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

2024-09-18 00:00邵洁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1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数学发展的前沿问题,重视数学文化的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审美素养,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意义,对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有着重要意义。下面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部分中的“数与代数”内容的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一、教学框架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横、纵两方面进行教学梳理,从纵向看,本部分具体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有关概念,也包括负数的初步认识;从横向看,本部分的具体内容有数字的含义,数字的读法和书写,数字的大小比较,数字的性质,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梳理各种数之间的关系,带领学生实现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帮助学生构建“数与代数”的知识网,并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更好地了解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并对它们的含义和本质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指导学生深入了解整数和小数、小数和分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

2.培养学生用数字表示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带领学生在复习中更深入地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建立积极的数学情感,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对“数与代数”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对“数与代数”内容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基本性质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情境,融入数学文化

将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能凭空产生,而要为其搭配丰富的资源作为支撑。教师要辅助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真正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数学文化,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

数学不是一堆符号,也不是一堆枯燥的数据,每个数学概念的发现,都离不开数学家的努力,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利用数学历史资源。借助数学史,教师在给学生讲数学内容时,可以将数学规律进行适当的延伸,并将有关的数学史知识渗透进去,启发学生感受数学蕴含的理性精神和深邃哲理。

【预设】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数知识引入圆周率、祖冲之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里要善于思考。

师:同学们知道吗?我们的先辈早就发现并计算出了圆周率。

生:我知道,是祖冲之。

师:对,那有谁能为大家讲讲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

生:我只知道他计算n6Ez+psMraeM6iRuEAK1eR/aM3RbtTJSIhKYe442jXw=出了圆周率。

师:祖冲之在数学上的重要贡献是求得了圆周率的七位小数的精确值。他所提出的圆周率的密率,比荷兰工程师安托尼兹早了1000多年。

师:但祖冲之并不是我国最早开始计算圆周率的人,我国的数学家很早就开始研究π了。在公元前100多年的《周髀算经》里,就有“周三径一”的记载,也就是π=3。东汉时,张衡认为,π=√-10=3.16。三国时,刘徽算出,π=157÷50=3.14;后来又算出,π=3927÷1250=3.1416。祖冲之又远远超过了刘徽,算出π为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最早的七位小数精确值。

(设计意图:在讲解“数与代数”时,教师结合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相关故事,能让学生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数学史,也让学生从历史的深厚气息中感知数学知识的连续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梳理知识体系,联动数学历史

1.明确目的,揭示主题

【预设】

师:大家都知道“温故才能知新”今天我们结合“数与代数”的内容展开学习。(板书:梳理,巩固,知新,准备……)

2.教师对知识的回顾和梳理

【预设】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的数有哪些?这些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现在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简单交流,一会儿老师邀请各小组分享。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师:有哪位同学先谈谈关于负数的知识。如负数的特征是什么?在哪里用到了负数?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梳理,结合数学文化开展教学,所谓负数,表示与正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属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教师可以开展数学思维导图设计比赛,或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领学生梳理同一范畴内的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结构化的知识架构,寻找知识的实质和知识点的联系,使学生将各个领域的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逐步拓展,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三)引入实际案例,培育文化自信

开启关于百分数、分数等知识,开展复习和整理。

【预设】

师:接下来该轮到什么数了?

(学生自由作答)

师:关于分数,你们知道多少?你们能给我举一些关于分数的例子吗?这些分数代表了什么?

(学生自由作答)

师:关于小数你们知道多少?能给我举一些小数的例子吗?十位数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学生回答)

师:谁来谈谈百分比?

教师结合数学文化开展教学分析。

师:关于分数,让我们从《九章算术》“方田”一章中的两道题目开始:

1.今有七人,分八钱三分钱之一。问人得几何?答曰:人得一钱二十一分钱之四。

2.又有三人三分人之一,分六钱三分钱之一,四分钱之三。问人得几何?答曰:人得二钱八分钱之一。

相信这样的题目对于现代大部分人来说不算难题,列出算式就是:

可见,我们的古人很早就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概念并进行了应用。

师:我们刚刚对学过的各类数字进行了简要的复习,并将其中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大家知道了数的相关知识都是彼此相通的。实际上,从数学文化的角度看,以分数为例,中国古代关于分数的起源有待考证,有学者认为分数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在晚周的一些铜器上已出现了分数的记叙,在我国春秋时代的《左传》中,就规定了诸侯城池的大小:最大的不可超过周文王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可超过五分之一,最小的不可超过九分之一。于是随着记数、计算的逐渐发展也就产生了算筹,这根不起眼的小棍子对于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可谓是功不可没。

师:根据《孙子算经》记载,算筹记数法则是:凡算之法,先识其位,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也就是说在进行计算时,首先要懂得数字的位(和结构)2whRA3PGr5XjH2OK3Cyc2weg0b35h7k/9g7KDjkr7nw=。个位以纵式表示,十位以横式表示,百位是纵的,而千位则是横的;依次纵横交替。所以,千位和十位看起来是相同的,万位和百位也是相同的。

师: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中国的计算方法和我们现在学习的方法非常接近,而且是最早使用十进制位值体系的,这比西方早1000多年。但遗憾的是,我们古人记录的时候并没有使用位值计数制,而是采用特殊汉字来表示。

(四)开展实践练习,实现巩固提升

将数学文化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高度注重提炼其中的核心概念,围绕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深度剖析背后蕴含的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强化学生对数学核心概念和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夯实学科基础,提高学生的数感,使学生能结合数学文化对数学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教师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形式,带领学生认识和理解不同的计数单位,以此为学生夯实认知基础,提高思维层次。

【预设】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数轴,然后询问学生:“你们能不能把这条线上的几个点表达出来?”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练习。(由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见图1)

我们学过的数还可以在直线上表示。请你在直线上表示几个数。

教师组织学生一起校订。

师:哪几个数字是整数?当一条直线的两端无限延长时,所有已学习的整数是否都可以在上面找到相应的点?你怎样填写这些数字?为什么所有的分母都相同?大家能不能把它们再细分一下?我们学习的所有分数是否都可以在上面找到相应的点?

学生依次回答。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分数与整数之间也存在某种联系。

(设计意图:这种先让学生思考、尝试,再由教师导入教学的方法,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印象,也能让学生有更浓厚的兴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五)整合新旧知识,打造知识链条

基于数学文化开展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构建有条理的知识体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对大单元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构建清晰、详细的单元知识序列,并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架构进行设计和扩展。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起点,要认真研究“数与代数”这一单元教学与新课知识的内外联系。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数与代数”大单元教学更多集中于十以内、百以内、万以内的数。而中年级开始认识分数和小数,这时教师要重点强调分数、小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高年级学生不仅对以上知识有了解,还认识了百分数和负数,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要进行拓展延伸,打造新旧知识的联通链条,实现知识系统化。

(设计意图:结构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顺数的相关概念,也能借助分数、整数、小数等的具体关系明确“数与代数”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数的概念,明确本节课的本质特点,基于学生的现有经验,合理设计。)

数学文化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适当地引入数学文化,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价值。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眼界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兰州市城关区秦安路小学)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