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传递情感,故事烘托氛围。经典的文字往往会唤醒读者的情感,好的故事也会在不经意间让读者沉浸其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文本的横向联系,丰富学生的文本背景知识,品读文字细节,让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和故事。《腊八粥》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的内容,以旁观者的视角介绍了主人公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故事,向读者传递了浓浓的腊八节氛围。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听讲等方式理解课文《腊八粥》的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场景描写等,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2.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如提取关键信息、推断上下文意思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通过文本关键词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故事的氛围。
3.《腊八粥》是一篇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课文,通过学习该课文,让学生了解腊八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感。
4.通过课文中温暖感人的情节和形象,引发学生对亲情的共鸣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母亲对八儿的关爱和呵护,引导学生感受亲情,让学生体会到家庭温暖和亲情的力量。
2.帮助学生体验腊八节“八儿”一家的欢乐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共同品尝腊八粥的场景,感受家庭团聚的幸福和温馨,让学生体会节日的浓厚氛围。
三、教学过程
(一)借助腊八节,导入腊八粥
腊八粥这一传统美食源于我国的重要节日——腊八节。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借助互联网向学生介绍腊八节的相关知识,如腊八节的传统食品、节日活动、人们的庆祝方式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腊八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腊八节相关的故事动画或音频,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感受节日的氛围和文化内涵,引发学生对腊八节的兴趣,并为后续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和我们国家传统节日密切相关的内容,你们知道下面这张图片是什么节日上的美食吗?(教师出示腊八粥的图片)
学生:是腊八节吗?
教师:对的,腊八节就是在每年农历腊月初八。那么,你们知道腊八节的由来吗?
……
教师:以下内容是关于腊八节的介绍,请大家收听(打开音频播放软件)。
据史籍记载,腊八是佛家的节日。据《礼记》记载,天子有八位大腊神,从伊耆氏开始实行腊祭。“腊”的本意是“索求”,一年十二个月,岁终百姓聚合各种物品来祭祀腊神。腊祭的主要对象是最先种植谷物的啬神和主管谷物的司啬,以此报答他们对谷物丰收的庇护。汉代时以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改为十二月初八,并正式定为节日,称为“腊八节”。也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钵,沿街化缘,将收集的米、栗、枣、果仁等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大家认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所以贫穷人家称它“佛粥”。到了宋代,民间逐渐形成在“腊八”当天熬粥和喝粥的习俗,并延续至今。
学生:我每年腊八节都会和家人一起吃腊八粥,原来源自这里!
教师: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提升,腊八粥也有了新的内涵。在腊八节吃腊八粥有保平安、祈福的寓意。腊八粥里的材料也是很有讲究的,如红枣、莲子、糯米等寓意着团团圆圆、幸福安康。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音频导入,学生不仅了解了腊八节的由来和腊八粥的习俗,还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二)提取关键词句,感悟文本情感
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对文章主旨和情感理解起着关键作用,关键词句的识别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查看词句的出现频率,关键词汇往往会多次出现。在《腊八粥》的阅读学习中,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出现频率较多的词句,如“叹气样儿”“香味”,体会文章情感。二是重点关注情感词句,即能够体现作者或者主人公情绪、情感的语句,如文章中的“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等。
教师:《腊八粥》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吃腊八粥的过程,但是这篇文章不仅仅在描写吃腊八粥,还向我们传递了一种“腊八粥非常好吃”的信息。从哪些词句里面能够体现这一信息呢?
学生1:文章开头部分“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我认为这句话直接描述了腊八粥的香甜可口。
学生2:八儿和母亲的前两句对话向我们传递了八儿急切想要吃到腊八粥的心情,也间接说明腊八粥的好吃。
学生3:接下来八儿说“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等说明八儿非常想吃腊八粥,并且想要多吃腊八粥。
教师:很好,文章中没有直接说“腊八粥很好吃”这句话,但是字里行间都表明了腊八粥非常好吃。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急切的语句,无不向读者传递了这一信息。但是,这些语句除了向读者传递腊八粥的信息外,又从侧面向读者传递了浓浓的亲情。文章没有用大量篇幅描写八儿吃腊八粥的过程,但最后一个自然段中“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暗示八儿已经吃饱。
(设计意图:仔细提取关键词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阅读习惯,同时,识别和提取关键词句也是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情感的方法之一。这篇文章的关键词句较为明显,全是围绕“腊八粥”展开。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感受到八儿急切的心情,同时向读者传递腊八粥美味的口感。)
(三)感受文本氛围,体验文章的画面感
“氛围”一词指的是为某人某物而营造的某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工环境又包括声音、色彩、布局等。人们在体验某事某物时氛围起着重要作用,正如同一部电影,在影院观看相较于家庭观看而言更有体验感,这就是氛围的作用。在故事的创作中,氛围的营造同样重要,也非常有难度。《腊八粥》这篇课文向读者传递了一种腊八节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腊八粥的情景,非常有氛围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文章的字词语句,感受文章的画面感。
教师:腊八粥是腊八节的核心元素之一,文章也通过腊八粥向读者营造了腊八节的氛围。腊八粥是由哪些食材做成的呢?
学生:从课文第1自然段可以看出来,腊八粥是由小米、饭豆、枣、板栗、白糖、花生仁组合而成的。
教师:文章中有哪些形容腊八粥特色的语句?
学生:“糊糊涂涂”“叹气”“沸腾”“香味”“浓稠”“饭豆煮的肿胀,花生仁脱了外衣”。
教师:很好!通过上述词句,一个熬制腊八粥的场面跃然纸上,让人不由得吞咽口水。腊八粥的熬制属于静态氛围,主人公的加入使画面动了起来,文中有哪些关于主人公的描写?
学生:文章中关于主人公“八儿”的描写主要表现为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主要是八儿与母亲的对话,体现了八儿急切的心情;动作描写如“进进出出”“要哭的样子”等。
教师:很好,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脑海中逐渐呈现出一个小男孩跟在妈妈后面,围着灶台转的画面。最后一段是对吃腊八粥环节的描写,作者并没有用大量篇幅,而是通过“斜立”“小鼓”一动作一状态词汇描写了吃过之后的情形,向读者营造了一种全家团圆的节日氛围。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文本词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想象,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向学生解释文本氛围和画面,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提升对文本情感的理解深度。)
(四)组织角色朗读,感受语言魅力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交流媒介,非常依赖交流情境,脱离交流情境便会失去质感。同时,语言文字的演绎又与语气、语调有着明显的关系,同一句话重心不同、停顿不同、语速不同造成的效果就有很大差异。因此,教师想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腊八粥》的文本内容,有必要通过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文本语句,理解主人公的迫切感。
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有趣的分角色朗读活动,一起深入理解《腊八粥》这篇课文。文章中共包含三个角色,分别是八儿、母亲、旁白。请根据你们所扮演的角色,用适当的语气和情感来朗读你们的台词。首先,我们来分配角色。
学生组内自行分配角色。
教师:角色分配完毕,在朗读之前我为大家寻找了腊八节的配乐,让大家在愉悦的氛围中朗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师:非常好!每个人都表现得很棒,你们成功地将角色的情感表达了出来。通过这次分角色朗读,你们对文章的理解加深了吧?
学生1:有的,我感受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和渴望之情。
学生2:我也更理解八儿的母亲为什么要规定吃腊八粥的时间了,因为腊八粥必须熬制很久才会更有味道。
教师:很好!通过角色扮演,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文章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设计意图: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分角色朗读活动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通过揣摩人物心理,展开分角色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到八儿的心情。另外,通过不同语气、语调和语境的尝试,学生能够感受文本的魅力,感受文字的质感。)
(五)设计多元阅读作业
传统的阅读作业侧重于让学生表达阅读内容、分析阅读主旨,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不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的作业,让学生根据兴趣挑选能够体现学生能力的作业。例如,《腊八粥》的阅读作业可以设计以下更为新颖的作业。
教师:在学习完《腊八粥》之后,想必大家都有所理解,因此,我设计了几种作业供大家选择。
作业1:利用互联网、AI等学习工具搜集有关腊八节、腊八粥的知识,你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和音频的形式来展示。
作业2:选择合适的时间制作一份腊八粥,并且记录腊八粥的制作过程。你可以用文字记录腊八粥的制作步骤,也可以通过视频展示腊八粥的制作过程。
作业3:以《腊八粥》内容为基础,设计“腊八粥”微剧本,你可以对文章内容进行增减,或者增加其他人物与故事情节。
学生1:我喜欢互联网,因此我选择作业1。通过这一作业,我能够搜集很多有关腊八粥的素材!
学生2:我喜欢美食,因此我选择作业2。我会邀请其他同学帮助我拍摄腊八粥的制作视频。
学生3:我很喜欢《腊八粥》这篇课文,它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记得小时候我非常想要一个玩具,缠了妈妈半天才给我买,所以我对这篇文章很有共鸣。因此,我选择写一个微剧本。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爱好,多元化的作业设计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也能够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另外,作业不局限于文字形式,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
(六)组织课堂讨论,拓展课文内容
《腊八粥》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腊八粥的制作过程以及八儿渴望吃腊八粥的急切心理,凸显了腊八粥的美味,也从侧面描写了作者对母亲的回忆和与母亲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在完成知识讲解之后,教师可以以《腊八粥》为引子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腊八粥》这篇课文,了解了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和作者对这一传统美食的深厚情感。接下来,围绕这篇文章展开一场讨论,主题是“与亲人的点滴回忆”。请大家先回忆一下,你们和家人一起做过腊八粥吗?
学生1:老师,我记得去年腊八节,我和妈妈一起煮腊八粥。那时候家里特别热闹,妈妈和奶奶一边聊天一边煮粥,我在旁边帮忙剥红枣,感觉特别温馨。
教师:真是美好的一幕啊!之后的你是不是更期待腊八节了呢?
学生2:腊八节那天,爷爷给我讲了关于腊八粥的故事,他说他们小时候腊八粥是很珍贵的,只有在腊八节才能吃到。我一边吃腊八粥一边听爷爷讲过去的事,感觉特别开心。
教师:是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关于腊八粥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承载着美食的记忆,更传承着家族的情感。
教师:同学们分享的回忆都非常感人。其实,我们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都是宝贵的。腊八粥只是一个载体,它让我们想起了那些和家人共度的欢乐时光。请大家再想一想,除了腊八粥,还有哪些事物或节日让你们回忆起与亲人的美好时光呢?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与亲人共度的难忘时刻)
教师:通过《腊八粥》这篇文章,我们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共同回味了与亲人在一起的温馨时刻。希望大家能够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用心感受家人的爱,同时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爱。
(设计意图:通过《腊八粥》这篇富有生活气息和文化内涵的课文,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回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时光,从而在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开展情感教育,从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使之更加珍惜亲情。)
(七)开展文章仿写,锻炼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和写作是融为一体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开展写作教学,通过写作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腊八粥》这篇课文重在情感描写和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对享用腊八粥的过程描写则很少。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分析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语句特征,以相似的选题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以下是以“年糕”为主题的范文。
美味的年糕
每逢年末岁尾,我的心中便充满了对年糕的无限期待。年糕,这一寓意着年年高升的美食,不仅是我家餐桌上的佳肴,更是我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制作年糕的过程,仿佛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仪式。早在几天前,家中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糯米、红枣、枸杞等食材。制作年糕的那天,厨房里弥漫着糯米特有的清香。家人们围在一起,将泡好的糯米放入石臼中,抡起木槌有节奏地敲打起来。随着“咚,咚,咚”的声响,糯米逐渐变得黏稠,年糕的雏形也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渐渐显现。我拿着木槌瞎槌,又将成型的年糕锤成了其他形状,母亲看到了佯装“怒视”了我一下,我则站在旁边哈哈大笑。下锅之后,随着水温的升高,年糕开始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充满了整个厨房。
闻着年糕弥漫的香气,我忍不住掀了一下锅盖。
“哎呀,妈、妈,我被烫了一下!”我哭喊着。
妈妈急忙放下木槌,跑了过来,然后找来凉水往我被烫红的手指上浇,嘴里还说着:“活该,谁让你摸锅盖的。”我再也不敢去触摸了,只能焦急地等待。
终于,在漫长的等待后,年糕出锅了。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块放入口中,糯米的软糯与红枣的香甜交织在一起,仿佛融化在我的舌尖上。那一刻,所有的等待和辛劳都是值得的。
四、教学总结
《腊八粥》这篇文章以腊八节为背景,向读者传递了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在《腊八粥》的阅读教学中拓展文本角度,既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够提升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同时,《腊八粥》这篇文章通过细腻、朴实的语言描述,传递了一种急切的心理和欢快的节日情感,通过品读情感氛围提升学生的阅读深度,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中村镇新城小学)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