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关键概念,也是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力量。但无产阶级并不是天然就是自觉的革命主体,无产阶级意识的生成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浅到深的阶梯式迈进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对无产阶级意识生成的历史进程进行系统的分析、梳理和阐发。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对无产阶级的觉醒进行了深刻分析,结合对这一文本的考察,可以看到无产阶级意识的生成有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历史前提,昂扬的激情与精神力量的主体性发挥,生活教育与理论宣传的教育启蒙,革命实践与工人运动的现实实践基础。对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梳理和分析,对今天分析无产阶级的现实状况以及如何更好地启蒙、教育和激励无产阶级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革命主体;觉醒;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意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8 — 0076 — 05
一、引言
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也是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一支关键力量,对社会历史的演进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无产阶级并不是天然就是自觉的革命主体,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和生成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浅显到深入、从自发到自觉的阶梯式迈进的过程。有必要对无产阶级意识生成的这一历史进程进行系统地分析、梳理和阐发。伴随着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及其所造成的市民社会和世界历史的重大变化,无产阶级浮出历史地表,完成了富有主体性的出场。随着历史的演进,无产阶级形成、发展和壮大,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并进行着工人运动的具体实践,无产阶级意识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觉醒,推动工人阶级成为“有自己的利益和原则、有自己的世界观的独立的阶级”。[1]529
在分析无产阶级意识何以生成之前,有必要对无产阶级意识这一概念本身进行厘清。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在其著作中明确规定和阐释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但无产阶级意识作为他们理论体系的关键线索贯穿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列宁也十分重视无产阶级意识,尤其强调了灌输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成的关键作用。列宁认为在政治斗争和先进知识分子的培养中,需要通过外部灌输来唤醒广大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卢卡奇在扬弃物化的基础上将阶级意识解释为,“变为意识的对阶级历史地位的感觉”,[2]136“人们在特定的生活状况中,如果对这种状况以及从中产生的各种利益能够联系到它们对直接行动以及整个社会结构的影响予以完全把握?就可能具有的那些思想、感情等等。”[2]138无产阶级意识则是无产阶级作为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的自觉意识。在卢卡奇看来,无产阶级意识从属于实践理论,其核心是改变现实与自身。整体来看,无产阶级的觉醒和无产阶级意识的生成对无产阶级自身的发展以及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文本,以深刻的思想、独特的文风、详实的材料留名于世。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恩格斯结合在英国的亲身经历以及对英国工人阶级的系统调查和研究写下了这部影响巨大的著作。他在书中对无产阶级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释,并对无产阶级觉醒的历史进程以及无产阶级意识的生成作出了解释。恩格斯在研究英国大工业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各项制度的基础上,具体描述了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生活状况,用大量事实揭露工人阶级的痛苦处境,分析其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中的作用以及肩负的历史使命,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正在成长为能够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阶级,是实现英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的社会力量。
无产阶级作为革命主体如何觉醒、无产阶级意识何以生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对理解无产阶级如何成长壮大为能够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阶级意义重大。聚焦到现实实践,明确无产阶级意识怎样生成对分析现实工人运动的开展以及今天如何更好地启蒙、教育和激励无产阶级同样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无产阶级意识何以生成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是当代无产阶级研究和推动无产阶级运动不可绕过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在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以及较为丰富和系统的阐述,值得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二、历史前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概念,简短些说,人们的意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 变的”[3]488,“幸而这个阶级(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本身就给他们一种实际的教育”[1]398。也就是,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必然有一定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做支撑,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一物质基础在当时指的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以及工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物质生活条件等的变革。现实生活条件的变化给新兴的无产阶级造成极大的冲击,也推动着作为革命主体的无产阶级走向觉醒。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打破了无产阶级旧有的“田园诗”般的生活,使其物质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由此造成了其相应的精神状态的转变。产业革命之前的英国,工人阶级过着平静、庸碌而又一成不变的生活,他们大多“闭关自守,与世隔绝,没有精神活动,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没有激烈的波动”。[1]298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工人的精神生活同样缺乏活力,工人阶级也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但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给工人阶级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把工人完全变成了简单的机器,把他们最后剩下的一点独立活动的自由都剥夺了”。[1]283工人阶级被彻底地卷入历史的洪流,丧失了作为人的自由,沦为资本增殖的工具。但是这种物质生活、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改变,也引起了工人阶级思考和觉醒,迫使他们开始为自己争取人应有的地位。无产阶级作为革命主体逐渐拥有自己的阶级意识,并作为独立的阶级争取自身的利益。
随着产业革命的推进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的数量大幅增加,并且在物理意义和空间意义上都聚集起来,作为一个稳定的阶级在历史舞台上发挥着作用。在当时的英国,“人口以令人难以相信的速度增长起来,而且增加的差不多全是工人阶级。”[1]296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同时随着小资产阶级的消失,无产阶级很难再变为资产者。也就是,无产阶级自身不断发展,并开始作为一种稳定的阶级力量存在。另外,工业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工厂的发展和聚集带来了城市的发展,村镇变成小城市,小城市变成大城市。随着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农业和交通等的不断变化,大工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新的大型工业城市涌现。工业的集中、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人口的集中。在空间范围上,工人在城市中聚集起来,艰难地谋求生存和发展。这些“拥有相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样态的工人群众第一次真正成为城市居民中的一个固定阶级”,[4]也逐渐发展为一个真正的集体,追求自己利益的表达。
无产阶级在发展的过程中愈发团结,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拥有更大的力量,从而去追求自身的利益,独立地开展运动,同资产阶级作斗争。在资本主义大生产中,无产阶级一直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状态,但通过与资产阶级的决裂以及已有的较为零散的工人运动还有人口的相对集中,“工人们开始感到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阶级;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分散时虽然是软弱的,但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1]407-408他们的利益趋向一致,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也愈发团结起来发挥自己的力量,独立地进行工人运动、推动着社会变革。无产阶级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具有特殊利益和负有特殊历史使命的阶级,并逐渐地与资产阶级决裂,同资产阶级作斗争。正如恩格斯所说,大工业的发展、人口的集中、工人的联合等现实社会情况“促进了他们和资产阶级的分离,促进了工人所特有的、也是在他们的生活条件下所应该有的那些见解和思想的形成,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受压迫的地位,他们开始在社会上和政治上发生影响和作用。”[1]408
三、主体性发挥:昂扬的激情与精神力量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一系列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以及社会历史的变革,给无产阶级的精神生活和情绪面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关系中,无产阶级走向觉醒,充分发挥主体性力量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表现出斗争的激情和昂扬的状态。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明确指出:“被剥削者以值得我们极力称颂的毅力、勇敢、觉悟和理智进行的斗争……需要多么高度的真正人类的文化、热忱和坚强的意志呵!”[1]546而无产阶级这种特殊的精神力量的迸发同样为其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助力,并且推动着无产阶级意识的萌芽和生成。
在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下,无产阶级始终处于异化的状态,丧失了作为人的独立和自由,并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一开始,无产阶级并没有形成抗争意识,而是在非人的处境中走向堕落,丧失意志,表现为酗酒、纵欲、赌博、享乐,甚至走向犯罪。这当然不全归咎于无产阶级自身的腐败,而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整体的畸形环境中无产阶级很难找到正常的排解途径。也就是,“在资产阶级的粗暴野蛮、摧残人性的待遇的影响之下,工人逐渐变成了像水一样缺乏自己意志的东西”。[1]416但是,意志的缺失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无产阶级在压迫中逐渐觉醒,他们看到了资产阶级的伪善,并开始与资产阶级作斗争。正是这种意志与反抗精神不断形塑着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并在现实实践中激励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深入推进。此外,爱尔兰人的热情与感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无产阶级的精神状态,爱尔兰人把“热情而生气勃勃的气质带到了英格兰并灌输给英国工人阶级”。[1]409这种热血和激情同样影响着无产阶级的精神风貌,推动着无产阶级奋起反抗,与资产阶级英勇斗争。
另外,无产阶级对自身生存状况以及对资产阶级的愤怒,促进了他们的思想解放,也推动了他们不断开展革命运动。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谈到,“工人只有仇恨资产阶级和反抗资产阶级,才能获得自己的人的尊严”。[1]500也就是,这种愤慨和怒火是无产阶级生成自己的阶级意识、开展反抗的工人的运动的强大动力,也是影响工人行为的重要因素。甚至在一些特殊时刻,愤怒成为无产阶级思想和行动的主宰,产生“一些只能用达到绝望地步的仇恨和冲破一切藩篱的狂野的激情来解释的个别行动”。[1]508而随着愤怒的积累,随着无产阶级的日益觉醒,“不久的将来,一个小小的推动力就足以掀起翻天覆地的浪涛”。[1]587无产阶级的这种非理性力量如果应用得当,当然会成为促进无产阶级意识生成的重要力量。但是过于强调激情与感情很可能导致无产阶级无法冷静地形成有效共识,导致策略的失效,也可能在冲动的情况下导致工人运动的失败。无产阶级的非理性因素只能处于次要地位,要实现革命的成功必须要有冷静而审慎的思考以及严密而周详的策略。
四、教育启蒙:生活教育与理论宣传
无产阶级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对无产阶级的教育启蒙。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讨论了对无产阶级的两种教育,一是现实生活对他们的教育,二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无产阶级的理论教育。通过接受这两种教育,无产阶级得以更快地觉醒,并开始积极主动谋求自身的教育,逐渐形成自己阶级的阶级意识。
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无产阶级所获得的劳动报酬仅仅能维系自己基本的生存,也很难有自己去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资产阶级当然更不可能教育无产阶级,他们只会用皮鞭和暴力、剥削和压迫来对待无产阶级,不能为其提供一丝一毫的教育与启蒙。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过着的悲惨生活给了他们最直接、最直白也最实际的教育。正是在这种实际的教育中,无产阶级对自己的现实状况和斗争目标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明白自己在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懂得什么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什么是无产阶级自身的利益、什么是全世界的利益,也认识到已经到了不反抗就不能生存发展的地步,开始广泛开展工人运动,与资产阶级的压迫作斗争。而随着这种认识的加深,无产阶级得以逐渐形成自己阶级的阶级意识。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工业集中、人口集中,无产阶级和工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工业革命“迫使他们思考,迫使他们争取人应有的地位。”[1]283-284工业革命的推进使无产阶级的生活越来越困苦,也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处境,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反抗意识。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无产阶级的理论宣传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补足了资产阶级教育的缺位。恩格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者为了教育无产阶级曾经做过不少事情。”[1]528这里的“社会主义者”主要指的是欧文空想社会主义的那一派,他们为无产阶级的思想启蒙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宣传辅助实际生活的教育,帮助无产阶级扫清资产阶级和封建宗教的阴霾,使其保有一个清醒的头脑。社会主义者“翻译了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狄德罗等人的著作,并且用普及本把这些翻译作品和英国作家最优秀的著作一道加以传播”。[1]528这些理论著作在无产阶级中流传,对无产阶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教育。社会主义者还自费创办了许多阅览室和学校,在其中放置了无产阶级的书籍供他们阅读,并经常举行一些演讲。“在无产阶级的、特别是社会主义者的学校或阅览室里经常举行关于自然科学、美学和政治经济学问题的讲演会,而且听众往往很多。”[1]528无产阶级欣然接受着这些教育,并在基础上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无产者却眼睛雪亮地正视这一切,高高兴兴地而且很有成效地研究它们。”[1]528与此同时,无产阶级也开始了自我教育的探索,广泛阅读和学习,积极进行自身的无产阶级教育。
五、现实实践:革命实践与工人运动
无产阶级作为革命主体的真正觉醒是现实的革命实践中完成的。在革命实践,尤其是工人运动的淬炼下,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任务,生成无产阶级意识。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用生动鲜活的实例分析阐述了无产阶级在革命实践中觉醒的历史进程,强调了现实实践对无产阶级意识生成的强大推动作用。
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也正是在革命实践中进一步发挥了革命主体的作用,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反抗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在无产阶级的现实实践中,工人运动,尤其是工人罢工的作用显得格外明显。恩格斯写到罢工对工人思想的具体影响:“持续了十九个星期之久的这次罢工使英格兰北部的煤矿工人永远脱离了以前所处的精神睡眠的状态。”[1]547罢工等工人运动一方面可以调动起无产阶级的热血和激情,提升他们的觉悟;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无产阶级认清形势,并锻炼他们革命斗争的能力。“包括罢工在内的一切工人运动所起到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就是提升了工人的觉悟,随着觉悟的提升他们身上所蕴藏的力量也就随之被激发了出来。”[5]工人运动作为无产阶级争取独立、自由的一个重要手段,很好地锻炼了无产阶级的思想和能力,推动了无产阶级意识的形成。
无产阶级的觉醒并不是同步完成的,存在先后的差别以及部分先觉醒的成员带动尚未觉醒的成员的过程。而这种带动和启蒙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无产阶级的现实革命实践完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环境和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下,一些无产阶级成员只能茫然接受自己的悲惨命运,并没有形成改变现状、抗争反击的意识,陷入一种精神酣睡的状态。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些人温驯地屈服于自己的命运,老老实实,随波逐流,不关心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帮助资产阶级把束缚工人阶级的锁链锻得更结实,而精神上还是处于工业时代以前的那种停滞状态”。[1]403但是这种精神上的酣睡并不是永久性的,可以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来唤醒。比如,“只是由于宪章派和觉悟较高的煤矿工人本身的多次努力,到1843 年,反抗精神才在这里普遍地觉醒起来”,[1]541“工人阶级的运动就深入到偏僻、保守、精神上陷入酣睡状态的农业区去了,而且由于这些地方普遍穷困,运动就像在工厂区那样,很快扎下了根并且活跃起来”。[1]556这些无产阶级工人被唤醒之后加入革命的队伍,汇聚起更加强大的合力。
六、结语——革命主体的阶级自觉
无产阶级意识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是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和斗争本领,也是无产阶级担当历史使命的必要前提。只有无产阶级作为革命主体充分觉醒,生成无产阶级意识,才能真正成为社会革命中的领路人和奋进者,才能真正成为革命的阶级、社会的总代表以及革命联盟的首脑。无产阶级拥有作为革命主体的阶级自觉,才能更有效、更有力地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向前迈进。但无产阶级并不是天然就是自觉的革命主体,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和生成有一个从无到有、从浅显到深入、从自发到自觉的阶梯式迈进的过程。伴随着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及其所造成的市民社会和世界历史的重大变化,无产阶级浮出历史地表,完成了富有主体性的出场。随着历史的演进,无产阶级形成、发展和壮大,无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并进行着工人运动的具体实践,无产阶级意识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觉醒。
无产阶级作为革命主体如何觉醒、无产阶级意识何以生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对理解无产阶级如何成长壮大为能够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阶级意义重大。聚焦到现实实践,明确无产阶级意识怎样生成对分析现实工人运动的开展以及今天如何更好地启蒙、教育和激励无产阶级同样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对无产阶级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释,并对无产阶级觉醒的历史进程以及无产阶级意识的生成作出了解释。从无产阶级作为革命主体如何觉醒的现实问题出发,结合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具体文本中对无产阶级意识的分析和论述,梳理阐释无产阶级意识到底如何生成,可以看到无产阶级意识的生成有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历史前提,昂扬的激情与精神力量的主体性发挥,生活教育与理论宣传的教育启蒙,革命实践与工人运动的现实实践基础。无产阶级意识何以生成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是当代无产阶级研究和推动无产阶级运动不可绕过的一个重要问题,值得学界更多地关注与思考。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译.商务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申雪寒.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无产阶级意识觉醒若干问题的阐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2):40-44.
[5]陈金彪.无产阶级意识的来源与启蒙——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断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20(06):42-47.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