课后练习、语文作业本的关联应更紧密,这样的话,学习记录就能更好地呈现。以《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例,根据自学提示,设置的两个学习活动都与语文作业有关联,再加上语文要素单元表格的梳理,学习记录就能有序呈现。教师也能根据相应的内容做好及时有效的评价(见表3)。

这样的任务评价单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经历了完整的学习过程,是否已经收获一定的学习成果。学生还可以依据明确的评价标准一步步展开学习活动,教学评相生共融,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

(二)练笔与习作成果评价表

如果说课文是落实语文要素的载体,那么练笔与习作则既是教师实践语文要素的载体,也是对学生语文要素习得的一种评价手段。

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为例,课文中明确提到本单元习作的要求:写清楚活动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写活动的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又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一写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把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教师应根据相应的习作要求进行成果评价表的绘制。

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很容易对学生的习作做面面俱到的评价,反而忽视了单元习作的重点,所以不同习作单元绘制不同评价标准是必要的。教师在进行评价或让学生自评他评时也应密切关注本单元重点,使评价内容与单元习作要素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把握点面结合写场面,进而让学生明白点面结合是谋篇布局的重要技巧,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再次回顾点面结合的方法,记录生活中的精彩场景,写下自己内心的感动。

总之,要让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言语实践的载体,教师就必须让学习活动充分而有效地展开,唯如此,才能让学生“学”得激情释放,“学”得能力提升。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第一小学)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