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中高校共青团功能定位的守正创新

2024-09-17 00:00:00于娣
理论观察 2024年8期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共青团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当前,多主体互动、多形式实践、多场域运行、多层面影响的“大思政”格局建构为高校共青团发展样态的提升与实践逻辑的优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组织功能为取景框分析研判高校共青团参与“大思政”格局的应然方位和实然效果,为高校共青团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路径:强化行政性功能,以思想引领组织青年;突出代表性功能,以组织再造维护青年合法权益;提升服务性功能,以搭建实践平台提升育人实效服务青年;创新倡导性功能,以全媒体价值引领引导青年。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共青团;功能定位;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D43;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8 — 0046 — 05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为回答“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贡献了理论智慧与实践成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明确要求“积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共青团要“坚持为党育人,始终成为引领中国青年思想进步的政治学校”[2]。这对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动作为、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共青团功能定位与“大思政”格局中的现实任务

组织的属性是功能发挥的前提与基础,共青团的属性定位包含三重意蕴。首先,就其性质定位而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具有党的群团组织内在的政治性、先进性与群众性;其次,从职能定位来讲,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以其突出的育人导向,主张“在实践中”实现青年的政治社会化;第三,在取向定位方面,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二者具有特殊密切的政治联系[3]。

一般而言,组织的属性定位具有稳定的延续性,为了应对内外部的环境变迁而作出的适应性调整更多的体现为组织功能的变迁。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表明,组织的功能是组织结构与面貌的基本表征,是组织结构和外部系统交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如哈贝马斯所言,社团组织正是源于其显著的功能而具有进步意义。从这个角度讲,研究高校共青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hH+uTvM2LvpBxONZryGxA==的成效与阻却功能是一个重要的取景框。

经过革命、建设、改革的洗礼,共青团形成了层次清晰、结构互补的功能体系。2008年印发的《共青团工作五年纲要(2009-2013)》将共青团的功能表述为“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作为人民团体亦即学术研究意义上的政治社团,共青团的功能体现在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其中政治属性源自党和政府的政治需要,社会属性是其根本属性,源自人类的聚群和结社特性 [4]。处于由党和政府、高校、青年学生、学生组织、社会公众等主体编织的立体化关系网络中,共青团在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的功能又可以细化为行政性功能、代表性功能、服务性功能与倡导性功能四个层次。

所谓“大思政”工作格局,是从系统论角度和整体性理念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提出实践要求,力求扩建多主体参与、多形式呈现、多场域运作和多层面影响的协同运行机制[5]。在青年教育实践演进和理论深化发展的基础上擘画的“大思政”格局,从形式上看,是高校育人体系的不断扩展及育人结构要素优化重整的必由之路,体现着教育系统对大学生成长影响因素和发展路径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更是对深化人才培养主体及其培养能力作出的新要求。结合共青团的基本功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定性,可以从前述共青团功能的四个维度对“大思政”格局中高校共青团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方位、实然效果加以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二、在“大思政”格局中高校共青团功能定位的四重维度

(一)行政性功能是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并将其视作“生命线”[6]。共青团作为群团组织,是中国现存体制下特定的政治概念,因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与党和国家的深厚历史渊源,具有一定的政治和行政色彩,基于政府的需要被赋予了相应的管理职能[7]。《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中明确指出,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全体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要学习。”[8]阐明了共青团的基本任务,更强调了青年群体重视学习的重要意义,只有了解掌握先进理论进步的思想,才能够“克服资产阶级思想以及其他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9],坚定理想信仰,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由此可见,高校共青团的行政性功能首要表现为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活动,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全部工作之中加以落实。青年的成长既包括外在生理的物质化成长,也包括内在思维、心理、情感的丰富与成熟,后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领域,也是高校共青团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中作为第一课堂战略配合者、第二课堂科学设计者、第三课堂协同保障者大有可为的领域。

(二)代表性功能是核心

“大思政”教育格局具有互动性的实践特征,综合运用调研、指导、配合、激励等措施,推动信息的沟通和能量的流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际运行,提升执行效果,形成教育合力。在人员的参与方面具有广泛性,在内容体系的设置上注重针对性与开放性,这就要求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大学生充分吸纳进教育活动中。高校“大思政”教育阵地协同体系包括了自在、自为、他为三方面主体,共青团作为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思政”阵地协同体系的特殊一维,更是大学生自为阵地的核心平台,发挥着代表青年学子心声、传递诉求、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10]。

(三)服务性功能是保障

高校共青团的鲜明特点在于突出的育人导向,主要涉及学习什么与如何学习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如何学习方面,共青团十一大将团的性质明确为“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较之以往增加了“在实践中”的定语,进一步强调了共青团的实践属性和教育职能。通过实践,并且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应用于实践,才算是真正学会。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是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渠道,也是服务广大青年学子的重要途径。

(四)倡导性功能是依托

倡导性功能主要体现在共青团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其实质是价值引领。当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看,网络新媒体的广泛普及是客观的外在供给;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看,网络新媒体的灵活运用是主观的内在选择。《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对于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以及“两微一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大思政”格局中提升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注重平台利用的虚拟现实互补性,既是高校共青团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是发挥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生力军作用的重要生长点[11]。

三、在“大思政”格局中高校共青团创新发展的实践进路

(一)以思想引领组织青年

首先,扎实开展以青年政治骨干教育活动为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思想流派争夺大学生注意力的当下,在高校加强青年政治骨干培养,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显得极为紧迫与重要。十余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青马工程培养格局,并取得了良好成效,成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品牌。在“大思政”格局下,仍须进一步完善青马工程的制度设计,创新工作载体,科学设计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式,充分发挥青马工程的价值。为此,一是需要聚焦核心培养目标。青马工程区别于一般学生干部培训之处在于坚定青年政治骨干的理想信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党独特的政治优势。在提升青年骨干的综合素质及实务训练之上,更须聚焦于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以及“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帮助青年骨干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与政治本色。二是设计科学的培养课程体系。针对青年政治骨干的需求与特点,区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编制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大纲,编撰专题教材聘请名师名导,在有限的时间内更高质量地完成培养目标并获得实效。三是从高校共青团单兵作战到各部门协同推进,提升综合保障水平。建立高校各部门协同参与的运行机制,为教师、教材、经费、场地争取稳定的投入,协调校内外建立实践锻炼基地和对外交流平台。最后,延长培养周期、强化培养效果,前溯至培养对象的选拔,后期的跟踪培养,均予以相应关注。

其次,以需求为导向激活团组织的思想引领功能。“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需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12]。当代大学生具有丰富而具体的成长诉求,不仅包括科学理论方法的掌握,更在于合理人生目标的确立,自我健全人格的塑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以及社会复杂现象的辨析[13]。为此,高校共青团需要更多地以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加以思考和谋划,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诉求有机融合,帮助青年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例如,将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实践发展与博大精深的理论创新思想创造相结合,用鲜活的、平易近人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特色鲜明的理论品格传递给学生,在兼具实践广度、现实深度与历史厚度的大气魄、大视野、大格局中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自觉的内在禀赋与精神特质;运用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前辈领路、朋辈同行、模拟职场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与科学的发展规划;通过举办心理健康专题系列活动,以授课、讲座、新媒体专题、线上线下咨询的方式传授与普及心理健康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掌握压力应对技巧,提升抗逆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以宿舍、班团、院系、社团为单位,组织开展多层次的素质拓展活动,提供能力提升与人际交往的双重平台,帮助大学生走出宿舍、走出教室、走进操场,在集体活动中建立良性的集体关系;聚焦社会热点问题,以文体竞赛、志愿服务、形势政策报告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正确的社会观察。例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开展的功勋荣誉表彰,让国家栋梁、民族先锋、社会楷模、行业翘楚的先进事迹立大德于社会、扬大义于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为当代大学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二)以组织再造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首先,优化机构设置,彰显组织优势,突出大学生主体地位。共青团具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完备组织体系,高校中的基层团组织以其扎根于青年学生的组织优势成为联系青年的关键节点。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同向同行,高校共青团亦需要对以往以“校—院—班”为主要架构的组织格局进行优化设置,突出大学生多样性的集聚特点,推进组织形态的扁平化设置,建立以科研建团、网络建团、社团建团等纵横交错的组织布局,从上传下达、逐级推进的纵向层级结构转变为主体不变、分别对应实施的网状聚焦结构[14],探索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大团委、小团队”模式,实现组织之间信息传递的扁平化,促进双向信息的沟通与反馈[15]。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唤醒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意识,促进大学生通过自觉、自发方式与教育者开展双向互动[16]。

其次,建立分类分层引导机制,促进大学生的利益表达。在校级层面,由共青团联合学工部门建立大学生思想状况常态化调研机制,借助科学化的调查方法和数据分析工具,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发展动向进行分析;同时,可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专题调查,利用新媒体开展热点问题、特定受众调查,从而,更加精准地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就基层团支部来说,大部分以班级单位,组织联系较为紧密,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需求,适时针对团支部成员在学业、科研、生活、心理方面所面临的阶段性问题、困惑,通过互动分享等自由平等的方式加强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对于共性问题可以通过组织化的沟通渠道向辅导员、任课老师或上一级学生管理部门进行反馈。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团委领导下的学生会组织与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实现学术科研、文艺体育、心理健康、生活权益、兴趣爱好方面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使大学生在参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开展政治行为、培育政治人格,完成初步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17]。共青团及其领导下的学生组织作为朋辈团体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组织活动等训练过程将大学生与组织系统联结起来,依据校园中流行的文化传统结合个人喜好选择而采取个性化的行动策略。

(三)搭建实践平台提升育人实效服务青年

首先,拓展实践育人平台。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材的主渠道。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树立“团教协同、团研结合、团学共育”的育人理念,高校共青团积极参与,构建共青团服务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互补、思想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素养的双重提高、校内与校外的贯通等多个层面拓宽实践育人载体的有效覆盖。将共青团的工作融入教学科研活动中,也将实践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应用于共青团的实践活动中,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科研竞赛学术创新为依托,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锻造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科教融合、校企融合等模式,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平台,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培养质量,培养造就熟悉市场运作、具备科技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18]。

其次,提升服务育人实效。在遵循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推动高校共青团从职责同构向职能实现转变,将自上而下的指导模式与自下而上的需求模式相结合,共性管理与个性服务相结合,细化不同层级、类型团组织的任务,给予更加宽松的自由裁量空间,培育具有自身品牌和特色的自主型组织。灵活设置科研竞赛指导中心、全媒体运营中心、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等涵盖人才培养全方位的服务机构,加强团组织服务型岗位建设,提升基层团组织的行动力。在工作创意众筹、具体方案众创、执行项目众包、实施效果众评的多主体联通运行机制下,让学生参与到团的工作内容供给、政策论证、互动实施, 以及效果评议的全过程,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共青团工作岗位成为大学生实践锻炼的有效平台。

(四)以全媒体价值引领引导青年

当今在互联网场域与现实学习、生活境遇高度融合交织的情况下,青年学生如何在潮流中认清主流,多元中坚持一元,入流而又不随波逐流,比以往更加具有挑战性。青年学生对新思想新现象的接受度高,呈现出思想选择嬗变期短、文化选择繁冗与虚无并存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与践行亟待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与觉解[19]。从昙花一现的锦鲤现象到应接不暇的网络热梗,其背后约定俗成的特殊含义和不可言说的默契引起青年人的广泛共鸣,这一符号化的网络表达借助弹幕、表情包等亚文化载体和社群分享,更是成为了当代青年的新型社交手段,从校园迎新中为人津津乐道的横幅标语中可见一斑。这一新型社交规则灵活运用的背后是大学生对某一价值观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鸣,更能够帮助初次踏入校园的新同学迅速融入校园环境,拉近彼此距离。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上,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大势,应对光怪陆离的舆论场和暗流涌动的社会思潮,需要共青团承担起文化引领的责任,从现象学视角正视新兴文化及其平台,透过现象探寻事件背后所蕴含的青年思想动态规律。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解决人意义生存本体论的角度开展思想引领与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对象是人,出发点与归宿亦是人。面对思想迅速成长成熟的青年学生群体,需要侧重于精神的牵引和生存的关怀;其次,在新的形势下,扎实推进高校共青团的价值引领工作,需要以学生为立足点,通过动员与教育传播、活动与场馆传播、媒介与文化传播等传统方式,借助互联网的思维与工具创新实施路径,注重宣传引导的策略性,在融合媒介中制造注意力提升参与度[20]。通过平等对话和有效沟通,为大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创造分享的环境,满足其表达的欲望,承载其内心的情绪,创新情绪释放、压力宣泄、情感表达的方式方法,促进注意力的延续及认同感的转化;最后,在运营策略方面注重提升实效。以内容为王导向打磨精品内容,打造新媒体矩阵,与校园传统媒体形成联动合力,在时间维度上同频共振,在形式维度上各显神通[21],优化传播战略、增强推送效应、扩大传播效果,建立完备的危机应对策略,梳理底线思维,在应对校园突发性事件与群体事件时,启动规范应急机制和响应体系。

〔参 考 文 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

02.htm,2017-2-27.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5-11(02).

[3]康晓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共青团之间关系的逻辑主题及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21(05):14-22+70.

[4]褚松燕.在国家和社会之间:中国政治社会团体功能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71-72.

[5]刘兴平.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定位与实践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04-108.

[6]高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J].思想教育研究,2019(07):45-50.

[7]胡献忠.改革开放以来群团组织研究述评[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16(05):144-150.

[8]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1.

[9]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7.

[10]景耀强.思政育人体系视野下高校共青团的独特地位[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8(02):51-57.

[11]李鹏,栾宇,高旭君.“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应然方位[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8(02):45-50.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7.

[13]李骥.“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优先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7(05):118-121.

[14]张闯.构建多方参与、共同推动的“大思政”工作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17(12):26-28.

[15]周国桥.试析“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共青团改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2):69-70+86.

[16]崔燕.习近平青年观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82-85.

[17]吕福春.中国复合型社团研究:以中国共青团的职能变迁为个案[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62.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75-276.

[19]袁勋,杨焱雯,李平平.从“锦鲤现象”看校园文化引领的共青团作为[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9(Z1):246-250.

[20]王宇涵.政治传播视域下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路径与策略[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9(Z1):241-245.

[21]金斐,徐仙君.全媒体时代基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9(06):123-126.

〔责任编辑:丁 冬〕