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全方位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粮食保障能力、粮食供给能力、粮食储备能力均显著提升,粮食消费结构也在逐渐发生转变。但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道路上也面临着诸多风险与挑战,存在农业现代化动能不足、粮食调控能力有待提升以及粮食损耗浪费严重等问题。因此,要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发展的永恒课题,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进一步提高粮食调控能力,推进全社会节粮减损,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业;节粮减损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8 — 0113 — 06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不但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还蕴含着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对国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但仍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的复杂形势,探究新时代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困境与对策,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粮食供给能力显著提升,粮食储备能力持续增强,且粮食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我国粮食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也是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之基。新时代,我国持续推动粮食生产能力和自给能力的提升,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筑牢屏障。
首先,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及总产量尽管存在小范围的波动,但总体保持增长态势。农业农村部的统计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经实现了连续20年粮食增产丰收,2023年我国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9541万吨,与2003年的43070万吨相比增加了26471万吨,增长了61.46%。[1]其中,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小麦总产量由8648.85万吨增长至13659万吨,增长了57.93%;稻谷总产量由16065.56万吨增长至20660.5万吨,增长了28.6%;玉米总产量由17300.98万吨增长至28884万吨,增长了66.95%。[1]由此可知,我国不断在粮食单产和总产量上实现新突破,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其次,我国粮食自给能力稳步提升。粮食自给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显示,我国谷物自给率自2005年后均高于95%,达到了谷物基本自给的要求[2]。在此基础上,农业农村部通过改善耕地质量和研发育种新技术等措施,着力推进我国粮食自给能力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约48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3]稳定的粮食自给能力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粮食储备能力持续增强
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为进一步确保国内粮食的稳定供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切实提升粮食储备条件,完善粮食储备和管理体系,推动粮食储备现代化和规范化水平不断增强。
首先,我国粮食储备条件显著提升。随着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持续推进,粮食储备向着绿色、安全、高效的方向不断升级,粮食储备效率大大提升,节粮减损工作得到精准落实。我国开展了高标准粮仓建设和技术标准研究,广泛应用“四合一”储粮技术等先进手段,确保国有粮库储藏周期粮食的综合损失率降到1%以内。仓储远程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逐渐推广普及,不但保证粮食在储存过程中精准“锁鲜”,还能实现对粮食温度、湿度、虫害等情况的实时监测。截至2022年末,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近7亿吨,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约1.8亿吨,实现气调储粮仓容超4600万吨。[4]可以看出,在科技创新的持续推动下,我国粮食储备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其次,我国粮食储备体系逐步完善。其一,我国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并持续创新粮食管理新模式。目前已形成包括中央储备、地方储备、社会储备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粮食储备体系,确保在重大风险面前能够实现多方协同联动,提高粮食调控效率。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全国共有粮食应急储运企业4917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719家,粮食应急配送中心3660家,粮食应急供应网点57313个。[5]其二,我国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持续完善。2020年,中国省内粮食物流量达2.92亿吨,跨省粮食物流量达2.86亿吨。[6]公路、铁路、水路等物流网络日益成熟,极大地提升了粮食流通效率。2020年,我国铁路粮食物流量完成1.53亿吨,港口粮食物流量完成2.82亿吨,公路及其他量完成1.43亿吨[6],粮食流通水平的提升表明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逐渐完善,粮食储备能力持续增强。
(三)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消费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不仅对优质饮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更加追求饮食的多元化。同时,伴随农业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增强,居民可选择的食物种类也更加多元化。国务院新闻办2019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表明,“居民人均直接消费口粮减少,动物性食品、木本食物及蔬菜、瓜果等非粮食食物消费增加,食物更加多样,饮食更加健康”[7]。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不再仅以解决温饱为目标,而开始追求对蛋白质及脂肪等物质的摄入均衡。《2022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居民人均每日能量供给量由1980年的2146.2千卡增加至2021年的4702.2千卡,人均每日蛋白质及脂肪供给量分别由53.4克和33.3克增加至102.8克和147.6克,[8],我国居民的能量摄入来源更加优质。同时,人们对于粮食的产地、加工流程等情况更加关注,绿色健康饮食逐渐成为主流,这不但有助于人的身体健康,也推动了我国粮食产业向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转型。
二、新时代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困境
尽管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不断提升,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农业现代化动能不足、粮食收储调控能力有待提升以及粮食损耗浪费现象严重为新时代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我国当前的农业现代化动能不足
1.农业产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近年来我国小麦、玉米和大豆这三类主要粮食作物连年丰收,种植面积持续增长,然而进口数量仍在增加。2019年至2022年,我国小麦进口数量由348.76万吨增长至996万吨,玉米进口数量由479万吨增长至2062万吨,大豆进口数量由8851.28万吨增长至9053万吨[7]——这显示出我国粮食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失衡状态。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尽管逐年增长,但由于生产集约化水平较低以及气候原因,现有品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粮食作物的消费需求,出现了国内品种产能过剩的危机。而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优质品种的小麦和玉米仍需从国外进口。
此外,人民群众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对肉蛋奶的消费需求逐渐增长,畜禽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而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小,单产低,市场竞争力远低于进口低价大豆。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首次突破1亿吨,占当年粮食总播种面积的43.30%;2022年,全球大豆平均产量为182.67公斤/亩,而我国大豆产量为131.83公斤/亩,仅为全球的72.16%。[9]尽管我国通过改进技术、升级品质等方式着力提高大豆产能和自给率,但我国大豆进口量总体仍呈逐年增加趋势。
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10]。我国农业科技应用起步较晚,主要粮食作物面临育种创新难、品种弱等“卡脖子”难题,亟需通过推进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来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一方面,科技创新武装粮食生产者的能力不足。随着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加剧,老龄化的农业从业者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对于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的接受适应程度有限,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赋能粮食全产业链的能力不足。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结合经验不足,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对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和病虫害等进行监测预警的能力有限,粮食储存和运输还较多地采用传统手段,在各环节都产生较大的粮食损耗。因此,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切实保障农民增收、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道路上所必须破解的难题。
3.农业经营体系亟待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小农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农情”[11]。面对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农业小规模经营的弊端逐渐显现,落后的农业经营体系逐渐成为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上的阻碍。
其一,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能力较弱。目前的农业经营主体多数以小农户为单位,规模较小,灵活运用新型生产要素的能力较差,生产效率低下。且随着农村空心化、劳动力老龄化的加剧,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小农户生产积极性弱,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结合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其二,农业经营体系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小农户实现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对相关配套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提高。然而现有的土地数量有限、农机工具的研发制造能力较低仍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短板,且目前的农业经营体系难以对该类设施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布局,导致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存在先天后劲不足的问题。
其三,农业经营体系的财政补贴等保障不充分。当前的农业经营体系抵御自然、市场等风险的能力较差,一旦遭遇恶劣自然灾害或市场环境的变化,就会造成难以预估的打击。然而目前的政策及财政补贴更多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对于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保障水平不能适应其实际需求,仍存在融资难、贷款难等问题。
(二)我国粮食调控能力有待提升
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连续三年将有关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的内容列入中央一号文件,由此可见,我国在粮食及重要农产品调控方面仍存在尚未解决的难题。
其一,城市化及工业化的发展为粮食调控带来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持续深入推进,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带来了巨大的成效。然而,随着城市化及工业化发展进程加快,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不合理占用耕地、农村空心化等危害。新型生产要素及高素质劳动力更多地向工业流动,导致农业生产要素较为落后,粮食生产及调控效率因此受到一定影响。
其二,粮食市场的复杂性与不稳定性加剧。在粮食生产不稳定的情况下,人口、气候、政策等客观因素极易对供求关系造成影响,进而导致粮食市场波动。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农民种粮陷入被动局面,若是粮食价格持续低迷,会极大地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进而引发社会秩序的不稳定。然而如今政府对粮食市场的管控过紧,一定程度上导致粮食价格调整的滞后性和不灵活性,为建设高效畅通的粮食市场造成了一定阻力。
其三,粮食贸易全球化深入发展带来外部压力。经济全球化推动整个世界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为我国粮食产业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粮食安全的外部风险。我国粮食市场受到国际粮价及国际粮食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大规模的粮食进口对我国的国内粮食市场造成冲击;而由于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粮食出口也因全球经济低迷、国际关系变动等现状而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三)我国粮食损耗浪费现象仍然严重
粮食从收获到消费要经过复杂的加工流通等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对粮食的损耗和浪费。《2022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农业生产、产后处理、贮藏、加工和流通环节损耗率分别为4.3%、4.9%、2.6%、0.5%和2.3%,……农业生产及产后处理的损耗量约占总损耗量的63%”[8]9。《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则表明,2023年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全产业链损失率分别为26.2%、16.7%和18.1%,约占三大主粮总产量的20.7%”[12],与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尽管我国的粮食产量已相对稳定,但粮食全产业链损耗和浪费占比较大,这仍是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收获环节,由于部分农户不具备现代化的收获技术及设备,收粮又极易受到恶劣天气等自然原因的影响,因此损耗过多且效率低下。储存环节,我国目前的农业经营主体以小农户为主,储粮方式较粗放,易出现粮食变质、鼠害虫害等问题,加快粮食的损耗。加工环节,我国的食品加工企业尚未形成统一的产品标准,导致产品种类与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产品未能达到进入市场的标准,部分企业对粮食的过度加工也产生一定损耗。流通环节,我国目前的粮食物流体系有待完善,粮食运输及装卸水平较低,跨省、跨地区运粮过程中造成较大的粮食损耗。消费环节的粮食浪费状况更加触目惊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餐饮业每年浪费粮食1700万到1800万吨之间,约为整个河北省当年粮食产量的一半[1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城市餐饮人均食物浪费率为11.7%,家庭食物浪费率为4.8%[8],是我国粮食损耗及浪费的重灾区。
三、新时代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粮食安全问题做出重要指示。新时代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就是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精神的科学指引下,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高粮食调控能力,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切实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
(一)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4],这为推动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一条正确道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要加快培育现代化的农业供给体系、打造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升级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系,从而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现代化。
1.培育现代化的农业供给体系
其一,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的角度破解农业产需结构性矛盾,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充分激发粮食产业的内生动力。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学习运用“千万工程”重要经验,以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重心,盘活农村闲散资源,激发农村发展潜力。
其二,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既要不断丰富食物种类,提高食物品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满足人民群众饮食结构升级的需要;又强调拓宽食物来源,突破耕地产粮的界限,充分发挥我国的资源优势,“要向森林要食物,向草原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15]。
其三,扬弃异化,坚持以人为本。粮食生产作为保障稳定供给的基础,其真正目的应该是不断增进人民的福祉。然而,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粮食生产服务于市场和资本,而非人的需求。因此,要培育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农业供给体系,将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作为粮食生产的首要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打造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
其一,提高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一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推动农机装备智能化升级,扩大设施农业规模,加快提升粮食全产业链的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粮食生产紧密结合,做大做强智慧化粮食产业集群,建立粮食大数据平台与电商运营体系,推动粮食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
其二,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加快对农产品品种、等级等标准的制定,形成一套合理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严格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评估。聚焦优势产业产区,做好配套试点推广和示范应用工作,鼓励和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并加以宣传推广,从而提高经营主体对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
其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粮食产业由生产型向加工型转变,建立起大规模的粮食深加工基地、粮食产业物流园等,提升粮食产品的附加价值及竞争力。借助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打造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确保粮食“产购储运加销”全产业链有效衔接,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更加现代化的平台。
3.升级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系
其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业职业培训、农村科普等方式提高经营者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能力。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建立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向家庭农场转变。
其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聚焦小农户的实际需求,加快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多元化组织形式和服务模式,不断增强其服务能力。同时,积极拓宽服务领域,鼓励创新多种经营模式,做好配套服务延伸工作,根据小农户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服务,引导小农户更好地与市场对接。
其三,强化政策保障。一方面,加强对小农户发展的政策支持。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鼓励小农户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进一步提高地方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对小农户发展的财政补贴。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人才的投入力度,按照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面积对小农户给予补贴,并提供多种形式的信贷支持,充分保障小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二)提高粮食调控能力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深刻改变着世界格局,也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市场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为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应切实提高粮食调控能力,要处理好农业与工业、政府与市场、国内与国际的关系,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1.处理好农业与工业的关系
一方面,增大农业投入比例,保障粮食生产。加大对粮食产业的资金及技术支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更好地稳定粮食产量与质量。同时,推动新质生产力更好地赋能粮食产业,新型生产要素更好地与传统农业生产要素融合,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另一方面,以工促农,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将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运用于农业生产,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设备,提高粮食生产的现代化水平。畅通城乡融合、工农互促的渠道,借助工业化发展的机遇打开农村市场的缺口,从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化解农业过剩产能,提高城乡融合体内部自我调控的能力。
2.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采用市场化手段激发粮食市场的活力,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充分发挥市场灵活配置资源的优势,高效利用各类资源,因地制宜地开拓多种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产业的竞争力和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另一方面,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升粮食收储能力,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机制以及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全面监测粮食全产业链的数据信息,适时科学地进行粮食收购及投放。同时,根据粮食市场的波动情况及时调整政策方向,适时发布各类信息并对重要信息进行宣传和解读,切实保障粮食市场的稳定以及农民的利益。
3.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
一方面,率先保证国内粮食市场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10]为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就要率先增强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自给能力。同时,减少由于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等对粮食安全造成的威胁,使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饮食需求以及健康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另一方面,加强粮食领域的国际合作。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粮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提升我国粮食仓储流通能力,积极培育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食产业跨境电商,确保对外流通渠道畅通。此外,加强与各国际组织和区域间组织的合作,拓展多元化的对外交流模式,培育粮食出口新优势,运用经济、法律等多种调控手段发挥我国在稳定国际粮食市场中的重要作用。
(三)推进全社会节粮减损
推进节粮减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社会各主体的共同努力,由此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的价值导向。
1.政府发挥引领和保障作用
一方面,发挥政府的引领和宣传作用。政府应加强对节粮减损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构建和完善节粮减损的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粮食安全保障法,确保节粮减损形成统一的行业评价标准。同时,加强对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舆论宣传,通过公益广告、宣传标语等方式加大对各社会主体的宣传与教育,营造提倡节约粮食的社会氛围。
另一方面,完善政府的评估和管理机制。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在节粮减损方面形成中央和地方的合力,切实保障政策的落实。建立全链条粮食损失浪费评估指标体系,严格按标准开展统计和评估。加强对餐饮部门的常态化监督和监管,完善节粮减损的奖惩机制,严格查处粮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对示范性的案例及单位予以相应的奖惩。
2.企业规范和改进加工技术
一方面,企业升级粮食加工技术。企业作为推进节粮减损的主体,积极推进粮食合理适度加工,通过引进前沿的科学技术、升级先进的加工设备等方式,提升粮食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减少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不必要损耗。对于因加工出现问题而无法进入市场的产品,尽可能地回收并再次利用,或采取科学正确的方法加以处理,避免浪费丢弃。
另一方面,企业优化粮食生产方式。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企业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过去粗放浪费的生产方式,将节约粮食和绿色生产的理念贯穿在全产业链中,在每个环节都减少粮食损耗。做好与市场的对接工作,依照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减少在粮食产品销售环节产生的浪费。
3.社会公众发扬节约粮食的美德
一方面,培养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都至关重要。要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节约粮食的号召,从日常的“光盘行动”做起,树立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消费习惯,避免“舌尖上的浪费”。
另一方面,营造节约粮食的社会氛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开展有关节约粮食、绿色消费的宣传,加强对青少年的勤俭节约教育,倡导社会公众对浪费粮食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的良好风尚。
〔参 考 文 献〕
[1]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王贵荣解读粮食生产情况[EB/OL].(2023-12-11)[2024-06-18].https://www.stats.gov.cn/sj/sjjd/202312/t20231211_
1945418.html.
[2]中国社会科学院.正确理解和科学看待我国粮食缺口[EB/OL].(2020-08-20)[2024-06-18].www.cass.cn/yaowen/202008/t20200820_5172382.s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EB/OL].(2023-05-12)[2024-06-18].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305/content_6857368.htm.
[4]人民网.大国粮仓装满优质粮[EB/OL].(2023
-10-16)[2024-06-11].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016/c1004-40095911.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我国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保障有力[EB/OL].(2024-01-09)[2024-06-18].http://www.gov.cn/lianbo/bumen/202401/content_6924912.htm.
[6]搜狐网.2021年中国粮食物流市场分析:粮食物流总量达5.78亿吨,同比增长4.1%[EB/OL].(2022-08-11)[2024-06-18].http://www.sohu.com/a/575879489_120991642.
[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国的粮食安全[EB/OL].(2019-10-14)[2024-06-11].http://www.gov.cn/zhengce/2019-10/14/content_5439410.htm.
[8]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2022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9,15.
[9]刘慧.大豆进口为何大幅增长[N].经济日报,2023-07-04(12).
[10]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332,74.
[1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85.
[12]我国粮食全产业链减损可节粮上千亿斤[N].经济日报,2022-05-22(10).
[13]新浪财经.中科院专家:中国食物浪费占全球三分之一 每年浪费粮食1.35亿斤[EB/OL].(2020-09-08)[2024-06-18].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2020-09-08/doc-iivhvpwy5554731.shtml.
[14]金观平.瞄准现代化大农业主攻方向[N].经济日报,2023-12-07(01).
[15]本书编写组.中国经济这十年(2012-2022)[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2:125.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