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首篇课文,可以说是一幅独具京味的传统节庆图卷。这篇课文不仅以时间为线索,生动地展现了北京人在春节期间的各种活动,更以鲜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民俗风情的丰富画卷。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前任务,包括认读生词、通读课文,并对文章有整体把握。但学生在区分文章内容的详略方面还有些欠缺。他们习惯于根据篇章的长短来判断文章的详略,即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分析能力,以便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重要细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梳理文本,领会主旨,了解传统民俗。
4.能够通过学习,忆苦思甜,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积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支架一:以内容筑基,统整联读,提炼表达内容
▲任务1:初识文本内容
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课文《北京的春节》。首先,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的标题和开篇几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你觉得这篇文章可能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生:老师,我觉得这篇文章内容可能是关于北京人在春节期间的一些传统习俗和活动。
生:老师,我认为这篇文章描述了北京人在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会提到一些特色的春节习俗。
生:老师,这篇文章会介绍一些老北京过春节的特色食物和节日气氛。
师:大家的回答都很棒,可以看出大家对这篇文章的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来尝试概括一下文章描述的北京春节的习俗,并明确时间顺序和主要内容。谁能告诉我,文章中提到了北京人在春节期间都做了些什么呢?
生:老师,文章一开始就提到了北京人在腊月初八就开始准备过春节了。
师:很好,你已经抓住了文章中的时间顺序。那么,文章接下来写了些什么呢?
生:文章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春节习俗,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们买杂拌儿、放鞭炮、守岁、逛庙会、看花灯等。
师:列举的这些就是文章中描述的北京春节的主要习俗。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整合起来,形成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谁能尝试总结一下?
生:文章描述了北京人在春节期间进行的一系列传统习俗活动,从腊月初八准备过春节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这期间包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们买杂拌儿、放鞭炮、守岁、逛庙会、看花灯等各种传统习俗。
▲任务2:建立内容框架
师:接下来,我们以时间为轴线,提炼和概括文章中各个时间节点的具体习俗。我们可以将这些习俗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来,形成文章内容的框架。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文章中提到的第一个时间节点是什么时候。
生:老师,文章一开始就提到了腊月初八。
师:在这一天,北京人开始做些什么来准备过春节呢?
生:他们会开始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
生:老师,正月初一应该也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因为这是春节的第一天。
生:他们会拜年、逛庙会。
……
师:很好,我们已经列举了几个时间节点和对应的习俗。接下来,我们将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形成文章内容的框架。谁能试着完成这个任务呢?(见表1)
▲任务3:落实语文要素
师:现在我们已经建立了文章内容的框架。接下来,我们将分清文章中各个时间节点的重要性,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文章中的时间节点和对应的习俗。腊月初八、正月初一等时间节点都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时刻,但作者描写它们时是否存在主次之分呢?
生:老师,我觉得正月初一应该是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因为这是春节的第一天,人们会在这一天开展各种庆祝活动。
生:是的,老师。在文章中,作者详细描述了放鞭炮、守岁和逛庙会等活动。
师:你们能想象一下,如果作者没有详细描述正月初一的活动,而是直接跳到了其他时间节点,文章会有什么不同吗?
生:如果没有详细描述正月初一的活动,读者可能就无法真正感受到春节的氛围,也无法理解北京人是如何庆祝这个节日的。
师:非常好,你指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作者通过详细描述正月初一的活动,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体验了春节的喜庆气氛,也更好地了解了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
支架二:前后对比,感知表达结构
▲任务4: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
师: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文章中发现作者使用了一些对比、删选、统整和规划的手法呢?
生:老师,我觉得作者在描述春节期间的活动时,对比了不同时间节点的习俗,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春节的全貌。
生:老师,我觉得作者在描述各种春节习俗时可能进行了删选,只是选择了最具代表性和生动的内容来呈现。
师:对,在文章创作过程中,作者对春节期间的各种活动进行了删选,只选择了最能展现北京春节特色的内容,这样可以让文章更加精练,也更具可读性。那么,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选择了这些特定的素材来描写呢?他可能有什么用意?
生:老师,我觉得作者选择了这些特定的素材,是希望通过这些习俗来展现北京春节的独特魅力和喜庆气氛,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
师:非常棒。作者选择特定的素材来表达,是为了向读者展示北京春节的独特之处,并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传统文化。这也说明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追求的用意,即通过文字展现春节的独特魅力和喜庆气氛。
▲任务5:解构文本结构
在了解了文本整体内容之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审视文本的结构,站在作者创作的角度,解构作者的真正用意和表达手法,从而洞察作者的思维过程,理解作者为何选择特定的表达方式来呈现春节的场景。
师:现在我们从中剖析文本结构,了解春节的“高潮”。
生:第一次高潮:除夕真热闹。第二次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第三次高潮:元宵节。
师:这些都表现出作者在文章结构、内容统筹上的匠心独运。
支架三:聚焦语言,习得表达技巧
▲任务6:品读语言
师:接下来,我们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选择了最具特色的民俗突出描写,而不是全面铺开写,这是有原因的。对此,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觉得作者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俗突出描写,是为了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北京春节的氛围和特色。
师:没错。那么,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作者在描写时所运用的具有北京味儿的语言,探讨这些语言是如何凸显文章的主题和情感的。有人想分享自己的看法吗?
生:我觉得作者运用了很多地道的北京方言和特色词语,比如“零七八碎儿”“玩意儿”“闲在”,这些词语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也更贴近北京人的生活场景。
师:很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聚焦课文中具有鲜明北京味儿的语言,感受这种独特语言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任务7:深化认知体验
在深化对《北京的春节》的认知体验时,我们要从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感知。文中详写的部分有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们买杂拌儿、放鞭炮。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一起完成下面的任务。
(1)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练习朗读,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3)在老舍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请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并与同学交流。
师:完成以上任务后,大家就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意图了。
学生通过感知和品味,逐渐习得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将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真正落到实处。
支架四:利用资料拓展阅读,丰富表达认知
▲任务8:拓展阅读,比较深化
师:现在我们来阅读一下梁实秋的《过年》、舒乙的《北京的春节》和斯妤的《除夕》,看看你们能否找出它们的异同之处,并思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
(学生阅读文章。)
生:老师,我觉得《北京的春节》里对“做年饭”和“吃团圆饭”的描写比较简洁,而梁实秋的《过年》和斯妤的《除夕》却写得很详细。
生:是的,梁实秋用了反话,把年的忙碌和热闹写得很生动,斯妤则更注重描绘喜庆和热闹的气氛。
生:我觉得这说明在写作时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和方式,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
师:非常好的观察!这表明,同样是描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写作中,你们也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写作方式,写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教学反思】
在为《北京的春节》搭建支架的过程中,学生展现了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然而,在讨论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比较分析的要求理解不恰当,表达能力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此外,有些学生可能对文章的语言和文学技巧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更多的训练和指导,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涵和情感。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需更加注重对学生阅读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更多的示范和练习,帮助他们提高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和认识。
(作者单位:德州市德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